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而且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而且

相关日志

分享 写此篇记下这段时间的感受【股市这几年】
higer 2017-1-6 17:23
为避免将这段痛苦历程遗忘,特写此篇记录下来。 我10年研三的时候进入股市,当时由于参加过GSOC的项目挣了点钱,所以本着避免资产贬值及交学费的心态拿了点资金进入股市。在股市里充分见识了自己的人性弱点,我需要反复看盘,大涨时高兴,大跌是心慌,总想买涨停。。。总之随着指数以及股票波动心情起伏,这影响了我很长一段时间,也耽误了自己静下心来学习的机会,非常浮躁,至今后悔。操作的过程也在尝试学些炒股的知识,网上也搜了很多资料,更是研究缠中说禅研究了很长时间但终无所获,后又逐步找到了这里。现在回想起来,在股票操作的过程中自己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当时是本着交学费的心态去尝试的,结果自己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下跌了想加仓,可能加仓后任务亏损比例减小了等等)不断加仓,加上当时工作不断有收入,所以没什么太大的资金压力,结果可想而知,亏损不断加大。即便自己不急着用这个钱,但是亏损时还是严重干扰了自己的心理状态,越来越浮躁。在广西实习期间(11年)也在操作,我周边不少人都在炒股,但那时候股市真的没啥亮点。 在提到后面最严重亏损前有一个伏笔,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很巧妙的,我们在不同的时间节点碰到不同的人发生了不同的故事,那些故事可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短的也会影响几年。应该是在12年的时候,具体时间我也不记得了,我在我们楼下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碰到了一个中投的小伙子,不断给我推荐股票,我当时“牛得很”,认为自己“股海浮沉这么多年”,绝对不会被忽悠,所以简单聊了几句,因为我觉得我自己是不会简单被几个K线图的讲解什么的忽悠的(但是现在总结起来,往往我自以为是,其实自己还是不完全具备识别的能力,因此可能认为简单的“聊一聊”或“了解一下”,就让自己踏进了应不知道什么的坑)。当时我觉得我是abc还挺牛逼的,也留了联系方式,心想以后备用也不错。于是偶尔还会联系联系,他也是个实诚的小伙子,当时可能是由于业务需要,会叫我开户以及推荐一些股市信息之类的,后来慢慢就算结识成了朋友。 伏笔这就埋下了。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继续看下去。 之后通过他的QQ群结实了一个四川姓杨的先生,杨年龄大概在40左右,在股市里打拼多年,当时并没什么成绩。但是最近琢磨出一套自己认为非常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可保证稳赚不赔,按他的说法他的目标是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鬼谷子”,与国际一些资本大鳄可以一较高下,我当时想着别人不是为了赚钱的目的,所以觉得可以“聊聊”(这次又是本着聊聊的心态,认为民间或许真的有高手呢)。后来经常在QQ上和其进行交流,当时还拿真金白银做了一个尝试:我找我一个大学同学要了一个账户,在里面投入了1.5w的资金,按照他的方法进行操作,如果亏损,他认赔。后来操作了很长时间,发现他这个方法根本很难操作,特别是股市波动剧烈的时候。最后这个账户赔了近一半退出了,至于那个“老师”我也没再去追问这个事情,觉得亏的不多,或许别人忘记了,感觉不好意思开口,认为当时都叫了别人“杨老师”。现在想起来,我一方面太轻信有什么捷径和大神,虽然我的谨慎能保证自己不会碰到骗子,但是却有可能碰到“疯子”,一方面我没有按照约定追问对方的过失,没有形成约束,真金白银不能说算就算。想在回想并不是要指责这些人,只是忘了自己的钱只能自己说了算,真金白银必须较真,骗子疯子都需要警惕,这些结论的背后都隐藏着我自身人性上的弱点。 我单身了很长时间,经常不知道怎么打发,现在想来这也是最让我遗憾的:在那么长一段时间里,我总想着去解决单身问题,根本没有好好静下心来学习,学学这、做做那,根本没有在某个事情上面深入做下去。我空下时间的时候就有些不安,觉得自己没进步,于是有一次我去西单图书馆看书,在书本里看到了一个“股票配资”的卡片,这个玩意儿没见过啊,于是我自己留了下来。而这也为后面的事态发展埋下了另外一个伏笔。 炒股有段过程我印象深刻,在2012年12月5日,股市在春节前走出了一段非常不错的行情,基本上是单边上涨,一直涨到2.18日。那时候大家欢欣鼓舞,因为这波走势是从1949.46点起来的,大家把这个称之为解放底,在这之前大家根本不能想象股市会跌到2000点以下,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谁也不清楚,只是市场情绪非常悲观,然后12至13年春节前这一波上涨又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纷纷喊出牛市要来了(看来所谓牛市来了都是事后才喊出来的,后面的走势也是不确定的,要自己去分析)。当大家不断进入的时候,不曾想,股市又开始下行,但是很多人并不认识是暴跌,可能只是一个短期的回调,结果一路下跌,逃都来不及了,特别是在2013年6月24日大跌5.30%,对于很多像我一样炒股没多久的人而言,根本没见过这样的大盘跌幅,真是开了眼界,还是我们太年轻,对比后来发生的15年股灾,这个跌幅真不算什么了。此时的市场,噤若寒蝉,大家都很安静,媒体的新闻也不是很多了,大家讨论的时候神情都不怎么好了。特别是在大跌后第二天,大盘继续大幅下挫,听说有爆仓的情况发生,但是在下午有大幅反弹,当天走出了一个图钉形,业界很多人都把这个称为“定海神针”,认为股市基本走到底了。 就是这个时候,我看到了机会,决定抄底一把,但是之前我已经被套牢在里面了,基本上不怎么动弹了,躺下装死。第二个伏笔发生了作用,我突然想起来那个股票配资的卡片,如果找出来联系了下,投入了2w,以1:5的杠杆进行操作,心理盘算着,通过2w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如果全赔就赔了吧,反正只拿2w块钱玩玩(这个“聊一聊”“试一试”的心理再次发生)。后经过2天左右的时间才把这个事情办妥(当然自己当时心理还有一个小想法,就是既然别人是配资界的,经常跟大资金打交道,那么我也可以结识一下,从而提高自己的圈子,扩大自己的人脉,后面确实经常联系,比如给他做配资平台什么的;但是现在来看,虽然他们经常跟资金打交道,但是那些配资的资金基本都是一些想暴富、想发财的人,这些人心态的浮躁对我并没有很多的帮助),操作一段时间后,自己确实也赚了一点,但是根本无法收手。后面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可以说是A股上的一个奇观,再次让我开了眼界。在2013年8月16日这天,上证指数走势不温不火,处于下跌横盘状态,大家其实操作也没什么心情,于是账户我也没去看了。不料吃完午饭回来,盘面发生了诡异的一幕:大量权重股纷纷被拉上涨停,导致上证大涨3%,市场谣言四起,揣测是某个操作员下错单导致的。我见此情形,“这刚好印证了我之前对股市上涨的猜测啊”,于是下午赶紧加仓,大脑一热,追高买入,结果下午证交所等监管机构纷纷出来发言,下午一直下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市场都悲观的时候,突然来这么一下上涨谁也没有预料到,而且基本上是在短短几秒钟内将很多蓝筹股干涨停。这个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这就是能载入A股史册的“光大一阳指”,也就是在这天光大自营盘的下单程序判断到可以购入了,于是不断下单ETF300股票,将近70亿,后发现问题且被监管机构批评后,又为了避免损失,在期货市场大量做空,这样一来被监管机构定性为“操纵市场”,几个主要负责人被严惩。 说起故事很惊心动魄,但是我加仓的资金却被套牢了,后来股市不断波动,并又继续狂跌,而我操作的账户已经不断接近或达到配资账户的警戒线了,本来心态就不平静,甚至都有点不想搭理,把它放在那里抛在脑后(细想一下自己可能真的有时候会有回避问题的毛病,但是回避解决不了问题,有些问题必须要迎面去解决),但是那边的人不断打电话说账户到警戒线了,需要补充保证金,我当时非常心慌,都不敢看账户的亏损情况,怕自己受不了(后来的股灾依然有这种情况,股票账户钱多就高兴,大幅亏损有时候故意不去看)。这个时候,以前的想法“只是拿2w操作一下,亏损了就算了”的完全抛到九霄云外了,不断补充保证金,不断亏损,不断补充,这个过程真的很难受。在光大一阳指之后几天我就退出了配资,除了那2w,大概还额外亏了1w左右。 就这样,股市依然没啥起色,且在14年上半年一直在低位处于一个三角形的波动中,谁也看不到以后会怎么走。2014年为了买房子,我彻底从股市里撤退(前前后后心理默算下大概亏损7.5w),买了现在的房子,后来没想到股市在7月份开始逐步走牛,当时非常懊恼,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从股市里撤退,而且是非常狼狈撤退那种(亏损了很多钱),股市却开始好起来了,心想着又错过了一次发财的机会。现在想起来,当时买房的决定(为什么有这个决定,因为我定了一个计划,其中有个目标就是买房)实在是就了我一命,因为14年买的房子到现在已经翻倍,因为首付只有3成,所以折算收益率快接近4倍,这在股市里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说救命这么夸张,听我慢慢道来。 房子是在6月份下的单,还得感谢前女友,因为6月份是爸爸的忌日,我回去了一趟,后来销售才打电话说要去选房了,最后只能让前女友大老远跑一趟选了一个。看着股市一步步走好,慢慢有点牛气了,我心里也是翻江倒海的,心痒痒难受,总想做点事情。后来刚好很多银行都逐步在搞信用贷款这个事情(这么巧合,或许就是故意放的水吧),于是我贷了点钱出来。但是那个时候考虑到单位网络非常差,自己的手机根本无法操作,而且经过这么长时间我认识到自己的心态可能不适合去炒股,炒股还会影响我的工作。这次我想到了那个朋友,第一个伏笔也开始慢慢发生作用。 其实在此之前他多次在QQ上讲解一些股市的动向,听起来头头是道,另外还建议我把房子卖掉去炒股,我当时也将信将疑,但是由于自己天生的谨慎性格所以不会贸然听别人的意见。后来他也沉寂了一年,我中间问起他那一年在做什么,他说他辞掉了工作在图书馆学习天天研究炒股理论,似乎终于摸透了股市里的运行规律。我当时非常佩服,觉得一个人可以花一年的时间去学习,非常难得,而且这一年里说不定会升华,人会发生质的改变呢,以后成为一个大师呢(这里我只能对自己呵呵了,我太过相信一些传奇的故事,而忘了我们人类其实根本不可能在一两年时间里突变的,那些只存在于小说或历史故事中,我们如果想改变自己,只能通过每天点滴的积累)。于是就商量和他一起合作,操作我贷出的资金,在10月份的时候我非常激动,觉得终于在这波牛市里可以参与一把了,甚至都觉得进入晚了点,应该在一启动时就进入,但是想想怎么可能呢。那个时候虎大还在论坛里进行过提示,更加坚定了我进入的时机。 股票不断上涨,并且开始轮动,不说操作怎么样,但是至少账户里的钱是在不断增加的,当时每天心情都不错,跟同事讨论的时候从来不提自己炒股的事,毕竟把钱交给别人操作也没什么好跟别人说的。