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6-8-16 19:09 编辑
( u3 @% _0 Z% |. k1 ?& a0 T+ O" ]: \* k6 {, P3 V3 ]! c
![]()
% F6 t: Z% D, k4 S0 t3 t3 X [7月1日,两架“闪光”正式入役,不要问我这是第几次“正式”
& K* N1 ^7 Z& f# C& X3 C& i/ t( p/ h5 O% J1 V2 p* E4 z3 Q5 D- L% C' Q* w
印度HAL“闪光”战斗机也称LCA。作为 Make in India和India Shining的典范,7月1日,两架“闪光”正式入役(第几次了?),受到关注是自然的。美国《航空周刊》的评价是:B for effort,B for capability。美国学校里的ABCD对应于中国学校里的优良中差。在很多人眼里,“闪光”顶多算中上,给B是慷慨得离谱了。但吐糟久经磨难的”闪光“不厚道,就像点评王宝强看不住老婆一样没劲。“闪光”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印度航空工业的ecosystem,有可能在未来提供升级和进一步研发。当然,有可能而不是肯定,这才是科学态度。最低限度,今天的印度航空工业的状态比30年前还是要强太多了。
. z+ J) @* T6 J. j7 s' @! R+ Q1 ~, I/ r
![]()
7 {8 Y; Q, O; V' i# L“闪光”凝聚了印度崛起的希望
+ e. V: M; b! i( I4 Q/ |" p' }3 R( \7 O3 M4 P
![]()
4 j0 A+ X2 {4 v2 ^/ b1 F人们通常把“闪光”与“雷电”相比较
- U" K* n1 A" a( d ?8 v7 H6 J6 [% K9 ~; h& |- s4 z' {
![]()
$ h7 ]8 C* J7 D. ^ D1 g! W- ` 4 Z- C6 W' y( t6 Y- M" x
实际上与韩国KAI T-50和台湾AIDC F-CK-1更加可比6 t, u+ s+ Z0 t; B; \0 |) K% V
, t2 o" m( j+ }人们一般把“闪光”与中巴合作的JF-17“雷电”相比,但韩国KAI的T-50教练机和台湾AIDC的F-CK-1战斗机或许更可比,F-CK-1就是IDF“经国”号战斗机。成飞有制造和研发歼-7改型的经验,在研发JF-17(在中国称为FC-1)的时候,成飞已经在设计歼-10了,现在更是在歼-20的最后研发阶段,如果不是已经投入批量生产。HAL的经验与成飞不能比,HAL的经验与KAI或者AIDC更加相近。
5 h0 M$ D: `! ~2 C1 t& u- E' F* A# j$ K4 |& L5 [) d& P
AIDC与诺斯罗普合作,研制过AT-3教练机,还组装过诺斯罗F-5E/F战斗机。1982年,台湾在通用动力(后并入洛克希德)帮助下,以缩小的F-16为基础,开始设计IDF。由于美国拒绝提供高性能中推力涡扇发动机,只提供小推力的加来特TFE731加力版(现霍尼韦尔F125),只能用双发。这就是现在的IDF,正式型号名称F-CK-1。在韩国,KAI研制过KT-1涡桨教练机,组装过F-5E/F和F-16,但没有研制过喷气式战术飞机。KAI T-50也是在洛克希德帮助下设计的,所以IDF和T-50是同父异母兄弟。- D/ ~1 |6 v+ L- e
3 [ K6 _& o1 e- v# {印度HAL也有组装经验,计有俄罗斯苏-30MKI、米格-21、米格-27,英法“美洲豹”,早在60年代就自主研制过HF-24“马鲁特”超音速战斗机,在70年代改型过“蚊子”教练机。按说HAL经验至少跟成飞相当,但已经久远,就算和KAI与AIDC相当了。LCA的初衷是自主研发,但实际上得到法国达索的大力帮助。
: _4 |4 z# n: t" B5 D. s7 v0 A& y5 |
LCA在1983年启动,IDF在1982年。不过IDF用了15年,在1997年就IOC了,而LCA用了33年才IOC(或者IOC2,或者FOC1,到底算什么,要看印度的心情)。T-50启动得较晚,1996年才启动,2005年IOC,用了9年。如果不算三起三落的前身“超7”,JF-17正式启动是1999年,2007年IOC用了8年。LCA和这三家最“古老”的IDF大体同时启动,但33年相当于三家加起来的时间,还欠的1年零头就不算了。( t& C8 T7 R6 r5 K, g: w
6 _+ n) o8 G7 }# ?
