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自然科学

相关日志

分享 梁任公在学术上的跨越
gordon 2017-2-25 00:56
民国时期,统计就很强,像保险公司 遍地。后来学苏联,学术就废弛了。 **************************************************************************** 梁 启超是跨学科研究的开路人,他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作解析史事的纲领, 引统计方法入史 ,“非但是现代史界的第一人,且为二千年来史学史的第一人”。 自1920年代开始,大学历史课程出现社会科学化趋向,昭示着学风的转变。1920年代朱希祖主持北京大学史学系改革的主要举措就是增设大量社会科学的科 目,推动史学的社会科学化。不过,这场改革随着1930年代朱希祖的去职而中止,社会科学化灰飞烟灭。傅斯年虽认识到:“现代的历史学研究,已经成了一个 各种科学的方法之汇集。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之工具。”但他更倾向于利用不带主观色彩的自然科学,而对于社会 科学方法一直有所抵触,尤其是对史观式地运用社会科学的概念相当反感。 真 正使史学的社会科学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是清华历史系。受美国新史学影响,蒋廷黻强调研究历史须具备其他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他认为,多门学 科的知识和方法,“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的复杂性、整个性,和帮助我们作综合工夫”。蒋廷黻任系主任期间,大幅增加社会科学课程。清华历史学系1929至 1930学年课程规定:本科第二年,政治、经济、地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中国文学、西洋文学等外系课程,须选其中二门,本科第三年,须选择其中一 门,本科第四年,仍可选一至二门上述外系课程。1934至1935学年课程规定:本科第二年,总修学分30至38,他系课程须选修8至12;本科第三年总 修学分30至36,他系课程须选修4至8;本科第四年,总修学分28至32,他系课程须选修4至8。这种课程设置**扩展了学生的学术基础和学术视野。 当 年北大朱希祖改革的一大弊病是教学与研究脱节。而清华大学的改革已然克服这一弊病。跨学科研究是清华学人的拿手好戏。1940年接替蒋廷黻、刘崇执掌历史 系的雷海宗即兼通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他既了然于18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科学从演绎方法、浪漫主义之历史方法、天演论之生物学方法,到心理学方法与统计学方法 的演变,又对19世纪的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法理学、政治学和历史学各门类有着深刻认识。雷海宗借助各学科的成果与方法研究历史,《殷周年代 考》和《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正是这种跨学科研究方法运用的体现和结晶。雷海宗又以治史之法应用于其他领域,撰为《雅乐与新声:一段音乐革命史》和《古今 华北的气候与农业》等论文。雷海宗因而被称为“我国总体把握人文社会科学和交叉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先行者”。 *********************************************************************** 清 华历史学派社会科学化取向最显著的体现是“史学研究会”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创立于1934年5月的“史学研究会”,主要成员包括吴晗、汤象龙、夏鼐、罗尔 纲、梁方仲、谷霁光、朱庆永、孙毓棠、刘隽、罗玉东、张荫麟、杨绍震、吴铎等。他们主要来自清华大学和北平社会调查所(后更名为**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 所),都曾先后就读于清华。他们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这“不但是一个社会经济史研究社群的集结,更是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在学科层面上的交汇”。“经济 学者从历史学者身上学到了社会变迁的眼光,历史学者则从经济学者的身上看到了经济的动因,两者结合的结果,一种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下观察社会变迁与经济活动 的研究取径就此出现”。梁方仲以“一条鞭法”为中心的明代赋役史研究驰誉中外,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创造性地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开创一种用社会科学 方法去研究王朝制度与社会变迁的新途径”。梁方仲的一条鞭法研究,“是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对王朝制度进行分析性研究的一个典范,在中国历史研究,尤其是中国 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体现的是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在制度与经济社会历史研究中的运用,表现出与传统的制度史 研究完全不同的旨趣”。谷霁光的《战国秦汉间重农轻商之理论与实际》一文,依据西方经济学理论省察中国历史上的重农轻商问题。张荫麟则将洪亮吉的人口论与 马尔萨斯的理论相提并论。 与 经济学方法密切相关的统计学方法也为研究会同人所广泛采用。经济史的研究内容,如户口、田地、租税、生产情况,以及财政收支等等,均须借助统计学的方法加 以量化,才能达到相对精确。这也是现代经济史学与传统经济史学的一个显著区别。1935年,梁方仲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上发表《明代户口田地及田 赋统计》一文,并对利用史籍中的数字应当注意的问题作了阐述。由此他又被称为“把统计学的方法运用到历史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张荫麟在《北宋的土地分配 与社会骚动》一文中,也试图从北宋时期主客户分配的统计数字上说明当时几次社会骚动与土地集中无关。汤象龙对张氏运用统计法上的缺失还提出过批评。这种批 评实际上是围绕社会经济史问题经济学者与历史学者进行的跨学科对话。 *********************************************************************** 梁任公说: 自 从和日本打了一败仗下来,国内有新人真像睡梦中捉了一个霹雳,……所以 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那急先锋就是康有为、梁启超一班人。 这班人中国学是有底子的,外国文却一字不懂。他们不能告诉人“外国学问是什么,应该怎么学法”,指挥日日大声疾呼 ,说“中国的东西是不够的,外国人的许多 好处是要学的。”(《近著》下,238) 粱先生是个老实人,能说这样老实的话, 叫我们知道三十年前的维新党人的思想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是没有方法 ,这种思想其实是不思想。不思想的结果是什么呢?自然是瞎眼的维新。 *********************************************************************** gordon 注: 梁任公 “知耻而后勇”,也算是人杰。
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近代史的自然科学基础(七)—— 飞机与弹
gordon 2016-12-1 08:40
其实甲午战争遇见的问题,民国就解决了。 有铁路的碳素钢用呗,跟铜材一样,可以切削。 可以制造 枪械和 小型火炮。 长程火炮,进口呗 外交水平也不错。 ************************************************************************* 新中国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是从一战模式转到二战模式,也就是机械化的问题 但 这个问题本质是一个经济问题 。不要说中国,二战中的德国炮兵,还是用马拉火炮。 而发达国家,例如法国 ,早就用汽车了。 ************************************************************************* “长程火炮” 问题因为飞机的出现,变得不太重要了。 当然后来有了火箭 ************************************************************************* 飞机的空气动力学比 弹 复杂 ,弹的横截面是一定的,机翼 就很麻烦 再加上,钱学森开始搞的时候,把能干事 的,都拉走了,所以中国飞机一直不是很强 当然飞机工业有一个好处是 民用市场可以顶一顶。 说实话,歼十能把气动搞出来,很不容易。 注: 静悄悄的革命,没有惊天动地的效应,普通人感觉不到。 ************************************************************************* 抗日战争中,日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重武器上 ,轻武器 还是中国 更占优势一些。 它没必要搞的那么好 ,还有海军、空军 要用钱呢 在山西, 山地作战 ,主要是日军炮兵有优势 。 (民国军阀混战比较厉害,日本是从 “和平” 社会转向 “战时” 的) 平原不好说,毕竟日本有物质基础在哪儿呢 ************************************************************************* 所以,在抗日战争中总是有这样的感慨,如果有国民党反动派的先进武器,早就打赢日本人了。 中国军队轻武器之良, 可见一般 ************************************************************************* 这个哥,用骑枪,那个哥,用中正式。因为枪身较短,重量轻,所以携行很方便。(初速较大,弹道低伸) 三八式,钢质较好,经久耐用,装药量小,初速也小,所以杀伤力就小些。但是射击时,枪的振动小,所以命中率高些。 全枪较长,虽携带不大便利,但适合白刃战。 ************************************************************************* 日械的长处,不是在其单一武器好,而是它这个体系厉害。再加上它有从事科研的能力。 你用 “日式条令” 就ok 了
16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近代史的自然科学基础(六)—— 阿斯特朗炮和 克虏伯炮 ... ... ... ... ...