但是我还不甘心,我把广发里面的资金又搞出来,买了基金,考虑了方案,每个月还一次利息,最后4000点左右的时候听了虎大的退出了基金,大概收获5w左右。后来看到股市还在不断上涨,官方媒体也不断喊出4000点是牛市起点的口号,我很激动,并没有让那个人把股市清仓,毕竟签的协议还没到期,而且心理总希望再多涨一点。不仅如此,我又再次把资金弄了出来,通过汇添富下面的现金宝买了一些基金,中间确实赚了一些。而这些赚的钱最后成为了我装修房子很重要一部分。但是不曾想,股市在冲到5000多点后大幅下跌,这轮下跌时由监管机构查股票配资引起的恐慌下跌,但是国家或许都没预料到这个决定所产生的严重影响,各种配资盘纷纷清盘,于是发生雪球效应,股市大幅下跌,指数不断打破个人预期,千古跌停潮、指数跌停不断上演。 在大幅下跌开始前,我认为股市还会向上攻,认为下跌就是机会,在股市4500点、4000点的时候我对基金进行了加仓,可是这个时候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国家层面开始组织救市策略,各大媒体纷纷响应,说“股市很健康”“不要恐慌”“相信国家”“为国护盘”的口号,但是随着一个个关键点数的跌破,随着千古跌停、千古涨停又千古停牌、千古复牌的出现,股市在剧烈波动中依然没能改变下跌的颓势。不仅如此,为了解决股市大幅下跌的问题,证交所甚至制定了熔断机制,只要跌倒某一幅度,就停止交易。然而,市场再一次给了政策制定者一记响亮的耳光,在2015年新年交易日了,指数不断上演熔断,并且熔断机制还导致股票微量跌停,那些想买入的都不能买入了,流动性陷入枯竭。后来没法,只能取消熔断机制。当时救市的国家队中甚至出现了内鬼,不难想象在政策强压下虽然机构们表面纷纷支持,但是大家心里跟明镜似的:牛市已经结束,且各个已经赚的盆满钵满。股灾已经上演,后面的走势可以不用关心了,唯一关心的是最低的点位是多少。虎大给出了2500的预测,最后下跌到2638.30点也算预测比较正确的了。 刚开始与他合作的资金大概是30w,后来股市低迷,打新股开始成为赚钱模式,于是我又从同事那里借来40w投入进行操作,但是打新的资金很难跟底仓区分开来,所以后来用着用着就用混了。最后只能混着用,但是也很巧,如果不是这40w资金,原来的账户就爆仓了,因为当时为了更好利用资金,我特地开了融资融券,真正迎合了国家使用杠杆创造牛市的需要。现在想起来这个事情是好还是坏呢?表面上避免了爆仓,但是即使爆仓,最多亏损30w,就再也不用操作了;而后期投入的40w后,由于不断操作,不断下跌,到目前为止,亏损已经接近40w了,深陷泥潭无法自拔。中间也约他见过几面,听他的分析,但是他各种吹嘘、各种根据网上消息分析某某股将会重组、收购之类的,即使决定如此操作,但是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又卖掉了,我很不理解,以至后来根本听不进他的一些观点。 之前借同学的资金都是一年一借的,所以中间需要还上再借出来,所以每到这个时候自己就非常头疼,不知道要怎么开口,去哪找资金,一来不想从股市里退出来,总觉得会面会反弹,会更好,另外,不想马上兑现这个亏损,让自己不堪重负。而且,他大专毕业,工作的收入也微薄,最担心的还是他无法偿还,最后不认之前的协议。其实心里上来讲,之前的协议是没有约束作用的,如果他真的不认账,我也没办法。因此中间使用广发里的资金周转了分别从同学和同事那里周转了一次,算是“续上命”了。后来听到虎大在论坛里一遍遍发出的信息,我大概在16年1月份“忍痛”将所持有的基金全部赎回了,当时投入45,最后数字大概30,亏损15w。 虎大说这轮牛市是由险恶用心的人揣测执政者意图发动的一场屠杀,并配合官方媒体进行大肆炒作,吸引一波波韭菜进场。那个时候国内经济一直不景气,新政府刚上台没多久,国务院也有通过拉动股市带动消费的“一厢情愿”的想法,于是这个想法被利用,发动了这波牛市。悲惨的2015过去了,当时的证监会主席肖刚也走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2016年2月肖刚正式卸任证监会主席,由原农业银行董事长刘士余接任。经历过这一轮波澜壮阔的行情,教训是惨痛的,很多人或许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我还在挣扎,无法解脱。同样,国家及监管层也意识到高杠杆带来的危害以及牛市不是催出来的,只能依靠经济的增长恢复大家的信息,把一切交给市场,而不要过度进行行政干预,监管层的职责是做好监管,服务大众,保护投资人利益。各个层面的主基调都是“慢牛值得期待”。在这种悉心的“呵护”下,2016年股市从最低点2638.30缓慢上涨至现在的3100多点。由于前期股市暴跌,国家队在4000点、3000点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救市,因此现在国家队成立自己的对手盘,想突破第一道关口3000点谈何容易。救市国家队确实投入了资金,但是我们个人如果在股市里还“爱国热情”,而忽视市场规律,只能灰飞烟灭,只有活着才能回来,活着才能做更大贡献,不是吗? 时间过的很快,写这个总结的时候16年都已经结束了,现在时间是17年1月7日,回想过去几年的岁月,有时候都不敢想象。在17年1月4日的时候,借同学的那个资金要到期了,为了“续命”,我只能还上之后希望再次贷出来,虽然对于能否第三次将资金借出来我做了最坏的打算,但是当它出现的时候我还是手足无措,不知如何面对以后的结果。由于他要买房,这笔资金需要还给银行,无法再借给我了,我只能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从广发里弄出的钱每天有110的利息,如果时间拖的越久承担的利息就越多。跟那个朋友商量了希望一人承担一半,看他能否从银行贷出来,结果前些天他说无法贷出来了,而这其实也在我意料之中,毕竟我最担心的还是他“跑路”,如果他肯认这笔账,那我也算有一点点慰藉。最终商量让他给我打个欠条,而最终的资金压力只能靠自己一个人去扛了。幸亏我有一些资金周转,当时将部分银行信用贷款的钱投在了P2P里,通过每个月产生的利息收益来偿还部分借款的利息,没法,在犹豫好几天之后,只能讲P2P里部分利息相对低的债权给卖出,偿还了21w的资金,还剩9w需要在以后想办法。 目前,股市里还剩下原40w的那部分本金在操作,30w的协议已经终止,当前净值为32w,其中有5w已提取到我账户。 到此,要讲的事情基本都讲完了,股海浮沉这么几年,遇到了不同的人,也一次次见证了股市里的奇迹,感受了心情的一次次跌宕起伏。要感谢虎大和yifei的鼓励,将这次困难熬过,我知道我一定会迎来更稳健、更充盈、更有成长的人生。 资金无所谓好坏,他只是创造财富的一种工具以及人生财富的一种刻度;人也无所谓好坏,只有当下的人性。股市见人性: 1)虎大(圣人),看尽人生沧桑,股市大起大落早已淡然处之,因为全局观、价值分析成为心理最大的稳定剂; 2)yifei(伏虎),也历经08年楼市暴跌,最终熬过来,擅长分析,懂得人性,知道如何处理财富,不会迷失本性; 3)杨老师(疯子),空有抱负,学识能力不足,无较深修为; 4)xiaoyao(妄人),年轻气盛,意气用事,对风险认识不足,容易被外部消息吸引,虽经一年深入学习,但是并无明显成长 5)配资平台kong总(凡人),野心较大,相对稳重,但是资金的交易总会让人迷失一些本性; 6)我呢(随从),饱含热情,空有高学历,却欠缺基本的分析能力是识别能力。在股市里迷失自我,忘记初衷,忽视风险,容易冒进追高,总想发财。
个人分类: 自我|0 个评论
分享 看微博上有人晒书单,2016年看了183本书
热度 39 猫元帅 2017-1-4 23:57
真是吓到了。我靠平均两天一本啊,而且看了看有的书也挺厚的,怎么看完的啊。 真要什么都不干才行啊。 博主说主要是上下班和闲暇时候读的。那也够可以的了。 我试过,坐地铁的时候看看书,但是因为路程短实际上也看不了多少。坐公共汽车更不可能了,首先是没座,其次现在坐车低头时间长了多会晕。 要是开车的话就更看不成了。 唯一一次坐地铁看了整本书,还是因为坐了三次长距离的。而且《正统临戎录》篇幅也不长。 除此以外2016年就没看什么书了。一本《瓦剌史》看了大半年。 哎呀呀,以后要改。不能老刷微博上网站了。特别是视频网站,太耽误时间了。
939 次阅读|22 个评论
分享 再谈 华裔对 “种族歧视” 的选择
gordon 2016-11-18 07:45
生活中的“种族歧视”会一直存在下去,最关键的是要盯住政策上的种族歧视。这是最有可能被立即改变而且让自己族群收益的事。所以这次华裔大规模反对亚裔细 分法案并转投共和党非常合理。 ********************************************************************* 潜规则其实是一直存在着的,但只要不变成 “明规则”,就没有那么坏 至少其不能明说 ********************************************************************* 另一位先生,认为 川普是种族主义者,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但那是未来,先生,现在呢?现在 ********************************************************************* 这种对策隐含着一个假设,假设 美国是中国式的熟人社会,而美国恰恰是因为移民众多,是一个法制社会。 潜规则不起作用, 扣法律条款,才是重型武器 。 这一局,投 川普的华裔 ,完胜 这个问题终于有答案了
1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科学大观园2 —— 大胆可以带来光荣(转)
gordon 2016-11-6 22:35
初次与陌生人打交道,即使你不是有意带着少许的胆怯、退让和犹豫的姿态,你也会引发他内心深处的天性。因为一旦你被看作在采取守势,这种接触上的认知会促使对方进攻,或者毫不留情地攻击你的身心。 凡人都有弱点,然而大胆行动却可以隐藏某些弱点。骗子都很清楚,谎撒得越大,反而越有人相信。因为人们的注意力已 经被转移,从而忽略了前后的连贯性,大胆行动会使你看起来更强硬、更有权势。只要你大胆出击,这突如其来的行动会使你占尽先机--在往后的接触,人们会不 自觉地采取守势以预防你的下一次出击。切勿在行动时信心不足,在出现问题后,你的胆怯迟疑会不经意地制造出更多的问题。正如为了逃离猎人的兔子,因为胆怯 会更容易慌慌张张地踏入猎人早已布下的陷阱。 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尽量避免紧张和冲突,他们希望受到所有人的喜爱,即使思索大胆的行动也很少付诸实践。你的大胆会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人们很难把眼睛从行动果敢的你身上移开,并迫不及待地欣赏你下一次的大胆。大胆的你将看起来比真实的你更加出色。 胆大不是天生,胆怯也不是后天养成的。胆怯是渴望避免冲突的心理要求,结果总是事与愿违:不但你的身份被贬低,而且你将陷入怀疑与灾难的怪圈。可是,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胆大妄为造成的问题,是可以用勇敢来弥补的。 有时候为了不去伤害和冒犯别人,你可能会伪装自己的胆怯。其实与其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胆怯,反而不如大胆行动让对方感觉到自己的勇敢。 有些罪行以其极端的行为大张旗鼓地进行,反而变成光荣的了;公开偷窃被誉为聪明能干;攻城掠地、大肆搜刮更被冠以征服的美称。当然,这些都是不光彩的,是不为人所称道的,但却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凸现了大胆的效果。 ****************************************************************************** 勇气是一种美德 注: 勇气也可能是个坑,百分百的包票是没有的 这就是残缺之美,看你选择什么了
