那段没有的,是发动机短舱的进气整流罩,不收结构载荷。 ( j" B! Q' C! W' H+ } m( R0 _ $ w3 Y5 @# A' w u1 h k发动机机匣包容性的设计要求是,在风扇,压气机叶片断裂飞出的情况下,不会高速打穿机匣,对飞机结构造成进一步的损伤。是防止高速离心力下打穿。 ' i5 H) X4 E, j 5 v+ I6 I4 B6 o! M飞出来之后,速度降低了,打哪去就没法控制了。4 i( n; F3 M$ m) e# T/ f
5 e7 I' Y, [" t8 Y2 _# P! j没有那种设计部危险,工程上的东西,是balance and compromise,从来不是,也不可能绝对的安全。1 L& a/ w3 O# |. p
% q$ @7 D+ w u7 o) a: o; C6 [
with that being said, 我同意发动机在机翼上方是个不好的设计,有很多原因,不细说了。
njyd 发表于 2019-3-14 19:46 & ^" Y. w" `7 E. r6 z$ s- Q i根据我有限的知识,发动机前移应该是重心前移造成低头力矩,发动机短舱的升力不足以补偿这个低头力矩,否则 ...
# f: V9 z! Z1 w. o" S7 v 很多新闻报导基于波音自己发表的一篇简介,说737Max采用MCAS是为了补偿发动机前移所造成的额外上扬力矩,这也成为很多网络评论的基础;但是专业知识相对比较强的作者,例如服务于航空业的张仲麟和有工程背景的晨枫,都指出把发动机向前上方移动,其实应该使推力轴线更接近阻力中心,所以照理说是会减低而不是增加上扬力矩。那么波音为什么那么说呢?1 m) l! r. p: P! o
其实波音那个简介的基本叙述是正确的,只不过没有把细节说清楚罢了(可能是故意不说清楚,参见下文)。这里的额外上扬力矩并不发生于平飞的时候,也不直接来自发动机本身的推力,而是非线性空气动力学的后果。发动机舱为了减低阻力、增加空气流量,外环的剖面形状其实很像机翼,只不过必须卷成圆形。所以飞行的时候,发动机舱外环也产生“升力”,但它不是全部向上,而是与外环面垂直向内,于是在平飞状态下,这些升力互相抵消,没有实际影响。 8 N+ @7 ~; u! {+ X4 l; U" p2 k/ ]8 s 但是在爬升阶段,飞机处于大迎角(Angle of Attack,又译为攻角)状态,这时气流主要作用于发动机舱外环的下缘,总升力就是向上了。这个升力因为有发动机抽取气流的影响,额外强大。同样的效应使得把发动机紧靠在机翼上缘成为增升的极端手段之一,例如强调短距起降性能的Antonov An-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