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空军副司令王伟一句“快了”,弄得人们心潮澎湃。在歼-20、运-20、直-20之后,轰-20可能是最引人注目的缺失了。多年来,轰-20的各种传闻一直不断。眼下,王伟也只说“快了”,并无更多信息,结果是各种猜测统统回炉。! }5 f4 ^, `* K$ H
4 Z9 C# `$ r; u' M: v轰-20具有隐身能力,这大概是所有猜测中唯一的共同点。有了B-2和B-21的先例,轰-20也很有可能是飞翼构型。一般认为是无尾飞翼,也有人认为是具有浅V形尾翼甚至可折放V形尾,可以在水平和浅V之间按需转换。
" @" N' ^# ~3 o# X: s4 M
- h3 s4 K! L# j+ R/ E: F可折放V形尾是有意思的构想,在理论上,竖立状态下可提高方向安定性;水平状态可增强隐身。但这样不仅机械上很复杂,气动和隐身上也不利。在放平状态下,尾翼和机翼后缘的间隙不仅是隐身大患,也构成严重的气动干扰。在竖起状态,差动副翼的阻力换成垂尾阻力,未必有多大的优点。
8 K' d0 Y: d& M; F
5 N5 e- h1 u n* a6 L# p但最大的争议可能还是超音速。
/ j, s' h% H3 N- V) c6 y) j# {. G6 `( Z% Q- X- _" T" j
超音速要求翼型很薄,迎角很小。迎角小不是多大的问题,但翼型很薄就问题大了。6 f0 d3 r5 _2 W! Z
) A* _+ K- A% z0 J8 Y1 W飞翼的关键在于没有机体,所有结构和重量统统用于产生升力的机翼。也就是说,人员、载荷、发动机都需要在机翼内。很薄的翼型显然不利于容纳这些东西。B-2实际上已经是不彻底的飞翼,中线部分大大加厚,用于飞行员座舱、弹药舱、发动机舱。但B-2的机翼依然肥厚,翼内油箱有足够的容积。! m% }2 v$ c" N( s7 K( c
) j1 ]6 i% X/ q5 ?% v换到超音速的薄翼型的话,翼内油箱都没地方了,中央部分要大大加厚,那时也就和没有垂尾的筒体-机翼构型差不多了。4 z: }6 \, e1 _
r N3 q- V& q2 h+ h* \0 Q! t* z另一个问题是配平。
* G+ y/ l3 r% ]- L6 `" D
/ t9 k( T( `, e$ |" V3 f2 {在各种速度、姿态、载荷下,飞机的重心和升力中心总是不重合,需要用配平力矩补偿,恢复必要的平飞姿态。对于亚音速飞行来说,升力中心通常在机翼1/4弦长的位置。实际机翼不大有规整的矩形,一般以1/4平均弦长作为升力中心的位置。重心也需要在1/4平均弦长附近,剩余的差距由平尾的配平作用补偿。
* N. @1 a! q# V6 V* |4 Z7 k
3 I2 W) a7 v n但在超音速飞行时,由于激波的作用,升力中心会后移到1/2弦长的位置,也就是说,突然移动到重心后面较远的地方,导致严重的低头力矩,这就是“马赫埋头”。在早期突破音障的试验中,飞机刚突破音障就突然发生失去控制的俯冲,然后就是机毁人亡。7 x5 c, b( _' _; T8 D. W% g+ V
/ v: r6 d& Y Q/ i& J' R
这有两个原因。
+ r6 L; H1 H0 E" f1 m4 H4 r; D$ J9 g2 u& M; N% }5 y. Z
首先,“马赫埋头”使得飞机不由自主地转入俯冲。2 x3 C: n! G- _7 A6 K; [
, |% ^; }3 Z$ p3 ~: t# c( D7 z6 c其次,用于俯冲改出的平尾控制力矩不足。常规平尾的前半是固定的,后半是可动的舵面。突破音障时,铰链线的激波屏蔽了舵面,使得改出控制非常不力,甚至完全失效。
$ E& D1 ^9 Z) z1 F7 n0 S4 b- f$ O% Q4 X* w, Z5 S
在血的教训之后,超音速飞机的平尾改用全动平尾,在发生“马赫埋头”的时候提供足够的控制力矩。但最重要的还是保证平尾相对于机翼平均弦长有足够的控制力矩,也就是说,平尾位置要足够靠后。
2 v$ s5 X: R9 A+ }2 g- E6 r. p' p) A
这只有筒体-机翼构型才可能。没有机体的飞翼在本质上就不可能有太靠后的“平尾”。
( t8 g2 L/ M0 K' x4 M$ o7 S2 c1 n# W
B-2的俯仰控制力矩太短是臭名昭著的问题,设计要求从高空突防改为高低空兼优后,需要考虑低空抗阵风的问题,为此机尾改为复杂的“双W”外形,以尽可能增加靠后的水平控制面面积。B-21取消低空突防要求,只需要考虑高空,阵风补偿的要求大大降低,后缘恢复到B-2原始设计的简洁的“单W”构型。
+ Y- E% q6 P4 }' Z& z* R) v6 L! {- T8 H5 ^7 p
超音速减阻要求的大后掠三角翼的后缘相对靠后,但平均弦长也相应增加,水涨船高,俯仰控制的难题还因为速度快、反应窗口有限而更难了。最大的麻烦则是升力中心现在后移到1/2平均弦长,比亚音速情况又损失了1/4弦长。也就是说,亚音速飞翼本来已经有俯仰控制力矩不足的问题,超音速的问题极大恶化了。! w% `. k: M6 d; d! ?( w0 w
$ w# e- s) w( m1 n+ t* ~
大大增加控制面面积,采用推力转向,办法总是有的,代价也是大的。最终就是是否值得的问题了。, e# B, R$ r! l% E! v* ^6 K$ o
' r, P0 y9 E/ Q6 [5 m轰炸机能达到超音速是有用的,问题在于代价是否值得。超音速作为突防手段早已过时,超音速对于打击时间敏感目标的作用则可由导弹的速度代替。百吨以上的飞机要超音速还是几吨的导弹要超音速,后者要容易实现得多。如果使用高超音速打击导弹,轰炸机是否超音速就更无所谓了。0 ^# f9 ^1 q5 u6 Q. s5 S1 @
3 x. s8 ]* s G) k
气动上的困难和缺乏实用价值,使得轰-20不大可能为超音速飞翼。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