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2016级的孩子们
热度 29 易水 2016-11-2 13:28
有啥可说的呢,为了挣钱,写写麾下这刚进大学的几十个小孩儿。 总体来说,和国外同年龄的比,孩子们还是比较上进,比较爱学习,比较有组织性纪律性。和我们那个时代比呢,网络时代的孩子们哪怕山沟里出来,也不怯场,普遍为人更实际,不羞于谈前途和金钱,对社会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嗯,而且笑点非常高。他们聊天基本使用表情包,喜欢卖萌,喜欢装酷,不过这都是这个年龄正常的现象了。4年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大学老师,孩子们受老师影响还挺大的。 问题是大学老师都是些什么人呢
个人分类: 学校见闻|759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人不可能单纯通过书面的道理而带来任何实质上的执行力改变(转) ...
gordon 2016-10-12 13:45
注:作者非常牛逼,他自己现在不一定做到,但是这个解释非常牛逼。 以前,我是一个重实践的人。讽刺 “任课老师” 的口头禅是,学习差的都来当老师了。 但这一次更新了我的看法。 这个人没有做到,但是这个解释非常牛逼。 ************************************************************************** 元认知(meta),这个大陆学生一般没有学过,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事情,是 留英的一个人给我们培训 。(好多年前了) 正给我们讲的时候,被 另一个技术权威打断了,训斥丫 :“ 讲那些屁话干什么 ” 。 又一个 “大力神” 赫拉克勒斯 注:因为大陆出来的高手,好多都是 “硬桥硬马” 。实操上,比留英的还牛逼 你学了老外的 “博雅教育”,不一定在大陆混的好。(大陆这帮货,也是很牛逼的) 当然,你 本来就是大陆教育体制下的残次品,可以学一点 。因为你本身就很差了嘛,总不能比现在还差。怎么也会提升一点。 “破罐子破摔了” ************************************************************************** 为什么「道理都懂,然而执行力差」呢? 首先这个问题的前提「道理我都懂」就是值得怀疑的。意识到自己不懂,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稀有的能力。 在「理解型」的任务上,学生们表现出高估自己的现象——学生们常常以为自己理解了他们阅读的内容,但是在提取具体的信息的时候却往往低于预期(Chi,2000)。一项对阅读理解的研究表明,学生如果在阅读理解的元认知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即他们对自己理解多少把握得越准确,他们在测试中就越能获得更高的分数(相关度为+0.43)(Maki Berry,1994)。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在试卷成绩出来之前感觉自己都对,但是出来之后发现自己有那么多错误——那么你也许需要在元认知方面加强训练,许多时候,那些能力不足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有不足。 为什么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理解力呢?从逻辑上来说,要想明白自己不懂,需要很多条件: 首先,你要有「更新原有认知」的动机。注意,这里是「原有」,许多人都有更新他们「未知」的冲动,但是在「已阅读过的信息」、「已学习过的技能」上,许多人是不愿意去看第二遍、去改进的。这种动机上的不足,继而会养成习惯性厌倦——一看到看过的东西就烦、就跳过。越是没有「更新原有认知」习惯的人,当然也越会觉得自己的初始理解准确性比较高,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有看到更好的认知方式的可能性。 其次,你得明白「更」正确的理解方式是怎样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经历一个「认知的上升期」,即发现自己原来的认知是存在改进的地方的——许多人有动机,但是发现不了自己认知上的盲点,因为他们的信息太窄、批判能力不够。 除了动机、认知习惯和能力外,要想明白自己不懂,你还要学会去「评估自己的认知」,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可以说,前面的这些元素都是「元认知」不足的副产物而已。 元认知是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 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当我们评价自己的认知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具备了初始的能力,因为许多人在很多情境下并不会意识到要去评估自己的认识本身。但是要具备充分的「元认知」的习惯,需要我们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思维、即时监控自己的思维。 以下是一个案例,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个「元认知」的认识。 著名的「刻意练习」理论强调在「学习区」进行学习,而不是在心理的「恐慌区」和「休闲区」,即 采用合适的难度来控制焦虑感来达到更好的学习状态 。但是这种学习方法更根本的地方在哪?它 要求学习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更好的知觉 ,而这才是关键所在、本源所在——你需要注意到自己的情绪变化,评估情绪的层级,对情绪有更好的调节能力。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有着更好的了解,再加上这些额外的理论,使这些针对自己的监控数据变得有意义,他就能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以下是一些问题,可以帮助你评估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充分地理解了这篇答案,但是下面的许多回答你都答不上来,那么也许你的元认知还不是特别好(具体情况可能还会更差一点,因为在我已经提示了考验元认知的前提下,大多数同学会略微低估自己的原有认识): 1、这个答案论证的观点和我们从小到大说的「满桶水不响,半桶水响叮当」有相似和重合之处,我相信几乎所有的中国小孩小时候都被教育过「虚心才能学得更好 」,但是为什么最终你没有把这些话奉行到最后呢?这个答案和传统的教导,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2、什么是元认知?你能举个动用元认知的例子说明你对元认知的理解吗? 3、我们为什么会高估自己的认识能力呢? ——————原有内容分割线(其实原来的也不错) 我的结论是:尽管 你看了那么多教你提高执行力的书籍,但是仍然无法做到,那是 因为你的大脑还没有准备好 。 ———————————————————————————————————————————————— 道理明白的那一瞬间,感觉自己发现了新大陆,感觉自己以往都白活了,但 「明白」这件事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短时记忆 ——就像电脑里不断使用的内存,数据不断地在里面被运行和擦除—— 短时记忆需要变为长时记忆才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实质性的改变 。 具体到生物学:短时记忆只会在突触功能上发生改变,即「突触联系的强化或弱化」,它也许持续几个小时就结束了;而 长时记忆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大脑结构性的改变,即大脑产生了新的蛋白质和突触,会产生「 解剖层面的改变 」。 上述图片中,左边的短时记忆并没有惊动到细胞核, 一旦神经递质消耗完毕所有一切将回归原位 ;而长时记忆的构建需要细胞核的参与,产生新的物质来提供 新的突触的生长 ,从而 在结构上根本保证我们能够对某些行为的执行作出快速反应 。 心理学家渐渐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心理过程实际上是生物学问题。 你的行为是大脑无数神经元的综合计算的结果,你在某方面上的神经突触越多,你作出这种行为的倾向权值就越高。 执行力只有内化成更加优秀的大脑结构才能给与我们实质上的保证,任何短暂的道理的明白都不足以替代长时记忆产生的这一过程。 企图用几分钟的道理明白来使你达到质的改变是不现实的,整个过程必须要有是实实在在的生理基础。所以,我 绝不相信有什么能让你马上发生质变的理论,包括「意志力」这本书 ,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我认为相当精妙的理论,都不能给予你任何太多实质性的改变。 为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若干个小结论: 道理的深刻理解是有必要的。 强烈的情绪 能够产生足够多的物质对抗某种抑制长时记忆产生的蛋白,从而突破阈值使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 。换而言之,你对一个执行力理论的感悟越深,你对某件你做成的事情越感到骄傲,你得到的执行力方面的突触就越多。具体到生物学,科学家们发现,在突触中,如果一次性过量的cMAP涌入,就会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突触的新生,换而言之,我们可以不需要重复的刺激,而是一次较为强烈的刺激也能激发长时记忆。 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重复 对于长时记忆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重复,仍然是形成长时记忆的最普适的方法——为了突破长时记忆的阈限,反复练习必不可少。不要惊讶于时间给你带来的生理上的改变,哪怕是一个基本的动作,如早起、叠被子,都在你的身心上刻下长时的痕迹。前些天我拜访了一位在部队待过两年的同学,他能每天不论室友多吵、寝室灯有多亮,一到11点准时睡觉,所有一切必须井然有序,和另外三个室友蓬乱的桌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给我的震撼很大,因为我此前从来没有这样鲜活地感受到:一个人,竟然能如此严格规律地行事。 (值得注意的是, 重复也许会引领我们走向更稳固的美好,也会导致更加难以改变的困境 ,换句话说, 重复,决不能以一种毫无反馈和改进的方式进行。 一开始的错误很可能会一直困扰着你,同样是重复,有人变成了「路径依赖」,有人变成了「习得性无助」,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累加效应。) 另外, 20岁也许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是控制力发育的关键时期 。我们大脑的前额叶控制着我们的许多执行力方面的能力,而这方面的大脑成熟一般比较晚,一些研究发现,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在自我控制方面存在缺陷是由于前额叶的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大脑的发育一般有黄金期,错过了这些时期想要弥补就比较困难。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期有意地训练自己的执行力,即增强大脑在这方面的突触数量,将使我们收益一生。 —————— 道理无法改变执行力弱这一事实,还因为有关执行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 「内隐记忆」 的方式存在,这 从根本上切断了从「道理」的理解来增强执行力的可能性 。 为什么执行力的培养无法被间接学习替代?因为我们的行为是由 “双重态度系统” 决定的,不仅包括受意识控制的态度,还包括 无意识的计算 (Wilson,2000)。无意识的神经结构与重复行为密切相关,并且累不开时间的累积。 内隐记忆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无意识加工”,而 无意识加工只会显示我们应该做什么却从不告诉我们为什么 ,并且 我们的意识很难控制无意识的计算过程 。“在意识的底下是我们无法觉知的计算,它时不时把结果显示在屏幕上,却从没有过程。” 内隐记忆区别于外显记忆,无法被意识提取,但是它却一直以一种「无法用意识控制却又十分完善的方式知道我们的行为」。 如果你不相信无意识的力量,想想你无法戒掉的一些瘾,你也许就不会这么快地下结论了。 因此,执行力必须像一种「动作记忆」那样成为我们的本能 。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描写自己的一段经历感受: 「期间也有不愿意去的时候,但是我知道 那只不过是我的大脑的想法,而不应该是我的想法 ——只要意识到这个,就不存在什么挣扎,直接从家里出发,往健身房去就是了」。 但是虽然我也知道这个道理,为什么我还是做不到? 实际的执行感受和「知道这个方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我的感受是,尽管我明白我应该这么做,但是出于某种不知名的力量,把我拉向了某种选择——你虽然知道你的大脑往往倾向于做一些让自己舒服的事情, 但你就是左右不了你的行为,这一跃才是最为艰难的 。 因为我的大脑缺乏某种我不知道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对于执行来说至关重要。 这也是 为什么「成功的经历」对于执行力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不仅仅在于信心层面,而在于深层次的大脑的结构——每一次的成功都在完善和固化你的大脑神经网络结构,你 会更加地熟悉这种执行下去的彻底的感觉 。 为什么许多人都通晓执行力的精髓,而你听了他们的话,却仍然止步不前呢? 正是因为执行力是一种内隐的记忆,它综合了许多当事人自己的经历,并产生了与之对应的大脑结构改变,使相应的回路越来越通畅。 刘未鹏在他的《暗时间》里讲到,许多时候 我们只需要熟悉这种「硬着头皮」做事的感觉 ,令他感到意外的事,执行力就是如此之简单的事情。但是为什么你仍然做不到呢? 因为这种感觉,它并不是你的,你的头脑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生物结构,它就像一颗基因优秀的种子,还没有在你的头脑中生根发芽,又哪来的改变呢? 道理也许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相应的成长还需要后续的浇灌和时间。 在意识如何影响无意识层面,人们还所知甚少,人们也不是很清楚“自我暗示”和“自我应验”是如何影响无意识的加工的, 似乎信仰具有某种超越意识的作用 。我们看到,天才的最终形式无一例外都是“信仰”,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价值观的,信仰具有比一般道理更持久的动力。 总的来说,内隐记忆和你「知道这个道理」非常不一样,内隐记忆的积累依赖于大量的实践带来的大脑结构的变化。所以我对执行力方面的「间接学习」报以怀疑——人不可能单纯通过书面的道理而带来任何实质上的执行力改变,就像你不可能通过别人的成功而让自己变得自信, 执行力必须是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记忆。 ——————— 最后,要说这篇文章能给你什么直接的改变: 它只是让你对自己保有更多的耐心和谨慎 ,当你急不可耐地想要有执行力的提升,却一次次地被挫败笼罩时,它会告诉你: 多给你的大脑点时间,它在努力地改变着呢,执行力需要的只是一点一滴的任何形式的成功而已。 ———— 后记: 这个问题我一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我觉得它太顽固、太抽象、方法论太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扩充方法,不断地寻找,用自己最坦诚的方式去实验(那意味着:当我失败时,我必须接受这种失败,接受那个意志力薄弱的自己)。 我也许不是那些能够用实际的成就来当做资本来回答你们的答案的那种人,但真正做到的人,却不一定能知道他们为什么能做到。我擅长的,只是把一些基本的事实呈现给大家,因为我明白, 人生的绝大多数决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作出的,我相信每一个基本但充满了解读可能性的事实给人带来的巨大作用。 ————— 注:图片来自于《追寻记忆的痕迹》P184,一本很好的关于记忆的科普书籍,该作者在2000年因研究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机制而获得诺贝尔奖,强烈推荐。
10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宋楚瑜,文盲,教育,扶贫
热度 46 锦候 2016-10-9 14:45
宋楚瑜这个万年投机份子,在台湾一再的被抛弃;不管是台湾人民睿智的看穿了他的本来面目也好,还是他的本事有限也罢,70年投身台湾政坛,最辉煌的时候就是个不知所谓的台湾省省长。 这两天他突然被蔡拽出来陪绑,以此时此刻蔡的所作所为和她上台以来对大陆的态度。这个特使本来是个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但是宋竟然欣然接受,而且说出“ 任命宋楚瑜是蔡英文表达的最大善意,大陆连宋楚瑜都不能接受,两岸还有和平发展的愿景吗?” 这种不知所谓,狂妄至极,狗屁不通的话。你想要什么东西你好好说,用这种东拉西扯,乱七八糟的胡话把自己的一个小小的任命和两岸的和平捆绑到一起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屁用?两岸和平是你一个宋楚瑜能决定的?你是谁呀?不让你当这个APEC 特使两岸和平就没有愿景了?这个愿景是哪里的中文,怎么看的这么别扭?那要是你死了,两岸是不是统一无望了?那么想把自己和两岸和平联系到一起呀,好呀,做个台湾地区的总统再说也行呀?一边做着万年死咖喱非,一边又这么的不知天高地厚?是不是当年亲吻大地的时候头往下的太快了,脑袋碰到地上碰的太狠了,一直没缓过来? 还没等大家想明白这宋楚瑜到底是把自己摆在什么位子?把台湾其他的人当成了什么?又以为自己在大陆那里有多少分量?这厮就又对文盲率发表了看法了。你弄清楚自己是干什么的了吗?先不说一个待定的APEC的特使,用似通不通的逻辑,说这个自己似懂非懂的东西所谓何来?就是这个观点本身也大有问题呀!这厮看来是穷其一生就想呆在聚光灯下,不管怎么样就是一门心思想当官!在台湾没如愿,现在大陆最好也是继续发扬这个有台湾人民开辟的优良传统! 首先宋的关于文盲的说法是典型的吹牛皮。美国,加拿大,欧盟的文盲率都不是零,台湾是零?吹吧!这不是单纯的吹牛,这是无知 !说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要是生下来就智力有问题无法学习,算不算文盲?要说这个问题先要说清楚文盲的定义?是不管什么原因只要不识字就是文盲,还是正常智力的情况下因为失学才是文盲?认识多少字就不算文盲了?认识一个字?两个字?100个字?200个字?汉字来说认识3000基本的文章都能读了,这3000字一般小学就学完了。要产生与现代社会相应的公民意识小学毕业够吗? 我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网页, http://www.un.org/apps/news/story.asp?NewsID=27993#.V_n6iOgrLDc 这个表里面没有台湾,只有中国。中国2015年的literacy rate是99.72886,这个是按联合国关于成人的literacy rate的定义统计的。按这个数字,算中国有13亿人。那么 1 300 000 000×(1-0.9972886)=3,524,820 人,不过三百多万人;两,三亿人的文盲?宋先生是怎么算的?难怪这么多年在台湾参选各种公职都选不上,这么简单的数学都算错。是不是当年算自己的支持率的时候也算错了才去参选的呀?这是小学的算术吧,这都算错,这算不算文盲呀? 这个表还有个问题就是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没有统计数据,但是新加坡倒是有数据,有点奇怪他们为什么没这些发达国家的数据 。但是既然这里没有台湾,(不是没有数据是彻底没这个地方,其他的发达国家是有名字但是没数据!)那找别的渠道吧,这个网页, http://world.bymap.org/LiteracyRates.htm 提供的数据, 台湾排34位。98.5的literacy rate,那也不是100%呀?怎么没文盲? 中国排54位,96.4那么1 300 000 000×(1-0.964)=46,800,000人,4千6百万,这和两,三亿也差很远吧。台湾也不是100%呀,还是有文盲呀!难怪这么多年选各种公职都落选,不识数! 而且要是用这个数据的话有个问题就是排第一位的大家都想不到,是大名鼎鼎的 "North Korea" 100%,这说明什么呢?那么按宋先生的说法“ 在这种情况下,所以台湾(朝鲜)人民有公民意识,必须要尊重。”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朝鲜人民选择了金家的统治呀? 再有就是在这个表上,排在前5名的都是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按宋先生的说法,是不是这些国家的人民的公民意识比台湾要好呀?