![]()
/ I4 v( _+ e, Z研发时间长也有好处,等到他们退休的时候,应该对飞机非常熟悉了
) r }2 U- J4 b, f: v p- }+ l
! j) X" K: |* Y0 ]6 Y! x![]()
1 `' L) Z0 B* o' z * S0 n9 Z2 H* D/ n3 }
左看看,右看看,重要的事情看三遍再动手,错不了
7 [8 \8 Z; b# m5 n8 c* J' w2 o5 g* G# K- Y6 V' [# d
![]()
5 k% @5 y0 r+ x% K) U不要着急,总有一天,这些电线会理清的( D, U0 I3 M( G" D" r
* g! w2 Q8 R# p# s! L4 W) t![]()
" j/ C7 ?: h+ e: g2 {7 c- o竟然有人诽谤印度妇女地位低,让他们睁大狗眼看看我们印度的高科技妇女$ L9 k5 x" F4 J9 {9 |
8 ?5 W$ ^& f" k) ]
![]()
# y Q4 W' l, d2 u0 ~, ?我们还有先进的电脑帮助设计和装配,谁叫我们印度是世界软件大国的呢?) g9 B# G# V' I3 g; ~0 \2 {- O
/ e" W0 m9 u2 K9 V8 M. X/ G! u 7 K" z$ L) Q6 U
看看,不怕慢,就怕站,我们还是会装配完的嘛
' G, X, y j- u6 J2 w$ ~
9 A u- ]; v! T33年对于大多数工程师来说,已经很接近大学毕业到退休的整个职业生涯了。33年才干完同一个项目,不退休也快了。HAL当然不是因为印度的习惯性拖沓而弄得33年才IOC,LCA推迟得不像话是有原因的。. X. ?) H9 {+ D6 ^- j
( {. a0 I( E$ U w1 R在英迪拉•甘地执政后期,印度顶着国际压力,跨过了核门槛,招来西方严厉制裁,美国提供的洛克希德数字飞控遭到禁运,印度只得自己重写。印度自行研发的“卡维利”涡扇发动机难产(这倒不是西方禁运的关系,是印度自己搞不定),用美国通用电气F404发动机试飞,但禁运也使得试飞进行不下去,由于“卡维利”越来越不能指望,F404从“仅用于试飞”变成量产标配,禁运使得量产更加没戏。
4 K7 C, {- v% f' \
: q+ h- o" y4 J6 X' ?由于美国的战略考虑,禁运早就解除了,但LCA的自研也破灭了。自行研发的雷达和其他设备也遇到类似困难,需要进口设备替代,如以色列埃尔塔EL2032雷达,还有主要空空导弹(俄罗斯R73E、以色列“德比”)。到最后,原定的70%以上国产率变成65%以上进口率,自行研制的LCA变成自行组装的LCA。- s! `9 d2 }' ~- e
U' @2 d) U5 T2 r2 k计划拖延的大头来自首飞,LCA在计划启动后18年的2001年才首飞,IDF是7年,T-50是5年,JF-17是4年。不过首飞后,LCA的进度依然缓慢,造了12架原型与预生产型,到2013年才达到初步IOC(IOC1?)。% u5 e) |, V) J: j6 h+ h3 c& w- a3 F
" x( r9 q% b4 x# ]/ w m![]()
. U* p" R v8 C$ F5 w8 }4 t5 I看看“闪光”的座舱,比那歼-10A要先进多了吧?话说,这还是第一次见到歼-10的座舱,这图靠谱吗?2 s( r! P/ S |0 Y, _ P; h' K
; d) o0 v. H- r) e0 n( u( V/ @' JLCA具有现代战斗机所需要的一切特征:复材、数字飞控、多模式雷达等。但就像具有皮椅、天窗等顶配的吉利依然与类似配置的宝马不是一回事一样,LCA超重显著,比JF-17小一圈,但重量差不多。F404发动机本来就是中推,在F-18上是用两台的,只有T-50这样的教练机才用一台,JAS-39用的是增推的F404,已经不是原版了。这样一来,LCA的加速、爬升、持续转弯都低于要求,机内燃油不足使得本来就不宽裕的航程要更加节俭使用,好在印度人节俭惯了,问题不大。 S! D" Y' t/ n% m; E' U3 u
