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5-6-2 20:05 编辑 / Q' D: M+ S& L+ B9 i) h/ e
" W0 u) }# j* d- x
印度崛起,中国败落,这无疑是有些人的梦想,也是西方媒体炒作几十年(没错,从90年代就开始炒作这个主题)的话题。就是为了证明西方式民主的优越性,也应该促使这样的事情发生。但这没有发生。当然,如果印度果真崛起到今天中国的程度,西方媒体的调门就变了。印度在西方得宠主要是英国,传染到美国,并由英语媒体的强势营造印度在“国际社会”广受赞赏的印象,其实大陆欧洲对印度并无特别好感,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但印度崛起、中国败落或许将以另一种形式发生。/ g0 s) I# l1 s( D+ `1 i
- u2 c: ^! @/ T# y% E0 |8 P- H T
中国刚推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要在30年内分三步走,实现中国的产业转型,这才是第一个10年的行动计划。计划规定:* A4 G6 j- m1 `* C0 W7 L9 \7 e7 _8 r
' y7 L: T. |* Y A: D
立足国情,立足现实,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y9 @( [; b/ `. _$ z( Z& M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L1 N" y! S+ O @. T, ^2 ]
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 s2 L* q( S4 V- r1 W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 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4 k# C2 W+ Q: y3 w% [% W1 P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p9 R2 h( B" A# @4 o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0 v. N' l6 [$ m. P9 N( W$ |
$ E& H: x- i7 |8 M# F这是要向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世界第一梯队叫板。与此同时,中国的低端制造业将大量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近年来的劳动力成本急剧增加已经在迅速侵蚀这些劳动密集行业的竞争力。据说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是转移的首选。
5 I2 } y4 n! Q( F& p# P" m3 p3 ^! I) H$ i
另一方面,莫迪上台后,推出“印度制造”计划,力争把制造业占印度经济的比例从18%增加到25%,印度的18%从独立到现在已经近70年没有动过了。莫 迪的振兴印度制造业的计划与“中国制造2025”在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方面有所重叠,但主体是引入劳动密集产业,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平均收入。换句话说, 在中国要叫板美国、德国、日本的时候,印度意图取中国而代之。这是印度国家战略演变史中难得的务实、有效的一章。' a2 }) ]3 q5 ]; H
0 \% @) e( p3 R3 f! O# d
30年前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时,两国经济规模差不多。但30年下来,按照名义汇率,中国人均GDP已经5倍于印度,制造业产值10倍于印度。1 m% C7 w! F/ [2 g8 R b0 C
- l7 h, q+ w( A7 k' V, L! r
中国的经济正在走进困难阶段,GDP增速放慢,地方债负严重。但降低的基准利率有效地降低了地方债负,降低的银行储贷率鼓励银行投资,而迅速增加的劳动力工资则极大地增加了国内市场的总量和活力。中国政府在搞经济方面不是万能的,4万亿到现在功过是非还在争论,2020年前500万辆电动汽车的事情现在也不大提了。但如果说中国政府不是总能说到做到的话,印度政府的问题就是反过来:不是总是说到而做不到,偶尔还是做得到的。 c5 i( F- Y% x! X6 X8 p
9 F4 R: F: ]2 V+ j0 ^# n7 r/ Z
如果莫迪开头、印度政府一以贯之,真的实现了把中国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密集产业接盘过去,这对印度是历史性的转折。印度发展劳动力密集产业比越南、柬埔寨有 利得多。印度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2014年中国工人平均小时成本3.52美元,印度只有0.92美元),有容量、有条件像中国一样成体系发展,形成正反馈。这是越南、柬埔寨这样的小国做不到的。印度不乏聪明人,也不乏有领导才干的人,但印度缺少实干、聪明而又有领导才干的人。印度太热衷于取巧,太热衷于“弯道超车”,印度打造“世界办公室”和“世界软件工厂”已经证明不能根本扭转印度制造业不足的局面,现在试图打造的电子商业也需要可以扎根的制造业和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用LCA战斗机等尖端军事科技拉动整体工业基础也以失败告终,试图绕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的工业化而一步跨入信息化本来就是空中楼阁。印度需要全面、彻底地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从最大量地吸收劳动力开始,打造经济发展正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才能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谈得上高大上的尖端科技。4 c3 q' F' x9 |7 r0 _6 ^
9 y3 f6 e: J) \) K4 n但印度的挑战也是巨大的。印度需要改革,需要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但印度与中国不一样,历史上就缺乏危及生存的外来威胁(巴基斯坦对印度从来就是弱势,中国威胁根本是臆造出来的,1962年如果不是尼赫鲁昏了头惹毛了中国,也不会有那么一场战争),在西方(主要是英国)又是“好孩子”,如果不是这30年中国的飞速发展,根本没有危机感。但印度的社会是分裂的,上层精英的忧国忧民来自于使命感,而不是自身利益切实受到威胁;下层人民则对印度政治和国家发展没有话语权和影响力,形式上的一人一票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印度的状态不比没有鸦片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晚清强多少。, u2 s4 u; b2 Z9 p# _ x, M
8 E$ S V4 x* M4 ^; p5 h+ c2 I
在更具体的层面上,印度教育具有普及教育不足的问题,面向少数人的高等教育不能解决普及教育的问题,而中国普及教育比印度做得好得多,极大地提高了基本劳动力素质,兰德有一篇报告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基础教育的作用远远超过直接的知识传授,纪律、学习习惯和科学方法是劳动力素质的重要要素。莫迪还有其他挑战,他的BJP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是大问题,在缺乏民意凝聚的情况下,如何克服阻力、贯彻改革,这是巨大的挑战。在印度,改革代表了民意,这是莫迪当选的最大动力。但具体的改革措施不见得顺应所有人的利益,尤其是利益集团。莫迪在金融改革、零售改革和削减官僚阻力方面的努力已经使得外界失望。印度的官僚体制、夸夸其谈的民风、烂到底的基础设施,每一个都可以成为绊脚石。他还有年纪问题,已经64岁了。如果靠个人魅力和威望推动改革的话,如何保证不人亡政息?莫迪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他也是一个务实的民生主义者,推动与中国的合作。中国不仅有过来人的经验,对贫穷落后国家经济改革的见解比美欧学院派的经济总体设计要接地气得多,而且有巨大的基础设施产能、过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投资资金,中国才是印度的最可现实的合作对象,莫迪对此心知肚明,但要克服印度民族主义(莫迪和BJP本身就是打着民族主义旗号 的)和西方挑拨,克服印度上下对中国莫名其妙的骄傲,很难。这还没有算入当前和未来比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严酷得多的能源、环保和劳保压力。' z# f# P5 i; ~$ y3 h+ U# ]. \
4 i! r$ G/ `4 a$ l
劳动力密集产业在印度崛起,在中国败落,如果实现,这将是21世纪世界最大事件之一,仅次于中国跨入制造业世界第一梯队。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