难怪这么多年选各种公职都落选,乱说什么“老实话”呀?宋先生! 既然各方资料都证明宋先生中国大陆2,3亿文盲的说法是错的,台湾也不是没有文盲。毕竟宋先生在台湾也是驰骋了多年的人,也算是个角。那么我就在多给宋先生个机会,用2,3亿往回算,看看到底大陆的文盲率在宋先生的眼里是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先按2亿算,(1 300 000 000-200 000 000)/1 300 000 000=0.84615384,也就是84.62%的识字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2015年和这个数字最接近的国家是,lesotho(莱索托) 85.08982%,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吗?非洲!先看看维基百科对这个国家的介绍吧:“ 莱索托经济落后,为 最低度开发国家 之一,约有49%的人口生活低于国际 贫困线 一天1.25美元,而且 艾滋病 情况严重失控 。” 宋先生您不是故意的吧?你是想说大陆有差不多一半的人口生活的低于国际贫困线吧?这个是叫善意呢?还是“善意”呢?还是“善意”呢?您确定您不是猴子请来的逗逼吗? 那么这个级别内还有别的国家吗?有,第二接近的是 Rwanda,85.03122%,知道什么地方吗?非洲!卢旺达大屠杀知道吗?就是这个卢旺达!94年的卢旺达种族灭绝大约有50到100万人被杀。201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均)人均是1,891美元,居世界第166位,全世界不过190几个国家。宋先生您确定您亲吻大地的时候脑袋没磕到地面? 那要是按3亿来算呢? (1 300 000 000-300 000 000)/1 300 000 000=.76923,也就是76.923%。这可更低了!那么和这个数字接近的国家有哪些呢?我们来看看? 最接近是Mozambique(莫桑比克)76.75276%,知道是哪里吗?非洲!根据维基百科,这个国家在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按购买力平均)人均是1,235美元,排世界179位,再说一次,世界上联合国承认的国家也就190几个。 同样的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资料,和这个数据第二接近的是, Malawi (马拉维)75.07797%。知道在哪里吗?非洲!维基百科是这样介绍马拉维的:” 马拉维曾被 联合国 评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全国约有55%的人生活在贫穷线以下,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只有600 美元 ,是全世界最低收入的一群。本国政府长期举债度日,国债占 国民生产总值 的228.3%。因受 艾滋病 及高生育率影响,马拉维劳动力人口比例过低,大概只有50%的人处于15-64岁之间。加上人民的教育程度很低,国内低技术劳工过剩,但同时严重缺乏高技术人才,该国经济长期倚赖于农产品出口,农业人口超过90%。” 宋先生,你确定“ 任命宋楚瑜是蔡英文表达的最大善意”吗?您确定不是因为她对您的智商非常的了解,所以特地任命了您来羞辱大陆的?小英妹妹怎么说也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博士呀,找个对经济学数据稍有了解的人不难吧?如果她真的是善意,那么您把大陆和这些国家比这也是善意吗?宋先生现在对自己这么多年参选台湾的各类公职都落选的原因有个基本的了解了吗?大家很了解你,但是您确实太不了解大家了!您这么多年没当选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台湾的文盲不够多吧?宋先生! 大陆方面总是说台湾是中国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这事情也不能老是用嘴说,要落到实处。宋先生已经70高龄了,多年的在台湾政坛陪跑,做了一辈子的死咖喱非;其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能干活的本事嘛好像确实也没有。现在又明显的表现出不会算数,缺乏基本常识的问题。如果大陆真的把台湾同胞当成自己的姊妹兄弟,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就不要让宋先生那么辛苦了!APEC很多外人,到了那里在丢人现眼就不好了! 第二,国内文盲率较高的地方是一些贫困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这些地方的教育也都是免费,9年制义务教育期间只要想读书,不会说没书念的。是那里的环境限制了有些人的求学欲望,不愿意读书。这不是政府的问题,是个人的问题;这也是欧美还有文盲的原因。 国内有不少地方,地理位置极其偏僻,很多事情做起来确实很难;我曾经去过几个很偏远的自然村,那些地方就地理条件来说和周围完全隔绝。这类与世隔绝的村子的形成原因很多是因为当时的人们逃避战乱躲进了深山,那些先民选择这些地方的时候就是为了不和外界联系,自绝于世!外面的人越不容易进来越好!在这些险要,与世隔绝,交通不便的地方生存,当年是他们保命生存的法宝,但是现在就成了他们落后贫穷的原因。我去的村子还是在陕西秦岭一代,四川,云贵,尤其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这种情况更厉害。 我一个中学同学一直在政府部门工作,很多年前有一次聊过这个话题。他举个例子说某个地方,在群山环绕中有两个村子,一个村子大概1,2千人。受地理条件限制生活极其穷困,而且由于近亲结婚人的智力已经发生严重退化,一直是省里县里的扶贫重中之重。但是说来说去解决的办法也只有两个,一个是整村搬迁,这个要牵扯到给这些人土地,重新安置;要养活3,4千人总得5,6千亩地,还要是收成不错的地才行。在整个省里也找不出这么大片可以保证收成的无主的地给他们了。第二个就是修路,穿山破岭修过去。他们算了一下,大概要修200多公里,还是华里我忘了,但是这条路就只有这两个村子的人用,使用率极低。而且造价极高,以后的保养也成问题。而且省里还有情况和这两个村子类似的村子,不可能都这么处理。那地方的人闭塞到在90年代初,我的同学的同事去那个村子的时候,村子里的人问;“日本人走了没?” 这些地方不管是教育还是扶贫都不太容易,好像这类的村子最近也被新闻报道了不少,大多是在云贵,四川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方的文盲率是要比外面高一些,但是现在也很少有小孩子不上学了。不上的也有,是自己辍学,不是政府没有提供条件。 宋信口开河的东西不需要放在心上,一步步做自己的事情就是了。 再说这个文盲率,我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做的是某民族学校的老师,那学校在某民族聚居区内。他跟我说第一天上班就在自己的办公桌里放了把刀,准备被学生或者学生家长打的时候拿出来自卫。他们学校的男老师90%以上被学生和学生家长打过,女老师也有被打的。那是90年代初的事情。 因为一个孩子的学习问题他去那个孩子家做家访,那孩子家里是开饭店的。那家长听他反应了情况后,叫那孩子过来当面问他几个100数内的加减法,那孩子都答对了。那家长很高兴,跟他说,老师你教的好着呢,这孩子会这些就行了。我以后也不让我娃上大学,会写自己的名字,能算清楚数字,够做个小生意就行了。然后那孩子在那年就退学了,初中的孩子。按我朋友的说法那孩子就是个文盲连一篇语文课文都读不下来的学生。不过现在也是百万身家了!这是90年代初省会级的城市里的居民对孩子的要求。 这个学习的事情,不是强迫就能行的,也不是条件够了就一定会学的。小孩子自己不想学那条件再好也有可能是文盲的。 宋楚瑜在谈到台湾意识的产生时表示,个人都有表达意见的自由,他称这是所有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唯一的一个地方,所有的人民,都受过9年的义务教育,而且是免费是强迫的,台湾没有文盲。而在大陆上还有两三亿人口是文盲,在这种情况下,所以台湾人民有公民意识,必须要尊重。 照他这种狗屁说法就是文盲没有公民意识了?就算按他的说法,两三亿人是文盲,没有公民意识,那么其他的10亿不是文盲的人有没有公民意识呀?少数服从多数,文盲服从非文盲又能说明什么呢?大陆10亿非文盲的公民意识不如台湾2千多万非文盲的公民意识强?而且宋的这段话怎么看着这么别扭,这是好的中文吗?这条理通吗?这因和果没有直接关系呀?真的看不下去了,这种中文我看也差不多是个半文盲了。
1160 次阅读|18 个评论
分享 很悲催,良心玩具坏了。
热度 22 猫元帅 2016-8-15 20:36
很悲催,良心玩具坏了。
以前买过一个良心玩具,59坦克的模型。很便宜,在坛里介绍过。 结果今天发现坏了。 橡胶履带脆硬断了。而且是两边都断成三截。 换一个吧,一定还是这样,而且备用的也找不到了。 有心换个金属的,一劳永逸。 结果1:43的又没有。 很悲催。
2684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杂记~是不是只有我
热度 57 七月群山 2016-8-8 06:25
1,玩电子游戏,结果被爸妈打败了,而且已经连输了一个多星期。2,热浪滚滚啊,对时下的奥运会完全没兴趣,想想都热得冒汗。3,用国产65英寸高清智能电视上爱坛。4,如果没有冷气,西瓜和冰激凌,感觉会死。5,还是没有Facebook。
1718 次阅读|25 个评论
分享 亲王和方舟子这个事儿
热度 36 猫元帅 2016-8-5 13:32
亲王和方舟子这个事儿
语法错误,应该是“方舟子和亲王这个事儿”,主动一方在前。 方舟子属于乱咬,吃饱了撑的没事儿找事儿。 但是亲王在这件事上不占理。 错了就是错了,没什么可说的。 也没必要解释那么多。说一个文学创作就够了。其实越解释越下不来台。 这年头就是踩来踩去,一不小心踩着肩膀就上去了。 可能赵葛二位先生也有这个想法吧,反正我觉得二位的文章有失身份。而且总结里面的第一条说的很不严谨,不是一个严肃的学术人的言语。后面那个模拟字体变迁也没什么道理,而且也是最不可能的变化。 记住行草书是产生于楷书之前的。 实际上这种写法到了隶书时代,最大的可能是左边目右边两短横下面目的最后一笔是一长横。而到了楷书时代,则很可能只是繁体马字的上半部分而已。大家可以用毛笔写写试试,很顺手的。 我最讨厌知识分子的一点就是自称超然于外不涉政治,可是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围着政治转。自称学术可是干的事儿全是经营。
1369 次阅读|31 个评论
分享 巧合
热度 35 皇家骑警总监 2016-5-22 11:48
一个朋友去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因为典礼上有个放气球的仪式,所以这位心凶的老兄手里拿了好几个,而且把太太手里的也给没收了,以便到时造成壮观的效果。 如果就此下去,效果应该如其所愿。可这位老兄,又把给宝贝女儿照相的活儿也揽下来了。 那大个儿的单反可不是单手就能操控的,加上老兄又要照顾手里的几个稍不注意就会溜号儿的气球,手忙脚乱之中,气球和身后的树枝发生了亲密接触,树枝的强势侵入,造成了一身巨响...... 可巧的是,他周围站着的是几位中东裔毕业生的家长。 于是乎,杯具啦......