gordon 2016-12-1 06:34
和阿姆斯特朗采用熟铁制造炮箍、炮套的方法不同,“克虏伯”炮在钢质的内管之外,炮套、炮箍也采用钢质、形成了独特的钢管钢套/箍炮。 当时钢质脆而易断,不如熟铁有韧性 ,所以阿姆斯特朗选取熟铁作为炮管的束缚,加厚材料,克虏伯则因为独创了一种特殊的钢,得以取代熟铁。 克虏伯造炮所用的钢是放在特制的铁罐(坩埚,容量有20、30、40千克几种)中炼成,又称为罐钢。做法是将熟铁和炒钢(当时钢有两类,一类用熟铁炼成,称为炮钢,一类在生铁冶炼过程中不断加入化学元素搅拌炼成,因如同炒菜,得名炒钢)各自锻压成长薄条状,再切成块按一定比例放入克虏伯铁罐中熔炼。熔炼时必须要有极高温度才能将炒钢和熟铁化匀,对铁罐的材质要求极高,因而冶炼罐钢用的铁罐如何铸造“为克虏伯不传之秘”。 罐钢较普通的炮钢有韧性、碳含量为千分之4~千分之5 ,大大低于普通的钢,属于一种软钢,而且硬度、韧性等指标均超过熟铁,是制造火炮的绝佳材料。 当时各列强均不掌握这一特种钢的炼制方法,因而克虏伯炮的质量在后膛炮时代一度凌驾于全球。 ************************************************************************* 奥地利什么水平,斯柯达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才掌握了 “炮钢” 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奥地利 面临 重建 钢铁 工业的需要, 该国缺少废钢 使得平炉或电炉炼钢法缺乏 竞争力。沃埃施特公司注意到丢勒尔的试验,决心开发一个具有 竞争力的新的炼钢方法。“氧气 顶吹 转炉” ************************************************************************* 意大利是买了 阿姆斯特朗的专利 其实当时就英国专利是公开的,不论是 钢还是火炮 ************************************************************************* 心理因素: 主要是 中国不像日本,在炮战中取得了尊严。学习西方更容易一些 一直依赖德国,跟英法都有矛盾 翁同龢说的,也不代表 不对,确实很花钱。 ************************************************************************* 英 军首次使用阿姆斯特朗炮实战的战例,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北塘地区对抗清军的战斗。根据罗伯特•斯温霍(Robert Swinhoe)的报告显示在这次战斗中,英军用阿姆斯特朗舰炮来摧毁北塘的清军炮台,炮击重创了清军。尽管清军炮手英勇用土炮予以还击。但是由于炮位胸 墙不能为炮手提供充足的保护结果造成很大伤亡。战后调查显示在阿姆斯特朗炮压倒性的火力面前,大部分阵亡的清军炮手都是被炸成两节或是尸体残缺不全。尽显 威力的阿姆斯特朗炮一战成名。 随后英国因为生麦事件问题向日本发难。1862年,萨摩藩兵在回藩路经生麦村时,造成了数名英国人死伤的生麦事件。英国驻日公使代理尼尔(Edward St. John Neale)负责要求赔偿,在得到幕府的10万英镑的赔偿费后。其气焰大为增长。与萨摩代表的交涉中态度更加强硬。而因为自身立场的问题,萨摩藩拒绝赔 偿。于是公使代理尼尔决定直接到萨摩与藩主进行交涉。随行护送的是英军远东舰队的7艘战舰。旗舰是欧亚卢斯号。 6月27日,英军舰队抵达萨摩锦江湾,停泊于谷山乡冲。双方开始交涉。由于翻译问题,萨摩藩拒绝英国方面的赔偿要求,谈判陷入僵局。英方以战争相威胁。并 于7月1日 强夺了萨摩藩的三艘蒸汽船 (白凤丸,天佑丸,青鹰丸)7月2日,萨摩军决定先发制人,萨摩军各炮台集中火力炮击英舰。英舰马上发动反击。由于萨 摩炮台的火炮样式老旧,射程太小。而英军的舰炮样式新颖,射程很远。特别是阿姆斯特朗炮,在远距离炮战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但是,由于战前对萨摩军的战斗意志估计不足导致英军战前判断错误。而且燃料和弹药均准备不足。战斗时暴发大风雨导致英舰队的瞄准连连失误。命中率不高。所 以炮战结果是英军人员损失较为惨重。其中50人受伤,13人阵亡,物质损失是1艘军舰(旗舰)遭重创(指挥室遭命中,火炮一门炸膛)。萨摩藩方准备相对充 足,战斗意志非常顽强。而且借助坚固的炮位胸墙使减少了人员的损失。在英军来袭之前已经做过演习,标定了射击诸元。命中率很高。而且 在战斗之前疏散了人 员 。所以此战中仅阵亡8人,13人受伤。然而萨摩藩的物质损失远大于英军。鹿儿岛城内多处仓库被烧毁,城门被击毁。萨摩军的炮台也基本被摧毁。鹿儿岛城下 町燃起大火。510余间房屋被彻底烧毁。烧坏者不计其数。同时萨摩的近代军工厂集成馆和近代铸币厂铸钱局也因为英军的炮击而烧毁。萨摩藩下属的3艘蒸汽船 被夺走(后烧毁)。5艘民船被击沉。在这次战斗中,阿姆斯特朗炮的威力在维新志士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近代史的自然科学基础(五)—— 意大利独立战争
gordon 2016-12-1 05:58
  1796年,波拿巴将军下了滨海阿尔卑斯山,在德果、密雷栖摩、蒙特诺特和蒙多维进行了一个多星期的会战,就夺取了整个皮蒙特和伦巴第。 他的 军队在进到明乔河以前,一直顺利前进,没有遇到任何抵抗。但是到了明乔河,形势就根本改变了。曼都亚的城墙挡住了他,而这个当代最伟大的统帅为了征服这一 障碍,竟用了9个月的时间。第一次意大利战争的整个后半期都是为了攻占曼都亚。里沃利、卡斯提奥涅、阿尔科列会战以及经过布兰塔河河谷的进军——所有这些 都是为了达到这个主要目的。 拿破仑一生有两次为要塞所阻:第一次是在曼都亚,第二次是在但泽 。拿破仑很清楚地知道,曼都亚是意大利的锁 钥。这个地方,他从占领时起,直到离开帝位时止,就一直没有放弃过;这一时期,他在意大利的统治从来没有遇到过重大的危险。   意大利的地理形势清楚地说明,哪一个强国能够控制北意大利,即罗马人的南阿尔卑斯高卢,它就能统治整个意大利。波河流域总是决定半岛命运的战场。从马 利尼亚诺会战和帕维亚会战起,经过都灵、阿尔科列、里沃利、诺维和马连峨等会战,一直到库斯托查和诺瓦拉会战,所有争夺意大利统治权的决战,都正是在这里 发生的 。这也是非常自然的。不论是法国人或者德国人,只要能把对方逐出波河河谷,就能够使对方同狭长的半岛隔绝,并使这个半岛同它的同盟国隔绝。 这个半岛是意大利人口最少、文化最低的部分,它如果被迫仅仅依靠本身的资源来维持,很快就不得不屈服。而在这个波河流域,最居中的一个阵地就是曼都亚。它 距亚得利亚海和地中海同样远,约为70英里;因此,这个阵地如果由野战军来防守,便可以确实封锁半岛的一切入口。此外还应当补充一点: 这个阵地处于湖泊之 间 ,并有三个桥头堡供军队进出, 而且在四周的地形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河流,能把围攻军队割裂成彼此孤立的各个部分 ,曼都亚的这一形势在战术上有巨大的优 势;无怪乎古谚说:曼都亚在谁手,意大利归谁有。   这几点就足以说明,纵然奥军仅仅握有曼都亚一地,想把他们赶出意大利,也不是很容易的。 1848年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与1796年的战争正好相反。1796年的战争证明了曼都亚在防御战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而1848年的战争则证明了曼都 亚同培斯克拉、列尼亚哥和维罗那合在一起在进攻战中所具有的作用。从此以后,奥地利参谋部和奥地利军事工程师苦心孤诣、ensemble〔同心协力地〕从 各方面研究并改进了这个出色的阵地——大概是全欧洲最好的阵地,这使他们得到了最大的荣誉。   