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书

相关日志

分享 灰熊猫一思考这书就没看头
热度 31 一无所之 2013-5-18 11:08
我不知道灰熊猫这厮脑子是不是进水了。最近两章有开始花出不小的篇幅来讨论“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问题。我一看就晕,明明是本骗人点击率赚点银子的网络小说,他还琢磨着安邦定国。 话说就他那点篇幅,就能把什么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掰扯清楚了?? 实在是不知道他脑子是怎么想的,干嘛要把功夫花在这上面?写写吃鸡不是挺好的么。自己没那个金刚钻还偏要揽个瓷器活。 上次看窃明,就是因为看到这厮写到造车床,你造就造吧,作者是万能的,人金庸不也是让郭靖喝蛇血,获秘籍的么。可是你别再跟我论证一番可能性啊,还丝杠,还螺纹啥的,越写我越想笑,越笑我就越看不下去。 这家伙就是轴,明明就是一写小说的,非得写一篇说明文。
664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由黄金屋
热度 40 寞洑 2013-5-2 14:23
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由黄金屋
533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ZT新科紧急状态委员会委托新科内务委员会告全体新科公民书
热度 6 胖卡门 2013-4-25 21:58
ZT新科紧急状态委员会委托新科内务委员会告全体新科公民书
按:今日北朝遭遇黑客攻击,所有高级管理员及版主的ID均被删除,在此紧急情况下。。。。 新科紧急状态委员会委托新科内务委员会告全体新科公民书 新科公民们: 在我们祖国和我国各族人民命运面临严峻危急的时刻,我们向你们发出呼吁!我们伟大的祖国面临致命的危险!由南山贼,大老虎发起并开始的改革政策,原想作为保障论坛迅速发展和使社会生活民主化的手段,却因种种原因已走入死胡同。失去信仰、冷漠和绝望取代 了最初的热情和希望。各级政权失去了居民的信任。在社会生活中,玩弄权术取代了对论坛和公民命运的关心。对论坛各级机构进行恶毒的嘲弄。整个论坛实际上已失去控制。 出现了极端主义势力,它们奉行消灭新科、瓦解论坛和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权力的方针,它们利用赋予的自由,蹂躏刚刚出土的民主萌芽。赞成大政奉还党公的人民意愿遭到践踏。利用有黑客背景的技术故障进行无耻的投机,只是为了掩盖他们的野心。无论是新科人民今 天的灾难,还是他们明天的前途,都不能使那些政治冒险家动心。他们制造精神政治恐怖气氛,企图用人民信任的盾牌来掩盖自己,然后却忘记了,受他们谴责和被他们搞乱的联系是建立在人民更为广泛支持的基础之上的,它经历了几百年历史的检验。现在,那些实际 上企图推翻新科论坛的人,应对在族际冲突中死亡的数千人的父母负责,50多万难民的被摧毁的命运应归罪于他们。由于他们,新科人失去了安宁与欢乐,新科人昨天还生活在一个统一的家庭里,今天却成了自己家中被抛弃的人。 应由人民来选择社会制度,但有人企图剥夺他们的这一权利。 有些人手中握有权力,却不把权力用于关心每位公民和全社会的安全和幸福,而是把它用来谋求与人民格格不入的利益,用作无原则的自我肯定的手段。滔滔不绝的话语、堆积如山的声明和许诺只能突出地证明他们所做的具体工作微乎其微。权力的膨胀比任何其他膨胀 都更为可怕地破坏着我们的论坛和社会。每位公民都对明天越来越失去信心,对自己孩子的未来感到深切担忧。 权力危机对经济产生了灾难性影响。以混乱的、自发的方式滑向市场引发了利己主义——水区的、动漫区的、文化区的和个人的利己主义的大爆发。法律战和鼓励离心倾向导致了几十年形成的统一的论坛政治经济机制的破坏。其结果是绝大多数新科人生活水平锐降,投机倒把和影子经济猖撅。早就应该告诉人民真实情况了:如果不采取紧急的、坚决的措施稳定经济,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势必出现饥饿和新一轮贫困,这距离大规模出现自发性的不满及其破坏性后果仅一步之遥。只有不负责任的人可以寄希望于国外的某种援助。任何施舍都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只有用我们自己的手才能拯救我们自己。该是用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作出的实际贡献来衡量每个人或某个组织的威望的时候了。 多年来,我们从各方面听到对忠于私利的诅咒,对关心个人权利和对其社会保护的诅咒。实际上,人被贬低,在实际权利和可能性方面受到侵害,达到绝望地步。根据人民意志的表达而建立的一切民主制度眼看着丧失意义和效力。这是某些人有目的的行动的结果。他们 粗暴地践踏新科论坛基本法,实际上进行违宪的变革,醉心于建立不受约束的个人独裁。地方行政机构、市政府和其他违反法律的机构日益擅自取代由人民选出的苏维埃。 劳动人民权利遭到攻击。劳动、教育、保健、居住和休息的权利都成了问题。就连人们起码的人身安全也日益受到威胁。犯罪现象迅速增加,而且是有组织的并日益政治化。论坛陷入暴力和不法行为的深渊。在论坛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大规模宣传色情和暴力,这威胁着 后代的健康和生活。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要求采取措施制止犯罪和令人愤恨的不道德行为。 新科政治和经济形势的日益不稳定破坏着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在某些地方可以听到复仇主义的腔调,提出修改我国边界的要求,甚至还发出瓜分新科和可能将新科个别设施和地区置于国际托管的呼声。这是令人痛苦的现实。昨天,在国外的新科人还感觉自己是一个有 影响的受尊敬的论坛的体面的公民;今天,他常常觉得是二等外国人,对他常常投以蔑视或怜悯的目光。应当全面恢复新科人的骄傲和荣誉。 新科论坛紧急状态委员会意识到破坏我们论坛的危机的深度,它担负起了对祖国命运的责任并决心采取最重大的措施使论坛和社会尽快走出危机。 我们保证对新联盟条约草案进行广泛的全民讨论。每个人都将有权利和机会在平静的气氛中思考这一极其重要的文件并对这 一文件作出决定,因为我们伟大祖国的人数众多的各族人民的命运将取决于这个联盟是什么样的。 我们将坚决拥护以党公为首的党中央,立即恢复法制和秩序,结束流血事件,无情地对南山贼·大老虎组成的贼·喵反革命集团和以电网为首的妄图篡夺人类对论坛领导权的行为宣战,根除诋毁我们社会和贬低新科公民的可耻现象。我们要清除我们各城市街道上的犯罪现象,结束盗窃人民财产的人的胡作非为。 我们主张真正的民主过程,主张能导致革新我们的祖国、经济和社会繁荣的彻底的改革政策。这种繁荣能使我们祖国在世界各国大家庭中占有应有的地位。 论坛的发展不应该建立在居民生活水平的下降上。在健康的社会中,一切公民生活福利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成为一种准则。 我们不放松对加强和保护个人权利的关心,我们将集中注意力来保护最广大阶层居民的利益,保护那些受通货膨胀、生产紊乱、贪污腐化和犯罪行为危害最深的人的利益。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有多种结构的特点。我们还将支持私人经营活动,向其提供发展生产的和服务行业的必要条件。 我门首先关心的是,解决食品问题和住房问题。将动员现有的一切力量来满足人民这些最迫切的需求。 我们呼吁工人、农民、劳动知识分子和全体新科人民在最短期限内恢复劳动纪律和秩序,提高生产水平,以便今后坚定地向前迈进。我们的生存和我们子孙的前途、祖国的命运均取决于此。 我们是一个爱好和平的论坛并将始终不渝地遵守我们承担的一切义务。我们对任何人都没有任何要求。我们愿意同世界上所有的人生活在和平与友谊之中。但是,我们坚定地声明:永远不允许任何人侵犯我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任何用专横的语言同我国谈话的做 法,无论这种做法来自何人,均将受到坚决的制止。 我们多民族论坛的人民世世代代都充满对自己祖国的自豪感,我们没有对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感到惭愧,并且认为用这种精神使我们这个伟大论坛的这一代公民和今后几代公民成长起来是自然而然的和合乎规律的事情。 在这个祖国命运的紧要时刻无所作为就意味着要对悲惨的、真正难以预料的后果承担严重的责任。每一个珍视我们的祖国、希望在平静和充满信心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不接受继续进行血腥的族际冲突、想看到自己的祖国成为独立和繁荣的论坛的人,都应当作出唯一的 、正确的选择。我们呼吁全体真正的爱国者、善良的人们终止目前的混乱时期。 我们呼吁新科全体公民意识到自己对祖国承担的义务并大力支持新科论坛紧急状态委员会,支持在使论坛摆脱危机方面作出的努力。 我们将以感激的心情接受社会政治团体、劳动集体和公民提出的建设性建议,认为这是这些单位和公民爱国、愿意以实际行动参加恢复各兄弟民族在统一大家庭中的永久友谊与振兴祖国的表现。 紧急状态委员会决定,立即在水区进行无限期紧急状态,立即将部署在军普区的深河特战大队,军图区的yueying坦克师,以及影视评论区的谭啸防化旅调往水区进行平叛工作,彻底解除贼·喵反革命集团和天网系统的武装力量,请各位守法公民在戒严令生效期间不要随意发帖,以免受到反革命集团的伤害! 新科紧急状态委员会 2013年4月25日
2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要看外国书而不看中国书?
热度 1 gordon 2013-4-25 08:53
Most of the strategies are designed for use by students, but a few are intended to be used by instructors only. strategies are designed for explanation rather than prediction . Prediction is Deduction but Explanation is Abduction . 策略只是为了解释而不是预言。 预言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能力 , 解释仅仅是给你一个心理安慰. 对 “东方文化” 有生活经验的人都明白讲的是什么,在这方面我们并不比印度优胜到哪里去,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 所谓科学,说白点就是自人产生以来积累的关于客观事物可重复性的一大堆知识。这类知识有一个拒普通人于千里之外的称呼:如规律。这个概念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中被蹂躏滥用得不成样子,它给不少中国人的感觉是意识形态的强词夺理那种东西;因此本文用这个词最基本的意思:可重复性。 科学的主题就是可重复性,是可以为和已经为人们经验所确证的,或者说迄今尚未被经验否证的。如太阳一再升起和落下,江水一再由高处流向低处,你见到的火都是热的等等。 科学就是已被客观世界确证或未被否证的可重复性的知识。 人类为什么爱听客观世界的可重复性故事呢?因为人类想事先知道未来的事。既然说某一个或某一类事物是可重复的,那么就必然蕴涵着它们在过去和将来、在此地和彼地都将一再呈现;人们根据这些事物的可重复性,就可推测它们在人未能观察到的过去的情形,以及预言它们在尚未观察到的未来将如何怎样。 也正由于可重复性包含着对未来尚未观察到的事物的预言知识,它才为人所殷切需求。比如,虽然明天的太阳、江水如何,是未观察到的;但根据可重复性容许我们预言,太阳依然升起,江水依然由高向低奔流。有可重复性保证的预言,才导致人类展开收集太阳能及建造水电站等等行动。如果人对水的可重复性断定是错的,即客观世界的水的物理运动某一天又由低向高流动,那么人们建水塔建电站的行动后果就很惨,代价很高,浪费很大。 ××××××××××××××××××××××××××××××××××××××××××××××××××××××××× abduction不是日常语言中所用的“诱拐”(kidnapping)之意。如果说具有“诱拐”之意的abduction源于词根abduct,则皮 尔士作为推理形式的abduction直接源于词根abduce。abduce的前缀词ab-在拉丁语中意为“away from(外离,离开)”。其后缀词-duce与retroduce、deduce、induce中的一样,都源于拉丁语dux,意为“lead(引导、 推导)”。因此,abduction有“向外引导”之意,现存中文哲学文献有时翻译为“溯因”、“假设”、“设证”等等;笔者认为,根据词源学上的解释, 并考虑与deduction、induction等译名的统一,可将abduction译为“外展 推理”。 Deduction ,induction,abduction deduction and induction的区别在于 “前提的真是否能够完全保障结果的真”。如果是则为deduction, 如果不是完全保障,那么则是induction。 演绎法在形而上学传统上与两个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分析”和“先天”。所谓“先天”(a prior),又名“先验”,指无须对现实世界进行经验观察即可获得的知识,所谓“分析”(analytic),指仅从词语的含义(定义)即可得出的关于 词语的述谓。演绎法在原则上是对前提的“分析”,是一种同语反复(tautology),并不增加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知识。   词根de-在此处的含义为“down”,即“向下”,从形而上学传统来说,一般原理在存在级别上高于具体事实,如同 “体高于用” ,理念高于现实,所以演绎的方法,呈现从高处引导而下的态势,可以想象为从根本原理的高山清泉中汩汩流下所形成的清澈的山涧。 Induction 归纳法是科学中至关重要的基本方法,但在近现代哲学中争议很大。费格尔(Herbert Feigl)是来自维也纳学派(Vienna Circle)的哲学家,1930年起移居美国,关于归纳法的合理性,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用“辨护”(vindication)代替“确证”(validation)。他承认归纳法的基础本身是无法被确证的,但是,从归纳法使科学得以可能,以及除了归纳法之外并无别的更好的方法以预测和控制未来这些方面来说,可以为归纳法辩护。费格尔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如果我们被遗弃在一个沙漠荒岛,手中正好有纸、笔和一个瓶子,那我们是否应该写一封求救信放入瓶中漂走呢?这样的说法听起来似乎有些悲观。 不妨以法学上“有罪推定”、“无罪推定”来类比:validation的立场类似于“有罪推定”,因此,作为被告的归纳法必须主动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而vindication的立场则相反,举证的责任在控方,由于控方并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归纳法是无效的、不合理的(历史恰恰证明:归纳法至少是实用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归纳法无罪。   Induce的初始含义是“引入”,我们不妨认为,这指的是从经验界引入活水,如果没有这源源不断的新水的注入,我们的知识就无法成长壮大,山涧就无法发展为长江大河;虽然引入水的同时可能也引入泥沙,不再有高山涧水的纯净,但江河的博大正是因为它容许部分的杂质。 “ 前提的真,不能够完全保障结果的真 ” ,又分两种情况 , induction,abduction abduction 其形式大概是这样的:“天上下雨草坪就会湿,现在草坪湿了,所以下雨了”。这种推理形式的目的“reasoning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 正是在不确定的解释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策略,并被广为流传。
501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转>一本书一句话一段情
热度 1 gordon 2013-4-23 07:24
与其热闹着引人夺目,步步紧逼,不如趋向做一个人群之中真实自然的人,不张扬,不虚饰,随时保持退后的位置。心有所定,只是专注做事。 —— 安妮宝贝《素年锦时》 语言无力时,让沉默发声。
13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跟风买了2本书
热度 10 九麟居士 2013-4-17 20:56
今天上爱坛,发现大家都在划拉电子书,跟着大家的足迹到当当转了转。我还是喜欢看纸质的书,早早关注了一堆,琢磨等京东搞半价的时候下手。当当的价格虽然不如半价合算,也算有吸引力,下单买了2本,马甲的骑兵团:亲历者口述一二九师铁血骑兵抗战纪实和宋宜昌的鹰的图腾——美国霸业的兴衰。
837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读经典书很扯淡?
gordon 2013-4-16 12:30
任何人只要有一定的科研经验,就应该知道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 1。收集事实 2。分析事实,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说理论 3。验证理论 4。将该理论应用(例如用于预测一些假想的事例) 所谓的经典书很扯淡,包含着最朴素的科研方法论。 那就是 在没有接触实质问题,先看经典书的方法,跳过了搜集事实这么一个步骤。或者是因为没有接触到“现象”,而仅仅是从书本(经典书)中获取了“概念” ,而这个概念是很不靠谱的。 ×××××××××××××××××××××××××××××××××××××××××××××××××××××× 以往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就像是在一片雾霭中登一座你并不熟悉的山,你试着找各种路径,然而开始时往往并不顺利,然而可能是在某种偶然的情况下,就忽然找到了一条登顶的路。而当你站在顶峰回望身后的路时,会羞愧的发现你的探索过程中犯了那么多的错误,如果你早注意到一些地方的话,你是完全可以走一条非常快捷的途径的。即便不快,至少也能避免走火入魔。而科学家们往往不会报告他们走过的崎岖路程,而是把那条快捷之路报告出来。 现在的科学研究(由于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 你说 “爱因斯坦” 很牛逼,那爱因斯坦是怎么想的,他的大脑是怎么运转的? 你说谁牛逼吧,你说谁牛逼,咱分析谁。
3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消磨半日因小病,沉醉一杯为书闲
热度 29 南方有嘉木 2013-4-12 11:51
1. 偏头疼,请了半天假,睡了一下午,六点多醒了,泡了壶茶,从论坛主页点进去读叶子的《文心雕龙》笔记三,觉得到底文言比白话耐嚼。 比如这句话: 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这句话真是很难翻成白话。“道心惟微”,这“微”字就很难讲,不仅有精微的意思,还有”隐“的含义在,约略《道德经》说”惚兮恍兮,窈兮冥兮“的那种感觉。道心,是内在的,是隐行于自然万物人事运行之各种表象之后的,而”圣谟“(具体就是经书记载的那些文字,比如《大禹谟》、《皋陶谟》)呢,是外在的,是圣人对所认识的”道心“的表达。因为有此内外隐显之别,才有“然而”的使用。 墙宇重峻,吐纳自深,都是进一步描述如何”卓绝“的,墙宇,用部分指代整体,原意是指房屋,抽象点呢,就是你所看到的一个事物的整体轮廓外观,用于人的时候,就是指一个人整体的风范、气度。比如《晋书·王湛王坦之等传论》:“ 坦之墙宇凝旷,逸操金贞。”《文心雕龙》里这句话是说”圣谟“(经书)给人的一种庄重高深的那种整体感觉,吐纳自深,是说的文字出入之间,自然有深意。就如打靶,积累到了,怎么打都中靶心。这里的关键词是“深”,深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探了又探,仍然不见底。读者觉得自己体会到了,再想想,再琢磨,再经历,其实还在浅处。万钧之洪钟,发出的声音和铮铮细响的区别不在“哄亮”与否,而在“深“、”长“。想想击打洪钟发出的声音,嗡嗡嗡...........,回音很长,一直向远处扩散的那种感觉。再想想把两块薄铁片相敲击,铮铮两响,很脆亮,但短促。这就是经典读物和流行小说的一种区别。 2. 看假如十八的日志,说PHD和后宫,想起以前阿壳给我打电话,说着说着,就突然自己憨笑了一下说,我觉得我们就像老板的后宫似的。XXX(他们实验室的一个Assi prof.)就是贵妃,XXX(一博士后)就是贵人,新来的小师弟小师妹们都是宫女。 我就问他,那你算什么呢? 壳说:我大概算个贵人吧。 我又问:那你受宠么? 壳说:本来挺受宠的,可能努力一下就能封我个贵妃。但是我肯定要去你那,所以就不那么受宠了。 我说:你赶紧来我这,我直接封你当皇后! 3. 读朱光潜,看他说丰子恺的这段话,不期然就想起农狗兄,觉得这话描摹农狗兄也成立: “子恺于“清”字之外又加上一个“和”字。他的儿女环坐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居然微笑;他自己画成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看,欣然微笑;在人生世相中他偶然遇见一件有趣的事,他也还是欣然微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他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 4. 小病怡情,果然。
个人分类: 且行且记|81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茶与书
热度 17 范适安 2013-4-11 10:45
茶,与书。 这两样,都是可以用来品的。 什么叫品?品就是一口做三口的细嚼慢咽。 读到一篇文章,说吃柑橘要分多少步骤,从剥皮到舌尖到吞咽,一瓣至少5分钟。 专注于过程的每个细节,沉浸在里面,就是品了。 现代人有普遍的消化不良,大多数贪多不烂,把本该精致的忽略成了庸俗。 有朋友看新茶上市了就给我寄。 我用洗干净的玻璃杯泡了,春的夕阳打在上面,有一层嫩黄浅绿的韵味漂浮着,抿一口,好像就坐在茶园边上了。一簇茶,朋友好像寄来了整个茶园,这样的一个下午茶,陪着我,真好。 开会回来,看办公桌上有一本书,叫《塔木德》,是读书活动的推荐书目。 现在值得精读的书虽然不多,但真正的经典还是可以常读长新的。 在地铁上我读到一句,抄在这里:复习的益处是无穷的。复习100遍的人没法跟复习101遍的人相比。我不禁哑然失笑了。这多像“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意思呀。 中国奔跑了30年,现在开始需要慢生活了。 换句话说,就是要把生活拿来慢慢品了。 吃就专心吃、走就专心走、做事就专心做事、发呆就专心发呆。。。 你都细心体味过了,就不枉活了。 有一句话叫活在当下,什么意思? 就像我在电脑前打这几句话,融在里面,并以此为乐。 图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6fa70101eqmc.html
75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经典书其实都没有用
热度 3 gordon 2013-3-27 00:28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相信经典书要多读几遍 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是我总是读不懂,也没有什么收获。为了佯装有什么收获,引经据典胡吹一通,反正就是你不懂来,我不懂,大家都不懂。 年龄既长,为了生计不得不学一点谋生的手艺,也不分什么经典不经典,只要有用的就看,就这么摸爬滚打一路行来。 突然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有些东西突然钻进了你的心灵,你突然想读一读某些书,竟然全部能读懂,人生过去的种种像电影一样在你脑海里重新浮现。也许有人说,经典就是经典,浓缩人生的就是经典。 我不否认经典的价值,但我更愿意年轻的时候有一本简易的入门手册,有一点小小的建议也好啊。 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经验,可能对别人没什么用。 ×××××××××××××××××××××××××××××××××××××××××× 在一个狭窄领域的研究经验,那是人生最重要的经历;比读所谓经典书要重要多了。 你自己都可以写所谓的经典书,或者解剖它,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的话。
24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谁看过这本书?写的什么啊?
热度 11 猫元帅 2013-3-25 09:18
谁看过这本书?写的什么啊?