9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本身就不应该在外边讨论这个问题
gordon 2016-5-18 12:15
兄弟,你写过标准吗?有些东西是受控的 ****************************************** 道理很简单,有些东西,不要问 “对或者错” ,我写下来,你照着执行就完了。 ****************************************** 比如在公司里边,国家标准是受控的,是不能在公司里走的。 要根据国家标准制定公司的标准。这个公司的标准很可能是跟国家标准相容。 都会有变化。比国家标准高,或者根据当时当地的变化进行修改。 至于我为什么这么改,没有告诉你的必要。你就执行就完了。 而且不能拿国家标准在公司里来用。 在公司里只能使用公司标准。 ****************************************** 为什么 “这么制定”,没有必要告诉你。 ****************************************** 至于合适不合适,那是下一个问题。 不合适,反馈回来再说, 是另一个议题了。 ****************************************** 说他不对,他就不对。 陈独秀还是创始人呢 ****************************************** 像临时性的法律法规,如果跟准则有抵触,就要清理。 比如宪法,基本规矩就写上了,一些地方性的法规,或者临时措施,和宪法有抵触就要清理。 如果基本准则不合适,修改是另一事情了。 修宪不是个简单的事情。
16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弯道超车” —— 怀疑和沮丧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热度 2 gordon 2016-5-12 06:57
(转载)真正的数学家什么样? ——评哈尔莫斯《我要作数学家》 胡作玄 哈尔莫斯的《我要作数学家》出版时,他已经是70岁马上面临退休的人啦。这把年纪还想要当数学家怕是真的没戏了。幸好,哈尔莫斯早已是有着国际声誉的大数 学家。既然如此,本来他可以像维纳那样直截了当说“我是位数学家”,看来他的确比较谦虚,他的书名可以说应了曹操那句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 年,壮心不已。” 因此,这本书实际上是哈尔莫斯自己如何成为数学家的自述。他与一般人不同之处可以说是三多:一是跑的地方多,见过大世面,当然也见过小世面。他在美国曾在 十几所大学任职,访问过著名的世界数学中心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到过南美、澳洲,也去过社会主义的苏联和匈牙利,在那个时候,这些可以说是很稀罕的。 二多与一多也有些关系,是结识的人物多。差不多20世纪中期对于数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大数学家在书中都有所介绍,其中还有些大人物如爱因斯坦的故事。我随 便就可以举出10位:如本世纪最有影响的大数学家冯·诺伊曼;随机分析的大家杜布;有史以来论文最多的,也是合作者最多的匈牙利数学家爱多什;苏联两位最 伟大的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和盖尔范德;使芝加哥大学中兴的斯通;布尔巴基的领袖人物韦伊、狄奥多涅和舍瓦莱;主观概率和贝叶斯统计的奠基人萨维奇等等。他 顺便提到的还有外尔·哥德尔、F·黎斯、M·黎斯、莱夫谢兹、辛格等等。 由于一般人对数学家了解最少,他的确给这些数学家的生平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除了这些真正著名的数学家之外,还谈到一、二百位不那么出名的数学家,而在这方 面多是他的学生、同事、同行(由于他的研究范围广阔,同行也特别多)以及由于各种活动的同道,所有这些数学家也都为他的主题———怎样作数学家做了注脚。 哈尔莫斯的三多则是他本人干的事多。一般数学家履历简单,无非是他写了几篇论文,教了点书,而他干的事则是他们的十倍、百倍。也许上帝的确不太公平,同样 的时光,同样的能力,他们的产出居然如此悬殊。哈尔莫斯的确是劳苦命,他把他的工作一分为三:研究、教学和服务。在研究和教学方面哈尔莫斯与其他数学家没 太大不同,可是哈尔莫斯差不多有一半时间是为数学界服务,其中的工作杂七杂八。归纳起来,一大部分是传播性的工作。 数学大国不仅研究做得好,数学传播工作做得更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数学的文化和数学发展的土壤。 他本人写过许多各种程度的书(例如《测度论》被译成上10种文字(包括中文),被公认是名著,哈尔莫斯也因此出名,在中国也广为人知),写介绍性论述和综 述(这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任何数学大国在这方都很强),写书评,当期刊的编辑,当丛书的编辑,写历史和进展简介,翻译,写百科全书条目。 另一部分是行政事务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当系主任,他花了大量篇幅写如何当好系主任,很值得一读。其它工作还有很多,例如写推荐信,他公开披露自己写的一些 信,特别是为辛格写的推荐信,的确让他引以为荣,因为辛格恐怕现在是比哈尔莫斯还大的数学家。这恐怕是数学大国的数学大家的气派,否则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 的瞎糊弄。 另外他还有学会和协会的工作以及咨询工作,所有这些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一丝不苟地去干好。他还干了现代数学家也干的第四类即应用数学于解决实际问题, 他参加战时研究,还搞过导弹。总之,哈尔莫斯在书中现身说法,正是他的生动事例使我们对于真正的数学家到底啥样有所认识。   我想,这本书有四类读者,首先当然是想当数学家的人乃至一般的数学和科学工作者,对于这部分读者,笔者的建议是最好多读几遍。不过,现代的人恐怕没有 时间或兴趣这样做,那你也可以读其中一些章节,如果你连这时间都没有又想知道他想说的主要是什么,那我奉劝你读5页尾声:怎样作数学家(546-551 页)。但愿读了尾声之后,你还能回来读全书。 “文化”这个词有时候用来指人类在千百年当中累积的艺术作品:诗歌、戏剧、各种文化、绘画、雕刻、建筑、音乐———我是不是漏掉了什么? 这种意义上的‘有文化’’,就是说和很久以前过去的人有接触,和仍在世的人共享(文化)遗产,除艺术带来的满足外,还有一种用别的方法得不到的感受和领悟。要想活着而有文化,我们必须一生继续不断地看和听。 这种文化差异之大会使你感到震惊,对于数学家来说,恐怕连对其它国家数学家的文化似乎也很陌生。不过,反过来说,如果你能一遍、两遍地仔细读下去,那么文化品味上会有很大提高。 **************************************************************************** gordon: 怀疑和沮丧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 个人拥有的能力和期望有着矛盾,而且你不可能一开始就在恰当的位置。
11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抄经
热度 19 猫元帅 2016-5-6 21:28
抄经,对于信徒来说是功德,对于喜好书法的人来说,是一种练习。而且是很好的练习。 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心经为例。首先心经篇幅适中,既不长又不短。太短的还没进入状态就写完了,太长的写半天写不完,不但容易烦而且容易累。而心经的篇幅,认认真真写,有两个小时也写完了,正好。 而且心经里面重复字特别多,稍不注意就会串行。逼得你要集中精神,心中默念。反倒有助于沉心静气,下笔稳健。 重复字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逼得你要研究字与字之间的变化,怎样才能做到不千字一面,怎样才能做到每个字有每个字的亮点。 所以呢,大家没事儿可以抄抄心经,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总比看什么N季的电视剧,或者追那种太监的裹脚布网文强。
381 次阅读|16 个评论
分享 罗素点评柏格森 —— 反 “理性主义”
gordon 2016-4-24 20:08
昂利·柏格森(HenriBergson)是本世纪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他影响了威廉·詹姆士和怀特海,而且对法国思想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索莱尔是一个工 团主义的热烈倡导者,写过一本叫《关于暴力之我见》(ReflectiononViolence)的书,他利用柏格森哲学的非理性主义为没有明确目标的革命劳工运动找根据。不过,到最后索莱尔离弃了工团主义,成为君主论者。柏格森哲学的主要影响是保守方面的,这种哲学和那个终于发展到维希政府的运动顺利地取得了协调。但是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广泛引起了人们完全与政治无关的兴趣,例如引起了萧伯讷的兴趣,他的《千岁人》(BacktoMethuselah)就是纯粹柏格森主义。丢开政治不谈,我们必须考察的是它的纯哲学一面。我把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讲得比较详细,因为 它是对理性反抗的一个极好的实例 ,这种反抗始于卢梭,一直在世人的生活和思想里逐渐支配了越来越广大的领域。   像柏格森的哲学这样一种反理智哲学的一个恶果是,这种哲学靠着理智的错误和混乱发展壮大。因此, 这种哲学便宁可喜欢坏思考而不喜欢好思考 ,断言一切暂时困难都是不可解决的,而把一切愚蠢的错误都看作显示理智的破产和直觉的胜利。 ********************************************************************************* 摘自 罗素 《西方哲学史》 关于科学,特别是关于生物学和生理学,我没有充分资格批评他的各种解释。但是关于数学方面,他在解释中故意采取了传统谬见而不采取近八十年来在数学 家中间流行的比较新式的见解。在这个问题上,他效法了大多数哲学家的榜样。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期,微积分学作为一种方法虽然已经十分发达,但是关于它 的基础,它是靠许多谬误和大量混乱思想来支持的。黑格尔和他的门徒抓住这些谬误和混乱以为根据,企图证明全部数学是自相矛盾的。由此黑格尔对这些问题的讲 法便传入了哲学家的流行思想中,当数学家把哲学家所依赖的一切困难点都排除掉之后很久,黑格尔的讲法在哲学家的流行思想中依然存在。只要哲学家的主要目的 是说明靠耐心和详细思考什么知识也得不到,而我们反倒应该以“理性”为名(如果我们是黑格尔主义者),或以“直觉”为名(如果我们是柏格森主义者),去崇拜无知者的偏见——那么数学家为了除掉黑格尔从中得到好处的那些谬误而做的工作,哲学家就会故意对之保持无知。   除了我们已经谈的数的问题以外,柏格森接触到数学的主要一点是,他否定他所谓的对世界的“电影式的”描述。在数学中,把变化、甚至把连续变化理解为由 一连串的状态构成;反之,柏格森主张任何一连串的状态都不能代表连续的东西,事物在变化当中根本不处于任何状态。他把认为变化是由一连串变化中的状态构成 的这种见解称作电影式的见解;他说,这种见解是理智特有的见解,然而根本是有害的。真变化只能由真绵延来解释;真绵延暗含着过去和现在的相互渗透,而不意味着各静止状态所成的一个数学的继起。这就是他所说的非“静的”而是“动的”宇宙观。这个问题很重要,尽管困难我们也不能不管。   柏格森的立场可以拿芝诺关于箭的议论来说明,在对他的批评方面我们要讲的话由此也可以得到恰当说明。