我们来看一下地图。明乔河是由加尔达湖流入波河的一条很小的河,在夏季有许多地方可以徒涉而过,但是整个说来,它是适于作为防御阵地的。这一线应由培 斯克拉算起到博尔戈福特(虽然后者并不在明乔河边),长约30英里,因此 居中配置的军队能以一日行程到达这条线的任何一端 。这条30英里的短线,右方(北 方)为加尔达湖和提罗耳阿尔卑斯山脉所掩护,左方为波河所掩护,成为奥军用来抵抗从西方入侵的敌人的第一道有利的防线。但是这不是它唯一的长处。在加尔达 湖和明乔河、波河东面10—30英里处,几乎与它们平行地流着一条阿迪杰河,形成第二道更为强大的防线,这是在一年四季都只有架了桥才能通过的障碍。我们 看一下地图就可以知道,这条双线使提罗耳和邻近的奥地利各省天然地紧密连成一个整体;从军事观点来看,这条双线成为这一整体中必要的补充部分。奥地利政策 的原则声称明乔河线是德国的防御所必需的,必须在波河上保卫莱茵河,其根据也就在这里。   这个阵地按其天然条件来说已很坚固,再经过人工修筑就更坚固了。明乔河线被曼都亚要塞截为两段。这个要塞离河口非常近,所以要塞下游那一段河流可以完 全不必考虑。这样,明乔河线又大约缩短了七八英里;该线的南端由形成两岸桥头堡的第一流要塞所加强。该线的另一端,即河湖相连的地方,有培斯克拉小要塞作 掩护。当然,这个要塞不很坚固,并且在1848年曾被皮蒙特军队占领过。但是,它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抗偶然的攻击,因此只要奥军进行野战,这一要塞就能守 住;同时它保障奥军能到达明乔河西岸。  1815年以前,阿迪杰河线一直被忽视。从1797年到1809年,它是奥地利和意大利之间的边境线;但是从1815年起,奥地利占领了该河两岸。在离 曼都亚约25英里的地方,在阿迪杰河上有一个小要塞列尼亚哥;然而离培斯克拉最近的城市维罗那当初却没有设防。但是, 奥地利人很快就发现,要使这个阵地真 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就必须使维罗那成为要塞 。而他们也就这样做了。不过,由于奥地利人所特有的办事迟缓的旧习性,他们对完成这个任务极不重视,以致到 1848年革命爆发时,虽然阿迪杰河左岸(即东岸)的、可以被用来对付奥地利的工事倒构筑得相当不错,但是朝着敌人的那一岸,相对说来却几乎是没有设防 的。   拉德茨基和他的参谋长海斯和雪恩海斯,在被革命逐出米兰以后,就立即开始纠正这个缺点。他们在西面围绕维罗那的高地上构筑了工事,使敌人不能对要塞围 墙进行射击。他们做到这一点,是奥地利的一件幸事。当时,明乔河线被迫放弃。培斯克拉受到了皮蒙特军队的围攻;皮蒙特军队几乎接近了维罗那多面堡的围墙。 但是在这里,他们被挡住了。桑塔路其亚会战(1848年5月6日)向他们表明,继续对维罗那防御工事进行任何攻击,都是完全无济于事的。   但是整个北意大利完全为革命军掌握了。拉德茨基除了他的四个要塞(其中,他以维罗那作为自己军队的营垒)以外,已经一无所有。当时,在他的正面前和两 侧的地区以及几乎整个后方地区,都为敌人所控制。甚至和提罗耳的交通也受到威胁,有时还被截断。但是,由努根特将军指挥的一个师还是在起义的威尼斯省打开 了一条道路,并在5月底与拉德茨基会合。那时,拉德茨基表明,他掌握了这个刚刚为自己筑成的出色的阵地,能发挥多大的作用。由于在这个搜括一空的维罗那四 郊再也无法养活自己的军队,由于兵力过于薄弱不能进行决战,拉德茨基便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巧妙的侧敌行军,把自己的军队经过列尼亚哥转移到曼都亚;然后, 在敌人尚未弄清真相以前,拉德茨基又由曼都亚向前推进,到明乔河西岸攻击敌人;他把敌人的封锁线向后压缩,使皮蒙特的主力军不得不撤离维罗那。然而他无力 防止培斯克拉的陷落。在取得了向曼都亚的进军所预期的一切战果以后,他重新集合了自己的军队,经由列尼亚哥向维琴察出发,并从意大利军队手中夺回了该城; 于是,他便控制了大陆上的整个威尼斯地区,恢复了自己的交通线,并得到了自己后方广大富饶地区的资源;此后,拉德茨基又重新退入他的要塞维罗那,但是,皮 蒙特军队对于把奥军逐出维罗那这一点已经完全失望,以致无所事事地消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正在这时,奥军3个强大的旅开到了,于是局势便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在3天的时间内,拉德茨基肃清了阿迪杰河和明乔河之间的高地上的皮蒙特军队,同时在曼都亚附近迂回皮蒙特军队的右翼,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使他们在退 到提契诺河彼岸之前,一直没有作任何抵抗。   拉德茨基进行的这个战局说明,一个将军,即使他的兵力比敌人薄弱,只要依靠防御得很好的河网体系,就可以扭转局势。无论皮蒙特军队在什么地方或者想把 战线转到哪一方面,他们总是无法攻击奥军,并且,他们在最后失败前的5个星期内的混乱行动显然说明,他们处于怎样一种无能为力的境地。那末,拉德茨基阵地 的力量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简单地说,这些要塞的作用在于它们不仅掩护拉德茨基的军队不受攻击,而且还迫使敌人分散兵力,而拉德茨基却可以在要塞掩护 下,集中兵力在任何一点上,来对抗当面的那一部分敌军。培斯克拉牵制了相当数量的敌军;拉德茨基在维罗那的时候,曼都亚则牵制了另外一部分敌军,而当拉德 茨基刚刚前往曼都亚时,维罗那又迫使意大利军队留下一个军来监视它。不仅如此,皮蒙特军队还不得不以分散的部队在西岸地区行动,并且这些部队中没有一个可 以迅速支援其他部队,而拉德茨基却能够凭借他的要塞和桥头堡任意把他的全部军队从河这岸转移到河那岸。如果皮蒙特军队能够支援维琴察和威尼斯省,那末这些 地方是决不会丢失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拉德茨基攻占了这两地,而皮蒙特军队却被维罗那和曼都亚的守军牵制住了。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TI1NzQyMjc2/v.swf 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拉德斯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从1815年至1831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拉德 斯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曾率领军队侵略邻国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北部任总督多年。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 武力和拉德斯基的威风。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 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人们也就渐渐地忘记了拉德斯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这就是意大利对不成熟,但是威力巨大的火炮 感兴趣的原因所在。(攻击要塞)
26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近代史的自然科学基础(四)—— 意大利在普奥战争以及利萨海战 ... ... ... ... ...