216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一本神书《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N NATIONS》
gordon 2013-3-21 10:43
这本书从第三篇开始读,论述了西欧是如何发展出制造业的。第四篇 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比较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指出了重农主义是纸上谈兵。第一篇说分工促进财富增长。 斯密说的制造业: 世界上从未存在过而且也决不能存在完全没有制造业的大国,我说的大国没有制造业, 所指的只是精良进步的制造业,或适于远地销售的制造业。 各大 国大部分居民所穿的衣服所用的家具,都是本国产业的产物。此种情形,在普通所谓无 制造业的贫国,尤为常见,而在普通所谓制造业发达的富国,反而不常见。 与贫国比较, 富国下等阶级人民日用的衣服家具,反有大得多的部分,是外国的产物。 和中国的对比: 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守统辖。这样,既可以把王国的地盘化大为小,以分散其势力,“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又可使这些受封子弟“联恩尽孝”。列侯们“人人喜得所愿”,拥护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同时,又借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阴谋叛乱之机,下令逮捕二王。二王畏罪自杀,牵连被杀的列侯、官吏、宾客数万人。武帝由此制定《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前者指令王国官为“左官”,以示歧视,后者限制七人与诸侯王交游。不许诸侯王招纳宾客。又采用酎金夺爵等方式废掉了一些侯国。终汉武帝之世,汉初封侯的143人中,只剩5侯;武帝因功封侯的75人中,失侯的68人;推恩封侯的175人中,失侯的113人。至此,汉初分封所形成的割据势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 有时,适于远地销售的制造业,是自然而然地由家用品制造业和粗物制造业逐渐改良而成的。我们说过,即最贫陋的国家,亦常有家用品制造业和粗物制造业。由这 种制造业逐渐改良而生的制造业,大都使用本国出产的材料;这些材料最初往往是在离海岸很远有时甚至离可通航运的水路亦很远的内地加工的。土壤肥沃的内地, 耕作容易,所产物品,除了维持耕者生活所需外,还有很多剩余。 这种剩余,因陆运费太贵,航运不便,不易运往外地。 因此,出产的丰饶,使粮食低廉,从而鼓励 工人住在那里。他们觉得,在那里劳动化在其他地方可获得更多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他们所用的材料是本地出产的,他们把材料加工后,即以制成品,或者说, 以制成品的价格,换得更多的材料和粮食。他们节省了由内地到沿河沿海各地或遥远市场的运输费,从而给剩余部分原生产物,增加了一个新的价值。这样,耕者可 以比从前更为简易的条件,从这班工人手里取得对他们有用或者使他们满意的物品。对于剩余部分农产物,耕者可取得更高的价格;他们所需耍的其他便利品,又可 以较低价格买得。这鼓励农民并使农民有能力进一步改良土地耕作土地,因而增加剩余的广量。土地肥沃,使制造业诞生,而制造业的发展,又转过来增进土地的出 产力。制造业最初仅供应本地;后来,作品精致改良了,便能供应远地的市场。因为, 原生产物甚至粗制造品很难担负由陆运运往远地的费用,而精制造品却不会成 到这种困难。 精制造品,在小容积中,常包含大量原生产物的价格。例如, 一匹精制呢绒,虽仅重八十磅,但所含价格,却不仅是八十磅羊毛的价格,而且,有时, 还包含着几千磅谷物,即各种工人及其直接雇主的生活资料的价格。 这种谷物,如果以谷物的原形运往海外,定然是极困难的。但若以精制品的形态运往,则虽运往 最远的角落亦很容易。 注:工人也是要吃饭的,生活资料的成本也要考虑进去。 ×××××××××××××××××××××××××××××××××××××××××××××××××××××××××××××××××××××× 农业问题: 第四章 都市商业对农村改良的贡献
18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这是一本书
热度 9 ccqi 2013-2-8 10:15
540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请教:以前是觉得很多书都是狗屎,现在是很多书都没时间看 ... ... ... ... ... ... . ...
热度 1 gordon 2013-2-6 14:59
以前是觉得很多书都是狗屎,现在是很多书都没时间看,第一个阶段痛苦,第二个阶段同样痛苦。 我勒个去,生在这个狗屎国家,叹一口气。 当然你可能会说,书可以不看,问题是我靠这个挣钱呢。 关门,放石康,让康哥骂它。 ×××××××××××××××××××××××××××××××××××××× 狗屎是必经之路,没有好的条件又能怎么办呢? 能做一点是一点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 本来像我这种年纪正是赚大钱的时候,我擦,由于现实中教育的缺失,总是纠结在教育问题上,就像人的伤口总是发痒。 解决方案: 脱亚入欧,这样教育就不缺失了,再也不会关注这种屁问题了,oyeah 因为社会上问题的处理,和学校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一样,能偷奸耍滑就偷奸耍滑,现在把我搞成老实人了,这还得了。 为什么我不能更奸一点呢,就是这个屁事牵绊着。 现在好了,摆脱了,oyeah ×××××××××××××××××××××××××××××××××××××× 我去问前辈这个问题,前辈骂了我一顿,大傻X ,现在谁关心这个,就你这个傻蛋操的咸蛋心。 说的轻巧,那我教育缺失,我能怎么弄
28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原创>不要读大部头书
热度 1 gordon 2012-12-21 15:10
不要读大部头书了,太累,而且投入和产出也不匹配;石康实际上也没有悟透,还纠结在一些扯淡的问题上,例如乔布斯之类的。 真正悟透的,我觉得是韩寒,不能说韩寒没有努力,而是他选择的职业都是投入产出比极高的,不需要特别动脑子,而且消费的受众面极大,这就意味有着庞大的消费群体,他才是我的偶像。 这把年纪才悟到,实在惭愧的很。有些事早就知道,但一直没有把它提炼出来。 帅也是一种资源,让别人检查你的身高,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没有人愿意听长篇大论,唧唧歪歪,都想轻轻松松过一生,要取悦大众就这么简单。 像韩寒和印度人学习,狂喷,并且浅显易懂;如果长相 再有点 可人,声音甜美,那就太完美了。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退步的过程。 本文感谢 飞翔的芦苇 和我进行的思维碰撞,假如十八也参与了讨论,对本文也有贡献。
28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的大部分思想都在这本书里
热度 6 gordon 2012-12-4 10:02
  在1895年冬季,我讲过《研究心理学和逻辑学》的课,在讲课中,我曾试图使研究心理学尽可能恢复它的自然科学的思想本色。本书主要就是选用了该讲演中探讨过的一部分材料组编而成的。我希望借此能多少激发一下年轻的专业同事,特别是物理学家们更进一步的思想,同时指引他们去重视他们接触不多的邻近领域,而重视这些邻近领域是会使每一个研究者大大明确自己的思维的。   这样做起来自然会有一些缺点。我虽然一直对我的专业的邻近领域、对哲学很有兴趣,但是不言而喻,我对这些领域中的有些领域,特别是对哲学,只能是一个拙劣的猎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我有幸因我的自然科学观与著名的哲学家如阿芬那留斯,舒佩,齐亨等,和他们的年轻一代如科尔奈利乌斯,彼得楚尔特,V.舒伯特,佐尔德恩等,以及个别杰出的自然科学家非常接近的话,那我就因此又不得不与其他重要的哲学家(像当代哲学的性质必然要造成的那样)非常疏远①。 我必须和舒佩一样地说:超验的境界我是不得其门而入的。而且如果我再公开承认,进入超验境界的人们也根本引不起我的求知欲 ,那么人们就可以衡量出,我与许多哲学家之间有多深的鸿沟了。因此我已经再三声明, 我根本不是哲学家,而只是自然科学家。如果有人不顾我的声明,有时仍以某种明确的方式把我算作哲学家,那我对此是没有责任的。 但是不言而喻,我也不愿意做一个 盲目听从某一个别哲学家领导 的自然科学家,正像莫里哀式的医生(冒牌医生)对他的病人所期待和要求的那样。 注:哲学早就应该滚蛋了,理工科应该开认知心理学而不是哲学。 普朗克这个家伙不知道在搞什么。 我当然知道超验很了不起,但是你也不能自己树一个靶子在空练吧。 牛人总是有免死金牌的,普朗克,我爱你;普朗克当年也不易。   “科学理论是暂定的、不完善的尝试,其结果依然是成问题的,需要用研究和经验来修正或矫正;任何观察都已受到理论的影响......”;“科学家的观 念是否符合某个给定的哲学体系,则是完全次要的事情,只要他能够利用它们作为研究的起点就行;不要寻求救世的根本教义,更不必说唯一的教义了……” ×××××××××××××××××××××××××××××××××××××××××××××××××××××××× 为什么要开认知心理学这门课?   自然科学家具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彻底弄清楚他获得知识和扩展知识的进程,但他决不想成为或者哪怕只是被称为哲学家。弄清这种进程的近便途径,便是注意考察自己领域里以及比较容易涉及的邻近领域里的认识的成长情况,特别是一一摸清各个指导着研究者的动机。这些动机,对于那亲切感受到问题、经常亲身体会到解决问题前的紧张和解决问题后的轻松的人来说,一定比对其他人更为显而易见。这样的人,几乎在每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解决之后总是又看到新的问题,所以对他来说建立体系和进行概括是比较困难的,他认为这种工作总还为时过早,他乐意把它让给对此更为熟练的哲学家们去做。如果自然科学家重新认识到科学家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就是动物和人在自然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日常进行的那种本能活动的一种方法上提炼了的、激化和精致化了的特殊状态,那么他就感到满足了。 在知识的一定发展阶段上,采用充分有效的方式,对方法论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整理,这是一种我们不可低估其价值的工作④。 但要强调指出的是,研究工作的经验,如果它是可以后天获得的话,它更多的是通过个别生动的事例促成的,而不是通过褪了色的、抽象的公式,抽象的公式只有通过例子才重新获得具体的可以理解的内容。 因此,就连那些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也是这样,例如哥白尼,吉伯特,开普勒,伽利略,惠更斯,牛顿,在新近的自然科学家中,例如J.F.w.赫谢尔,法拉第,惠威尔,马克斯韦尔,杰文斯等等,他们都对自然研究的新手作了实际的指导。有许多功勋卓著的人,如J.F.弗里斯和E.F.阿佩尔特,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很多部分之所以得到如此充分的发展都应归功于他们,但他们却并没能完全摆脱先人为主的哲学观点。这些哲学家,甚至像惠威尔这样的自然科学家,由于他们信赖康德的思想,在非常简单的自然科学问题上也都不能不得出一些相当奇特的见解。本书将回到这些问题上来。在老一辈的德国哲学家中,也许只有F.E.贝内克是有意识地完全摆脱这些先前的意见的。他毫无顾虑地承认他的思想来源于英国自然科学家。 ×××××××××××××××××××××××××××××××××××××××××××××××××××××××× 不要觉得简单,我是先看心理学的书才找到这本书的,当然马赫是心理学的鼻祖,其它心理学的书都是徒子徒孙。 确实是我先有这些思想,然后才找到这本书的,而且这本书当年也是学校的教材。   《认识与谬误——探究心理学论纲》的缘起是这样的:在一八九五/一八九六年冬天,马赫开设了一门“探究的心理学和逻辑”的课 程,力图把探究的心理学尽可能地还原为对科学而言朴素的概念。后来,马赫自由地处理了所选的那些材料,使认识论的心理学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形成全书的主干。 可以说,该书是作为一位摆脱了任何体系的朴素观察者的马赫四十年教学和实验研究的智力结晶。书名是从该书第七章借用的,他在这一章讨论了,从同一心理来源 衍生出的知识和错误,如何仅仅在对特定环境经验过的结果的基础上才能区分开来; 错误像知识一样,也是推进认知的矫正物。
359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钓者任公子 2012-10-30 00:27
Taleb又要出新书了,期待中。 这是一本有关维稳的书,:-) 是一本很系统讲述他对世界(系统)看法的书, 可以将黑天鹅和随机致富的傻瓜当作附录的一本书。 http://www.amazon.com/Antifragile-Live-World-Understand-ebook/dp/B0083DJWGO/ref=la_B000APVZ7W_1_1_title_1_kin?ie=UTF8qid=1351523628sr=1-1 据说大部分学术内容在他的网站上都写了。 http://www.fooledbyrandomness.com/
1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且行且记1004--村民之乐
热度 15 南方有嘉木 2012-10-4 23:09
和西河小弗说到中关村生活乐事,回忆当年村里生活, 购之趣,有甚于旧书堆中淘宝书哉;学之趣,有甚于同好群里相切磋哉?----箪食瓢饮,不改村民之乐。抚掌一笑。
个人分类: 且行且记|6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买了书
热度 3 钓者任公子 2012-9-29 20:12
一口气买了三大本书:爆发,数学之美,思考-快与慢.爆发有信息量,但没有太多惊喜,感觉没有超出临界等一系列非线性学科的范畴.思考-快与慢,在我本本里存有英文版,才看了个开头,值得期待.数学之美,.感觉电子系的牛人有一半在搞数学,一半在搞物理. 我难道要既搞数学又搞物理?
5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推荐一本书《画坛点将录》
热度 11 猫元帅 2012-9-22 23:24
推荐一本书《画坛点将录》
推荐这本书,第一个原因当然是我比较认同书中的观点,呵呵。 本来想就近代中国画写几个帖子,但是手懒一直没有写。偶然翻出这本书,发现其实人家都写过了,而且写的非常好,不如推荐大家直接去看。 这本书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比较中肯,既没有吹捧又没有贬低,都是有根据的话。第二是没有和稀泥,或者说基本还是比较直的。第三是浅显易懂,没有玩弄概念,也没有故作高深。 看完这本书,基本上就会对近代中国画有一个大略的概念了。或者说是会有一个学术上的了解,而脱离开媒体的影响和世俗的看法。起码能知道这些人为什么出名,然后可以再套用到当前的艺术现象,也可以得出自己的看法。 当然,这本书也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对老贾的评论我就不太认同,而且这篇文章也丢掉了作者评判其他名家的标准。 不过总体来说,这本书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
55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关于甲午战争非常不错的书
热度 6 gordon 2012-9-2 05:12
资料翔实,关于甲午战争非常棒的书。 甲午战争影响很大,为了支付甲午战争战败赔款,清政府总共负担上了71748万两本息债务,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这笔巨额外债仍然是中国政府的梦魇。 很多人对这场战争不太理解,日本国内由于政治原因,1945年以前都不允许讨论这场战争。其实说来也简单,这场战争是普法战争的翻版,日本的表现堪称完美。如果纸上谈兵的话,就是日本充分利用交通线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集中兵力展开会战。 军事目标:旅顺军港,旅顺的陷落,标志着北洋海军 OUT 了, 对旅顺军港出力最多的是袁世凯的叔父 袁保龄 ,1889年,袁保龄因操劳过度,病卒于旅顺防地。 袁保龄 的工作俺曾经干过,知道怎么回事,干完就是会大病一场。 旅顺口的陷落主要是因为旅顺修建的时候,是对海不对陆,对陆方向由陆军守卫,守军被调走了,所以就悲剧了。 第二军兵锋首先指向北洋海军维修保养基地旅顺,经地形勘查选定位于旅顺东北方向花园口一带的一片荒滩(今属辽宁大连庄河市)作为登陆场。10月23 日,即第一军在鸭绿江畔发起攻势的第二天,第二军首批登陆部队在联合舰队护卫下,没有遇到任何阻击,顺利登上辽东海岸,至27日第二军大部登陆完毕,总计 登陆兵力24049人。 由于兵力被大量抽调往朝鲜作战,防御在大连湾、旅顺一带的清军不仅兵力单薄,而且大都属于匆匆招募不久、未经训练 的新兵。面对大举登陆的日军,旅顺、大连湾守军自守不暇,未能组织兵力邀击日军于中途。北洋海军因为舰只迟迟未能修复,加之日本联合舰队优势舰只在大连湾 一线形成警戒线,也处于无力回天的局面。 11月4日,日本第二军开始向旅顺外围的重镇金州进攻。金州守军仅有徐邦道部拱卫军2250人、 八旗捷胜营583人,完全不是日军敌手,6日金州城即被攻破。金州城附近的大连湾炮台群,原先由淮军精锐的铭军驻防,平壤决战前铭军主力被抽调往大东沟, 此时防务由铭军分统总兵赵怀业通过新募扩编起来的3250人担当。大连湾炮台群属于一连串炮位对向海面的炮台的总称,3000余人分防各炮台内,兵力就显 不够,面对日本联合舰队军舰在大连湾外徘徊的情势,赵怀业担心日军会从海岸登陆,更不敢抽调兵力参与金州防御。当金州外围战打响、日军主攻方向明确时,赵 怀业紧急率领3营精锐驰援,然而到达时金州已经失守,只得随金州败军退往旅顺。群龙无首的大连湾炮台剩余守军,得知金州失守的消息后则全部逃散。 政治目标:从清政府手里争夺朝鲜的控制权。 当时日本的工业主要是纺织业,需要中国大陆的原料棉花和朝鲜低廉的大米来维持工人的低工资,俄罗斯对朝鲜的威胁,直接威胁到日本人的吃饭问题。 日本纱和印度纱的竞争问题,日本纱在上海反而比印度纱贵,不过当时日本还没有把中国当作工业品倾销地,而仅仅是作为原料产地来看待的。获得原料方面才是迫切的。也就是说日本需要朝鲜的大米和中国的棉花。 从而判断日本当时的目标是争夺朝鲜,但是争夺朝鲜就要与朝鲜的宗主国中国开战。最后日本的计划演变成了和中国开战的计划。 北洋陆军装备有毛瑟步枪和克虏伯野炮,所以在武器方面,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但北洋陆军不过是用于内战和示威的军队,所以它完全没有适应近代化战争的必不可少的给养、运输机关和兵站设备。因此,不能将兵力集中在一个地方,而且机动能力差,部队转移时经常发生很大混乱。为此,不可能进行运动战,而退守防卫则成了作战的中心。 平壤溃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弹药的消耗过于剧烈。连发快枪和机关枪还快出毛病了,人家日本使的是单发枪,打一颗子弹得装一颗,我勒个去,你娃真牛。   单发后装线膛枪打一枪装一发(和今天的单发猎枪类似),射速低下。为此后来又出现了所谓“连发枪”(又称快枪)。后装连发枪的特点是,设有储存子弹的 弹仓,可一次将多发子弹全部装入弹仓,射击时只要拉一下枪栓,就可完成装弹,明显地缩短了装弹时间,因而提高了发射速度,使射速达到每分钟10一22发, 在当时这已经是极为惊人的火力了。 1895年的8月至9月,大批清军战俘在战争结束后被日本政府陆续交还给中国,有一名对解开平壤之战中的弹药问题极为关键的人物,也在归来的人群里。一年 前在平壤城负责管理盛军军械、弹药的盛军军械委员邱凤池,在9月15日平壤城外那个恐怖的雨夜,右侧小腿被日军子弹击中,挣扎着企图继续追随大队奔逃时, 又被赶来的日军用刺刀刺伤左腿,旋即成为日军的俘虏。释放归国后,邱凤池抱着极大的责任心,通过查找核对账目,对自己在平壤期间经手办理的军械收发事务, 做出了极为详细的述职报告。 邱凤池于1894年7月21日,在天津新城随盛军大队登船出发开赴朝鲜,负责掌管盛军的军火。报告称,驻 守平壤的盛军,所有的军械、弹药物资共曾收到两批,包括75毫米克虏伯行营炮弹1200发、2磅小行营炮炮弹1200发、加特林机关炮炮弹50000发、 各类步枪子弹50万发。到9月15日平壤激战为止,这些弹药经过发放,库存各类步枪子弹仅剩余10万余发、克虏伯75毫米炮弹剩余350发、2磅炮弹剩余 300发,加特林机关炮炮弹没有存余。 而盛军自9月12日在平壤与日军前哨接触以来,至15日中午,所消耗的军火就高达子弹75万发(盛军从国内出发时,每名士兵配发了150发子弹,以 平壤盛军总数为5000人计算,也就是到15日中午,盛军已经打完全部的弹药基数75万发。邱凤池所储存的子弹总数只有50万发,不足以再补充一天所需的 供应量)、炮弹2800余发(加特林机关炮属于速射武器,消耗数量不在这个统计中。平壤盛军装备各类火炮近20门,出发时每门炮随炮配发50发炮弹,加上 邱凤池保管的75毫米、2磅炮弹共3400发,2800发的消耗量意味着到9月15日下午除库存的600余发炮弹外,各炮已经没有弹药)。因为12日至 14日发生的都是小规模前哨接火,最主要的消耗发生在15日。由此可见到中午时分平壤城盛军库存的弹药总数已经少得可怜,根本不足以再支撑一天类似15日 这样强度的战斗。 邱凤池的统计数字仅计算到9月15日中午,而且不包括盛军以外的其他各军。各军的总体消耗情况,可以从日军平壤之战缴获的物资清单上一窥端倪,与盛军并没有什么差异。 全场战斗,日军缴获75毫米克虏伯炮18门,所获炮弹516发,平均每门炮仅剩下不到30发。2磅一类的小炮缴获13门,炮弹209发。加特林机关炮缴获4门,炮弹117发(加特林机关炮的射速按每分钟发射20发计,4门火炮的弹药只够发射几分钟)。 对比这样的弹药情况,叶志超称“子尽”并不为过。 鸿章哥,把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之于武器装备的落后,称:"行军制胜,海战惟恃船炮,陆战惟恃枪炮,稍有优拙,则利钝悬殊。倭人于近十年来,……船械愈出愈 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敢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故而,战争失败,"因由众寡之不敌,亦由器械之相悬,并非战阵之不力也"。前线战将宋庆、依 克唐阿等人,也屡屡谈到武器量少质劣,以至战败。后世史家往往据此将武器装备落后,作为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过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咋回事,不可抗力因素嘛,对不对,呵呵 海军装备确实落后,但是训练不错;陆军呢是装备不错,但是训练是个臭大粪。这也是为什么整天宣传甲午海战,而不敢提陆战的原因。 很多人都不知道清军的装备有多好。   中国陆军连发毛瑟枪的威力十分惊人。平壤之战,9月15日日军进至大同江南岸船桥里的清军桥头堡附近。日军有两个步兵联队和一个炮兵联队,共3,600人;奉军将领卫汝贵从大同江北岸了望,见日军所在不占地利,于是亲率盛军传字正营200人从桥上过江作战。    只有单发枪的日军强行冲锋,结果困在缺乏隐蔽物的开阔地上,完全暴露在清军连发枪口下,日本的记载说:清军“频频发射的连发枪的子弹掠过树枝头,恰如疾 风扫落叶一般”。让兵力占绝对优势的鬼子伤亡甚众,中队长林久实大尉被当即击毙,最后日军旅团长大岛见弹药用尽,士气低落,而且部队全天未吃饭喝水,不得 不逃离战场,清军也没有追击,痛失全部击毙这股鬼子的机会。   这次战斗,日军将校以下死140名,伤290名,旅团长大岛少将及联队长、大队长等也被击伤,大败而返。日本诗人衫浦梅谭叹曰:“此役不克旗下死,呜呼苦战船桥里。”   日本1989年,研制成口径8毫米(又称7.9毫米),最大射程3100米,可装填8发子弹的村田22年式连发枪,甲午战争中,装备近卫师团和第4师团,但并没有参加甲午战争,其中一个可能是当时贫穷落后的日本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设备为他们生产足够的新式弹药。 参考资料: 旅顺港建港始末 http://www.beiyang.org/wenku/wenku65.htm
497 次阅读|14 个评论
分享 尽信书不如无书
热度 5 青叶子 2012-8-12 21:42
嗯嗯,其实是个改进版本,尽信音频不如无音频。 以前说起过我现在在学英语背单词,下载到的刘毅10000的txt文本很差,刚好又找到一本书,然后今天在对着音频做txt校对。其中有一句话,abhor:Most people abhor the criminal of kidnapping the children. 这里的介词,书上写的是of,音频听力读的是for,头痛,上网查了一下of是有出现的,for没有出现过,还是在txt里校订为of了。洋鬼子念书心不在焉嘛。
663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买的书
热度 22 平沙落雁 2012-8-8 16:35
538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ZT《敦促新华社等投降书》
热度 20 闲云野鹤 2012-8-2 15:41
ZT《敦促新华社等投降书》
962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热度 6 黄河滩老农 2012-7-24 12:25
一个伟人说“书籍是人类的阶梯”,现在有人说“电子书是人类进步的电梯”,似乎后者明显速度快点。 以前买书,喜欢上实体书店去逛逛、看看,现在基本上都在网上淘了,偶尔下下电子书。便宜又方便,除了一些孩子用的特定教材之类的书,书店基本上不用去了。 西安小寨汉唐书店曾经很辉煌,现在生意很不好,很多柜台都被他用了,书的空间越来越少。 暑假很多孩子到那里看书、纳凉,真正买的比例很小,商家对这种行为很无奈。
个人分类: 乱弹|78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买了书
小猫 2012-7-21 16:34
却不知从何看起
0 个评论
分享 恩格斯的书为什么重要?