, f7 T, B: J( Z, {现在入役的是“闪光”Mk1,真正FOC需要具有空中加油和新的雷达(包括更大的雷达罩/机头锥)。现在希望FOC(FOC2?)在2020年能够实现,届时已交付的“闪光”Mk1数量将达到40架。IOC状态的“闪光”Mk1可以携带俄罗斯的R73E近距空空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FOC将扩大到以色列拉斐尔的“德比”中程空空导弹,现在正在靶场测试中。: Y: A, H4 A* T9 v" l) M( Q- r, H! n
: \: s- h2 c& O
印度正在研制“闪光”Mk2,将改用推力更大的通用电气F414,有望达到原定机动性要求。但印度空军希望采购80架改进的“闪光”Mk1A作为过渡,看来这是务实的,Mk2难说不会像Mk1一样姗姗来迟,而印度空军的米格-21已经快要撑不住了。Mk1A将装备埃尔塔EL2052主动电扫雷达和电子战吊舱,重量也将轻一点。
1 _5 ?9 Q8 d% _7 \7 ^* b z5 y
0 C" E/ {4 x3 o( cHAL计划在2018年首飞Mk1A,2025年完成交付。当然,这都是计划,计划永远要考虑变化的因素,死守计划岂不成了刻舟求剑?产量也需要从现在的每年8架增加到每年16架。Mk2的具体计划和进程现在还不清楚,不过Mk1打造了印度航空的ecosystem,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发Mk2比33年前的低起点要容易多了。不过容易多了不等于快多了,Mk1提供了整整一代人的事业和就业,Mk2肯定不负众望的。父辈一辈子的心血凝聚成Mk1,子辈一辈子的心血凝聚成Mk2,想想都令人神往。还有33年时间,相比国产率应该可以从不到35%提高到40%以上了?到时候通用电气F414和埃尔塔EL2052可能都要停产了,生产转移到印度应该没有问题,那就是铁定的国产化了。印度政府宣称,“闪光“Mk1只用了相当于11亿美元的投资就研发成功,算入舰载型也只有21亿,这在动辄金玉等身的现代战斗机研发中出类拔萃。但舰载型是Mk1的小改,时间上应该也要不了30年,如何需要另外10亿美元,这有点挠头,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1 d+ b6 ^0 W8 Z5 A3 r; I" P- t. B
- J$ B- d' r$ o$ j9 e6 }
![]()
0 i8 G; m- V# HMk1和Mk2与瑞典JAS-39的比较,Mk2比Mk1长了一点,其他的……自己看吧,反正不一样
) j) b, i( _( r ] l O7 H ~" l; F) e. I. x
![]()
( ~4 s8 _" O t0 @, I& x2 V% B陆基型转型为舰载型竟然用了与初始研发差不多的投资?" J; K6 b6 f7 M) e* J# N
4 K0 B% `5 _* a& @2 [- A! E
JF-17 Block I的生产即将结束,要转入Block II了。Block II的细节现在还不清楚,只知道将加装空中加油,可能还要换装新的主动电扫雷达。Block II走在Mk2应该没有悬念,前面就看Block II和Mk1A谁先腾飞了。T-50的最新改型T-50A也已经首飞,机脊加大,容纳硬式加油装置,还有其他改进,用于竞标美国T-X。IDF的Block II时有所闻,但还是没有任何准信。现在要看“闪光”Mk2从启动到IOC的时间是不是能再演一次囊括JF-17 Block II、T-50A、IDF Block II之和的奇迹,要是IDF继续拖延,看来“闪光”Mk2这次真的会赢!
F# f' v# {+ v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