gordon 2016-12-1 05:26
意大利第三次独立战争,和德国结盟,并在普奥战争中获胜。 七月20日意大利皇家海军被打败的利萨海战。意大利的命运也不是那么惨淡。 尽管在意大利的糟糕表现,普鲁士的成功在北方战线迫使奥地利割让威尼斯。 在维也纳的和平条约,写着 “让威尼斯人表达他们的意愿”,to let the Venetian people express their will about being annexed or not to the Kingdom of Italy. 历史学家认为Venetia公投是在军事压力下举行, 0.01%的选民投票反对兼并。 ********************************************************************** Francesco Siacci 参与了 1866年 普奥战争 ********************************************************************** 1866年,萨摩藩模仿英国编制,组建了以小铳队、城下队和外城队为主力的新军。和长州军一样,萨摩军也装备了从西方进口的新式枪炮。 ********************************************************************** 阿姆斯特朗炮是那个时代跟克虏伯 并列的一种钢炮 1861年下水的铁甲舰勇士号(Warrior)上装备了大概10门左右。随后英军舰队逐渐增加这种火炮的装备量。但是因为该炮过于精密,生产量上不去,所以仍然还是大型战舰使用的装备。 1862年萨英战争结束后,因为在战斗中阿姆斯特朗炮屡出问题,英军内部对火炮的可靠性及其怀疑,英国政府随后决定组成一个委员会来处理阿姆斯特朗炮的问题。 1863年英国军械评议委员会(Ordnance Select Committee)开始调查阿姆斯特朗炮并对前膛炮和后膛炮的各自优点进行比较。 1864年,(因为在萨英战争中的表现)英国政府宣布停止制造阿姆斯特朗后装炮。随后委员会发表报告,从而在理论上支持了政府的这一决断。 委员会的报告认为阿姆斯特朗炮的新特性——多重膛线,铅涂弹和后装填设计相当的复杂和低效。尽管很有威力,但是由于阿姆斯特朗炮的新特性导致其价格高昂,不适于批量制造。而且因为萨英战争中的火炮事故使其可靠性受到质疑。所以委员会认为阿姆斯特朗炮不适合做为主力火炮上战场。(此报告不排除有阿姆斯特朗的 竞争对手恶意中伤的可能)经过对比,委员会对于前装炮非常看好,因为前装炮技术相对成熟,可靠性好而且便宜。所以委员会认为前装炮更适合战场的需求。 由于采纳了他们的建议,1870年,英军开始撤装后装炮,以前装炮代替。为了能让前装炮也使用膛线,阿姆斯特朗在1866年向战争部递交了他的前装设计。在设计中对炮弹进行了修改。在炮弹外壳上车以凸起纹路以配合膛线。然而在 火炮测试中发现这种设计非常糟糕。以100磅新设计型前装炮射击装甲板发现即便是4英寸的装甲板在50码内都无法穿透。从而证明了这种设计之失败。 再次失手的威廉姆爵士结束了跟埃尔斯维克公司的合作,回乡自办工厂和武器公司,阿姆斯特朗军械公司从此诞生。 因为阿姆斯特朗炮的成功,所以威廉姆爵士被认为是世界第一流的武器设计师。他的公司成立后,各国军方慕名而来。这个百吨阿姆斯特朗炮的 设计引起了意大利军方的很大兴趣 。于是在1880年,意大利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了一批百吨前装阿姆斯特朗炮,装备在两条新战列舰杜里洛号(Duilio)和单达洛号(Dandalo)。每舰配备4门左右。口径达450mm(17.76英寸)。这巨炮在当时创下了世界记录。 ********************************************************************** 委员会报告出台后。英国解除了阿姆斯特朗炮的禁令。同意出售阿姆斯特朗炮。消息传出后,记忆犹新的维新志士们立即开始尝试购买阿姆斯特朗炮。阿姆斯特朗炮开始走入日本。 但是在早期维新军手中的阿姆斯特朗炮仍然很少(因为价格非常昂贵。承担不 起费用),而且英国流出的阿姆斯特朗炮也很少。直到南北战争爆发时,英国向美国大量输出阿姆斯特朗炮。南北战争结束后,两军剩余了大量阿姆斯特朗炮,其价 格大跌。维新军才能购买得起。所以这些剩余火炮大多被日本买走。这才拉开了阿姆斯特朗炮大量装备维新军的时代。 由于阿姆斯特朗炮的天价(据称费用可达4000-6000两每门。而且不能使用旧式火炮的炮弹,所以炮弹也要进口,其费用也很高昂)于是佐贺藩在进口了阿姆斯特朗炮后尝试仿造并取得成功。司马辽太郎的《阿姆斯特朗炮》就是描述这一事件的。 但是现代研究对于佐贺藩的阿姆斯特朗炮的火炮性能能否达到和原品一致表示质疑。因为制造这样的先进武器首先需要有很高的工业技术水平。阿姆斯特朗炮是当时英国工业技术的最先进产品。佐贺藩的工业技术水平与英国相比尚有差距。其次,这种先进工业品的制造 需要搅铁炉,滚轧机,加热炉,水锤等大型成套工业设备来制造 材料和车床来切削零件。即便是当时英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也只能在全英设备最高最好的工厂里才能生产这样的火炮。当时佐贺藩并没有这样的设备。而且这些设备都需要有设施完备的大型工厂和熟练的技师方可支撑。而佐贺藩当时虽然有类似设备和优秀的技术人员,但是实际作业能力与英国有差距。 所以当今研究认为佐贺藩的技术力只对于进口的阿姆斯特朗炮予以了改进增强了稳定性。而自造的阿姆斯特朗炮只在部分指标上能够达到英国原装货的水准。 但是即便是仿制的阿姆斯特朗炮,在战斗中也发挥了很大的效用。阿姆斯特朗 炮的狂猛火力让佐贺藩兵如虎添翼。上野之战中,维新军仅用了两门阿姆斯特朗炮,就轻松摧毁了彰义队的防御。在随后的戊辰战争中,阿姆斯特朗炮为维新军四处 拼杀。屡建功勋,虽然在藤原之战中,由于幕府军占据了优势地形,火炮不能完全发挥威力,导致了佐贺藩兵的失败。但是在之后的会津鹤丸城战役中,佐贺军在四 公里外的小田山上部署此火炮猛轰鹤丸城,导致城内死伤惨重。防御被轻松摧垮。佐贺军顺利拿下了鹤丸城。 由于该炮的强大威力。幕府方也大量购买和配备。比如幕府军的开阳号,但是 幕府军并未有效利用该炮。维新军在验证了阿姆斯特朗炮的威 力后大量进口和仿制。最后在围攻虾夷共和国之战中,政府军的铁甲舰上装备有大量的80磅阿姆斯特朗炮,给予幕府军以极大杀伤。