热度 4 gordon 2012-7-8 17:37
这和他的年龄有关,弗里得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 1840年 恩格斯正好20岁,进入青年时期,作为一个欧洲青年来开眼看世界,对毛时代的人来说犹如穿越时空的感觉。 也就是说恩格斯的书对甲午战争前的欧洲社会描述很多。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这段时间清政府虽然无能,但却是近代中国人最清闲的时节。 虽然有变化,但变化速度在可以适应的范围内,以后的时间段更混乱。 甲午战争后中国是加速动荡,纷繁多变,所以,选择这一段时间作为研究方向是合适的。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也是在这个年龄段。 列宁(1870年4月22号—1924年1月21号),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甲午战争开始时,他24岁,日俄战争时,34岁。 甲午战争(1894年8月1日 - 1895年4月17日) 日俄战争(1904年2月6日─1905年9月5日) 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甲午战争开始时,他16岁,日俄战争时,26岁。
38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读点书----国难期中我们应有的自信与自省
热度 20 南方有嘉木 2012-7-8 10:03
今天在家读朱光潜先生的文集,读到这篇他写于1937年的文章,读完发现今日正是七七。时光荏苒,距离当日国难,已经七十五载,虽然世易时移,但这文字读 来仍然凛然有声,令人振奋而又扪心惕醒。试想当年,若没有这样一种精神在,今日的我们将以何面目在世界立足?我常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果先辈们“抵 抗到底”的坚持终于令得中国面目一新,从此站立,那我们仍需以这样的精神在此起点上向上攀登,努力为中国乃至为世界的“将往何处去”寻找一条新路。纵然个 体力量微薄,但是积细流以成江海,每个人在生活中的实践汇集起来,终能成就宏大历史。朱先生在文章中说,“这浩大河山,这光荣历史”,太祖在诗赋中感叹 “江山如此多娇”----这,到底是我们的中国。 因此故,特将此文抄录于此,和诸君共享。 ---------------------------------------- 从卢沟桥战事发生以来,我们的敌人倾国大举,用重兵利器来侵略我们,到现在为时不过四个月,我们的领土几乎被他们占领五分之一了。这五分之一的领土,都是 我们国防的重镇。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是我们的西北两方的腹背,是我们和俄国交通的大道。天津、上海是我们北部和中部的重要海口,是我们与欧美交通的 要道。我们的长江咽喉,是紧固的江阴炮台,也只守了四天就陷落敌人的手里了。现在敌人还要从捷道包抄我们的首都南京。他们的用意是破坏我们的长江封锁线, 一方面侵占南京,控制津浦路线,一方面用重兵直扑汉口,控制我们的平汉路线与粤汉路线。如果他们的计划成功,我们恐怕就要临到生死关头了。 我对于这些军事上的失利,倒不十分忧虑,因为胜败是军家的常事。从历史看,拿破仑和威廉第二都曾经打过好多的胜仗,有在几小时之内就有征服全欧的可能,到 后来终于是一败涂地。可见天下事也在人为。我个人所担忧的倒不是这种战场上一时的得失,而在我们的抗战的精神, 是在能百折不挠,坚持到底。我近来观察群众心理,觉得我们大部分人,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还没有真正觉悟。我们有两个可以致死的病根还没有除尽,一是缺 乏真正的自信,一是缺乏彻底的自省。换句话说,还不能真正感觉到礼义廉耻的耻。 先说自信。现在有许多人一听到某某地方失守,某某地方我们打败了仗,便不免垂头丧气,仿佛自己没有把握的样子。太原失了,自己就仿佛没有把握能守住潼关; 江阴失了,自己就仿佛没有把握能守住南京、汉口。这就是没有自信。打败仗不能亡中国,失土地也不能亡中国,如果中国会亡,一定要亡在这种没有自信的心理。 因为没有自信心,就没有抵抗到底的勇气,没有抵抗到底的勇气,就失去了抵抗力,就不免束手无策,坐以待毙。 除了失败便垂头丧气以外,还有一种现象,也是没有自信心的表示,我们每遇困难当头,就希望旁的国家来替我们解围。在一个月以前,我们希望九国公约会议的结 果能够使各国来压制日本侵略我们,后来九国公约会议,无结果而散,我们感到失望;现在我们又指望俄国出兵,英国出兵,美国出兵。以为他们一出兵,我们就可 以抬头了。这种观望心理,很像坐船遇了大风浪,自己的水手不努力救自己的命,而指望岸上的人来救一样。我们近二三十年的国策,就误在这种不相信自己而相信 旁人的心理。袁世凯时代,日本突然向我们提出二十一条件,我们希望欧洲各国出来说话,结果他们没有说话,而日本人所要求的都如愿以偿。这个教训对于我们没 有一点影响,到“九一八”事变时,我们还是希望国际联盟出来把东四省捧还我们,结果他们除了做些官样文章以外,一点动作也没有,日本人惬惬意意地把东四省 吞下去了。不但如此,当时列席国际联盟调查团的意大利,现在已公然承认“满洲国”了。这个教训还不够使我们觉悟,到现在我们还张着呆眼睛望英国,望美国, 望俄国,这种倚赖心理真是可怜亦复可耻。老实说,这个世界,是利害的世界,并非公理人道的世界。旁的国家如果没有真正切身的利害,决不起来帮我们打日本 的。到了他们真正感到切肤之痛时,要起来收服日本,那也是为他们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什么人道正义来救我们,他们现在已经很坦白地说,他们不高兴日本, 因为要“保护他们在华的利益”。他们如果真正向日本宣战,也许可以把日本压下去,但是我们是否就因此能抬头,或者说,他们肯不肯就让我们抬头,也还是问 题。自然,我们为外交策略起见,不能不联合一些朋友,来打倒我们的敌人,我们应该用尽方法,运动英国出兵,运动俄国出兵,但是任何其他一国家,决不能帮助 我们生存,我们要生存,还要自己努力去在死里求生。自己不能生存,自己不相信自己能生存,纵然外国人有好意要帮助我们,也决无济于事。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一 个先例,说是一个自己不能生存的国家,像寄生物似的,仰仗邻邦的庇荫而生存的。我们如果要生存,一定要自己努力;自己努力,一定要先自信自己的努力,能够 得到最后的胜利。 不过我所谓“自信”,与“自夸”不同。现在有一句最流行的口号说“最后的胜利必定是我们的”。这句话可以看作好,也可以看作坏。看作好,我们可以说,这是 由“自信心”的表示。看坏一点,我们可以说,这是打官话。或者更坏一点,这是心虚口夸。我们凭什么能说“最后的胜利必定是我们的”呢?你说这句话时,是出 于“自信”,还是出于“自夸”,就全看你心中对于这个问题有没有正确的答案。如果你说“最后的胜利必定是我们的”,因为英国、俄国会帮助我们,或者说中国 近来命运好,遇事都逢凶化吉,这次也许不致一霎就亡了;那么,你这句话并非真有“自信”而是依赖外人,依赖命运,与自信恰恰相反。然则真正的自信,要有什 么做根据呢?真正的自信,换句话说,就是彻底的自知与自知后所下的决心,认清了达到尽这种责任的方法,然后下决心去脚踏实地,百折不挠地做下去,一直到最 后的成功才甘休。这才是我所谓自信。就目前的困难说,我们有什么凭据能说“最后的胜利必定是我们的”呢?我们认清了敌人是要吞并我们,逼我们做奴隶的;我 们认清了外国人是不可靠的,认清了这浩大河山,这光荣的历史,由我们的祖宗辛辛苦苦地维持起来传给我们,现在如果在我们手里丧失了,使我们子子孙孙永远受 人以奴隶待遇,不但是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未来的子孙;同时,我们也认清了我们的人口,我们的疆域,我们的富源就超过我们的敌人不知道若干倍,我们只要真 能抗战到底,敌人是支持不住的。敌人现在比我们稍强的不过是新式军械,但是他们的军械也不是天赐的,也还是制造的,买来的;他们能制造,我们就不能制造, 他们能买,我们就不能买吗?在这种认识之下,我们四万万的国民,每个人都抱定打到底只剩最后的一个人,都不肯休的决心,有了这种认识和决心,我们才配说 “最后的胜利必定是我们的”。 真正的自信必定根据真正的自知。自夸式的自信不难,真正的自知却不容易。希腊人以为人生最高的智慧是“知道你自己”。严格的说,世间事物许多都容易知道, 只有自己最难得知道。自己难知道,因为每个人的见解,都囿于自己的智力与经验,每个人都有抬高自己的虚荣心,而虚荣心是最易产生幻觉,蒙蔽真知的。要能自 知,先要下自省的功夫。所谓自省,就是自己观察自己,自己省问自己。在这困难当头,危急存亡的时候,我以为我们第一件要务便是自省。在这个时候,每个人都 要问自己,是否在尽他的抗敌救国的责任,或是在准备尽他的抗敌救国的责任....... 我现在把话总束起来,我们如果要抗战到底,一定要有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信要根据彻底的自知。要自知必须能自省。能自省才能知耻。所谓知耻,就是西文所谓 sense of honour,从前人说“知耻近乎勇”,又说“明耻教战”。不知耻的人不会有勇气,不“明耻”也决不能教战。我们现在要确实感觉到日本人对于我们烧杀淫 掳,是我们的极大的耻辱,在这种耻辱之下,我们如果不能真正的觉悟,下极大的决心,去脚踏实地同心协力地去洗清我们的国耻,这是我们的更大的耻辱。 (朱光潜,原载《国立四川大学周刊》第六卷第12期,1937年12月)
个人分类: 读书读诗|4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邮购的几本书到了
热度 25 不打不相识 2012-7-3 10:37
1.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系列5本,给孩子看的。我家姑娘还小,大部头的历史书还不能看,先看看历史故事,有了兴趣以后她会自己到书柜里找爸爸的书看的。听蒋勋说,他很希望古典名著能有更轻松的形式,比如漫画、电影等让孩子先接触,先在孩子的心里埋下兴趣的种子,长大了,别人提到这些经典,他们会想:“哦,我小时候读过,有点儿印象。”然后他们会自己找来看的。家里有人民出版社版的《西游记》、《三国》,我还是给她买了小人书。少儿版《红楼梦》她也看了,以后待她感兴趣,会去翻全版红楼的。蔡志忠传统文化系列漫画不错,放在她书架上很久了,家里郑渊洁、杨红樱、沈石溪、曹文轩那些书看完了,最近闺女无书可读,就翻蔡志忠了,从《六朝怪谈》看到《六祖坛经》 。 2.阿西莫夫《基地》1、2,非常恶俗的在封面上居然有拉登的漫画,没有办法,没有别的版本。谁说女孩不爱看科幻呢?俺闺女去年开始把《三体》三部曲读了不知多少遍。麻麻说不懂,她居然说懂了,也不知道懂的是什么东西。这套基地她期待已久,等后天考试完毕再给她看吧。 3.加来道雄的《超越时空——通过平行宇宙、时间卷曲和第十维度的科学之旅》,我爱看的科普读物。 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正如古希腊民众所信的宗教与荷马所信的有区别,中国民间的宗教与士大夫所信的也有区别,有些更黑暗的,这些怎么引起乾隆年间的一次大恐慌,孔飞力怎么看?过几天我就明白了。 5.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4、5厘米厚,好几年前就想买,没有买到,这是今年新版。 6.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厚厚三卷,大概7、8厘米,不读此书,枉为伪军迷。 最近可有事情干了。 书柜、书架书满为患。
739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幼时读过的书
热度 24 皇家骑警总监 2012-6-4 00:15
幼时读过的书
下面这本书,有几位读过? 在这之前,我读过于此有关的连环画(俗称小人儿书)《小茂青参军》和《小茂青擒敌》。这本小说的署名是北大中文系工农兵大学生集体创作,我当年那本记得还是在五道口新华书店买的。 多年后,我才实现了书里描述的身上挂着王八盒子,左右手都持一把长苗儿盒子炮的梦想......
408 次阅读|19 个评论
分享 佛教方面的书
热度 22 雪个 2012-5-19 14:27
不打不相识让我推荐几本佛教方面的书,想了想,觉得这话题挺大,还是单开一篇吧。话说,其实他应该去问微风啊。。。 不过既然正好我去搭话了,也就义不容辞地说说自己的看法。先声明:我不是专家,甚至也不能说是行家,我的兴趣主要在佛教史上,对佛经很少研究。虽然,我很负责任地咨询了某方家,但这张单子绝非权威性的,也不全面,仅仅只是给大家提供参考。 首先来一棒子横扫:现在人写的,就不要看了。有这时间,还不如去偷偷菜,打打怪。。。 下面说正经的。 佛教方面的书,主要要看作者。这个跟小说不一样。一个不知道打哪儿冒出来的人可能写得出非常棒的小说,但是他绝对写不出好的佛学著作。 我们还是紧追大师的步伐吧。 1、汤用彤 看维基百科的介绍: 1911年入清華學校,1916年清華學校畢業。 1918年湯用彤留學美國,並在哈佛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在哈佛大學期間,由於才學出眾,與陳寅恪、吳宓並稱哈佛三傑。1922年回國,執教於國立東南大學(1927年後改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系,1925年任系主任。1926年因東大學潮,轉任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系主任。1927年再回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1962年在台復校)哲學系,任教授、系主任。1931年至北京大學哲學系任教,自1934年起任系主任;1938年任北大參與合組的西南聯合大學哲學心理教育系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長,1945年代理西南聯合大學文學院院長;1946年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49年1月被推選為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校長);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51年10月後擔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直至1964年病逝。 湯用彤先生對中國佛教史的梳理,對魏晉玄學的開掘為中國文化史、中國哲學史的確立打通了難關,受到國內外漢學,佛學研究學者的普遍推崇,其代表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魏晉玄學論稿》至今仍具有非常高的學術價值,書中許多論點被視為不刊之論。先生自謂「幼承庭訓,早覽乙部」,其對佛教文化的鐘愛與故鄉濃厚的宗教氣息或不無關聯。 2、吕澄 维基百科的介绍非常短: 吕澂(1896年-1989年),原名吕渭,字秋逸,或秋一、鹫子,江苏丹阳人,是二十世纪中国有名的佛学家、佛教居士。其师乃著名之佛教居士欧阳竟无,师太公即杨仁山。吕澂在其师的运筹之下,共同成立了支那内学院(后中国内学院)。及后内学院停办,被委以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在佛学研究方面和协助中国佛教复兴上,付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书,最有价值的是《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和《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3、周叔迦 百度百科的介绍: 周叔迦(1899—1970),字志和,笔名云者等,安徽省至德县(今东至县)人。周叔迦是现代中国著名的佛学家、佛教教育家、佛教文化学家。先生原于同济大学学工科,后潜心佛乘,深入教海,学识淹博,著作宏富,既学贯古今,更会通华梵,对中国佛学研究、佛教教育,以及佛教文化的积累、整理和建设,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有《周叔迦佛学论著集》。 插入八卦:周叔迦是周一良的堂叔。不知道周一良是谁?嗯,陈寅恪的弟子,文革时大名鼎鼎的梁效写作组成员。 4、 印顺法师 维基百科: 释印顺 (1906年3月12日-2005年6月4日),又称 印顺导师 、 印顺长老 、 印顺法师 ,俗名 张鹿芹 , 浙江 海宁 人,为 太虚 大师门徒,近代著名的佛教大思想家,解行并重的大修行僧,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著作等身,曾以《中国禅宗史》一书,获颁 日本 大正大学 的正式 博士 学位 ,为台湾比丘界首位博士。毕生推行 人间佛教 ,“为佛教,为众生”。 他的书很多,一本一本的小册子。 5、黄子通 黄子通(1887—1979) 嘉兴人。出生于书香门第,16岁中秀才。后得亲戚资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又官费先后赴英国伦敦大学学经济,加拿大托朗托(这个,是多伦多?)大学学哲学,获哲学硕士学位。 主要是推荐他的 《儒道两家哲学系统》 。 八卦:周一良听过他的课,著名物理学家黄昆是他的侄子。
47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推荐一本书 《无可羡慕:朝鲜人的平凡生活》
热度 11 闲云野鹤 2012-5-6 10:28
最近坛子里多了些关于过去的讨论,看看这本书,也许能让人静下心来。 新浪共享资料PDF排版;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2649251.html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诸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847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最简单的社科书籍入门书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
热度 3 gordon 2012-4-25 20:04
我的社科类书籍入门说来好笑,就是这本被批倒批臭的《人口原理》,体谅一下民科水平低下,不要笑哦。 为了凑分数把片片也贴上。
33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社科直观入门书 《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
热度 3 gordon 2012-4-25 18:43
之所以说直观,而不是科普,是因为科普带有传播的意思,为了传播必然会牺牲一点准确性,而偏向戏剧效果,“文似看山喜不平”,但这个对于科学来说,却是致命的,最后必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古诺在《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序言中反复强调在财富理论上运用数学的必要性、重要性。他说:“数学的用处并非单纯是计算出数值结果,它还可以用 来发现不能用数字表达的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能用代数表达式来说明其形式的函数之间的关系。例如,尽管不借助于经验就不可能给出偶然事件的数字值,……概 率论仍可为极重要的命题提供证明。”他又说:“那些在使用常规语言的作者笔下,表达得不确定而又晦涩难懂的分析”可以“用自己熟悉的符号加以确定化”。 一点历史知识:   经济学系统运用数学方法最早的例子,通常都认为是17世纪中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配第的著作《政治算术》(有中译本)。但实际上,从19世纪中叶起,数学才真正开始与经济学结下不解之缘。   1838年,作为拉普拉斯和泊松的数学学生,以概率论研究开始其学术生涯的古诺,忽然发表了一 本题为《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Recherches sur les PrincipesMath6matiques de la Th60rie des Richesses)的经济学著作。这本书中充斥了数学符号。例如,记市场需求为d,市场价格为P,则需求作为价格的函数,就可记为d=f(P)。对于今 天的经济系的大学生来说,这自然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在古诺的时代,经济学家们则完全不能容忍这种“胡言乱语”。他们的反对迫使古诺对经济学沉默了25 年。1863年古诺又用普通语言重写他的著作。书名中的“数学”与“研究”都回避了,而变成《财富理论的原理》(Princi—pes de la Theorie des Richesses)。但数学家的严谨思维方法仍使这本著作遭到了冷遇。古诺的历史地位直到他去世80年以后才被充分肯定。正如德布罗在他1983年的诺 贝尔经济奖讲演中所说:   “如果要对数理经济学的诞生选择一个象征性的日子,我们这一行会以罕见的一致意见选定1838年,……古诺是作为第一个建立阐明经济现象的数学模型的缔造者而著称于世的。”
4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教父,一本写给男人看的书
热度 5 gordon 2012-4-1 09:45
纪念马龙·白兰度,他经典的演绎了教父这个传奇...
