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也纳的和平条约,写着 “让威尼斯人表达他们的意愿”,to let the Venetian people express their will about being annexed or not to the Kingdom of Italy.
历史学家认为Venetia公投是在军事压力下举行, 0.01%的选民投票反对兼并。
**********************************************************************
Francesco Siacci 参与了 1866年 普奥战争
**********************************************************************
1866年,萨摩藩模仿英国编制,组建了以小铳队、城下队和外城队为主力的新军。和长州军一样,萨摩军也装备了从西方进口的新式枪炮。
**********************************************************************
阿姆斯特朗炮是那个时代跟克虏伯 并列的一种钢炮
1861年下水的铁甲舰勇士号(Warrior)上装备了大概10门左右。随后英军舰队逐渐增加这种火炮的装备量。但是因为该炮过于精密,生产量上不去,所以仍然还是大型战舰使用的装备。
1862年萨英战争结束后,因为在战斗中阿姆斯特朗炮屡出问题,英军内部对火炮的可靠性及其怀疑,英国政府随后决定组成一个委员会来处理阿姆斯特朗炮的问题。
1863年英国军械评议委员会(Ordnance Select Committee)开始调查阿姆斯特朗炮并对前膛炮和后膛炮的各自优点进行比较。
1864年,(因为在萨英战争中的表现)英国政府宣布停止制造阿姆斯特朗后装炮。随后委员会发表报告,从而在理论上支持了政府的这一决断。
委员会的报告认为阿姆斯特朗炮的新特性——多重膛线,铅涂弹和后装填设计相当的复杂和低效。尽管很有威力,但是由于阿姆斯特朗炮的新特性导致其价格高昂,不适于批量制造。而且因为萨英战争中的火炮事故使其可靠性受到质疑。所以委员会认为阿姆斯特朗炮不适合做为主力火炮上战场。(此报告不排除有阿姆斯特朗的 竞争对手恶意中伤的可能)经过对比,委员会对于前装炮非常看好,因为前装炮技术相对成熟,可靠性好而且便宜。所以委员会认为前装炮更适合战场的需求。
由于采纳了他们的建议,1870年,英军开始撤装后装炮,以前装炮代替。为了能让前装炮也使用膛线,阿姆斯特朗在1866年向战争部递交了他的前装设计。在设计中对炮弹进行了修改。在炮弹外壳上车以凸起纹路以配合膛线。然而在 火炮测试中发现这种设计非常糟糕。以100磅新设计型前装炮射击装甲板发现即便是4英寸的装甲板在50码内都无法穿透。从而证明了这种设计之失败。
再次失手的威廉姆爵士结束了跟埃尔斯维克公司的合作,回乡自办工厂和武器公司,阿姆斯特朗军械公司从此诞生。
因为阿姆斯特朗炮的成功,所以威廉姆爵士被认为是世界第一流的武器设计师。他的公司成立后,各国军方慕名而来。这个百吨阿姆斯特朗炮的
设计引起了意大利军方的很大兴趣。于是在1880年,意大利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了一批百吨前装阿姆斯特朗炮,装备在两条新战列舰杜里洛号(Duilio)和单达洛号(Dandalo)。每舰配备4门左右。口径达450mm(17.76英寸)。这巨炮在当时创下了世界记录。
**********************************************************************
委员会报告出台后。英国解除了阿姆斯特朗炮的禁令。同意出售阿姆斯特朗炮。消息传出后,记忆犹新的维新志士们立即开始尝试购买阿姆斯特朗炮。阿姆斯特朗炮开始走入日本。
但是在早期维新军手中的阿姆斯特朗炮仍然很少(因为价格非常昂贵。承担不
起费用),而且英国流出的阿姆斯特朗炮也很少。直到南北战争爆发时,英国向美国大量输出阿姆斯特朗炮。南北战争结束后,两军剩余了大量阿姆斯特朗炮,其价
格大跌。维新军才能购买得起。所以这些剩余火炮大多被日本买走。这才拉开了阿姆斯特朗炮大量装备维新军的时代。
由于阿姆斯特朗炮的天价(据称费用可达4000-6000两每门。而且不能使用旧式火炮的炮弹,所以炮弹也要进口,其费用也很高昂)于是佐贺藩在进口了阿姆斯特朗炮后尝试仿造并取得成功。司马辽太郎的《阿姆斯特朗炮》就是描述这一事件的。
但是现代研究对于佐贺藩的阿姆斯特朗炮的火炮性能能否达到和原品一致表示质疑。因为制造这样的先进武器首先需要有很高的工业技术水平。阿姆斯特朗炮是当时英国工业技术的最先进产品。佐贺藩的工业技术水平与英国相比尚有差距。其次,这种先进工业品的制造