幕府终于在阿姆斯特朗炮的猛 轰下彻底倒台。 ********************************************************************** 甲午战争中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跟这个炮是两码事。甲午战争中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是新产品,是由法国著名武器设计师哈奇开斯设计,后授权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生产。但是其炮架跟风帆战列舰时代没有太大差别。 ********************************************************************** 虽然在当时阿姆斯特朗炮非常先进。但是也有大量的问题。 经过实战验证,此炮的缺点首先是有锁栓,尾栓质量不过关。在萨英战争后英国海军对阿姆斯特朗炮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许多炮的锁栓都破裂了,甚至在炮膛中能找到断裂的锁栓。 其次是该炮过于笨重。以锁栓为例,锁栓是依靠人力将其提出或插入的,但是 这个锁栓有136磅重(61.7公斤)。需要两个壮男同时抓住两边把手使劲才能完成提出插入的工作。如果继续按照这个设计发展出更重的火炮的话,那么锁栓 就不能依靠人力而要使用天井滑车来处理了。这样火炮的实用性就大大降低。而且火炮本身就重4吨。调正射角和转向均十分困难。 第三,该炮水准过高,价格昂贵。而且产量很低。即便以当时英国工业水准之 高,也未能实现大规模量产。后来足以量产时,英军则恢复列装前装炮。举例来说,英国于1864年把勇士号改为预备役并入坞改装,改装的时候将所有的后装炮 全部改为前装线膛炮。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把阿姆斯特朗炮全部替换下来。在这几年里,英国海军制定了新的阿姆斯特朗炮射击条令,规定了射击次数的限制,并且 严厉禁止装药过量等问题。 自1866年后20余年,英军服役的新战舰都装备前装线膛炮。但是后装炮 毕竟好处显而易见,因此英军内部开始了对装备后装炮的问题进行讨论。直到1886年,英国海军终于再次把大口径后装炮列为标配。该年下水的英军战舰征服者 号(Conqueror)装备了12英寸(305mm)的后装炮。后装炮的彻底成为时代的主宰。 ********************************************************************** 日本当时挺先进的,跟英国差不了几年 意大利军官、数学家弗朗西斯科·夏奇(Francesco Siacci)研究出了水平弹道的方程(Siacci’s Method),并与1888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弹道学》。 1889年,陆军发布《野战教范条例》,提出炮兵是战场“主兵”的概念。 陆军野战教范采用欧洲炮兵炮术战法,炮兵学校讲义导入“弹道学”课程,聘请意大利武官 布拉加尼 讲习弹道学,开创了日本弹道学的理论基础。不仅陆军广泛采用,也是当时海军舰炮唯一的弹道理论。
3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近代史的自然科学基础(三) —— 材料
gordon 2016-12-1 04:59
Francesco Siacci 被任命为罗马参议员 后,因为都灵离罗马很远,他要求调到那不勒斯大学能够担任参议员。因此,维托·伏尔特拉接过他空出的位置在都灵,但西亚切保留荣誉教授那里。Siacci 呆在Naples度过他的余生。 “位错”这一概念最早由意大利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维托·伏尔特拉(Vito Volterra)于1905年提出。简单的说材料的变形主要是靠位错的移动来产生的,而晶界是会阻碍位错移动的。所以说在一般环境下,材料晶界越多材料 就会越硬。 理论上晶格边界越多,电子要穿越的接口越多,阻抗越高。另外晶格边 界代表残余应力的存在。在材料科学中, 位错又可称为差排(英语:dislocation)指晶体材料的一种内部微观缺陷,即原子的局部不规则排列(晶体学缺陷)。从几何角度看,位错属于一种线缺陷,可视为晶体中已滑移部分与未滑移部分的分界 线,其存在对材料的物理性能,尤其是力学性能,具有极大的影响。 理想的周期性排列的晶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真实的晶体中都有位错存在。只要能使晶体偏离理想的状态,则都可称为位错。这些位错除了会影响到材料本身的特性外,也会影响其电特性。 ********************************************************************* 在这不得不提一下OCC ,它的全名为 Ohno Continuous Casting,由日本工业大学的大野教授所发明的“高温热铸模式连续铸造法”制造导体技术,因为铸造过程经过特殊加热处理,所以可以获得单结晶状导体, 每一结晶可以延伸数百米以上,在实际应用之长度上结晶粒仅有一个,并没有所谓“晶界”存在,在信号传输时,无需通过晶粒与晶粒之间的“晶界”,信号更易于 穿透与传导,因此损耗极低,堪称是相当完美的线材。科学实验证明:单晶银是一种高纯度无氧银,其整根银杆仅由一个晶粒组成,不存在晶粒之间产生的“晶 界”。单晶银因消除了作为电阻产生源和信号衰减源的晶界而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卓越的电学和信号传输性能,良好的塑性加工性能;优良的抗腐蚀性能;显着的 抗疲劳性能。减少了偏析、气孔、缩孔、压杂等铸造缺陷,有光亮的表面质量。 注:机械我不是很熟悉,这是从导体哪儿找来的。 那个时期啊,电的发展也很厉害。 蒸汽船,运河、第一次全球化、铁路、电报
1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近代史的自然科学基础(二)—— 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 ... ... ... ...