322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推荐一本数学书《 Mathematics at a glance: a compendium 》
热度 2 gordon 2012-3-30 23:16
这一段时间一直在讨论数学,讲了半天都讲不清楚,给我急得啊,后来我觉得还是算了,这样吧,推荐一本简单易懂的数学书,看这本书是怎么说的吧。 因为近代数学是从德国出来的,看还得看德国人写的书,讲得是简单、清晰又明白,一看就懂。 要看就看那种拳打脚踢的书,我最见不得含含糊糊的风格 , 这本书是 秦曾复根据1975年德文版翻译的,也有英文版,有德文版我也看不懂啊。 其实这是一本书,中文翻译的时候,把它分开成两本出版了。 下载地址: 简明数学全书(I .基础数学).(德).W .盖勒特.pdf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3315296.html?from=dl 简明数学全书(Ⅱ. 高等数学与现代数学).(德).W .盖勒特.pdf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3315295.html?from=like
86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读点书0325---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热度 10 南方有嘉木 2012-3-26 06:12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于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吟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这一节音韵优美,适合朗读) 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递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至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齐云、落星、井干、丽谯,是历史上高华富丽的名楼。以此四楼之浮华俗艳衬托竹楼之清雅高洁。)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噫!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 广陵 ;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 王禹偁 (九五四~一○○一)字元之,钜野人,有《小畜集》。北宋初年的诗歌大多是轻佻浮华,缺乏人民性,王禹偁极力要挽回这种风气,提倡” 句之易道,义之易晓 “。 太宗 淳化 二年(991),任知制诰并判 大理寺 时,因替徐铉雪诬得罪皇帝,贬 商州 团练副使。至道元年(995),兼 翰林学士 ,在太祖 皇后 宋氏丧礼一事上,直言无忌,又触怒最高当权者,贬 滁州 知州。( 滁州谢上表 )称: “粗有操守,素非轻易,心常知于止足,性每疾于回邪。位非其人,诱之以利而不往;事匪合道,逼之以死而不随。”    王禹偁是开北宋诗文革新之先河的重要人物。他盛赞韩愈文,自称:“谁怜所好还同我,韩柳文章李 杜诗 。”(《赠朱严》)疾呼“咸通以来,斯文不竞,革弊复古,宜其有闻。”(《送孙何序》)他的文章,内容充实,笔墨淡雅,抒情议论,均得心应手。他以平易畅达、简雅古淡的文风,吹开宋初文坛上“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五哀诗》)的阴霾,带来变革的清新气息。 ----------关于”竹“的意象----------- 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个人分类: 读书读诗|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读点书0324----庾信《小园赋》
热度 6 南方有嘉木 2012-3-24 23:16
很久没读诗,难受。今天一大早起来就拿了本庾信的诗选好好读了通《小园赋》,总算觉得去了月余来的燥气,眉目清淡了点儿。 -------------------------------------------- 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 容身之地 。 况乎管宁 藜床 , 虽穿而可座;嵇康锻灶,既暖而堪眠。 岂必连闼洞房,南阳樊重之第;赤墀青锁,西汉王根之宅。 ----满足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其实很简单,我很喜欢第一句。 余有数亩弊庐,寂寞人外,聊以拟伏腊,聊以避风雨。 虽复晏婴近市,不求朝夕之利;潘岳面城,且适闲居之乐。 况乃黄鹤戒露,非有意于轮轩;爰居避风,本无情于钟鼓。 陆机则兄弟同居,韩康则舅甥不别, 蜗角蚊睫 ,又足相容者也 。 ----我独居小楼,看看书,写写字,喝喝酒,吃吃肉,也算是“拟伏腊,避风雨”了。    尔乃窟室徘徊,聊同凿坯。 桐间露落,柳下风来 。琴号 珠柱 ,书名玉杯 。 ----昨天买了一张写字桌,一个人花了两小时,呯哩硼隆地组装好,放在房间的窗户下方。早上起来读诗,窗外绿树阴翳,有风迎面。 不过也有蚊子,在我胳膊上咬了几个包。 有棠梨而无馆,足酸枣而无台。 犹得敧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榆柳三两行,梨桃百余树。 拔蒙密兮见窗,行敧斜兮得路。蝉有翳兮不惊,雉无罗兮何惧! ----小时候在乡下,大姨家在山里头,屋前有院,情致略同。 草树混淆,枝格相交。山为篑覆,地有堂坳。 藏狸并窟, 乳鹊 重巢。连珠细茵,长柄寒匏。 可以疗饥,可以栖迟,崎岖兮狭室,穿漏兮茅茨。 ----还是有点儿怨气,掩不住。 檐直倚而妨帽,户平行而碍眉。 坐帐无鹤,支床有龟。鸟多闲暇,花随四时。 心则历陵 枯木 ,发则睢阳乱丝。 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可悲。   ----开始转折。  一寸二寸之鱼,三杆两杆之竹。 云气荫于丛蓍,金精养于秋菊。 枣酸梨酢,桃榹李薁。落叶半床,狂花满屋。 名为野人之家,是谓愚公之谷。 ----我挺喜欢这野人之家。 试偃息于茂林,乃久羡于抽簪。虽无门而长闭,实无水而恒沉。 三春负锄相识,五月披裘见寻。问葛洪之药性,访京房之卜林。 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鸟何事而逐酒?鱼何情而听琴?    ----说隐居,有逸友。但因思乡而无法忘忧,不能长乐。 加以 寒暑异令,乖违德性 。崔骃以不乐损年,吴质以长愁养病。 镇宅神以霾石,厌山精而照镜。屡动庄舄之吟,几行魏颗之命。 薄晚闲闺,老幼相携;蓬头王霸之子,椎髻梁鸿之妻。 燋麦两瓮,寒菜一畦。风骚骚而树急,天惨惨而云低。聚空仓而崔嗓,惊懒妇而蝉嘶。    ----这“寒暑异令,乖违德性”,我太有共鸣了。离乡异土,最难受的就是气候不适。我在北京快十年,每到冬天,都觉得心脏不舒服。现在来了屯子,和我家乡纬度相近,就感觉舒服多了。 昔草滥于吹嘘,籍文言之庆余。门有通德,家承 赐书 。 或陪玄武之观,时参凤凰之墟。观受厘于宣室,赋长杨于直庐。 ----家世和自己当年的显赫:思往事,已成伤。 遂 乃 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盗潜移,长离永灭。 ----巨变莫过于国破,国破何尝有家,何尝有人? 摧直辔于三危,碎 平途 于九折。荆轲有寒水之悲,苏武有秋风之别。 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寸断。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 百灵兮倏忽,光华兮已晚。不雪雁门之踦,先念鸿陆之远。 非淮海兮可变,非金丹兮能转。不暴骨于龙门,终低头于马坂。 谅 天造 兮昧昧,嗟生民兮浑浑。 ----红色字体,是自己认为这赋里头最沉郁的句子。掰开来解释一下: 淮海:《国语·晋语》:赵简子感叹,“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哀夫!” 金丹:《抱朴子·金丹》:“九转之丹者,封涂之于土釜中,糠火先文后武,其一转至九转,迟速各有日数多少。” 龙门:《艺文类聚》:“河津,一名龙门,大鱼及龙门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鱼,故云曝腮龙门。” 马坂:《战国策》:"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毛湛附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描摹的是骏马老了,驾盐车上太行山,到半山不能上,伯乐见之扶马而流泪。 ”百灵“句后的白话: 我这一生很快就要过去了,我已经步入暮年。已经不再想洗雪以往遭遇的不幸,只想着南归家乡的遥远。 我既不能像雀雉入淮海那般随环境而变化自己,也不能像金丹在土釜中一连九转改变心意。 估计这辈子恐无法如愿回到南方,为国死节,到底要在北朝忍辱负重地苟且生存。 -----附:百度百科的一个解读----------------- 写作背景   梁武帝承圣三年(554),庾信奉命出使 西魏 ,当时西魏大军正南侵江陵。他被迫留在长安,屈仕敌国。以后又仕北周,官至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位虽高,心里却非常痛苦,常常思念祖国。   “若夫一枝之上,巢父得安巢之所,一壶之中壶公有容身之地。管宁藜床,虽穿而可座;嵇康锻灶, 既煗而堪眠。”“数亩敝庐,寂寞人外”,便可“聊以拟伏腊,聊以避风霜”。开篇作者敞开胸襟表明了自己不贪荣华富贵的豁达淡泊的处世志趣。可是事与愿违, 诗人追求淡泊,可心灵却始终无法宁静;不想做异国之官,却无奈地被强加上高官厚禄。“黄鹤戒露,非有意于轮轩;爰居避风,本无情于钟鼓”,诗人本想为自己 受惊的灵魂,寻找一个安静的庇所,却身不由己的上了官船无法脱身。霜露降临时高鸣相警的黄鹤,只是为了戒备灾害;预见海灾的海鸟爰居,只是为了避难。故国 梁朝灭亡、辗转偷安于北方各国的诗人庾信,在“龟言此地之寒,鹤讶今年之雪”的惶恐中无奈地流落异国。    诗人在异国他乡的“窟室徘徊”,意欲“聊同凿坯”,但他徒有归隐的志向,却没有归隐的机遇,他 幻想象颜阖一样凿壁逃遁,在“桐间露落,柳下风来”中寻求心灵的安宁。却无奈地被敌国的高官厚禄囚禁,他虽然身体躲在“蝉有翳兮不惊,雉无罗兮何惧”的小园,却摆不脱“檐直倚而妨帽,户平行而碍眉”的精神压力。生活上的安乐,始终不能弥补精神的空虚与困惑。诗人处在一种特殊的政治境遇中,虽然在敌国做官待 遇优厚,但他仕宦敌国的耻辱始终不能释怀,他被自己不能保留“不事二主”的操守折磨的心如“历陵枯木”,发如“睢阳乱丝”。历陵枯木虽然曾经中枯而更茂, 可对作者而言,梁国早已覆灭,梦幻中的可能枯而复苏的豫章树,却无论如何都不能再生发了。曾经“或陪玄武之观,时参凤凰之墟。观受厘于宣室,赋长杨于直庐”的人生经历,使他对国耻君恩根深蒂固而不能忘怀, 可是仅仅凭借他的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转日回天。他屈从了,不但无法报国,还转而为敌国效力,过去的他一去不复返了,他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悲哀痛心,所以他看到自己发如雎阳乱丝,就象当年墨子见素丝而泣一样,再也找不回生命蓬勃的痕迹了。    小园中的种种景物对于诗人而言,是“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可悲”,是“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能够引起诗人心灵共鸣与感情契合的,只剩下“鸟何事而逐酒?鱼何情而听琴?”《庄子·至乐》中那只“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的海鸟,正是诗人异国做官的惶恐心理写照。诗人的心在“风骚骚而树急”的狂乱中,在“天惨惨而云低”的愁郁中,如“聚空仓”聒噪的“麻雀”一样焦躁不安,又如 爬在黑暗中的蟋蟀随着蝉鸣声盲目地嘶叫。诗人惊惧不安、诚惶诚恐的灵魂茫茫然不知该飘向何方。    在经历了“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盗潜移,长离永灭”后,诗人一直在“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寸断。”的悲伤中度日,他在病中“屡动庄舄之吟”,在神志迷惑中“几行魏颗之命”。他恍恍惚惚在梦幻中,思念自己的家国。晃动在眼前的却是“落叶半床,狂花满屋”的凄凉,落叶象征着诗人枯萎颓废的心,狂花象征着诗人飘飘荡荡的灵魂。晚年羁留北朝的诗人已经感到“百灵兮倏忽,光华兮已晚”,在忧思摧人老,岁月不饶人的境况下,诗人“不雪雁门之踦,先念鸿陆之远”不但无法改变过去不幸的命运,而且到死也不可能结束飘荡的生活,这是人生绝望的哀叹,无奈的呼唤。“非淮海兮可变,非金丹兮能转”,他始终无法适应异国的生存状态。他悔恨“不暴骨于龙门”的当初,他哀叹“终低头于马坂”的可悲,要是没有当初“鲤鱼登上龙门”的荣耀,落榜做一个小人物,诗人的灵魂又怎么会被鞭打的鲜血淋漓呢?诗人狂乱中欲哭无泪,欲歌无声的彷徨,表达了一种无可救药的精神伤痛,而 这种伤痛又是由于无可奈何的命运造成的。问普天下芸芸众生,又有那个救世主能够挽救这不幸动荡的乱世呢?又有那个盖世英雄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呢?    庾信回天无术避世不能的痛苦,是人类共通的无法摆脱的心灵的苦难。《小园赋》的难能可贵,就在 于它写出了生命的不安定与人生纯然的痛苦。庾信对于苦难与伤痛前所未有的体验,是个体生命无法抗拒的生存体验;同时《小园赋》深刻地抒发了是人性本质中蕴 含的死而不屈的情感力量。
个人分类: 读书读诗|14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听君子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热度 8 樱木花道 2012-3-21 11:56
远方来客 曾经呼风唤雨  现而今大隐隐于市。 谈话中 俺说到小黄还是相当不错的,   客师直接摇头:  此人俺是面见的,你知道中国officier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me:不知  曰:他们有一种幻觉,以为自己是凌驾于市场之上,认为自己能力是无限的。     其实不过是成本不是他个人买单而已。  me:就是裁判当了运动员?  曰:还不光光这样。全世界政府都是服务,但是某些地方 不是为人民服务 是为自己的利益 为自己的方便服务。  me:就想xc的女警察买了跑车作座驾 一样?  曰:好比主人请了仆人 结果晚饭吃什么菜 主人做不了主,菜金还要主人出。  me:嗯 ... 曰:想通了这个 中国社会的各种扭曲才有一个本质的解释。 所以 你问的那些7788有关股市的问题 不过是大河的支流    不从哲学层面上想清楚,不过是纠缠在细枝末节上。 PS: 现在 想想有的乡政府进门影壁上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     我们乡下很多不识字的农民说:wrmbfw
2025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读点书0316-郭预衡先生访谈录
热度 11 南方有嘉木 2012-3-17 04:01
郭:我本是研读中国古代文史的,在教学改革中,开始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又因“工作需要”,准备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初步计划,就从研读“五四”时期的几大作家的著作开始。但问题在于:在这几年里,学校经常处在“运动”之中,读书、备课,都没有时间保证。正在这时,传来派我出国讲学的消息。当时出国讲学,机会是极少的,可去的只有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人选也甚严格。在派我之前,出国讲学的叶丁易先生死于苏联,我是北京师大派出的第二人。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一种荣誉,但我对于出国去讲汉语,表态并不积极。 有一位老同志觉察到这一点,和我闲谈,扯到屈原。突然问我:”《九歌》里有一句‘蹇谁留兮中洲,’那上一句是什么?”我脱口而答:“君不行兮夷犹。” 对答之顷,我立即清醒:他这一问,似是对我的批评。我于是二话不说,准备出国。出国之前,不曾料到我又将有几年来求之不得的读书的时间。 我是被派往匈牙利的。一到布达佩斯,就像到了世外桃源。并非山水风景给我美感,而是这里的大学,除了上课,似乎没有什么活动,讲课之余,有了用不完的时间。只可惜这里没有辅仁大学那样的图书馆。 但又是事出偶然,有一天,我在中国驻匈大使馆里,发现一个奇迹:馆中有一间图书室,书并不多,架上却摆着一套二十卷本的《鲁迅全集》,这是我在国内想读而尚未读的。据管理员说,这书只是摆设,还没有谁读过,并很高兴地借给我。 记得鲁迅曾说:没有阅历的青年,读他的文章是不易读懂的。我还要补充的是:没有历史知识的人,鲁迅的著作也是不易读懂的。我当时三十多岁,已是成人,但阅历不深,读鲁迅的著作,也不免费劲。所幸者。我小时早已读过历史,上国文系,作研究生,又兼学文史。这时读鲁迅著作,总算有些根基。 我本来是将鲁迅看作“五四”时期的一位作家才读他的著作的。有些研究鲁迅的文章,也是从作家的角度立论的。通读了《鲁迅全集》,我发现鲁迅不仅是作家,也是学人,而且是我从未见过的学人。同我见过的学人相比,他似是学人之中的异端、学林之外的学人。对我来说,又是前所未遇的指路人。 出国讲学的第二年,碰上了匈牙利事变。苏联出兵镇压了“反革命事件”,我国发表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在这段时间里,我经常到我国驻匈大使馆学习,这时我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想多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道理。马克思主义的几部主要著作我都读了,这是和在国内学习政治理论只听报告、讨论而不读经典文本有所不同的。我读这些书时,也和读《鲁迅全集》一样,都作了引得和笔记。 讲学两年回国,我带回的东西不多。其中最有用者,是读《鲁迅全集》以及马列著作的笔记和引得。 ●两年的时间能够获得这样一笔丰厚的财富,的确令人羡慕。 ■回到北京师大,正值 1957 年的“反右”期间,我好像从世外桃源又回到了世间。一天到晚,又是开会、讨论、批判。最初一个时期,我是跟不上形势的。作为一个“旧知识分子新党员”,我曾是准备接受批评的。却没有料到,在很多前辈先生被错划为“右派”之时,我竟被错认为“又红又专”。如此一来,我在某些先生眼里,也就不免讨厌。直到最近十几年间,在人家心里,对于我这“又红又专”,也未必释然。因为“又红又专”,也就“一帆风顺”。尽管“文革”初期,我和某些先生曾有共同的命运,也曾当过“牛鬼蛇神”;但到“文革”后期,我又谬被推举,处于是非之地。如此一来,做人固不容易,做学问也难随心所欲。 但出乎意外的是,这时虽然难于做学问,却似乎增长了学问。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我于“世事”,虽未“洞明”,对于自己,却有所发现。 记得王充曾说:“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又说:“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论衡·谢短》) 我这时发现,多年以来,考古证今,妄发议论,其实既未知古,又未知今,如此做人做学问,比青年时期还要愚蠢。还有,平生为学,服膺鲁迅,但此时发现,鲁迅入世太深,不是达人。平生写字,向慕羲之,羲之忧心太甚,亦非达人。不是达人,也都难免愚蠢。 认识自己愚蠢,对我来说,是最难得的学问。 ●能够如此深刻地解剖自己,足见鲁迅精神对您的影响,看来要做好学问,就要先学做人。只有学会做人,才能具备洞穿历史的“史识”,而这无疑又是撰写《中国散文史》的基础。下面就请您谈谈《中国散文史》的有关问题吧。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这部大著的写作的? ■大约从 60 年代初期,我开始思考中国散文的传统问题。在我的一本《古代文学探讨集》里收了几篇“关于散文的艺术传统”的文字,诸如《千古文章重白描》、《略谈我国的散文传统》等,都写于 1961 年。这时有出版社的同志看到我写的这类文字,曾约我写一本《中国散文简史》。但到“文化革命”期间,我不能动笔,这类文章也没有再写下去。直到上世纪 70 年代之末, 80 年代之初,我才重新动笔,又写了几篇探索散文传统的文字。其中主要的一篇,写于我已认识自己愚蠢的 1979 年,题目是《精神解放和文章的变迁》,其中已有构思《中国散文史》的基本观点。 ●我记得您曾多次引用刘勰“文变染乎世情”的话。在论及先秦散文发展时,您主要论述的还是“王纲解纽”和文章的变迁。讲到秦汉以后的散文发展,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 刘勰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这两句话我是经常引用的。历代文章的发展变化,都是可以这样看的。从晚周到战国,从王纲解纽到百家争鸣,先秦文章已经发展到极盛的程度。但是,物极必反,文盛之极,也复归于质。到了秦皇一统天下,文章变化很大,刘勰曾有“秦世不文”的看法。所谓“秦世不文”,从文章自身的发展看,像是质文互变;但从历史发展看,又有社会原因,首先,秦始皇初并天下,随即推行了“燔灭文章,以愚黔首”的文化专制政策。当这样的决策付诸实施之后,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就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文章也就绝响了。在此后秦王朝的统治时期,除了李斯的几篇刻石颂功的文字,几乎没有产生什么文章。这是地主阶级早期专制在文化政策上的一个特征。这对文章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但秦二世而亡,天下又归大乱。当楚汉之际,百家之学再兴,游学之风复起。虽然没有出现先秦那种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已打破了文化专制的桎梏。这对于此后文章的发展也是很有影响的。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并没有立即实行文化专制政策。这是因为,一方面汉初面临着许多困难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当经济处于困难境地的时候,就不得不放宽政策,不能随心所欲。汉朝初定天下,并没有实行秦始皇那样的专制政策、包括文化专制政策,并非是因为刘邦比秦始皇为人仁恕,其所以“约法省禁,轻田租”者,乃是不得已的。在这样的经济困难的时期,不但顾不上实行文化专制,而且也顾不上考虑文化问题。 再一方面,刘邦初作皇帝,曾自以为天下乃“自马上而得之”,可以不“事诗书”;下至惠帝、高后之时,萧、曹为政,也都不讲文事。但这样一来,文化反而得到了发展,百家之学都很活跃。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黄老之学。汉代初年,从中央到地方,都曾推行无为之治。在这样的政治情势下,在文化上也就相应地有所放任,无所限制。于是在一个时期里,学术思想相当活跃,百家之学都无禁忌。当时尤为世人所重的,还有纵横之学。直到武帝明令严助“具以《春秋》对、勿以苏秦纵横”以及丞相卫绾上疏请罢贤良文学之言纵横者之前,纵横之学曾是盛极一时的。由于纵横之学曾经极盛,所以汉初文章的一大特色,就是纵横驰骋,尚有战国之风。即使不是纵横之士,也曾受过此风影响,例如贾谊虽传儒学,晁错虽习管商,而文章则“疏直激切”,无所拘忌,仍有先秦文章的风格。 还有,汉初纵横之风盛行,也因为诸侯藩国的存在。当时吴楚诸国的文士如邹阳、枚乘之流,大抵都有纵横之风,其文章特点也都来自战国。 但到武帝之世,此风开始变化。