芝诺议论,因为箭在每一瞬间无非是在它所在的地 方,所以箭在飞行当中总是静止的。初看来,这个议论可能不像是十分有力的议论。当然,人会这样讲:箭在一个瞬间是在它所在的地方,但在另一个瞬间是在另外 的地方,这正是所谓的运动。的确,如果我们一定要假定运动也是不连续的,由运动的连续性便产生某些困难之点。如此得出的这些难点,长期以来一直是哲学家的 老行当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们像数学家那样,避开运动也是不连续的这个假定,就不会陷入哲学家的困难。假若一部电影中有无限多张影片,而且因为任何两张 影片中间都夹有无限多张影片,所以这部电影中决不存在相邻的影片,这样一部电影会充分代表连续运动。那么,芝诺的议论的说服力到底在哪里呢?   芝诺属于爱利亚学派,这个学派的目标是要证明所谓变化这种事情是不会有的。对世界应采取的自然看法是:存在着发生变化的物件;例如,存在着一支时而在此、时而在彼的箭。哲学家们把这个看法对分,发展出来两种誖论。爱利亚派的人讲,有物件而没有变化;赫拉克利特和柏格森讲,有变化而没有物件。爱利 亚派的人说有箭,但是没有飞行;赫拉克利特和柏格森说有飞行,但是没有箭。双方各反驳对方,来进行辩论。“静”派的人讲,说没有箭是多么可笑!“动”派的 人讲,说没有飞行是多么可笑!那位站在中间主张也有箭也有飞行的不幸者,被参与辩论的人认成是否定二者;他于是就像圣西巴斯蒂安一样,一侧被箭刺穿,另一 侧被箭的飞行刺穿。但是我们仍然没有发现芝诺的议论的说服力何在。   芝诺暗中假定了柏格森的变化论的要义。那就是说,他假定当物件在连续变化的过程中时,即便那只是位置的变化,在该物件中也必定有某种内在的变化状态。 该物件在每一瞬间必定和它在不变化的情况下有本质的不同。他然后指出,箭在每一瞬间无非是在它所在的地方,正像它静止不动的情况一样。因此他断定,所谓运 动状态是不会有的,而他又坚持运动状态是运动所不可少的这种见解,于是他推断不会有运动,箭始终是静止的。   所以,芝诺的议论虽然没有触及变化的数学解释,初看之下倒像驳斥了一个同柏格森的变化观不无相似的变化观。那么,柏格森怎样来对答芝诺的议论呢?他根 本否认箭曾在某个地方,这样来对答。在叙述了芝诺的议论之后,他回答道:“如果我们假定箭能够在它的路径的某一点上,芝诺就说得对。而且,假如那支运动着 的箭同某个不动的位置重合过,他也说得对。但是那支箭从来不在它的路径的任何一点上。”对芝诺的这个答复,或者关于阿基里兹与龟①的一个极类似的答复,在 他写的三部书中都讲了。柏格森的见解坦白说是誖论的见解;至于它是不是讲得通,这个问题要求我们讨论一下他的绵延观。他支持绵延观的唯一理由就是讲变化的 数学观“暗含着一个荒谬主张,即运动是由不动性做成的”。但是这种看法表面上的荒谬只是由于他叙述时用的词句形式, 只要我们一领会到运动意味着“关系”, 这种荒谬就没有了 。例如,友谊是由作朋友的人们做成的,并不是由若干个友谊做成的;家系是由人做成的,并不是由一些家系做成的。同样, 运动是由运动着的东 西做成的,并不是由一些运动做成的 。运动表示如下事实:物件在不同时间可以在不同地点,无论时间多么接近,所在地点仍可以不同。所以,柏格森反对运动的数 学观的议论,说到底化成为无非一种字眼游戏。
33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贴心服务
热度 30 jellobean 2016-4-14 04:01
昨天有3个包裹。下午tracking的时候想“糟糕,一天都在下大雨,别都淋到里面”。回到家看到门口最几角旮旯的地方搁了一个箱子,另外2个箱子搁在一个巨大的透明塑料袋里而且袋口扎得紧紧的。袋子外面全挂着水但里面干干的。把包裹都拿到车库拆开,放外面的是fedex转邮局递送,搁塑料袋里的是fedex递送的。
464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刘邦的成功是一种偶然吗?(转)
gordon 2016-4-6 23:46
刘邦和张良相比,只是差一个专业性而已。 就像我小时候就跟忙总 思考同一个问题。90年代,关于企业管理,MBA ,关于质量管理,社会舆论 ,甚嚣尘上。 可是我却没有忙总的能力。 “草台班子” ,带个民兵,我还行。 “正规军,我就不会了” 。 *************************************************************************************** 年纪大,学习差,社会上多混了几年。张良年轻啊   张良初遇刘邦,史书是这样写的。      “(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 刘邦的成功是一种偶然吗?      我们总觉得,刘邦等人的成功,是一种偶然。      是的,我也承认,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总是充满了太多的偶然性。而且,我也相信,在那场残酷的淘汰赛中,肯定有无数智商、情商、魄力、勇气,并不比刘邦差劲的人,只是因为阴差阳错的原因,就在海选时就被淘出了局,就算在海选时胜出,也会在淘汰赛中,稀里糊涂的死于非命。      事实上, 如果刘邦在48岁就前死了,相信,认识刘邦的人,都会说刘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的。因为,终他一生都没有走出过沛县。但是,刘邦多活了几年。      当然了,如果韩信没有遇到命中的贵人夏侯婴,早就让稀里糊涂的砍了头。如果韩信当时死了,认识韩信的人,肯定都会认为他就是一个喜欢成天意淫的、要一壶没一壶的人。但是,韩信又多活了几年。      从这层意义上,以成败论英雄,实在有些偏颇。但是,我们必须得承认,一个人在那种残酷的竞争中,能成为最后的优胜者,他肯定是有着我们常人没有的智商、情商、魄力、勇气。否则,再多的偶然,也无法让他在那种竞争环境中,成为最后的优胜者。      其实, 刘邦在过去的人生里,肯定都是立足于时代的高度思考问题。所以,刘邦早已把许多问题思考的滥熟于胸了 。      就好像韩信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假如给我一万大军,我会如何指挥他们、布置他们,假如给我十万大军,我会如何指挥他们、布置,假如给我一百万军队,我会如何指挥他们、布置他们。如果简单的去看,一个生活在底层社会的,被几个小混混都看不起的人,天天就思考这种问题,那就是如同意淫了。但是,真的有了这种机会,韩信马上就可以影响时代了。      其实, 刘邦平常思考的问题,恐怕也就是这种,看似极为不着调的问题 。      韩信想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一个机会,那就是有一个大哥愿意重用他。      刘邦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也需要一个机会,那就是固有的体制突然松动。      如果等不到他们需要的机会,他们曾经思考过的一切,恐怕就都是如同意淫了想象罢了。      张良初遇刘邦,史书是这样写的。      “(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这里说到,刘邦可以让张良信服,还是主要强调了天意。总而言之,刘邦有着高人一等的眼光、见解,是因为他天赋异于常人。天赋这种东西,谁也不能否定,但是,不下足够辛苦,天赋是没有用的。      其实, 如果客观的还原这段历史,应该是这样的。那就是,刘邦思考问题的高度,绝不比张良差,所以张良能理解的、能看到的问题,刘邦全能看到、全能理解。      现在的问题是,刘邦思考问题的高度,为什么会这样高呢?显然是因为,刘邦从前所思考的问题,一直就是如何影响时代、影响历史。所以, 他对于张良看问题的角度,一点也不陌生,对张良所说的内容,也一点不陌生。      刘邦与张良相比,恐怕就是差在专业性上。因为,张良主要的形象就是一个谋士,所以他思考的问题,远远比刘邦要专一,所以思考的结果,也比刘邦更精深、更详细、透彻。如果没有这种差别,刘邦就不需要依赖张良了。      张良与刘邦相比,恐怕就是差在那种大哥的气质上。所以,张良需要与刘邦合作,才能尽情的展示他的才华。否则,张良早自立门户了。      张良作为天生当小弟的人,虽然不像韩信那样明显,但是,张良显然绝不是一个优秀的大哥。因为, 张良的起点,远远高于刘邦,而且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就开始出来闯荡了 。但是,张良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独当一面的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我这样介绍刘邦,只是希望大家知道,一个人的成功,也许需要很多偶然的、可遇不可求的客观条件。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远远超过普通人的胸怀、能力、气度,就算机会摆在他眼前,他也把握不住的。      刘邦在一个风云聚会的时代,突然如一匹黑马冲入时代大舞台,并且打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虽然存在着太多的偶然性,但是如果说这一切全是偶然,那也说得太神奇了。      要知道, 刘邦的竞争对手,最低等的,也是可以振臂一呼拉起几千号小弟的人 ;要知道刘邦的主要竞争对手,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因为,最后角逐天下的人,都是先通过海选进入时代大舞台,然后通过层层竞争,最后成为历史主角的军政强人。      要知道,受刘邦直接领导的小弟,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常常是智谋的化身(比如张良),就常常是杰出政治家的化身(比如萧何),就常常是勇武绝伦的化身(比如樊哙),就常常是用兵如神的化身(比如韩信),就常常是能言善辩的化身(比如隋何、陆贾)。一个人,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家族背景,就能让众多这种人才为自己效力,你说他是什么人?      刘邦的这种胜利,也许存在太多的偶然性。但是,有个必然的东西就是,刘邦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士之一。否则,再多的偶然,也无法让他通过层层竞争,取得最后的胜利。      [注]:上面的竞争,主要是为了突出个人的主观能力,所以模糊了许多客观原因。      如果没有时代大背景,刘邦、萧何等人,恐怕也就是县里的一些知名人士。到时盖棺定论,恐怕人们很难相信,如果给他们机会,他们就能爬到时代的顶峰上。      但是,在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里,他们通过层层海选,最后爬上了时代的顶峰。如果我们非要说他们完全是机遇、偶然、幸运,无论如何也说不下去吧。      萧何与韩信长谈,就相信如果给韩信机会,韩信可以影响时代;张良评价刘邦手下的人才时,说只有韩信中以独当一面;关键是,后来事实证明,韩信就是有这种本事。      萧何与刘邦相处,愿意给刘邦当小弟,张良与刘邦相处,愿意给刘邦当小弟。郦食其看过众多诸侯,独独选中跟刘邦。关键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刘邦就是有这种本事。      所有的人,都是时代环境造就的,谁也无法超越时代大背景。但是,在同一个时代背景下,他们去竞争时,总会表现优劣的差别。      从许多方面而言,一个村级大哥,与一个县级大哥、或一个省级大哥,未必有本质的区别。比如对权术的应用,比如对人性的了解,比如不轻易服输的性格。但是,在许多方面而言,他肯定是有差别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与比货,把他们扔到同一个平台上PK时,一切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 注:张良以前也是老大,有一个 “误中副车” 的故事。 *************************************************************************************** 张良也是很逗的一个人 张良谋划了那么久那么久,为韩报仇,四个字响彻整卷留侯世家。东夷之地请来了大力士,散尽了家财。亲爱的弟弟去世也草草埋葬。等候的,就是始皇帝经过博浪沙的那一刹那。 误中副车。 司马迁简单的四个字,却有多少背后的苦痛和泪水饱含。 26年只为一击。误中副车。 *************************************************************************************** 这是一个签,“张子房误中副车 ” 此签 木虎虚惊之象,凡事宜守待时 。 千万勿倚强凌弱,远望威容,意不禁者。即使木虎不必畏惧。 但己身如同入大江心,岌岌可危。 生祸福无不自求者 ,必慎之。(跟一战战壕一样,躲在里面好好的,因为压力,就是有人跑出来。) 详解:此签有”揠苗助长”之意。奉劝当事人,凡事勿操之过急。有时当我们听到一件事,尤其是跟自己有利害关系时,因为事情还不明朗,常因此变得提心吊胆, 好的希望它赶快发生,坏的希望它不要成真。好的也急,坏的也急。然而急就章的结果,往往都是适得其反,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过失。须知很多事都只是空穴来 风,在未确定之前,宁可按兵不动、先保持观望。如果是别人的事,也不要因此而热心过头,最後反而变成自己”一厢情愿”、自找麻烦,既帮不到别人,又弄得一 鼻子灰。凡事保持客观,避免先入为主。