gordon 2016-12-1 03:46
猜测有时候跟真实的情况有差距,那么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借助对弹道系数、质量和阻力关系的理解,意大利军官、数学家弗朗西斯科·夏奇(Francesco Siacci)研究出了水平弹道的方程(Siacci’s Method),并与1888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弹道学》。塞斯方程是一个近似公式,但解决了弹道计算中的一部分问题。 然而了解物理学的弹道系数 实用性也不足 ,其变量依然太多,难以直接指导射击。 那个年代的枪弹、火炮弹丸外形都比较类似。科学家很早就认识到同样外形的弹丸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是类似的。就像航空工程师在设计飞机时会做缩小比例的模型,放在风洞里吹风实验一样,子弹的弹道也可以通过相同外形的弹丸来研究。而且子弹外形不似飞机那样千变万花, 只要先弄清一种标准弹丸的阻力系数随速度的变化情况, 再研究出一种相对简单的算法, 就应该可以确定类似弹丸的弹道轨迹 。 于是1874年德国军大王克虏伯公司首先确定了一种标准弹丸,这个弹丸重1磅(453.59克)、口径1英寸(25.4毫米)、弹丸体总长3英寸(76.2毫米),头部是半径2英寸(50.8毫米)的正切尖拱形,长1.3英寸(33.02毫米),中后部为圆柱形,长1.7英寸(43.18毫米)。这个弹丸被称为“C”型标准参照弹头。在那个没有电子技术的年代,克虏伯公司进行了大量的试射,于1881年完成了对这个标准弹头的精确测量。克虏伯C标准弹头弹道后被法国勒加夫尔委员会命名为G1标准(即勒加夫尔第一标准抛射物)。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枪弹同样适用,但 当时都是基于炮弹的 。 **************************************************************** 1889年,陆军发布《野战教范条例》,提出炮兵是战场“主兵”的概念。 陆军野战教范采用欧洲炮兵炮术战法,炮兵学校讲义导入“弹道学”课程,聘请意大利武官 布拉加尼 讲习弹道学,开创了日本弹道学的理论基础。不仅陆军广泛采用,也是当时海军舰炮唯一的弹道理论。 此后,日本武田大佐又提出了本国的弹道学理论,在陆海军炮兵中推广。 虽然 9厘米臼炮、15厘米臼炮、8厘米加农炮、9厘米加农炮、12厘米加农炮等大口径炮械,也有参加日清战争的记录,但这些炮类没有留下值得赞誉的成绩。反倒是 小口径7.5 厘米马驮可分解山炮,7.5厘米马拉野炮在战争中战果显著。 75口径的优点,在战前并不知道(是一个体系,在实践中选出来的) **************************************************************** 历史是很复杂的。 普法战争的结果,改变了日本陆军的建军方向,军事编制由法式转向德式,陆军炮械开始从克虏伯进货。 1880年,日本从发展的长远考虑出发,掀起了兵器独立论的热潮,主张应用本国现有资源和材料制造国产炮械。 当时担任陆军大学讲师的法国人布留内指出:“兵器独立是发展军国的必需条件,日本若采用钢制火炮,现有的资材和工业基础很难起步。按照日本现有条件应该借鉴意大利青铜式火炮技术,使用资源丰富的铜材,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捷径。” 布留内的劝告说服了军部, 翌年,军部立即着手意大利火炮技术的引进和制造。 从1883年第一号七厘米国产青铜铸造山炮诞生至1886年,日本用两年半时间完成了全国野战炮兵部队的装备更新。 大阪兵工厂先后生产出9厘米臼炮、9厘米加农炮、12厘米加农炮、15厘米臼炮等炮械。 在意大利技师 古利劳少佐的指导下,又相继研发生产出铸铁制 十九厘米加农炮、二十四厘米加农炮、二十八厘米加农炮,并且装备了意大利式的炮用测远机。 **************************************************************** 基本上,日本人就是铜炮、铁炮 但是根据毛奇的说法,野战炮兵的所谓“新战术” ,炮兵是靠前战斗的。 远距离,能承受高膛压的钢炮,意义不是很大。 **************************************************************** 当时,整个欧洲都在学习德国,包括法国, 军备竞赛压力很大,法国、意大利都快扛不住了 意大利是跟法国关系好,跟奥地利有矛盾。 普奥战争时期,普鲁士跟意大利走的很近,不然这个 “三国同盟” 也是困难。 **************************************************************** 另: 知道 复变函数里的 morera定理吗? 夏奇是 morera 的导师 。 分析中许许多多的重要事实只有放在复域中来讨论才能彻底弄清楚。 **************************************************************** 微分方程论—— 分析的最重要的一支,是研究这样一种方程, 方程中的未知项已经不是量,而是函数,即一个量对另一个量或另几个量的相依规律。 很容易理解,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 在力学中要求确定物理在给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而不是速度或路程的某一个值。
32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近代史的自然科学基础 —— 亚音速与超音速
gordon 2016-12-1 02:54
搞不明白中国近代史,是因为你不懂弹道学,你懂弹道学,三言两语就说明白了。 ******************************************************************************** 在1742年,罗宾斯发明了弹道摆,并用它确定滑膛炮炮弹的炮口速度,在距火炮达76m 的距离上,可测量速度达518m/s ,他再研究低速和高速的阻力时发现,牛顿关于阻力的速度平方定律,在244m/s 的速度范围内,都吻合得相当好,但是,到336m/s 或更高的速度时,阻力则非常大。 现在我们知道了,在大约340m/s 速度时,阻力上升是由于飞行从亚音速转变成超音速。 后牛顿时代的弹道学 欧拉分析了射击实验的结果, 他是第一个从事分析工作,而不只是 使用几何术语的人 。 参考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估计大多数人没看过。 ******************************************************************************** 滑膛炮,炮口速度低,且不精确,只在近距离有效。因为炮口速度低且弹炮之间有间隙,于是又回到使用火箭的路子上来了。 印度火箭也是很不精确,但是,它非常有效地是英国军队在印度的战役中感到恐慌。 它引起了 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angreve)的兴趣,威廉改进了火箭,使之能够达到 3km 的射程。 因此,到拿破仑战争时期,每个欧洲国家在自己的军队里都拥有火箭部队。 ******************************************************************************** 随着线膛炮的采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把弹丸作为受空气阻力影响,而不只是重力和阻力影响的问题来处理。 现在,弹道学工作者必须解释其他一些现象,例如弹丸漂移(偏流)。 19世纪,由于内弹道学和武器的发展,炮口速度在大小和稳定方面均已提高,所以用于确定弹丸阻力的精确实验方法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惠斯通用一个靶网让弹丸穿过切断电流,精确地记录了弹丸运动过程的时间,从而引出了波斯福的工作,为了测定炮弹的阻力,他设计了一个电子计时器。 在欧洲到处都在进行实验工作,以便为标准火炮弹丸提供一个包含速度的阻力定律。 因此,正是在19世纪,对空气动力学有了较深刻的理解。阻力作为空气特性的函数已被确认,而且逐步形成了目前普遍应用的弹丸形状。 ******************************************************************************** 罗宾斯用他在1742年发明的弹道摆测量了滑膛炮弹的炮口速度,并导出了火药气体的压力。已知速度,求压力的问题。(简化模型) 在弹丸开始运动之前装药完全燃烧的假设下,计算压力和弹丸运动之间的关系,积分压力—— 弹丸运动曲线,还能计算炮口速度,这样可将其与实验结果相比较。 ******************************************************************************** 来复线 在黑火药时代的来复线,是手工拉出来的。 缠距很长,远远大于现代枪械的缠距,因为本身黑火药的推动力就不强。 ******************************************************************************** 甲午那个时代,正是黑火药、无烟火药的转换。 还有就是 滑膛炮、线膛炮 转换的时代。 ******************************************************************************** 青铜炮和钢炮 说实话,也就是远一点,近一点。青铜炮 又不是不能造 线膛炮。 青铜炮初速低,计算也不用考虑 漂移这种东西。 