因为这时国家的形势变了,首先是经济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帝时国家已非常富足,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统治者的思想也就与汉代初年不同了,政策也就改变了。武帝是个能文能武的人物,他生当汉兴几十年之后,取得了较多的统治经验,既有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也有惩于七国叛乱的教训,于是既不重复秦朝的政策,也不再用黄老无为之治,而思改弦更张,另有作为。这时终于找到儒学作为新的统治思想。于是按照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样一来,文章就开始了新的变化。首先体现这种变化的文章,是董仲舒的几篇对策文字。其特点是:变纵横驰骋为典雅醇正,变剑拔弩张为坐而论道。文章写得含蓄委婉,俨然儒者之风,像邹阳、枚乘那样的辩士风度荡然无存了。 但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不平衡的。武帝之尊儒术,开始在中央即遇到窦太后的阻挠,在地方也有淮南王刘安等仍以黄老相对抗。加以武帝本人“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汲黯语),其独尊儒术,并不彻底。所以这时的统治思想虽然发生了变化,而实际上各种思想也还是并存的。特别是黄老思想仍占有重要的位置。班彪、班固父子后来批评司马迁,说他“先黄老而后六经”,其实,“先黄老而后六经”者在武帝之时,曾大有人在,不过司马氏父子影响较大而已。 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这时的文风虽有变化,却不是统一的。董仲舒的文章只是文风变化的一个开端。产生于这个时期的重要著作《史记》,仍是继承了先秦的文风的,《淮南子》也是继承了诸子的文风的。 ●关于汉武帝独尊儒术,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学产生的影响,我在这里还想作些补充。即拿司马迁来说,他一方面继承了先秦的文风,但同时也自觉地效法孔子作《春秋》而写《史记》,并且提出“考信于六艺,折中于 夫 子”。另一个作者司马相如,在汉文帝时不愿作朝廷的郎官,跑到梁孝王那里去作门客,和游说之徒邹阳、枚乘等人一起为梁王作赋。可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他又回到朝廷。这时他的创作倾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在梁孝王门下作的《子虚赋》,就像您所说的,只是“夸耀齐楚苑囿之大、游猎之盛”,“像这样的写法,也同游说之辞相似”。而为汉武帝所作的《上林赋》,就有了明显的不同。赋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极力描写天子的苑囿之大、游戏之乐,使之压倒诸侯,表达了贬诸侯,扬天子,维护大一统的倾向;二是写天子主动解酒罢猎,不仅“发仓廪以救贫穷,补不足,恤孤寡,存孤独”,而且“出德号,省刑罚,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与天下为更始”,这是西汉儒家一再提出的改制的要求;三是进一步提出“游于六艺之圃,驰骛乎仁义之涂,览观《春秋》之林。……登明堂,坐清庙;次群臣,奏得失”,最终做到“德隆于三王,而功羡于五帝”,明确要求以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赋中这些主张完全迎合了当时尊崇儒术的呼声,有些意见是从贾谊到董仲舒等人都说过的。从相如这两篇赋不难看出独尊儒术所引起的文章的变化。 独尊儒术之后,汉代的经学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特点。西汉经学重视干预时政,有较强的批判性。受其影响,不仅儒者的奏疏大胆指摘时弊,文人的辞赋也注重讽谏。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的赋”与《诗》之讽谏何异”,扬雄晚年悔赋,认为赋欲讽反劝,都反映了论者对讽谏的重视。东汉的经学则带有较强的学术性,同时也更提倡忠君保皇和道德名节。在这种情况下,班固在《两都赋序》中就把赋与雅颂并称,不仅强调“抒下情而通讽谕”,而且更重视“宣上德而尽忠孝”。他的《两都赋》已不再讽谏,而是直接替朝廷说教,“折以今之法度”。他的《答客难》也表现自己“专笃志于儒学”的人生追求,而不再发牢骚。这是经学影响文章变化的例子。 儒学与文章变化的关系,在明代也很突出。您在论及晚明散文时就曾指出:“通观明代之文,主要成就,首推万历诸子,尤其是公安一派倡导的‘独抒性灵’之作,其中有些小品,最具时代特色。但因突破了儒学传统,致遭儒者讥评。而当儒学统治加强之世,这样的文章也就难乎为继。儒学之影响文章,亦可概见于此。” 儒学影响文章的变化,这也是“文变染乎世情”的表现吧! ■“文变染乎世情”,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大都与儒学有关。汉代以来,历代帝王利用儒学对文事的干预,是影响文章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明清两代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这里且看明太祖朱元璋的文字禁忌:朱元璋以僧人、游丐而为天子,文化水平本来不高,但他开国前后,颇重儒学。早在至正十九年( 1359 ),便“命宁越知府王宗显开郡学,延儒士叶仪、宋濂为经师”(《太祖实录》卷六)。于至正二十年( 1360 ),“置儒学提举司,以宋濂为提举,遣世子受经学”(《太祖实录》卷八)。又于至正二十三年( 1363 ),“置礼贤馆”,当时“陶安、夏煜、刘基、章镒、宋濂、苏伯衡等皆在馆中”(《太祖实录》卷十二)。《明史·儒林一》也说:“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当干戈扰攘之际,所至征如耆儒,讲论道德,修明治术,兴起教化,焕乎成一代之宏规。”又“设制科取士”,“亦一以经义为先”。从这一系列的举措来看,其崇尚儒学,至为明显。 但朱元璋之崇儒,不同于唐宗、宋祖。唐太宗优容大臣,宋太祖不杀言事之人。故唐初之文,颇多直言极谏;宋初之文,亦多言事论政。而朱元璋则不仅“雄猜好杀”(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胡蓝之狱》),“以文字疑误杀人”(同上卷《明初文字之祸》),而且对于文章写作,特多干预。这对明初之文的发展变化,影响甚大。 朱元璋干预文章的事例甚多,其著者如开国之初,曾拟起建阅江楼,旋因恐遭天谴,又停工不建。但楼虽不建,却令群臣为楼作记。宋濂那篇《阅江楼记》就是此时奉命写的。朱元璋看了宋濂等人所撰之文,都很不满,于是自作一篇,以为示范。其序云:“今年欲役囚者建阅江楼于狮子山,自谋将兴,朝无人谏者。抵期而上天垂象,责朕以不急。即日惶惧,乃罢其工。试令诸职事试为《阅江楼记》以试其人。及至以《记》来献,节奏虽有不同,大意比比皆然,终无超者。朕特假为臣言而自尊,不觉述而成章,故为序云。”在中国历史上,君臣唱和,应制写作的事例是不少的,但像朱元璋这样命题作文,鄙视群臣者,则是史无前例的。 朱元璋不仅鄙视时人之文,有时还挑剔古人之文。他对于韩愈、柳宗元的文章都有评论。他有一次视察学校,看到学生有读柳宗元的《邕州马退山茅亭记》者,不以为然,便写了一篇《谕幼儒敕》作为“指示”。其中有云:“盖于《马退山茅亭记》见柳子之文无益也。”朱元璋对于韩愈之文也有批评,他在《驳韩愈颂伯夷文》中有云:“古今作文者,文雄句壮字奥且有音节者甚不寡,文全不诬妄理道者鲜矣。吁,难哉!朕闻儒者多祖韩文,试取观之,及至检间,忽见颂伯夷之文,乃悉观之,中有疵焉。疵者何?过天地,小日月是也。”又在《辩韩愈讼风伯文》中有云:“吾观韩愈《讼风伯》之文,知其为人也,似乎欠博观达道理。格物致知尤未审其精。今也韩愈既逝,文已千古,吾辩为何?欲使今之儒者,凡著笔之际,勿使高而下,低而昂,当尊者尊,当卑者卑,钦天畏地,谨人神,必思至精之言以为文,永无疵矣。”从这一系列的言论来看,朱元璋大概是要以其帝王之尊来指示“今之儒者”即当代文人怎样写作的。在这样的指示之下,文人学者“著笔之际”,就不得不以“至精之言以为文”,以免皇帝从中求“疵”了。 作为开国之君,日理万机,而干预文章写作竟如此具体,这是前史少见的。在朱元璋这样的干预之下,明代便较早地产生了馆阁之文和台阁之文。 ●在文学史上,有过骈散之争。古文家和骈文家各把古文和骈文视为文章正宗。您从汉语文章的特点去看待骈散关系,比单纯地强调某一方面,更符合实际情况。 除了从汉语文章的实际出发,您还提出要从史的发展论述中国散文的特征。这一点给人的印象也很深。写散文史和写一般的作品评论不同,它要求把作家和作品放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加以深入考察。您在《中国散文史》中论及作家,总是指出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指出其作品在散文史发展中的新特点。例如论及明前期作家程敏政时,除了列举他的论说文“议论驰骋”的特点,又收录他的《游黄山卷引》,并结合其中表达归隐意向的话,指出:“这样的话从宋濂到李东阳的纪游之文中都不曾有过。由此看来,敏政之文,与历来的台阁诸作,已有不同者。”表达归隐愿望的话,在历代散文中并不少见,但放到明前期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就是散文史发展的一种新迹象。揭示这种新迹象,是写散文史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作者不仅要全面地掌握材料,而且要具有敏锐深湛的历史目光。《中国散文史》论及历代散文的发展时,尤其能体现出这种史家的目光。例如关于唐代散文的发展和韩愈的“文起八代之衰”,书中就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见解。 ■关于唐代散文的发展变化,我讲的过于烦琐,文章写的不够干净利落。如果我当年考研究生,行文如此啰唆,陈垣先生大概不会录取我。但你今天不嫌我啰唆,又提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我就再说一说。苏轼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乃一时兴到之言。其实,八代之文,未可称“衰”。而且,首倡古文者,也不始于韩愈,古文运动也是有个曲折的过程的。这一点有的学人曾经讲到过,我也有些探索。我认为,唐代虽亦崇儒,却未进行文化专制。而且开科取士,选拔了大批的布衣之士;这与文章的发展变化很有关系,很值得注意。但人们论及唐文之变,往往舍此不谈,而专讲文章复古的经过。例如欧阳修在《苏氏文集序》中就曾说过:“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割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这个看法在宋代是有代表性的。宋人共同的观点是:唐文之变,始于韩愈。 但唐人的看法,似有不同。梁肃在《补阙李君前集序》中曾说:“唐有天下二百载,而文章三变。初则广汉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次则燕国张公说以宏茂广波澜。天宝以还,则李员外、萧功曹、贾常侍、独孤常州比肩而出,故其道益炽。”这是说,在韩愈之前,二百年间,唐世之文,已经三变。《新唐书·文艺传序》沿用三变之说,但与梁肃所说并不相同,梁肃讲“三变”,是指韩愈以前的二百年间,《新唐书》讲三变,贯穿了整个唐代。“三变”之说,对于后代颇有影响。现在看来,唐文之变,似可划分更多的阶段。就文风而言,变化之始,可以上溯到贞观年间。在这以后,武周、开元,都有不同的文风。而安史之乱前后,朝政改革期间,黄巢起义前后,从唐末到五代,文章都有变化。 贞观年间的文章变化,是同广开才路、广开言路分不开的。太宗在破格用人和求言纳谏方面,都可以说史无前例,甚至是空前绝后。正是因此,贞观年间,便出现了不少布衣、孤贫之士,写了不少直言极谏之文。魏徵是其中最主要的作者。他本来不是太宗之臣,甚至曾是太宗之敌,但太宗不念旧嫌,反以为鉴。能够爱其“疏慢”,“导之使言”(《旧唐书·魏徵传》)。这就极大地鼓舞了魏徵以及其他谏者的积极性,写出了许多直言极谏的文章。与魏徵同时,直谏之文的作者还有不少。贞观年间的直谏之文,可以说是当日最有时代特征的文章。其作者之众,作品之多,影响之大,都是其他历史时期所未有的。 当然,贞观年间,也有王绩那样感叹“才高位下”、牢骚怨愤的作者。王绩的为人和为文,也是有代表性的,代表着文人失意者的情趣。贞观年间,在唐朝乃是“治世”,生逢“治世”而抱怨“才高位下”,这是王绩自视太高之故。其自我评价不全符合实际。和魏徵等人相比,王绩更富于文人的气质。他的文章也更有文学气味。正当太宗需要政治上帮忙的时期,这样的文人是不中用的。“才高位下”,怀才不遇,是理所当然的。 在王绩以后,到了高宗时期,王勃等“四杰”出世,是更典型的文人,政治上更不中用。裴行俭曾经对他们有过评价。认为他们“才名有之,爵禄盖寡”。有“才名”而无“爵禄”,也就是说,政治上没有多大用处。裴行俭的话,代表了当权在位者对于这类文人的看法。 总起来看,所谓“唐初四杰”。都是怀才不遇的作者。他们的文章,基本上都是牢骚愤世的。这是一个很有时代特征的文学现象。这和唐初以来的政治很有关系。由于破格用人,科举取士,文人从政的机会多了,做官的欲望也大了。欲望不得满足,就产生了怀才不遇的牢骚之文。这样的文章,形式虽似六朝,实则不同于六朝。思想情感都是新的。这样的文章,与直言极谏之文虽不同调,却同属唐初治世的文学现象。因为这些作者虽发牢骚,却是出自从政的热衷。这种牢骚,乃是“不得帮忙的不平”(鲁迅语)。 到了武周时期,文章又有变化。武则天“革命”,建立大周,是个新的王朝。从统治思想到政权机构,都有很大的变化。武则天为人,既有权术,又懂文学;既任用酷吏,排除异己,又选拔新人,巩固新政。而且豢养了一批御用文人,写了一些效忠献媚的文章。这类文章和前代相比,变化很大。 这时最典型的御用文人是李峤、崔融、宋之问、阎朝隐等。他们的为人特点是:不同于贞观年间的魏徵等人,不复直言极谏;也不同于贞观以后的王勃诸子,不再牢骚愤世;而是依违新朝,媚附权幸。他们的文章特点,张说评为“良金美玉,无施不可”(《大唐新语·文章》)。实际上是近于南朝词臣的文字。这些人的文章,是当时最合时宜的作品,符合武周王朝的政治需要。但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些作者,如陈子昂、刘知几、朱敬则、卢藏用等,写了另一类文章。 其中最有影响的作者是陈子昂。子昂虽然也曾干谒武则天,官拜麟台正字,但他不是御用文人,而颇似纵横之士;为文也不似词臣之笔,而颇有纵横之气。子昂对武则天,似曾有过幻想。但他不曾懂得,直言极谏,可行于贞观年间,那是当时的政治需要;至于武后之“纳谏知人”则别有动机。子昂“驰侠使气”,不免书生意气,政治上并不成熟;而喜谈“王霸大略”,也不符合武则天的政治需要。但子昂这类文章,却不失为一代才人的直言谠论,代表着一部分布衣之士干预政治的思想倾向。对于子昂这样的文章,当时和后代,都曾有人评论。卢藏用为子昂的文集作序,说“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天下翕然,质文一变”。这是把子昂看作唐代转变文风的第一个作者。梁肃为李翰的文集作序,亦谓“陈子昂以风雅革浮侈”。卢氏之所谓“道”,即指“风雅”。子昂自己也说过“文章道弊”、“风雅不作”的话(见《修竹篇序》)。其所谓“道”,和后来古文家之所谓“古文”、“古道”,有所不同。他的思想和文风同后来的古文家并非一路。世或把子昂看作韩愈之前“古文运动”的先行者,恐不其然。《陈氏别传》说子昂“工为文,而不好作,其立言指意,在王霸大略而已”,这一点就是同一些古文家很不相同的。与陈子昂同时,和他气类相似的作者是刘知几和朱敬则;行文既不同于子昂,也不同于御用文人的作者,还有员半千和张□(上族下鸟)。 总的看来,武周一朝,为时虽短,而文章变化,却不止一端。李峤、崔融等的“良金美玉”之文,陈子昂的“以风雅革浮侈”之文,富嘉谟、吴少微的“以经典为本之文”,固然都可称为文体之变,而刘知几的骈体散行之文,变化亦不算小。张□(上族下鸟)的《龙筋凤髓判》,四六之体,在当时也是独具一格的。 开元之末,唐朝由盛转衰。崔群《论开元天宝讽上皇甫□疏》云:“人皆以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反为乱之始,臣独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相,专用李林甫,此理乱之所分也。”崔群这个看法是有根据的。尔后的安史之乱、藩镇之祸、宦官之祸,都萌于此时。但国家转入衰世,文章却开始了盛世。从此以后,作者辈出,产生了许多忧时念乱的文章。早期的作者有李华、萧颖士、贾至和柳识,后期的作者有元结、顾况、独孤及和梁肃。身历数朝、年寿较高的作者还有颜真卿。 从李华、萧颖士以来,包括早期的元德秀、苏源明,到后来的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 ,其思想倾向,虽不尽同,但有共同之点,都是认为“世道陵夷”,人心不古,为文应该“救时”、”救世”。这些作者,大半都是布衣穷愁之士。心存救世,其路无由,故徒托空言,形诸文字。 当然,与此同时,布衣之士里面也有比较得志的作者,例如陆贽,身居宰辅,写了许多“王言”。此人如果仕于开元盛时,也许成为一代“大手笔”;但是,仕当德宗之朝,周旋于昏君奸相之间,奔走于兵荒马乱之际,所为王言奏议,也都是辅世济时的救世之文。虽然骈四俪六,却与历来时文大异其趣。因此,总的看来,救时救世之文,是这个历史阶段的主要作品。 安史乱后,经过肃宗、代宗、德宗三代,一代不如一代。虽有李泌、陆贽等人补失救弊,朝政终于不可收拾。一些文人学者,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不仅为文忧世、愤世,而且颇思从政作官以救世济时。 在永贞和会昌两次朝政改革期间,很多文人都是参与者,都有行道用世之志,兴利除弊之心。 这时涌现了一大批作者。前一阶段有韩愈、柳宗元、李翱、皇甫□、沈亚之、刘禹锡、吕温等,后一阶段有李德裕、李商隐、孙樵、杜牧等。 我是将“古文运动”和“朝政改革”连在一起的,我看唐代“古文运动”不仅是文体的改革而已。宋之古文运动,也不仅是文体的改革而已,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您的这些看法,突破了前人的结论,也符合唐代散文发展的实际情况。实际上,韩愈、柳宗元等人是把文章当成了宣扬革新主张的工具,这也就是所谓“文以明道”。最后还想了解一下,《中国散文史》三册出齐之后,您又在从事哪方面的研究? ■对于《中国散文史》,还打算作些补充;有些失误,也要改正。因此非常希望听到朋友们的指正和批评。与此同时,也在开始别一领域的探索,刚刚起步,还无话可说。 * 已故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生前曾撰联语送郭先生:“联语挥毫,辛勤常代我;散文有史,创建首推君。”
个人分类: 读书读诗|2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听南怀瑾讲庄子》
热度 7 游泳 2012-3-9 08:21
昨天新借的书。听人说过顺境时读孔子逆境时读庄子。如果直接读庄子恐怕自己水平有限读不懂,所以听南老师讲课啦!如果有啥所得就记录在这里。
个人分类: 读书|848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好书《我的朝鲜战争--一个志愿军战俘的自述》
热度 8 gordon 2012-3-8 06:06
也许应该早几年看到这本书,不过当年幻想“金戈铁马”的我恐怕看都不会看,就会把它扔到一边去,现在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这本书却来得正好。 人生的第一步急需的不是去发挥个人才智,更不是去为国家做什么贡献,而是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是要争取劳动和生存权利,维护做人的最起码的自尊心。 这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收获,破除了我多年的障碍,虽然路走了不少,但是在理论上认识还需要时间。 其实这个观点,当年我的一位校友早就说过,但是他说的是当代社会中在公司的经验,我一直还保有浪漫的革命主义热情,对他说的经验只是作为实用主义考虑,作为应对环境的临时的权宜之计。 而不像这本书,直接破除了我的浪漫的革命主义热情,这一击干净、漂亮、酣畅淋漓。 注:其实这个东东,我父亲也给我说过,我妈还骂了他,我妈是一个更笨的人,呵呵 。 其实,当时正是我逆反的时候,对我父亲说的任何话,我都不会相信的,呵呵。 现在我自己学会了,很好,很好,这就是我的“独立宣言”。
598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读点书0303
热度 8 南方有嘉木 2012-3-4 12:26