需要搅铁炉,滚轧机,加热炉,水锤等大型成套工业设备来制造材料和车床来切削零件。即便是当时英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也只能在全英设备最高最好的工厂里才能生产这样的火炮。当时佐贺藩并没有这样的设备。而且这些设备都需要有设施完备的大型工厂和熟练的技师方可支撑。而佐贺藩当时虽然有类似设备和优秀的技术人员,但是实际作业能力与英国有差距。
所以当今研究认为佐贺藩的技术力只对于进口的阿姆斯特朗炮予以了改进增强了稳定性。而自造的阿姆斯特朗炮只在部分指标上能够达到英国原装货的水准。
但是即便是仿制的阿姆斯特朗炮,在战斗中也发挥了很大的效用。阿姆斯特朗
炮的狂猛火力让佐贺藩兵如虎添翼。上野之战中,维新军仅用了两门阿姆斯特朗炮,就轻松摧毁了彰义队的防御。在随后的戊辰战争中,阿姆斯特朗炮为维新军四处
拼杀。屡建功勋,虽然在藤原之战中,由于幕府军占据了优势地形,火炮不能完全发挥威力,导致了佐贺藩兵的失败。但是在之后的会津鹤丸城战役中,佐贺军在四
公里外的小田山上部署此火炮猛轰鹤丸城,导致城内死伤惨重。防御被轻松摧垮。佐贺军顺利拿下了鹤丸城。
由于该炮的强大威力。幕府方也大量购买和配备。比如幕府军的开阳号,但是
幕府军并未有效利用该炮。维新军在验证了阿姆斯特朗炮的威
力后大量进口和仿制。最后在围攻虾夷共和国之战中,政府军的铁甲舰上装备有大量的80磅阿姆斯特朗炮,给予幕府军以极大杀伤。幕府终于在阿姆斯特朗炮的猛
轰下彻底倒台。
**********************************************************************
甲午战争中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跟这个炮是两码事。甲午战争中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是新产品,是由法国著名武器设计师哈奇开斯设计,后授权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生产。但是其炮架跟风帆战列舰时代没有太大差别。
**********************************************************************
虽然在当时阿姆斯特朗炮非常先进。但是也有大量的问题。
经过实战验证,此炮的缺点首先是有锁栓,尾栓质量不过关。在萨英战争后英国海军对阿姆斯特朗炮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许多炮的锁栓都破裂了,甚至在炮膛中能找到断裂的锁栓。
其次是该炮过于笨重。以锁栓为例,锁栓是依靠人力将其提出或插入的,但是
这个锁栓有136磅重(61.7公斤)。需要两个壮男同时抓住两边把手使劲才能完成提出插入的工作。如果继续按照这个设计发展出更重的火炮的话,那么锁栓
就不能依靠人力而要使用天井滑车来处理了。这样火炮的实用性就大大降低。而且火炮本身就重4吨。调正射角和转向均十分困难。
第三,该炮水准过高,价格昂贵。而且产量很低。即便以当时英国工业水准之
高,也未能实现大规模量产。后来足以量产时,英军则恢复列装前装炮。举例来说,英国于1864年把勇士号改为预备役并入坞改装,改装的时候将所有的后装炮
全部改为前装线膛炮。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把阿姆斯特朗炮全部替换下来。在这几年里,英国海军制定了新的阿姆斯特朗炮射击条令,规定了射击次数的限制,并且
严厉禁止装药过量等问题。
自1866年后20余年,英军服役的新战舰都装备前装线膛炮。但是后装炮
毕竟好处显而易见,因此英军内部开始了对装备后装炮的问题进行讨论。直到1886年,英国海军终于再次把大口径后装炮列为标配。该年下水的英军战舰征服者
号(Conqueror)装备了12英寸(305mm)的后装炮。后装炮的彻底成为时代的主宰。
**********************************************************************
日本当时挺先进的,跟英国差不了几年
意大利军官、数学家弗朗西斯科·夏奇(Francesco Siacci)研究出了水平弹道的方程(Siacci’s Method),并与1888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弹道学》。
1889年,陆军发布《野战教范条例》,提出炮兵是战场“主兵”的概念。
陆军野战教范采用欧洲炮兵炮术战法,炮兵学校讲义导入“弹道学”课程,聘请意大利武官 布拉加尼 讲习弹道学,开创了日本弹道学的理论基础。不仅陆军广泛采用,也是当时海军舰炮唯一的弹道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