真有横风,试射 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关键是后勤,弹药跟上。(装备的标准化,减少后勤压力) ******************************************************************************** 注: 中国法律的原因,这个东西不能细说,也不要讨论。 知道就行了。 ******************************************************************************** 连发枪和单发枪问题 美国内战时期,就讨论过这个问题,就是考虑到后勤的压力 美国军械局局长詹姆斯·里普利和其他官员最初对后膛枪和连发枪所持的怀疑态度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第一,在1861至1862年,这些新式武器的优点还没有得到证 实。第二,由于从欧洲买回和国内生产一些型号的前装枪,军械局 要为不同的团队供应合适的弹药已感到十分困难,而更不用说还要为当时已有的十几种不同的后膛枪提供弹药了。第三,士兵使用后膛枪可能浪费弹药,因此就加剧 了已经严重的后勤问题。虽然最后证明用后膛枪和连发枪武装的士兵在发射中比以前更有效和准确,但是,在战争早期乱放枪、浪费弹药的情况就足以表明这种争辩 是有道理的。尽管前装枪有缺点,但在战场上尸体遍地也残酷地说明斯普林菲尔德式和恩菲尔德式前装枪是致命的武器。 参考阅读: 《火的考验:美国内战及重建》
18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诺奖需要积累
热度 24 席琳 2016-10-4 12:23
诺奖需要积累
2016-10-3 日本的科学家今年又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国人不需要嫉妒羡慕恨,因为诺奖需要积累,日本自明治维新,在自然科学方面已经先进了中国一百多年,得诺贝尔奖,得产品质量奖,都是天经地义的,中国科研起步晚,骨子里又有几千年文人抄书的惯性,偶尔得一个,值得庆幸,一个都得不了,也没有什么可惜。技不如人,学术风气和环境不如人,积累不如人,一点也不丢人。 上个星期在普朗克研究所等妹妹回家的时候,在走廊上顺便翻了翻2016年《自然》杂志上的世界前一百名研究所《明日之星》排行榜中,中科院和北大南大科大南开浙大复旦清华苏州大学赫然囊括了世界前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名: 这前一百名,中国占有不下70名,所谓中国才高八斗,天下各国共分一斗,而且似乎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科学家摘取诺贝尔奖,虽然不能说如探囊取物一样容易,至少也像切一块蛋糕一样不费力气的了。 但愿这不是忽悠。
个人分类: 科学实验|838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关于教育的思考
热度 5 rainbow_shi2001 2014-9-12 22:13
儿子如今已经彻底脱离了公立教育体系,一方面我们为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感到高兴,而另一方面,随着孩子进入中学,内心的忧虑也开始滋长。主要是,一方面孩子接受的教育体系我们不熟悉,而他将来面临的竞争其实一点都不比公立教育少,从更为功利一点的角度说,落在他肩上的压力其实更大,因为我们对他的期望只会更高而不是更低。所以这个星期我一直在想的事就是,如何按照IB课程的体系来准备他。 学校的教学原则上强调的是全面发展,但是从更为务实的角度来看,很少有孩子能够各方面都发展得非常好,多数孩子则更可能是各有专长,这可能也是课外兴趣班最早产生的原因,其实排除功利的目的,让在一些方面学有余力的孩子接受更多被教育的机会,使他的特长能够最大程度地发展起来,其实应该是好事,只是现在的课外兴趣班都已经变了味。 IB课程的六个方面,对照我家孩子的特点,中文、英语、社科这三项不是他擅长的,相对来说,他更擅长数学、自然科学,艺术以及创造力/运动/服务等方面在现在学校的体系中,我并不太担心,那么在保持各方面一定均衡的基础上,如何使他擅长的方面更优秀,应当是重点需要准备的地方。因为脱离了公立体系,也因为目前教育行业急功近利的态度,使得我们这种非体制内教育体系下的孩子,可获得的且是能被我们所认可的外部教育资源非常匮乏。 数学是一切学科,尤其自然科学的基础,我想对于目前6年级的孩子,通过数学方面的训练,开拓思维、增强逻辑能力,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入手点。可是苦于没有好的资源。 比如奥数,本身其实是好的,但现在所有的培训体系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其问题就出在所有的奥数班都在 , 教公式、教套路, 为考试而教 ,完全背离了训练思维的初衷。与学校其他妈妈交流,也有同样的苦恼。 现阶段既然找不到这样的资源,我突发奇想,何不自己来教。既然奥数本身是个好东西,儿子也是喜欢的,只是我对教学方式有异议,那么我自己教是否就能改变方式呢?当然第一步,我得判断一下自己能不能教。于是前天买来目前最好的一家奥数机构的教材,今天粗粗研究了一下(坐在地铁上的时候),发现确实如我所想,题目本身没有问题,但是看书后的答案则有些模式化,当然那些计算方法确实可能是最理想的,或者最“数学”的,但是如果老师只是按照这种方法去教,而学生把这方法当成唯一,死记硬背,是否就违背了数学本身的规律性?那么我完全可以摆脱这种模式,把后面的方法只作为一种参考,而鼓励孩子先开放地提出其他的求解思路,是不是就能真正起到拓展思维的作用? 这个想法让我很兴奋,但也有些犹豫,不知道我这种“野路子”方法究竟会对他有好处,还是反倒误了他。不过以我小时候玩九宫格的经验,自己一遍一遍试错的过程,远远比知道答案来得有趣,那么这个方法应该不会太坏吧!
个人分类: 育儿心得|13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如何从自然科学中找到乐趣
热度 4 gordon 2013-11-15 16:45
前面就聊过这个问题,牛顿那个时代的人 觉得这玩意很有乐趣是因为这本身就是老大们的业余爱好。 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是谋生工具,有点像巴黎高工 那样的军事工程师。 那怎样才能从科学生活中找到乐趣呢? 答案是毫无乐趣可言 。人的大脑本来就不适应这种 中性、自然、无个性的生活。 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认为的,反正我就是这么认识的,毫无乐趣可言。 最烦高效利用时间 的建议了,日程安排的像机器是反人性的。经验:1.少揽事,学会拒绝;2. 能拖就拖,有些事自己会消失,有些事自己会发现不值得做;3.不会消失的,拖到最后一刻再做,这样最有效。4. 拖延成 习惯 后,心理素质过硬,平时轻松淡定生活,最后一刻能高效突击。放心,没过不去的坎儿。 这才是人生嘛。 只是一个达到你目标的工具而已,从不奢望从这里获得什么乐趣,中性、自然的东西,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你不爱它,它也不爱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打完收工,限定时间,搞完去球。 我也问过别人,有人的习惯是硬弄,我试过,搞成了心理疲劳。 其实如果那是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好搞成自动化。我以前就是太较真了,其实我就是喜欢笨蛋,因为我自己就是笨蛋。 你可知脑残就是我本性 ××××××××××××××××××××××××××××××××××××××××××××××××××××××××××××××× 忘了何时开始我变得麻木而冷血,我必须强压下自己的情绪和脾气,才能免除干扰把一天之中那些打上“必须解决”的标签的事情完成。有时明明处在崩溃边缘,身体却还在有条不紊地忙碌。我当然不会把这美化成坚强懂事,我只是很早就明白,当你想在一些事上有所选择,那么更多事上你就别无选择。 啥招都用过了,都不行,养成习惯是最靠谱的。 相信自己,你是最对的,你是最行的,让他们走开,让我来!!!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NjMzNzE5NzQ0/v.swf 我就要过这样脑残的生活 ××××××××××××××××××××××××××××××××××××××××××××××××××××××××××××××× 没有人有耐心听你讲完自己的故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要说;没有人喜欢听你抱怨生活,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痛;世人多半寂寞,这世界愿意倾听,习惯 沉默的人,难得几个。我再也不想对别人提起自己的过往,那些挣扎在梦魇中的寂寞,荒芜,还是交给时间,慢慢淡漠。 每天务必做一点你所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是一条最宝贵的准则,它可以使你养成认真尽责职而不以为苦的习惯。 ——马克·吐温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ExNzE2NzA0/v.swf 穿着裤衩裸奔不同意我的观点,比较一下,我觉得他说的对。这个更脑残
339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神学与自然科学 —— 学科为什么会这么划分?