前阵子特别想弄明白中国现代性的问题,按老怪给的指示,读完汪晖、刘小枫、 韩毓海的作品,也就差不离了。 于是准备从汪晖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开始啃起,还发了个宏愿,把这套书啃完之前,封笔西河。我每天呢,其实也就临睡前那么一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这书的文笔~~~~~~~~唉,总之,都快一个月了,我才堪堪看了300多页。 今晚又在啃这书,啃到说顾炎武了,实在啃不下去了(其实我平常啃这书,啃得还是很津津有味的),于是换了一本朱光潜的《温和的修养》来看,心情立马愉悦很多。 为啥这老一代都能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还能让人在文字中读出纯稚之心呢?看朱光潜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里头说他小时候写做策论经义,讲起承转合之法,这不地地道道美国法学院法律写作课的标准范式么?“开头要一个帽子,从广泛的大道理说起,逐渐引到本题,发挥一段意思,于是转到一个相反的议论,把它驳倒,然后作一个结束。” ----原则、本案事实、推衍、驳斥、结论(至于为何说是美国法学院的范式,倒不是说中国的法律意见书就不这样写,而是因为我在国内读书的时候,并没专门开法律写作这样的课。倒是在美国读LLM的时候,受了一年系统的规范训练)。难怪中国古代读书人比较普遍地缺想象力呢,这说理的思维定式一养成,脑子就枯燥了。 又看说年幼时是梁启超的大粉丝,有一次报纸误传梁启超在上海遇难,“我这个素昧平生的小子在一个偏僻的乡村里为他伤心痛哭了一场”----这淡淡一笔,见出个真,写文字,记事也好,说理也罢,总要有情意在里头,才动人。 ---------------------------------------- 今天还读了一篇文章,刊于最新一期的《读书》,韦伯对当日德国的分析,对比当下中国,尤其关于科层官僚体系的论述,庶几也可成立 。另一面,我又觉得中国的情况还是不一样,最不同处是我们在“政治”上的早熟,如果说科层官僚制在韦伯那里,是一种新东西,对中国而言,其实是一种“老现象”。这文章很好读,在这里贴一下,自己也做个备份。 在热烈和冷静之间——读《韦伯政治著作选》 一八九五年,马克斯· 韦伯 发表了他在德国弗莱堡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的就职演说:《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在这篇文章中,他这样说道:“当我们超越我们自己这一代人的墓地而思考时,激动我们的问题并不是未来的人类如何丰衣足食,而是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德〕马克斯· 韦伯 :《 韦伯 政 治著作选》,〔英〕彼得·拉斯曼、罗纳德斯·佩尔斯编,阎克文译,〔北京〕东方出版社二○○九年版,12页;以下除其他所引论著外,只标注该书页码) 从人们今天的经济状况来看,想达到“丰衣足食”可能已不太困难,但“成为什么样的人”却依旧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寻找答案。这个问题,对任何想寻找自己活着的价值和意义的人而言,都是“不可逃避”的。之所以如此,要归结为人性中有着一种“对于自由的原始冲动”。可以说,我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如何去实现个人最为基本的自由,并不在于我们在经济上拥有怎样的支配能力。 在马克斯· 韦伯 看来,自由和经济发展之间并没有多少“选择性亲和力”,相反,“如果唯一要紧的事情就是由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物质条件和利益格局,那么任何 冷静 的观察者都会断定,所有的经济征兆都将预示着自由的不断丧失”(57页)。事实可以告诉我们,这种可谓是单一因素的经济决定论不可能解决自由和人生的意义问题,我们还必须诉诸现代社会中另一个人们“不可逃避”的价值领域,那就是政治。我们可以不必是一个如马克斯· 韦伯 所说的“以政治为业”的人,但我们必须了解和学习政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头脑清晰地知道,我们的自由和权利是如何丧失的。 我们也才能明白,如果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我们能够拒绝“成为什么样的人”。 从这种政治成熟的意义上说,马克斯· 韦伯 那些处在 热烈 和 冷静 之间的政治著作,无疑会为我们提供一种堪称典范的“政治教育”。   一、政治教育和政治成熟   从马克斯· 韦伯 对 他所生活的时代观察中,我们看到,政治教育对于一个处在转型时期的国家中的人们而言,是非常必需的。无论从正面意义还是负面意义上说,只要谈及政治教育, 它都是和“政治不成熟”的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许我们在经济上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但它并不能决定一个民族在政治上也可以相应地趋于成熟。马克 斯· 韦伯 断 然地认为,一个民族的“政治不成熟”并不是“经济原因所致”,也不是因为“利益败坏了政治”,而是因为那种“非政治的历史”(21页)。这个时候,他把矛 头对准了“铁血宰相”俾斯麦。在他看来,这种“非政治的历史”正是俾斯麦所奉行的威权政治造成的。这种威权政治,实质上是一种国家主义和极权主义。它虽然 使得德国经济在“一战”前迅速成长为一位骄横的巨人,但在政治上却造就了大批的“精神侏儒”,“留下了一个缺乏任何政治教育”和“完全没有政治意志的民 族”(119页)。可以说,在威权政治下,人们不会得到真正的“政治的”教育,那些通常所谓的政治教育,不过是一种统治者用以精神奴役和洗脑的形式罢了。 原因很简单,没有哪一位统治者愿意让人们去质疑和反对他们统治所具备的“政治资格”。对于他们而言,被统治者不需要具备什么政治智慧,也不需要明白自己有 什么政治权利和应尽的政治责任,他们只需要“像一群羔羊一般”集体无意识地接受被驱使或宰割的命运就行了。在《论俄国的立宪民主形势》一文中,马克斯· 韦伯 以 俄国的独裁统治为例,指出了这样的“非政治”的教育,“尽管国家的统治技巧显得日益精致,但这个据认为很强大的制度却非要坚定不移地把它公开展示的骇人听 闻的‘精神’贫困入广大人口的头脑之中”(61页)。可以说,真正的政治教育,就是要打破统治者强加给被统治者的这种“非政治”的精神贫困状态,或者说政治不成熟的状态,让人们能够用“政治成熟性”的标准去衡量领导或者渴望领导整个民族的阶级的“政治资格”。   在马克斯· 韦伯 看来:“社会—政治问题的最关键并不是被统治者的经济处境,而是统治阶级和上升阶级的政治资格。”(20页)换句话说,在社会—政治领域,人们可能更为关心谁有资格掌握并行使“政治领导权”的问题。这几乎可以说是所有政治思考的重心所在。 马克斯· 韦伯 认 为,“一个大国的最大危险莫过于被一群政治上毫无教养的市侩所领导”(20页),但他同时看到, 那些看似很有教养的“统治阶级和上升阶级”,在政治上也远 未达到真正的成熟,并不具备领导整个民族的政治资格。这同样会带来危险和悲剧。 在《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一文中,马克斯· 韦伯 对 俾斯麦当政时候的德国各阶级逐一进行了分析。他毫不客气地指出, 现今的那些统治阶级(阶层)早已走向保守和没落,其根深蒂固的自私和专制本性,无法容忍和满足人们对于政治变革的客观要求,也根本不会产生一种负责任的政治领导权,因此,必然会危及或有悖于整个民族的长远利益。而那些上升阶级(阶层),由于长期活在“政治餍足”或“非政治”的精神氛围中,只知道“陶醉于眼下的成功而只求太平”, 故而他们也不可能有能力“掌握国家的航向”,积极主动地去担当起国 家的政治领导权。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出于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很容易和当权者媾和在一起,在政治上趋于反动。而他们中的另外一部分人则“早已沉入政治市侩主 义的泥潭”,和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一样,对政治可能仅仅出于一种肤浅和粗俗的情绪反应,并不具备高贵的“政治理想”,也缺少客观的政治“眼光”、充分的 “责任心”以及行动魄力。 综上而言,上述所有的阶级(阶层)的“政治资格”都是令人怀疑的,他们都不足以“成为民族政治目标感的担纲者”。进而言之,他们 都没有达到“政治成熟性”的标准。   在马克斯· 韦伯 那 里,这种“政治成熟性”指的是:“对民族的永久性经济和政治权力利益的领悟,以及在任何情况下把这些利益置于任何其他考虑之上的能力。”(17页)这就要 求我们能够远离并超越那种私人经济和党派利益集团的纷争,从整体民族利益的长远发展和高度上去思考政治问题,进而独立地担负起民族所赋予我们的政治任务和 政治责任。毋庸讳言,这种“政治成熟性”是站在一种 热烈 的民族主义的立场来说的,它把民族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马克斯· 韦伯 赋予它的用意和目的,也是想让德国成为一个“主宰者民族”,进而“把握世界发展之舵”,参与到“世界政治”中去。尽管如此,马克斯· 韦伯 特别强调的“政治成熟性”,其意义内涵要远远超出我们常见的那种非常狭隘和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情怀。在《新政治秩序下的德国议会与政府》一文中,马克斯· 韦伯 认 为:“只有一个政治上成熟的民族才能成为‘主宰者民族’,这意味着人民控制着对自身事务的行政管理,通过自己选举产生的代表果断地共同选择自己的政治领 袖。”(215页)此外,他还认为,政治成熟“毋宁说可以反映在这一事实上:国民始终都很了解官员们在如何处理他们的事务,所以能够对他们的工作加以持续 的控制和影响”(147页)。由此可见,在这里,“政治成熟性”主要是就民族国家自身内部的政治事务而言的。马克斯· 韦伯 所 说的“主宰者民族”也并不是指主宰外来民族或文化的命运,而是指,本民族内的各个成员在政治上皆可以成熟到具有自我主宰、自由选择的能力,得享各项参与政 治的权利。从这种意义上说,“政治成熟性”所界定的“民族的永久性经济和政治权力利益”,是属于身处于民族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它不是某些人或某些党派的 私有财产。可以说,它提出的那种内在要求,不仅适用于统治阶层,而且也适用于其他所有具备着“天然的政治本能”的人。不过,在我们现代这样一个科层官僚化 和官僚统治的社会,什么样的人可以在政治上真正配得起“成熟”二字呢?  二、科层官僚制的“铁笼”及其出口   现代科层官僚制在马克斯· 韦伯 的眼中,其意义和影响都是极为重大的。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官僚制所扮演的角色对 韦伯 来说就像阶级斗争之于马克思,及竞争之于松巴特一般。”(转引自〔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对 韦伯 之研究与诠释》,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四年版,64页)科层官僚制之所以对马克斯· 韦伯 而 言如此重要,是因为在他看来,科层官僚制可以体现“所有组织形式的共同特征”,代表了现代社会“不可阻挡”或“无可逃避”的存在形式和发展趋势。正如他所 说:“今天正在与日俱增的‘社会化’,必然意味着与日俱增的官僚化。”(122页)可以说 ,无论对资本主义的企业组织经营,还是对政治事务的行政管理,科层官僚制均显现了“最高度的效率”以及“理性技术的专业化及训练”的优越性,反映出一种以功能效率为目的取向的“形式合理性”或“工具合理性”。 不过,一 旦人们习惯把科层官僚制这种无与伦比的有效形式和工具奉为圭臬,我们便很可能完全地被其支配,对其“俯首帖耳”。马克斯· 韦伯 在 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性化进程时,把科层官僚制比喻成一个“铁笼”,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突破和制衡它那笼罩一切的“一元化的官僚系统”。 这就是说,科层官僚制在“实质”上已经促成了官僚的绝对支配地位,官僚的专政统治,在国家和社会中拥有了“不断膨胀”的权力 。在《新政治秩序下的德国议会与政府》这篇长文 中,马克斯· 韦伯 把 科层官僚制视作一部“机器”,而我们只有作为这部机器中的一个螺丝钉,对这部机器无条件的“服从”,才能享有各种职权和利益。他由此担心,在这种官僚统治 下,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和民主,“究竟如何才会成为可能?”而又是什么“事情”是“官僚系统无力作为的”?(131页)   可以说,如何打破科层官僚制的“铁笼”,为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开放一个可能的出口,是马克斯· 韦伯 政 治思考的又一个主要问题。这个问题的重心落在了“如何防止官僚统治消弭真正的政治活动”上(9页,英译者序) 我们曾经受过一个“大人物”的政治教育,他要我们反对“官僚主义”,如果这是一项“真正的政治活动”的话,他可能就是对的。 官僚统治的确在很多方面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对于马克斯· 韦伯 而 言,官僚统治的问题在于,总是热衷于“谋取领导地位的那些人的权力利益”,渴望“享有可能不受控制的自由,以及为了官员的晋升而垄断内阁职位”(145— 146页)。易言之,官僚统治培养了一帮“官员心态”的人。这些人满脑子充斥着向上爬的权力欲,把权力视做专制统治和党派分肥的手段。他们对权力的崇拜和追逐只会沦为一种虚荣和势力的象征,不会产生任何对于人类有意义的现实关怀和政治活动。因此,他们根本没有领导政治的资格,也绝不会懂得权力往往意味着 “承担责任”。马克斯· 韦伯 不无愤激地指出:“官员的既得利益就在于把持公职而又不承担责任。”(166页)借用一个不恰当的说法,官僚统治的乖谬之处就在于“强占着茅坑不拉屎”。不仅如此,它还喜欢“把公务信息变成保密信息”,并美其名曰“公务机密”(146页),进而言之, 官僚统治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封闭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的官僚 们,牢牢把持着一些紧要信息和资源而不公开,并不断借此来强化自己的特有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投身政治”呢?在马克斯· 韦伯 看 来,他们就像那种“脑满肠肥的餐厅老板”,在本质上不过是一群“靠政治而生”的食客或暴发户而已。只有当他们处在恰当的位置,置身于政党和权力斗争之外, 并保持“不偏不倚”的政治立场和观点时,他们才可能发挥出科层官僚制的效力和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单纯依靠官僚自身的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是不够的,必须借 助那些可以制约权力的自由民主制度(比如普通平等选举制和议会制),以及那种“为政治而生”的政治家或政治领袖。这就是马克斯· 韦伯 为消解官僚统治而向我们提供的出口。   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斯· 韦伯 在他的政治思想中,科层官僚制、自由民主制和政治家,这三者实际上组成了一种多元制衡的政治—行政结构图景(参见〔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对 韦伯 之研究与诠释》,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四年版,106—107页)。可以说,多元制衡是所有“抗争性政治”都必须遵循的一种基本原则。出于对官僚统治造成的权力独占和滥用的制衡考虑,马克斯· 韦伯 主 张大力推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让“公民”可以通过平等选举制和议会制,获得参与政治的各种公平渠道和平等机会,和社会上的各种阶层(尤其是特权阶层) “平起平坐”,共同决策国家的各项政治事务,从而有缘“共享这个国家”。他们有权对现有的统治者,显示出自己“最低限度的内心同意”,并由此来衡量那种统 治是否“能够持续下去”(135页)。不过,马克斯· 韦伯 在 分析“一战”前德国的议会制时认为,那种“没权没势”、只会“夸夸其谈”的议会,是不可能对官僚统治产生什么制衡作用的,它在统治的官僚系统中仅仅充当了 被用来用去的“橡皮图章”(120页)。由此可见,他仍然担心的是,议会制因为在运作形式上要同样受制于科层官僚制,故可能导致它的“实效权力”及其代 表,很容易被那些别有用心的政党官僚所把持或操控,无法监督行政和选举出一个可以负责任的政治领袖。当一种制度存在欠缺和无法落实的时候,我们只能把最后 的希望寄托在人的身上。从马克斯· 韦伯 的 晚年所处的政治时局和个人诉求来看,他的寄托就在于那些真正的职业政治家或政治领袖。他理想地认为,他们才是“抵消官员统治的力量”(145—146 页)。在《以政治为业》这篇著名的演讲文中,他描绘了那种“为政治而生”的政治家要具备的“三种前提性的素质”:激情、责任感和眼光(283页)。只有具 备这三种高贵的素质,一个人才可能远离和摆脱一切“虚荣政治”和“利益政治”的诱惑,凭借个人的“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尤其是后者——跳出官僚统治的“铁笼”。   三、在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之间   在我看来,马克斯· 韦伯 的 那些政治思考是和他对现代性的“诊断”分不开的。现代性在他那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性化的进程。这种理性化基于一种世俗功利的计算技术和知性方法,改变 了过去人—神—宇宙三位一体的世界图像结构,导致了“世界的除魅”。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的除魅”就是人用自我的理性,取代了上帝这一最高价值和意义本 体,同时揭开了各种神秘主义的面纱,把世界变成一个人人都可以认识和操纵的对象。进而言之,过去捆缚我们的那种统一的神圣的宗教信仰消散殆尽了, 每个人都 置身于一个“价值多元”、“诸神相互厮杀”的时代,不得不在其间做出主观的理性选择,独自去承受那种实际的“无信仰的状态”。 不过,丧失宗教信仰也不见得 全是一件坏事,正如德国思想家卡尔·洛维特所说:“与任何一种超越的信仰相较之下,目前对时代命运与一时行为之激情所具的信仰,其实是一种有正面意义的无信仰状态。这种对于超出了时代命运或超出了当下要求的事务(如客观‘永恒’的价值、意义、成就等)缺乏信仰的情形之所以具有正面性,乃在于它强调理性责任 的主观性,并以此主观性作为一种个人面对自己时纯粹自我负责之态度。”(转引自〔德〕施路赫特:《理性化与官僚化:对 韦伯 之研究与诠释》,53页)他的这段话不外乎告诉我们:上帝死了,人还活着;信仰即使不在,但责任必须自负。易言之,我们看似自由了,但个人责任也跟着来了。从这种现代性社会的内在性要求上,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我们要在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之间,更侧重于后者。 马克斯· 韦伯 所 说的“信念伦理”,是指一种宗教上的“绝对伦理”。这种伦理“不问后果”,“仅仅是去盯住纯粹的信念之火(例如,反对社会秩序不公正的抗议之火)不要让它 熄灭”(288—289页)。一旦将之用于政治领域,和权力及暴力手段结合在一起,必然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那种《圣经·启示录》上所说的“末日论”景象。马 克斯· 韦伯 曾 在论述俄国二十世纪初的政治形势时指出,信奉这种“信念伦理”会产生两种不好的后果:一是像托尔斯泰的晚年那样彻底投向上帝的怀抱,走入一种“非政治”的 极端;二是像俄国的无产阶级运动和革命那样,为他们自视正确和神圣的东西以及向往的“天堂”,狂热地战斗而不惜牺牲自己或别人的生命。这些人认为:“如果 由纯洁的信念引起的行动导致了罪恶的后果,那么,在这个行动者看来,罪责并不在于他,而在于这个世界,在于人们的愚蠢,或者,在于上帝的意志让它如此。” (288—289页)由此可见,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缺陷”,只会归罪于外,推卸责任。此外,他们总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并以那种看似高尚的道德目 的为自己使用暴力和强制的手段辩护。可以说,信念伦理是不适合于政治领域的。因为它根本无法理解,政治本质上是一种“魔鬼”的事业,不需要那种信仰上的 “灵魂得救”和“绝对伦理”的理想。马克斯· 韦伯 认为:“凡是投身于政治的人,也就是说,将权力和暴力作为手段的人,都同恶魔的势力定了契约。”(291页)如果一个人对政治中那不可避免的“恶”,没有特别 冷静 和清醒的认识,对政治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无法自负其责,那么,他可能只是一个“政治幼童”。这种人很容易被一种所谓的“政治信仰”蛊惑和驱使,把自我的救赎和解放全权托付于政治运动,因而注定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   只有遵守“责任伦理”的人,才说得上是一个“成熟的人”,才可以去从事政治。在马克斯· 韦伯 看 来,“政治的决定性手段是使用暴力”(290页)。无论我们的暴力具有怎样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暴力都只是一种政治手段,而不是道德目的。我们知道,现实中 会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要想实现目的总是需要手段,但手段最终可能实现不了目的,只会有害于目的。可以说,在手段和目的之间始终存在一种紧张的二元对立关 系。这种张力是会造成大量的不良后果的。由此来看政治中的一切伦理问题,需要我们始终考虑如何慎用暴力手段,而不造成令我们难以接受的罪恶后果。我们不能 天真地相信:“善果者惟善出之,恶果者惟恶出之。”(291页)在政治中,善和恶是没有绝对的不可跨越的界限的。政治是需要去追求一种正义的善,但务必要 清楚,在追求它的过程中,善的东西可能早已偏离了它既定的渠道,汇入恶的洪流中。因此,政治的一切问题,最后都是在考虑如何抑制恶的泛滥,而不是盲目地向 善,不计恶果。很多时候,我们抗恶就是在从善,善往往不能自生,而须由恶变善。 在政治中,暴力是一种必要的恶,权力也是一种必要的恶;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 承认它们的前提下,做好应对后果的准备工作,以一种责任伦理的态度和要求,避免对它们的滥用,为它们产生的各种行为后果负责。   在《以政治为业》一文的最后,马克斯· 韦伯 热烈 地 呼唤那种可以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人:“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陋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能无怨无悔;尽管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仍 然能够说:‘等着瞧吧!’——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说他听到了政治‘使命的召唤’。”(296页)“这样一个人”在这里指的是,可以把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 结合在一起的人。扪心自问,我们都不是这样的人。在一个诸神兴起、妖魔当道的时代,我们要么过于陷入个人信念的幻象,要么漠视自己的应有责任和日常生活的 行动要求。对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可以说,我们还是不清楚的。不过,从马克斯· 韦伯 的 政治著作中,我们至少知道了一点:可能之事皆不可得,除非你执著地寻觅这个世界上的不可能之事(296页)。只要我们在暗淡的现实真相面前保持一颗坚忍之 心,可以对任何有害于个人自由的“权威”和体制说“不”,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对于我们来说,成熟往往只有一种意味,那就是:在 热烈 和 冷静 之间,我们总能持有一种客观的距离感,并最终做出“ 冷静 ”之选择。   (〔德〕马克斯· 韦伯 :《 韦伯 政治著作选》,〔英〕彼得·拉斯曼、罗纳德斯·佩尔斯编,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二○○九年版,45.00元)
个人分类: 读书读诗|31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枭臣”这本书
热度 17 李禾平 2012-2-18 09:50
“枭臣”这本书写得还真不错。 就是太长了,以俺看书的速度,俩星期了才看到3/4的位置,而且这本书还远远地没有写完。 写古代战争的书不少,不过能写到“枭臣”这样比较宏观的还真不多,看来作者确实是下了不少的功夫。 非常值得一看。 看这本书,还真是有点感慨,有点儿土共军事思想的人穿越回去,想不大杀四方都难。 书的作者叫“更俗”,这家伙肯定有御姐情节,上本书是这样,这本书还是这样。而且这家伙写起 闺 闱之事 更是高手,如果作者专攻此项的话,难保不出个当代的“ 兰陵笑笑生 ”。
94 次阅读|24 个评论
分享 读点书0211-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
热度 3 南方有嘉木 2012-2-12 13:46
这本书的核心如作者在扉页说述,全引如下: “当中国要思考整个世界的问题,要对世界负责任,就不能对世界无话可说,就必须能够给出关于世界的思想。 中国的世界观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 已经在舞台上了,就不能不说话。这就是中国现在的思想任务和必然逻辑。 我们所谓的”世界“现在还是一个非世界(non-world),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真正严重问题,并不是在世界中存在着所谓的”无效国家“(failed states),而是一个”无效世界“(failed world). 把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把信徒和异教徒独立起来,把西方和东方对立起来,把所有并不对立的事情对立起来,这就是西方的基本政治意识。这样的政治意识没有世界,尤其不能对世界负责任。” “对世界负责任,而不是仅仅对自己的国家负责任,这在理论上是一个中国哲学视界。在实践上则是全新的可能性,即以”天下“作为关于政治/经济利益的优先分析单位。从天下去理解世界,也就是要以”世界“作为思考单位去分析问题,超越西方的民族/国家思维方式,就是要以世界责任为己任,创造世界新理念和世界制度。”
个人分类: 读书读诗|1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外国人眼里小朋友必读的100本书书单 (第三部分:少年后期38本) ... ... ...