2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两道烧脑逻辑题
热度 26 明月回春 2016-3-17 09:43
- 2分/3分投篮题 假设两个队比赛,A队只投两分,命中率100%,B队只投三分,命中率66.6%,两队篮板球能力相当,另外犯规、罚球、抢断、失误、盖帽都是零,请问长时间打下去,哪个队会赢? ============================作者的答案============================ 答案是只投3分的B队会赢 ,而且不是赢一点,是碾压性的优势获胜。 在讲解原因前你必须知道两条最基础的篮球规则: 1、当你投进球后,就换对手发球 2、投不进的球从空中落下叫篮板球,谁有本事抢到,谁就可以继续进攻 A队命中率100%没啥可说的,B队命中率66.6%,就会产生334个篮板球,假设这些篮板球全部被A队抢走,那实战中的情况是两队轮换交替出手。A队进攻1000次,B队也进攻1000次,比分是2000:1998,A队赢2分。 但题目里说的很清楚,“ 两队篮板球能力相当 ”,334个篮球板,B队哪怕只抢到30个,就可以多投30次,轻松击败A队。 很多人脑子转不过来,是因为没想通 实战中B的出手次数A的出手次数 ,A因为百发百中,投进后球权自动交换给B,所以 每一次A投完下一次一定是B投,而B投完有一定概率抢到篮板,可以继续投 。所以如果列一个出手攻击表的话大概是这样的: ABABA BB ABABA BB ABABABA BB ABABA BB ABABABABABA BB AB 只有连续投篮的BB,没有连续投篮的AA ,所以最后B大胜。 以前我们总是觉得三分球40%的命中率,大概相当于60%的两分球命中率,可是通过上面这道题你会发现,40%的 三分球命中率还有隐含的杀伤力加成 ,真实效果大约相当于66%的两分球命中率。 现在NBA有一个叫库里的神投手,三分球高达45%,真实效果大概相当于75%的两分球命中率,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攻击效率是篮球史上最高的,远超公认的篮球之神乔丹。所以有很多人说,这个191的矮瘦小个子正在改变人们对篮球这项运动的认识。 ======================可惜我不太同意======================= 作者的核心论据: ABABA BB ABABA BB ABABABA BB ABABA BB ABABABABABA BB AB 只有连续投篮的BB,没有连续投篮的AA ,所以最后B大胜。 可是问题在于, BB , BB B, BB BB, BB BB BB BB BB BB BB BB BB BB, 能够出现的前提是,前N个B都没有投中,否则就该A出手。 因此,期望B= BB = BB B= BB BB= BB BB BB BB BB BB BB BB BB BB=2 所以,作者的问题是,只考虑了概率,而忽视了条件概率。 所以,结论不赞同。 ==================================后来的讨论==================================== 原作者很聪明,他把问题转化成了,ABABABB这样的出手表作为中间步骤,然后再把单次的期望代入就行了。 我只是不赞同他代入的过程。 其实唯一的变数就是B不中,然后1/2抢到篮板,然后又1/3不中。所以每个“小”循环是: ABA ABBA ABBBA AB。。。BA 因为B连投的前提是前N次不中,所以代入期望值,就是ABA。。。。。。这样。 陷阱有两个: 1、忽略得分后改由对手发球的条件。这样会认为例如 BBB=6,从而得出 B大胜的结论。原作者就这样。 2、注意到了1,但是忽略篮板A也能抢到。这样会得出B小胜的结论。 B下一次连投的概率是1/6,用等比数列求和,就是1/(1-1/6)=1.2,只能说B的投篮次数多了。 用仁兄的公式, B=A+(1-M)B/2这是B的得分。 但是 A也能抢到篮板: A=A+(1-M)A/2 我一开始相信作者的答案,后来发现不对。反复推翻自己的结论很多次,确实烧了不少脑细胞。 ========================================================= 另外,没人注意到是两道烧脑题吗? 另一个是三门问题( Mont y Hall ),这个隔一段就有人提出来,我就不提了。
个人分类: 野狐禅|2967 次阅读|93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要先工后理 ———— 哈耶克的解释
gordon 2016-3-15 18:42
对于人类来说,那些能够使他的所作所为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调适的规则,肯定要比有关其他事物如何表现的那种“知识”更重要。 换言之:在较多的情形中,人类肯定是在 并不理解某种事情为什么是正确事情的情况下而学会做这种正确事情的 ,而且习惯也往往会比理解或知识给他带去更大的帮助。 人类有关其他事物的知识,在当时主要是通过人们对它们所采取的适当的行为方式而获得的。正是人类经由学习而获得的那些能够告知他们 在不同的情势中什么是正确的行事方式和什么是错误的行事方式 的规则,才使得人类不断地增强了他们与日益变化之情势相调适的能力,尤其是与本群体中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的能力。 因此,一种独立于任何习知这类行为规则的单个个人而存在的行为规则传统,开始调整和支配人们的生活。 只是当这些习得的规则开始把某种能够使人们在行动中据以预测外部事件的环境模式纳入其间的时候,我们所说的理性才凸显出来了。 自此以后, 人们在思考行为规则系统方面所投入的智力,才可能大大超过了他们在思考其环境方面所耗用的心力 。 ************************************************************************************** 因此,把个人的头脑或心智说成是由进化产生的众多复杂结构之等级塔中的塔顶石,进而认为是人脑或心智设计出了我们所说的文化,实是极具误导性的。 一如我们所知,心智乃是植根于某种传统的非人格的习得规则结构之中的。 ************************************************************************************** gordon 注: 哈耶克推崇自发秩序,也就是制度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竞争出来的,或者适应环境适应出来的。 他不认为制度是设计出来的。 哈耶克的自发制度?造成了制度经济学没办法解决这问题,这是自发生成的,根本就不是人为设计的结果。 ************************************************************************************** 不可知的,就是博弈出来的规则,或者适应环境适应出来的规则, 在我们认识它以前,它就存在了 。 分两层一种是习得的,适应的,不可知的,一种是理性的,头脑加工的。 等于说可以 抽象出三层,外部环境,环境适应层,被头脑加工的理性层 ************************************************************************************** 跟贝叶斯一样,开始就有一个过滤机制,信息越来越多,产生过滤。 最后甚至,过滤机制都会发生变化。 有些人起点就低,非常低。过滤机制都有问题 。 所以来说,从科学,从数理化 这样的精密科学作为起点是比较好的,比较规整。 不然的话,垃圾输入,垃圾输出,永无解决之日。 ************************************************************************************** 为什么要先工后理? 工科这个东西啊,你 在学之前,你完全就不知道对不对 。 压根就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反正按师傅教的我能弄出来。 效率好坏,快慢,我一概不考虑。 我也没办法考虑,没有判断能力 。 理科呢,是你知道好几种方法,比较一下效率、快慢,经济不经济 然后可以推陈出新,能提出自己的方案。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绉 啊。 哈耶克就是讲这个东西。 制度是什么?先弄一个凑上再说。 注:哈耶克讲自发制度,丫根就没说 咋设计的,我都多说了一点 咋设计了。 哈耶克是一个 “有限” 论者,致命的自负
1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爱坛幸福五百家
热度 47 老兵帅客 2016-3-15 03:04
众所周知,爱坛是所学校,而且学生从学龄前儿童一直到博士生,中间有博士后,然后教师则从助教一直到炸药奖得主。经过四年多不到五年的努力,爱坛目前已经是人才硕果累累,以至于你要想进入前五百名的话,最起码你得是个博士生了。 根据公开的资料,假使大家的积分都是最终积分,没有因为存钱到银行而减少积分的话,具体列表如下: 头衔,积分要求, 人数 博士生,4000,230 博士后,8000,133 助教,15000,88 副教授,30000,35 教授,60000,10 终身教授,100000,4 根据这张表,再根据我上一篇《集团圈钱大法》,最佳圈钱方案应该是不同的阶级分级别再分组进行,以保证自己收益的最大化。 也许,咱们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群组,里面分成若干个类别,形成网络上的各个小屋,分小屋每天圈钱玩。 当然了,为了各位的利益,这个群组的加入条件是起码博士后以上,否则你要是没有加分权的话,对别人也不公平,是吧。然后各个阶级按照本阶级的每天最大加分总额,每次最大加分总额,以及算出来的每天最多加分次数,来算出自己所属小组的最佳组合。 各位意下如何? 这个想法的最大问题,就是各位博士后以上的优秀分子,每天在挣够了爱元以后,还有兴趣发帖挣那点小钱嘛。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美国现在的根本问题,当优秀分子们在华尔街、军火集团和石油集团挣够了钱以后,谁还会在意那些屁民,尽管各个嘴头上正确无比。 顺便说一下,俺不是川普。
1401 次阅读|1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8 15:32 , Processed in 0.053704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