热度 2 gordon 2013-5-26 11:03
这个和神创论有关。 最早的神学基础是这样的,上帝创造了世界,所以他对他所创造的东西了如指掌。正象 人作为有创造力的生物,对自己所创造的东西了如指掌一样。 我们不是上帝,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创造出来的。但是我们可以见到上帝的杰作,可以通过搜集到的 “造物" 来推测,这个东西可能是这么造出来的。 我们是搜集结果,从而推测原因。 科学就是 剥离 “神学论证”的框架,把神学基础去掉,再建立新的框架。 ×××××××××××××××××××××××××××××××××××××××××××××××××××××××××××××××××× 在科学产生的早期,神学还有一个问题很著名,上帝可以改变自然法则吗? "Can God change natural law?" 如果你不同意,就表明上帝不是万能的;如果你同意,那就表明,自然法则不是永恒不变的;因为上帝可以改变它。 这场著名的争论,对改变人们的自然观非常重要,从而摆脱 斯多葛主义 的自然观。 柏拉图主义、 斯多葛 主义和 保罗 的因信得救说,是 基督教 普遍主义的 三大 主要思想 来源 。 注:斯多葛主义是罗马的主体思想,基督教要在罗马传播就不得不吸收 斯多葛主义。 斯多葛主义和中国的 “儒家思想” 差不多,你知道,世界上的皇帝都是差不多的,不论是罗马的皇帝还是中国的皇帝。 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立刻就识别出儒家思想和斯多葛主义的相似之处。 马尔库斯·奥勒留(公元后121—180年)是他叔父兼岳父罗马的好皇帝安东尼努斯·皮乌斯的养子,于公元161年继位为皇帝,并且极为尊敬地追怀着皮乌斯。奥勒留作皇帝是忠于斯多葛派的德行的。他非常需要有毅力,因为他的御位时期是被种种灾祸所缠扰着的——地震、疫疠、长期艰困的战争、军事的叛变,等等。他的《沉思集》一书是为他自己而写的,显然是并不准备发表;这部书表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职责的负担沉重,并且还为一种极大的厌倦所苦恼着。继承他的皇位的独子康莫多斯是许多最坏皇帝中的一个,但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却很巧妙地掩饰了自己恶毒的心性。哲学家的妻子福士丁纳曾被人指控犯了极大的不道德的行为(也许并不公正);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怀疑过她,并且在她死后还为她的奉祀费尽了苦心。他放逐了基督教徒,因为他们不信国教,而他认为国教在政治上乃是必要的。他所有的行为都一本良心,但是大多数的行为却都没有成功。他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各种世俗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就是想要引退去度一个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却始终没有来临。他的《沉思集》一书有些篇章是在军营里写成的,有些是在远征中写成的,征战的劳苦终于促成他的死亡。 马尔库斯·奥勒留,这位先生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三位斯多噶主义哲人之一。 正象许多其他的人一样,“斯多噶主义哲人” 也有着两种伦理体系, 一种是对自己的高等伦理,一种是对“不知法度、没有教养的人”的低等伦理。 当一个斯多葛派哲学家想到自己的时候,他就认为 幸福以及其他一切世俗所谓的美好都是毫无价值的 ;他甚至于说愿望幸福乃是违反自然的,意思是说那里面包含着不肯委身听命于神的意志。 但是作为一个执掌帝国大政的实践者,马尔库斯·奥勒留却非常清楚地知道这种东西是行不通的。 他的责任是要使非洲的粮船按时到达罗马,是要采取措施来救济饥馑所造成的苦难,是要使野蛮的敌人不能越境。这就是说, 在对付这些不能被他认为是斯多葛派的哲学家(无论是实际的哲学家也罢,还是可能的哲学家也罢)的臣民的时候,他就接受通常的世俗的善恶标准了。正是由于采取了这些标准,他才能够尽其执政者的职责。奇怪的是,这种职责的本身又是斯多葛派的圣人所应当做到的更高级的境界里面的东西 ,尽管它是从斯多葛派圣人所认为是根本错误的一种伦理学里面推衍出来的。 斯多葛主义里有着一种酸葡萄的成份。 我们不能够有福,但是我们却可以有善;所以只要我们有善,就让我们装成是对于不幸不加计较吧 !这种学说是英勇的,并且 在一个恶劣的世界里是有用的;但是它却既不是真实的,而且从一种根本的意义上来说,也不是真诚的。 注:这是很怪的一种学说,呵呵 ×××××××××××××××××××××××××××××××××××××××××××××××××××××××××××××××××× 基督教重视劳动,对“柏拉图主义” 也进行了很好的纠偏。 ×××××××××××××××××××××××××××××××××××××××××××××××××××××××××××××××××× 递归还有一个例子,在《出埃及记》里,神学有一个很厉害的解释,“仗在摩西手里,正像摩西在神的手里”。 这个构造也很强悍。
2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睾丸大小和性行为
热度 53 草蜢 2012-7-17 12:47
从自然科学角度出发: 猿类中,按体积比例,黑猩猩的睾丸最大,大猩猩的睾丸最小,人类居中。 黑猩猩是群交的。一个新入群的母黑猩猩会和这个部落中的所有公黑猩猩交配。因为像狮子群一样黑猩猩的习惯是将新入群的母黑猩猩的小孩杀死,但如果所有公黑猩猩都和新母黑猩猩发生性关系,公黑猩猩们不能确定新母黑猩猩将来生下的小孩是不是他们的,所以不会加以伤害。黑猩猩的睾丸最大,也是因为在群交的环境下,每个公黑猩猩为了增加自己能够留下后代的唯一保证就能够一次性的将最多的精子输入母黑猩猩体内。也就是说睾丸大,容量大的公黑猩猩留下后代的机遇会比其他公黑猩猩大一点点,代代相传以后,现代的公黑猩猩都是原来大睾丸公黑猩猩们的后代,所以也具备了他们祖先的特征。 大猩猩没有这样的竞争压力,公大猩猩可以肯定母大猩猩的小孩都是他的因为一个大猩猩部落中就他一个成年公大猩猩和他的妻妾们。大猩猩的一夫多妻制决定了大猩猩睾丸不用大,够用就行。大猩猩的睾丸最小。 人类居中,这个推论吗,俺们就留给大家了。
1424 次阅读|2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1:00 , Processed in 0.049655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