热度 5 2012-2-10 18:07
'If children are to become readers for life, they must first love stories' 十岁以后,十五岁以前应该被称为什么时期呢?大少年期? 100 books every child should read - Part 3: Early teens Call of the Wild, by Jack London Jack London introduced some dark themes into this story of Buck, a sled dog in the Yukon who rediscovers his wild nature when put to the test. Alice in Wonderland and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by Lewis Carroll Never was mathematical and philosophical playfulness given such entertaining shape. Tenniel's line-drawings crown these classics. 爱丽丝漫游仙境的系列。 The Outsiders, by SE Hinton This powerful novel about school gangs was published when SE Hinton was just 18. The Greasers and the Socs clash in typical teenage fashion - but then someone dies. 作者当时只有18岁。牛。 I Capture the Castle, by Dodie Smith Smith is better known for A Hundred and One Dalmatians, but although this, her first novel, is quieter, it shines brighter. Narrated in diary form by 17-year-old Cassandra, it documents the lives of her eccentric family. The Wolves of Willoughby Chase, by Joan Aiken 1832, and wolves have over-run a fictional kingdom of England. Orphans Sylvia and Bonnie fall into the hands of an evil Miss Slycarp and must use all their wits to escape. A mercilessly shadowy thriller. To Kill a Mockingbird, by Harper Lee A classic story of America's Deep South. Scout and Jem see their father, Atticus, defend Tom Robinson - an innocent black man - from the charge of rape. Atticus is inspiring without being priggish. Great Expectations, by Charles Dickens The rousing story of Pip's rise, fall and rise pips Oliver Twist as the best book with which to start reading Dickens, purely on account of his description of being in love. 狄更斯的作品里我最喜欢〈双城记〉。 The Owl Service, by Alan Garner Welsh myths, a portrait hidden behind a plaster skim, adolescent yearnings…read this extraordinary confection at the right age and it will never leave you. 威尔士人,古老的凯尔特人的后裔。 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 by Arthur Conan Doyle Holmes in fine Gothic form: rackety aristocrats, the Grimpen Mire, and a glow-in-the-dark hellhound conspire to chill the blood and thrill the deductive organs. 柯南道尔和福尔摩斯,赫,吓人。 Wuthering Heights, by Emily Bronte A novel that embeds itself in the memory, and set feminism back 150 years. The human genome has yet to produce a teenage girl who isn't a sucker for Heathcliff.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by Anne Frank On June 12, 1942, Annelies Marie Frank started writing a diary. It was her 13th birthday. She died three years later in Belsen. An ordinary teenage life, made poignant by the knowledge of how it ended. 〈安妮日记〉我初三时看的第一本英文小说。。。。 Roll of Thunder, Hear my Cry, by Mildred D Taylor A tale of oppression in the American South, this tells the story of the Logans, a black family living in rural Mississippi during the 1930s. A Kestrel for a Knave, by Barry Hines Filmed by Ken Loach as Kes, this snapshot of deprivation in 1960s Yorkshire describes a troubled boy's relationship with his pet kestrel. Bittersweet and grimly artful. The Hobbit, by JRR Tolkien A wonderful curtain-raiser for 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Hobbit finds Tolkein in a playful mood. The adventures of Bilbo Baggins, while never less than exciting, are spiked with gentle humour. 〈魔戒〉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的另一部经典之作。目前正由电影魔戒的导演彼得杰克森在故乡新西兰拍摄。 War Horse, by Michael Morpurgo Michael Morpurgo's moving story plunges into the horror of the First World War by following the story of Joey, a cavalry officer's horse on the Western Front. 晕死,难怪看电影别人都感动地一塌糊涂,只我觉得还好。原来早就有小说在此。到底是文化不同,背景不同。 Beowulf, by Michael Morpurgo Beowulf is a great story: scary monsters, fearsome matriarchs, boasting, singing, feasting, fighting and booty. Michael Morpurgo's rendition brings it to a new generation. 这个电影俺也看过。。。 King Solomon's Mines, by H Rider Haggard Hunter Allan Quatermain searches the African jungle. Its attitudes might be outdated but this is still terrifically exciting. Kim, by Rudyard Kiplin g Kimball O'Hara, the orphaned son of an Irish soldier, wanders Lahore cadging, playing and living a carefree life - until he's forced into espionage. The Road of Bones, by Anne Fine Anne Fine weaves a disturbing parable of life in a totalitarian state, as young Yuri learns the cost of speaking the truth. Frenchman's Creek, by Daphne Du Maurier A swashbuckling love affair between a lady and a pirate on the Cornish coast. Romantic adventure at its overblown best. Treasure Island, by RL Stevenson The riddles of Stevenson's tale endure. Why does X mark the spot? What is it with parrots? And why did Pugh go blind? 同学们,〈金银岛〉啊。。。。 Little Women, by Louisa May Alcott The tale of four sisters - Jo, Meg, Beth and Amy - growing up in the US Civil War, this is a charming and insightful story of childhood and family. 〈小妇人〉,伊丽莎白泰勒也演过呀。。。。 Anne of Green Gables, by L M Montgomery Spirited ginger-nut, adopted in error for a boy, comes of age on a remote island off the Canadian coast. Junk, by Melvin Burgess Burgess's refusal to patronise teenagers has earned much praise. This tough, clear-eyed story of heroin addiction is among his best. Cider With Rosie, by Laurie Lee A lyrical description of a childhood spent in rural bliss in the Cotswolds. This is a homage to England as it was, filled with light, joy, and fun. The Go-Between by LP Hartley More than a famous first line. When 60-year-old Leo Colston looks back on his youth in 1900, the nostalgia is stifling. But as the story develops, it takes a darker turn. The Rattle Bag, ed by Seamus Heaney and Ted Hughes This rich anthology of poetry - whose name aptly describes the higgledy-piggledy mix of glories within - is something no teen's bookshelf should lack. 爱诗吗?这是一本诗歌精选集。值得推荐。 The Song of Hiawatha, by H W Longfellow Just say something in this rhythm. It will sound like Hiawatha. Read it to your horrid children. Hear them chant the verses loudly. On it goes ad infinitum. Heaven help the hapless parent. Watership Down, by Richard Adams Fiver and his brother Hazel know that something terrible will happen to the warren, and set off for safety. Their story has implications beyond the usual concerns of rabbits.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by Mark Twain Less ambitious tha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but just as exciting. The language is hard to begin with but the hero is one of the most endearing in literature. True Grit, by Charles Portis Mattie Ross - spirited, witty, probably beautiful - is out to avenge her "father's blood" in this slim Western. It should be given to every girl turning 16. Holes, by Louis Sachar Sentenced to dig holes in the desert for stealing trainers, the wrongly convicted Stanley discovers that the holes are not so pointless as at first thought. Wit dry as a salt flat. Lord of the Flies, by William Golding When a gang of boys are marooned on an island they try to set up a community based on cooperation. Some hope. 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 by Gerald Durrell When the Durrell family takes a villa in Corfu one summer they do not imagine staying five years, but so they do. In that time Gerald, a boy of 10, discovers the joys of the local flora and fauna, and describes it with a delightful wit. Coraline, by Neil Gaiman This spooky story won't soon be forgotten. Coraline is a girl who finds her way down a corridor to a flat just like her own - but slightly different. And where her doting "other mother" has buttons for eyes… Carrie's War, by Nina Bawden Carrie and her brother are wartime evacuees billeted on a bullying Welsh grocer. A wonderfully crafted novel full of memorable characters. The Story of Tracy Beaker, by Jacqueline Wilson A slice of life in a children's home narrated by 10-year-old Tracy, through whose eyes we confront tough dilemmas. Required reading. The Lantern Bearers, by Rosemary Sutcliffe As the Roman army prepares to leave for home, Aquila is forced to desert to protect his family. 简直是。
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外国人眼里小朋友必读的100本书书单 (第二部分:少年期48本) ... ... ...
热度 6 2012-2-10 17:27
'If children are to become readers for life, they must first love stories' 再来看五六岁到十岁左右可以借鉴来读的。有些故事甚至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了。 Part 2: Middle years Stig of the Dump, by Clive King When Barney falls down a dump the last thing he expects is to meet a cave boy. Stig was an eco-warrior before the term was invented. Sprightly, comic, classic. Ballet Shoes, by Noel Streatfeild Adopted sisters Posy, Pauline and Petrova Fossil train as a dancer, an actor and an aeroplane pilot. A bally treat. Howl's Moving Castle, by Diana Wynne Jones The Witch of Waste puts Sophie under a spell. To break it, she must brave the castle of the Wizard Howl. Imaginative and terribly funny. Just So Stories, by Rudyard Kipling Learn how the leopard got his spots and the camel his hump. And remember "The Elephant's Child" - whose "satiable suriosity" turns his "bulgy nose" into a trunk? The Borrowers, by Mary Norton First published in 1953, this remains a deserved favourite. The Clock family live beneath a floorboard, making do with what "human beans" drop, until one day one of them allows herself to be seen… Struwwelpeter, by Heinrich Hoffman These pungent 1840 morality tales are not to be taken literally: in one, a boy gets his thumbs chopped off. The Magic Faraway Tree, by Enid Blyton Jo, Bessie and Fanny climb to the top of a magical tree, above which are endlessly circulating worlds: the Land of Birthdays, or, more unluckily, of Dame Slap. Danny, the Champion of the World, by Roald Dahl Danny and his hard-up father bond over poaching pheasants from nasty Mr Hazell's land - before moral dues are paid. George's Marvellous Medicine, by Roald Dahl To cure his grumpy grandmother, George Kranky concocts a medicine from shaving foam, sheep dip, engine oil and brown paint. Granny grows huge. The ending is dark even for Dahl. Underwater Adventure, by Willard Price Willard Price invented zoologist brothers Hal and Roger Hunt to get children interested in nature. Underwater Adventure takes them into shark-infested seas. Some sharks are human. Tintin in Tibet, by Hergé After Tintin reads of a plane crash in the Himalayas, he dreams his friend Chang has survived. Uniquely, there are no villains - just a tender yeti and acres of snow. 《丁丁历险记》,又一个国内孩子应该会知道的。 The Complete Brothers Grimm Fairy Tales Sourced from medieval German folktales by Jakob and Wilhelm Grimm in the 19th century, these sanguinary stories deal with abduction, cannibalism and worse. Erik the Viking, by Terry Jones, illustrated by Michael Foreman Erik tells his wife that he must go to "the land where the sun goes at night"; off he travels on an atmospheric adventure, terrifically illustrated. When the Wind Blows, by Raymond Briggs Jim and Hilda Bloggs's preparation for a nuclear attack remains enthralling. First comic, then moving. 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 by TS Eliot This delightful collection of verse sees cat-loving Eliot capering about with his trousers rolled. A perfect introduction to the pleasures of poetry for children. The Iron Man, by Ted Hughes Since it appeared in 1968, the late Poet Laureate's children's book has become a classic. Benign iron bloke falls from sky, battles space-bat-angel-dragon, saves world. Bliss. 请看电影。。。。俺还没看。。。。 The Owl and the Pussycat, by Edward Lear Edward Lear's bizarre story of inter-species elopement and gastronomic adventure still charms and diverts. Runcible.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by Kenneth Grahame "Believe me, my young friend, there is nothing - absolutely nothing - half so much worth doing as simply messing about in boats." But reading about Mole, Ratty, Toad and Badger runs it a close second. The Worst Witch Collection, by Jill Murphy Before Harry Potter there was Mildred Hubble, the worst witch at Miss Cackle's Academy for Witches. A tale of flying broomsticks, rivalries and magical pedagogy. Peter Pan, by JM Barrie JM Barrie's Neverland adventures were first performed as a play, and later turned into a novel. Clap your hands if you believe. 哈,小飞侠彼得潘。其实跟我真的没什么关系。。。。 Mr Majeika, by Humphrey Carpenter Mr Majeika, with his tuft of hair, is ever ready to cast spells on unruly pupils - most notably Hamish Bigmore, whose rudeness gets him changed into a frog. Charming and funny in equal measure. The Water Babies, by Charles Kinglsey Tom the sweep drowns after being chased from a rich household and falls into a sub-aquatic purgatory. But once he proves his worth he is allowed wonderful adventures. A Little Princess, by Frances Hodgson Burnett Seven-year-old Sara Crewe is sent back from India to Miss Minchin's Seminary for Young Ladies in England, to discover she has lost her fortune to a swindler and her father to disease. A stirring tale. 啊,《小公主》,秀兰邓波儿,多么美好的回忆。我再也没见过比她更可爱的童星了。 I'm The King of the Castle, by Susan Hill A powerful and claustrophobic study of bullying, this has a real narrative grip and a frightening message. No reader remains untouched. 会说英文的人,应该都会这一句。咔咔。 The Wave, by Morton Rhue Teacher Ben Ross doesn't think his students understand what it was like to live in Nazi Germany, so he devises an experiment. A powerful story about the risks of conformism. Pippi Longstocking, by Astrid Lindgren Pippi is impulsive, irrepressible, red-haired and so strong you won't believe it. Her bizzare adventures delight children and confound health and safety.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by Roald Dahl Charlie Bucket's adventures in Willy Wonka's factory - the chocolate rivers, the minia-tuarisation room, the Oompa Loompas - will live for ever.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电影拍的没有书写的好看。 Bambert's Book of Missing Stories, by Reinhardt Jung Shy Bambert sends his half-written stories into the world attached to balloons for whoever finds them to finish. Stories come back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e final story is heartbreaking. The Firework-maker's Daughter, by Philip Pullman Lila's father doesn't want her to follow his career in fireworks so she must prove herself on an epic quest that takes in dragons and pirates. Tom's Midnight Garden, by Philippa Pearce As Tom lies in bed preparing for the most boring holiday of his life, the clock strikes 13. Racing downstairs he sees daylight and a beautiful garden where there should be darkness. Incredibly exciting. The Phantom Tollbooth, by Norton Juster A bored young boy pushes his toy car through a toy tollbooth, and finds himself in the kingdom of Wisdom. Genius wordplay, slapstick and a real sense of fun. The Silver Sword, by Ian Serrallier Just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 group of children navigate war-torn Europe armed with little more than a letter opener. Tense, demanding and adult. Cue for Treason, by Geoffrey Trease After Peter Brownrigg chucks a stone at his landlord, he has to flee to London. Here he meets Shakespeare and uncovers a plot to kill Queen Elizabeth. Tudor derring-do. The Sword in the Stone, by TH White The trials of Arthur have never been more amusingly described. Merlin is the archetype for all dotty wizards. A Wizard of Earthsea, by Ursula K LeGuin LeGuin's fantasy lands are scrupulously realised, but it is emotional complexity that makes her books so engrossing. Here a young wizard has to come to terms with the destructive power of his magic. 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 by JK Rowling The third book may be the best in JK Rowling's series. All the usual Potter tricks are here, but the highlight is the Dementors, the terrifying guards of Azkaban prison. 乐坏了。哈里波特和阿兹卡班的囚徒。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Box Set, by CS Lewis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isn't the only Narnia story worth reading. The Silver Chair is a powerful allegory of mental slavery; and Voyage of the Dawn Treader sees a talking mouse paddle over the edge of the world. 纳尼亚传奇系列。哈,电影版的,也是新西兰的导演以及外景地。 His Dark Materials Box Set, by Philip Pullman Pullman's riposte to CS Lewis is a trumpet-blast against dogma - but, above all else, a gripping adventure. The BFG, by Roald Dahl At the witching hour, a giant blows sweet dreams into children's bedrooms. When orphan Sophie sees him one night, he takes her to his cave. Beware whizzpoppers! Swallows and Amazons, by Arthur Ransome Childcare used to be a bit less hands on ("Better drowned than duffers. If not duffers won't drown") and one cannot read the adventures of these four children in a lost Eden without a lump in the throat. Clarice Bean, Don't Look Now, by Lauren Child At first glance one for the girls, but boys should read it too. Over the series Clarice has matured from an infant with a quirky vocabulary into a complex, engaging teenager. The Railway Children, by E Nesbit When their father is accused of treason, Bobbie, Peter, Phyllis and their mother move to the country. They pass the time watching trains go by and proving their father innocent, which is nice. The Selfish Giant, by Oscar Wilde Wilde's giant wants to keep children out of his garden so that he can have it to himself. But it stays shrouded in snow until one day, when the giant's hard heart is softened by one of the boys… 奥斯卡王尔德,非常聪明而有趣的作家。 Black Beauty, by Anna Sewell One of the greatest books ever narrated by a horse, with a fine message: be kind to animals, and they'll be kind to you. 应该找同名电影来看看。 Just William, by Richmal Crompton The classic naughty schoolboy, William wages a gentle war of attrition against parental and teacherly authority. Jennings Goes to School, by Anthony Buckeridge Catapults, grazed knees, and mischief of the best sort. Hogwarts may have revived our appetite for boys-school stories, but Jennings was there first. Comet in Moominland, by Tove Jansson Moomin is a peculiar fellow, but through him and his equally peculiar friends the Finnish author Tove Jansson explores the big issues: friendship, alienation, fear, loss and meteors from outer space. The Bad Beginning, by Lemony Snicket This magnificently black-hearted book introduced us to the Baudelaire children, orphaned in a fire and trying to keep one step ahead of the predatory Count Olaf, who is after their inherited fortune.
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外国人眼里小朋友必读的100本书书单 (第一部分:儿童期14本) ... ...
热度 6 2012-2-10 16:55
'If children are to become readers for life, they must first love stories'。 这一百本书包括从儿童期到十几岁的少年所读的书。 先说儿童时期,大概应该列为5到6岁以下。 Part 1: Early years The Twits, by Roald Dahl Mr and Mrs Twit pass the time playing nasty tricks on one another. They're both horrid. In his hairy beard, Mr Twit "was always able to find a tasty morsel to nibble on". Burglar Bill, by Janet and Allan Ahlberg "I'll 'ave that," is the catchphrase of the rogue who stars in this engaging and beautifully illustrated tale. When Bill accidentally burglarises a baby, it turns out to be a blessing in a stolen basket. "Runfrit, Boglaboll!" 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 by Judith Kerr Newsnight's Emily Maitlis has a theory that this book is an allegory about sex. Most children understand it as the story of a tiger that eats its hosts out of house and home. Debate continues.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by Maurice Sendak When Max engages in mischief, he is sent to bed without his supper. That's just the start. Sendak's paintings sing, and the text is a joy. The Tale of Samuel Whiskers, by Beatrix Potter Tom Kitten learnt nothing from his parents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f curiosity. Abducted by a psychotic rat, he comes within a whisker of being turned into a pudding. Nightmares guaranteed. Yertle the Turtle, by Dr Seuss Theodor Geisel's response to Hitler was more oblique than Stauffenberg's, but as effective. Yertle, king of the pond, commands all the turtles to stack themselves up so he can be top of the heap. Someone's riding for a fall. Dr Seuss 写了很多故事书,从重复谐音长短句到完整的长故事,滑稽夸大的形象,深得小朋友的喜爱。入选的儿童读物里他就有两个。其实他远不止。 Fungus the Bogeyman, by Raymond Briggs What boy won't thrill to the world of the Bogeymen, all snot, armpits and boils? This gave Raymond Briggs's green crayon the workout of its life. The Story of the Little Mole Who Knew It Was None Of His Business, by Werner Holzwarth and Wolf Erlbruch Someone's dropping lands on poor mole's head. Who's the culprit? A farmyard investigation is conducted with Germanic seriousness. Mole's revenge is sweet. Room on the Broom, by Julia Donaldson Punchier than The Gruffalo, this has children chanting along as a witch and her animal friends see off a dragon in search of "witch and chips".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by Eric Carle "In the light of the moon, a little egg lay on a leaf…" so begins this classic board book, its pages drilled with holes as the caterpillar eats his way through the week. 幼儿园必备。 The Cat in the Hat, by Dr Seuss "Look at me! Look at me! Look at me now!" The cat's a big show-off, but he knows how to have fun, and his chaotic antics delight. Charlotte's Web, by EB White White's 1952 masterpiece describes the friendship between a lonely pig and a talented spider. This poignant tale teaches lessons about love, death and differing life expectancies. 这一本大概在国内流传最广,就是很多人都不陌生的《夏洛的网》。 The Story of Babar, by Jean de Brunhoff When Babar sees his mother shot he reacts as any modern child might: a few tears, then off on a shopping spree. Nice green suit, though. Winnie-the-Pooh, by AA Milne, illustrated by EH Shepard Visit Hundred Acre Wood, and meet Pooh, Piglet and Christopher Robin, based on AA Milne's son. This classic story hasn't aged, and EH Shepard's understated illustrations remain the best. 这个维尼小熊好像是铁手的最爱啊。
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什么书最贵?
热度 17 黄河滩老农 2012-2-9 11:13
有点感触要及时写,要不然就忘了。 话说前两天儿子报名领新书回来,回到家里问我们,“你猜我们的新书那本最贵”? 小学的六年级课本就语、数、英、美术、音乐、综合品德、信息技术这几样,这几年价格都还可以,没有离谱的。 猜了几次没有猜中,儿子告诉了答案。神情激动的说,小学高年级新加了一本“健康食品宣传读物",这本书真黑呢,价格最贵!学生都说从网上下载的一些文章打印装订起来,根本不值8块5毛钱。 后来了解到,老师发书的时候全班同学都叫了起来,然后叽叽喳喳的议论了一番。 到了晚上,LD给儿子的书包书皮,我看了一下这本”最贵“的书,是地方出版集团出版的,无论从书的内容、纸张的厚度、印刷的质量上来说,都比儿子其他几本书差了一大截。依据老农的判断,这本书的成本不会超过2元。 什么书最贵?孩子们的心中有杆秤。
个人分类: 乱弹|804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外国人眼里小朋友必读的100本书。
热度 13 2012-2-7 10:00
The Telegraph has listed the top 100 books every child should read. Here are the top five choices: The Twits – Roald Dahl Burglar Bill – Janet and Allan Ahlberg 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 – Judith Kerr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 Maurice Sendak The Tale of Samuel Whiskers – Beatrix Potter 今天在网上看到: 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books/3670595/100-books-every-child-should-read-Pt-1.html 这个书单有很多我们从幼儿园里就开始看了。象什么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by Eric Carle ,The Cat in the Hat, by Dr Seuss 等等等等,还有很多改编成电影的。我觉得这个书单还是很可以借鉴一下,尤其是身居海外,家里有小朋友的人。即使是成人,读一些这些小朋友们的书,也是了解欧美文化的基础。因为这些小朋友们就是看着这些书,读着这些故事长大的。 这会没空。回头我再仔细把书单列出来。 已经在亲亲宝贝贴出来了。 http://www.aswetalk.org/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897page=1#pid170078
32 次阅读|7 个评论
分享 读点书0204--《明清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诸问题》
热度 7 南方有嘉木 2012-2-5 14:37
作者是武汉大学的哲学教授吴根友。 我大致读了通钱穆之后,算是对宋明理学的传承有了点基本概念。读这本书就好入手多了。 这本书的序言写得不错,其中提到的问题也正是08年以来西河一直在讨论,或者说我自己和朋友一直在思考的: 1. 中国的现代化难题。即我们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现代化生活模式? 2.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泛化的新时代,中国人如何参与到世界秩序的重建之中,并在新的世界秩序中保持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的独特地位? 3. 多元的文化格局是否能达成一个低度的文化共识? 4. 如果全球化时代的各民族国家之间缺乏基本的低度文化共识,我他之间的交往是否可能? 5. 如果有一个基本的低度文化共识,那么其理念或内核该是什么? “生活在现代化过程之中的中国人,一方面眷恋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又感叹现代化过程中文化的肤浅化与人的平面化。”作者认为“现代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承认个人自由......而儒家思想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精神是其”仁学“思想,该思想中的核心是”把人当人看“。正因为这一核心,儒家思想与现代精神才拥有了可以沟通的精神通道。 与西方哲学始于惊异、终于”求智“(或曰爱智)的精神风貌略有不同,中国传统哲学的神韵还在于此世生活中理想人格的养成。” “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自19世纪末以来,“古今”、“中西”之争成为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两大问题“,这本书就是作者针对这一问题给出的个人回答。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也可以说是作者之个人回答的四个方面,甲编是对明清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这里头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在做文化的比较研究时,是将”他者“的文明做”价值中立“的参照系,还是做评判标准。说实话,我自己觉得“价值中立”是很难做到的,一方面,作为本文化体系下的个体,对本文明做观察的时候,很难不带上感情的烙印;另一方面,让人看到两件事物,却不予一个高下的判定,太难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不同的文明体系之间,还是能依据一些不以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的标准排出个1、2、3、4的,那么“落后”的向“先进”的学习,也就是应有之义。我们现在能够不像百年前那么自卑,能够在心理上站直了,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好几代人的反省、学习、建设和积累上。 乙编说的是戴震、郑板桥与明清哲学研究。主要是想说明清之际的中国哲学出现了“自由”、“仁爱”、“求真”、“贵我”等现代性因素。我虽然很喜欢作者对戴震的书写(我太喜欢戴震了!),但是就其明清哲学中的现代性因素分析,略觉牵强。 丙编讨论“儒家思想和政治哲学”,这个部分我看得比较粗略,因为谈政治哲学,若没有对应的制度设计和执行性分析,就很容易流入空谈。 丁编讨论“理想人格与现代性反思”,这是我看得最为仔细的部分。作者在这个部分介绍了冯契提出的“平民化自由人格”和殷海光的个人自由思想,并对儒家的”君子人格“从现代化的角度予以解释。作者问道,”当我们真的拷问了自己的灵魂,在我们真的获得了自由的时候,我们的内在德性能否承担得起自由所带给我们的一片虚无?或者自由带给我们的沉重的负担“?想起梅丽尔·斯特里普的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在电影中,身处现代社会的安娜终究选择了离开,而承受世俗责难的萨拉却能勇敢坚持对自由灵魂的追求。作者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立体的人,而不是”单向度的人“,需要长时间的精神修炼。我们只有通过内在精神深度的不断开掘,才能更好地把握外在世界,使复杂多元的外部世界向我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人生意义。而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人格就在于它能为现代社会丰富人性的养成,提供一种精神的向导作用。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现在还在一种比较矛盾的阶段,一方面,从我自己对儒家典籍的阅读体会,我也曾有过和作者一样的观点,但近来又略有变化,人格教育和社会现实是很难分割的,我们不可能做一个”绝对“独立于社会条件之外的人,其实就儒家本身,其君子人格和养成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所变化。另一方面,正如和葡萄讨论时提到的我们现在没有时间等新儒家重新构建我们自身精神家园的内核,只能边做边建立。 总的说来,这本书较好地介绍概括了一些前人的哲学观点和思考,但在作者自己思想的展开上,还是比较粗略。算是一本比较好的索骥之图。
个人分类: 读书读诗|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读点书0201----关于“现代人”
热度 6 南方有嘉木 2012-2-2 11:00
哈佛教授阿列克斯曾在《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一书中,对“现代人”的内涵描述如下: 1. 乐于接受新的经验; 2. 准备接受社会变化; 3. 对发生在他环境之中与环境之外的事情,具有形成意见并持有意见的倾向; 4. 对能够形成意见的事实与信息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 5. 在时间性问题上,更面向现实与未来,而不是以过去为取向,守时; 6. 有较强的效能观念,对自己能力有自信,不愿意向权威或自然的力量屈服; 7. 讲究计划性; 8. 可依赖性或信任感; 9. 重视专门技术,并承认以此作为分配报酬的正当基础; 10. 重视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价值; 11. 了解并尊重他人的尊严; 12.重视对事件出现与展开过程的了解。 -----看上去很美的描述,精确而理性,我完全相信一个人若能做到以上12条,则一定能够在世俗世界取得成功。但我仍是摆脱不了一种虚伪的感觉,在这份看似价值中立的“现代人”特征描述中缺乏了一些在我看来更根本的东西。直到今天读到马克思·舍勒的批判: 伴随着商人和工业家掌握了国家政权,他们的爱好与价值取向变成了社会道德的样板。首先,商人和企业家的职业价值,该类人赖以成功并发展事业的内禀价值,被抬高为普遍有效的道德价值,甚至被抬高为这些价值中的”最高价值“。机敏、快速适应能力、计算型智力,对保障生命”稳妥“和八面玲珑的意识----确切地说,能够创造这些条件的特有能力,对各种情况的可预测性、对连续工作和勤奋、对签订和遵守合约等的意识,现在都成为基本品德。其次,人的涵养变成一种纯粹手段:人靠“明智”、“踏实”、“有分寸"成功地搞业务,尽可能击败对手:如果没有这一目的,涵养就得不到肯定评价。忠诚不再是爱与信任伦理的自然延伸,而纯粹变成恪守诺言和契约的素质;再次,生命不再是本原现象,而只是机理过程与心理过程的综合。因此,生命也就失去了独立的价值,只有当其”有用“时,才会有价值。 不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就只能做那个阶段所需要并所能tolerate的人。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个人分类: 读书读诗|1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读点书0128-吴与弼·日录
热度 8 南方有嘉木 2012-1-29 14:15
吴与弼,明朝理学家。19岁便把功名放下,立志做圣贤,从此居家劳作,贫寒育人,淡泊名利,坚守本心。读他的《日录》,其实生活多有不易之处,比如他说: 因事知贫难处,思之不得,付之无奈。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未易能也。又曰“贫而乐”,未易及也 。其实为生计家累发愁之时不少。但那些到底是浮面的悲哀,其内心深处时时警惕,还是为学求理上的进益。他担心的是, 岁月如流,而学行难进。府仰今昔,为之怅然 。他的文字在求道上有很深的急迫感,总是怕来不及,怕蹉跎,怕耽误。但其心却本真,混然质朴,有平和恬淡之趣。引一些自己喜欢的和朋友共享: ---------------------------------------- 5. 食后坐东窗,四体舒泰,神气清朗,读书愈有进益。数日趣同此,必又透一关矣。(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12. 南轩读《孟子》甚乐,湛然虚明,平旦之气略无所挠,绿阴清昼,熏风徐来,而 山林阒寂,天地自阔,日月自长 。邵子所谓“ 心静方能知白日,眼明始会识青天 ”,于斯可验。 14. 南轩柱贴云: 幽静无非安分处,清闲便是读书时 。 16. 澹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不如直接说”澹如秋水,和似春风“) 24. 昼寝起,四体甚畅,中心洒然。安贫乐道,何所求哉。 25. 当念岁月晚而学无成,可惧也。 26. 静时涵养,动时省察,不可须臾忽也。 37. 看田,至青石桥,游观甚适。归,焚香读书外南轩,风日和煦,揽景乐甚。读书,理亦明着,心神清爽。 43. 适蔬园中,虽暂废书,亦贫贱所当然。往亲农途中,读《孟子》, 与野花相值,幽草自生,而水声琅然,延停久之,意思潇洒 。 109. 坐门外,图书满案,子弟环待。乘绿阴,纳清风,群物生意满前,而好山相宾主。览兹胜趣,胸次悠然。(人生至此,夫复何求?想我坐此窗下,书满硬盘,网上好友相待。一盏清茶,树木各有佳处,天地自阔,我亦悠然。) 118. 途中看《言行录》。归及, 隔溪藉草,临流观书,甚乐 。杏然尘外之趣。 119. 中堂读倦,游后园归,丝桐三弄,心地悠然,日明风静,天壤之间,不知复有何乐?(下午读书读到四点左右,亦在院中随意漫走,宁静的愉悦。) 131. 人之遇患难,须平心易气以处之,厌心一生,必至于怨天尤人。此乃见学力不可不勉。(女性此生,难勘破处在一”怨“字。我独居多年,平日亦觉平心易气,但亦难免有怨尤的时候,于是对阿壳无故发火。每又自省,怎可如此怨妇情态?又笑自己一时迷障。) 148. 月下咏诗, 独步绿阴,时倚修竹,好风徐来,人境寂然 ,心甚平澹,无康节所谓攻心之事。 157. 早观,生意可乐。残月尚在,露华满眼,个中妙趣,非言语所能形容。东斋柱贴云:窗前花草宜人意,几上诗书悦道心。 158. 寄身于从容无竞之境,游心于恬澹不挠之乡,日以圣贤嘉言善行沃润之,则庶几其有进乎! 171. 处大事者,须深沉详察。 177. 五月初一早看韩文。 晴色满帘,清风透户 ,花草盈栏,幽景可爱。 235. 看沤田,晚归,大雨,中途雨止,月白,衣服皆湿。 贫贱之分当然也,静坐独处不难,居广居、应天下为难 。 238. 不学,则老而衰。 252. 人生须自重 。 253.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当佩以终余齿。 265. 彼以悭吝狡伪之心待我,吾以正大光明之体待之。 295. 雨后生意可爱。 将这身来放在万物中 ,一例看大小,大快活。 316 早憩自得亭。亲笔砚。水气连村,游鱼满沼,畦蔬生意,皆足乐也。 328. 虽万变之纷纭,而应之各有定理。
个人分类: 读书读诗|36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读点书0104---鲁迅《流氓的变迁》
热度 20 南方有嘉木 2012-1-5 05:34
鲁迅啊,鲁迅,把奴性,把国人对“官”的依附性说得这么透,犀利地让人背脊发冷,想起以前河里厚积薄发和郢客讨论时,问道,永不受招安,问君能待否?我曾回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招安避趋之。 大义所在,用舍行藏。但现在觉得当日自己是说得痛快,要说为人一世,坚持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在我们的文化之中,到底还是需要承担代价。 但另一面也很无奈,我们的政治体系其实很早熟,一个人学成文武艺,不卖给帝王家,那是无处可去,甚至无地可谋生的。不卖,就是当砍头的罪,战国时有位太后就说得很明白。隋唐之后,这个体系完全成熟,为官做事的实惠,加上”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宣传,让读书人既有理想的名声,也有生活的实惠,于是其他出路既然没有,也不必有,思想的创新亦如此,大抵都局限在政治哲学,或为统治的便利。需方只是帝王家,所以儒也罢,侠也罢,生杀予夺,都只能按帝王家的标准来,于是越来越驯化,最后这体系便沦为《官场现形纪》或《儒林外史》。所以太祖要完全推倒重来,我看清末小说,看得心里发凉,一个体系竟然可以坏到这种地步,于是稍稍理解太祖的激烈。 现在以儒侠为名的流氓也不少,或曰文痞,所以对那些对普通民众喊得响,自己却锦衣玉食,拿着各种资助的,实在得抱一颗怀疑的心。 ----------------------------------------   孔墨都不满于现状,要加以改革,但那第一步,是在说动人主,而那用以压服人主的家伙,则都是“天”。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儒 者,柔也”,当然不会危险的。惟侠老实,所以墨者的末流,至于以“死”为终极的目的。到后来,真老实的逐渐死完,止留下取巧的侠,汉的大侠, 就已和公侯权贵相馈赠,以备危急时来作护符之用了。   司马迁说:“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乱”之和“犯”,决不是“叛”,不过闹点小乱子而已,而况有权贵如“五侯”者在。   “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 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 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满洲入关,中国渐被压服了,连有“侠气”的人,也不敢再起盗心,不敢指斥奸臣,不敢直接为天子效力,于是跟一个好官员或钦差大臣,给他保镳,替他捕 盗,一部《施公案》,也说得很分明,还有《彭公案》,《七侠五义》之流,至今没有穷尽。他们出身清白,连先前也并无坏处,虽在钦差之下,究居平民之上,对一方面固然必须听命,对别方面还是大可逞雄,安全之度增多了,奴性也跟着加足。   然而为盗要被官兵所打,捕盗也要被强盗所打,要十分安全的侠客,是觉得都不妥当的,于是有流氓。和尚喝酒他来打,男女通奸他来捉,私娼私贩他来凌辱, 为的是维持风化;乡下人不懂租界章程他来欺侮,为的是看不起无知;剪发女人他来嘲骂,社会改革者他来憎恶,为的是宝爱秩序。但后面是传统的靠山,对手又都非浩荡的强敌,他就在其间横行过去。现在的小说,还没有写出这一种典型的书,惟《九尾龟》中的章秋谷,以为他给妓女吃苦,是因为她要敲人们竹杠, 所以给以惩罚之类的叙述,约略近之。 -------------------------------------  
个人分类: 读书读诗|40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买的书到了
热度 19 北府刘牢之 2011-12-21 12:16
买的书到了
书接上回。昨天定的京虎子的书到了,都在京东买的,省得麻烦。上王道。
78 次阅读|22 个评论
分享 京虎子出的书
热度 7 北府刘牢之 2011-12-20 17:59
看了京虎子的日志《 我的书:健康类 》。 决定打包买下来看看。搜了一下,大致在京东上比较便宜。以下是我搜到的链接。 http://book.360buy.com/10286546.html#none http://book.360buy.com/10286585.html http://book.360buy.com/10286578.html http://book.360buy.com/10286581.html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751796ref=search-1-pub 给大家参考。
66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某山区小孩,《第三帝国兴亡》能倒背如流。
热度 20 苏双 2011-12-20 12:18
问:读文科? 答:没有。 问:喜欢历史。 答:不喜欢。 问:那? 答:从小到大,家里就只有这么一本书 忙总讲的一件事(只有一句话,这个版本是我改的),可谓浑然天成一段子啊,跟清华西藏学子那个类似。 一个西藏小孩去清华上学,交学费的时候大喊:“好贵啊,我家卖了一头牛才够”,第二年、第三年,都是如此,最后一年,学校把学费给他免了,班长挺关心他,聊天,顺便问:“​你家还有多少头牛啊”,该同学回答“几百头吧。”
981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请教如何选购电纸书
热度 8 树袋熊毛毛 2011-12-17 23:26
最近快到年底了,手里银子有富余,想买个心仪已久的亚马逊电纸书犒劳自己,请童鞋们说说看俺该买哪一款? 基本情况:一人宅,自由自在,台式机一,五六年前买的,刚换过核心部件仨,还能发挥余热。使用电信有线网络,无无线网络,好像也没打算配备无线网络,买电纸书就为了躺被窝里看书方便,没别的,出门不会随身带。俺看书慢,硬盘里已存了太多来不及读的各类文章,希望配备利器后能多读些好书,快些读。 淘宝地址链接:http://list.taobao.com/market/shuma.htm?cat=50018800sort=biz30dayisprepay=1random=falseviewIndex=7loc=%BD%AD%CB%D5%2C%D5%E3%BD%AD%2C%C9%CF%BA%A3as=1yp4p_page=0commend=allatype=bstyle=gridppath=20000:13474809olu=yesisnew=smc=1 请各位不吝赐教,在下先谢过了!
137 次阅读|22 个评论
分享 由镇江带来的读书回忆
热度 12 zealangel 2011-11-20 22:04
看到河蚌在镇江写的日志,勾起一些杂乱的思绪。 镇江,这个名字想起还是在小学看到过的一本书,由镇江民间传说故事组成,现在还有印象的是镇江3大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好吧,其实我只记得中间这句,其它的是百度来的,吃货回忆起来的都是最馋的。其它的还有蟹黄汤包,梁红玉击鼓退金兵,水漫金山寺等等。那时的我看的津津有味,除了馋,故事写的好也是一方面。比起现在旅游景点和所谓经典小吃的传说模板,好看多了。 由镇江的传说故事可以连带回忆起另一本小时候看的地方民间故事,我家乡的民间故事集《黄粱梦的传说》,应该是这个名字,卢生上京赶考路过黄粱梦,一枕黄粱给这个靠近邯郸城的村子命了名,其实黄粱梦不光只有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吕仙祠,八仙过海之一的吕洞宾的庙。每年春天黄粱梦赶集,吕洞宾都会亲自参加,惩恶扬善(有个故事还调戏了妇女。。。),写的也很好。在故事书里,好像卢生那个黄粱一梦也是吕洞宾扮作店家来点悟卢生的。 好像还看过其他地方地方传说,比如北京的民间传说,后来在veryCD上下载了一个有声读物《老北京的传说》,也许是我不习惯听电子书,要么就是我欣赏口味变化了,咋觉得听不下去呢?
2239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秒杀
热度 27 雪个 2011-11-12 09:28
貌似大家最近都在闹书荒。 没有特别好的书,实在缺书看,《秒杀》还可以。 有点西游记的感觉。呃,不是写仙侠的,是说它开头很好看,后来就有点重复打怪了。另外的缺点就是有点小幼稚。但总体说来还看得下去。
687 次阅读|23 个评论
分享 这个,真不是俺家小朋友...
热度 14 荷子 2011-11-7 15:50
昨天,我有幸为全班同学推荐了《震动》一书,并且得到了广大同学的支持和拥护,在此表示感谢! 这是一本需要带手绢阅读的书,因为100%你会读哭。但哭过之后,你从此会选择坚强;男生黄春荣和钟雷都对宋佳玲有好感,两人因此结仇。宋佳玲请另外一位叫元帅的男孩去调解。元帅想出的办法是:让黄春荣和钟雷到郊外去决斗,而他和俞前进当裁判!宋佳玲为了阻止两人决斗,和同学顾芳芳赶到郊外制止。这时候,大地震发生了。六名少男少女被困郊外,回不了镇上。在缺水缺食,又有人受伤的情形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这几个少年,性格和人生经历都完全不同,其中有好几个人还是别人眼中的“坏男孩”,他们能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吗? 重要提示:如果你不打算读此书,最好翻都不要翻开!因为一旦试读,无法放下!此书对心灵的震撼,不亚于一次地震,它会影响你的一生! 这本书是暑假时,爸爸从网上书店买的,至今我已读过数遍,每每把自己融入故事情节,都难免热泪盈眶。《三字经》开篇即述,人之初,性本善。在一定的背景下,人们善良的天性便会占主导地位。正是这样,大家才能团结一致,共同战胜大地震带来的种种挑战和考验。 同学们,让我一起来读吧!
915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俺的新书"鹅"已经通过审核正式开书
热度 17 宝贝小猪 2011-11-3 19:21
http://book.zongheng.com/book/133724.html 一群中土的修真少年,被召唤到异界,在那里,他们是一群会飞行的鸟人,在亚特兰斯 的通用语言中,他们被称之为"鹅" 鹅者,我鸟也,所谓白袍伏祸水,魔掌弄丰波。 古老东方的修真与异性界大陆魔法激情对撞,精灵少女与华夏美男的感情纠葛尽在其中。 堂主决定换个花样码一篇修真的文。本书更新不定期,主要是俺另外的那本书《说煮金瓶梅》已经签约,需要保证更新速度。
712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代序 -- 亨莉艾塔·特维克罗斯·马汀 ... ...
热度 24 意闲 2011-11-1 02:08
昨天编辑发来前序的定稿。我再做次广告。 我没有什么翻译经验,也因为人在国外,整个改定过程并非完全顺达。所有不足,都是我的错误,如有机会,一定一一改正。谢谢读者。 《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1938年初版)是《灰姑娘辛德瑞拉》的一个迷人的变体,它由佩塞芬妮出版社重新印刷出版,这件事本身也类似于一则童话。      我记得我最早读这本小说时才十来岁,因为那是我母亲最喜欢的书,她常捧读在手,如今回想起来,那不单纯是为了寻个发笑与做美梦的去处,而更在 于就许多方面而言,身为中年穷家教的派蒂格鲁小姐,活脱脱映衬着我母亲本人。她是个单身母亲,在那个年代做单身母亲会遭遇到不少困难(我生于1942 年)。她做过家庭教师,做过厨子,还做过一间小型私立学校的校长;她薪资菲薄,又没有多少亲戚朋友,前途渺茫。      可我母亲却是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她最喜欢的书也表明了她的这种坚定信念: 一切终究会好起来,事实上也确是如此。所以,我是伴着《派蒂格鲁小姐》这本书一同长大的,后来它还跟随我去牛津念书,在我作为一名大学讲师在伦敦扎下根来 的岁月中,一直陪伴着我,直到我在剑桥退休。在那儿,有天我不经意地把“妈妈最喜欢的书”借给另一位学者,她读得兴味盎然,还在教学时提到它,甚至在某个 阴雨天跑进大学图书馆里把它重读一遍,让自己快活起来。      由此可见,《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值得推荐的,显然不单单是它宣扬要爱国爱家的那一点;大约两周以后,恰逢另一个阴天,《佩塞芬妮季刊》躺 进了我的邮箱,我读到该社正在寻找一些选题方面的建议,便欣然发了一封电子邮件,之后,便揣着我那宝贝的家藏本,亲往大萨顿街。这本小说再次受到热忱礼 遇,我也受邀作序。“多有趣啊,”我想着,信心十足地折回大学图书馆: 温妮弗瑞德·沃森写过六部小说,成书时间均在1930年和40年代初期,我毫不怀疑我能轻易找到我感兴趣的有关她的一切。      可是不妙得很,我出师未捷,与她的作品相关的评论世面上很少见,梅休恩出版社的档案文件二战时都遗失了,正统资料里也未详列她的生平,简言 之,我一无所获。后来,我从图书馆翻出她的小说初版本的外封套,有个封套上记录着沃森小姐在成为小说家之前,曾供职于纽卡斯尔市,是名打字员。我们赶紧致 电纽卡斯尔中央图书馆,可是,尽管管理员很殷勤,他们除了抄出一条记录,告诉我们一个夫姓和一处1974年登记的住址,仍旧提供不了任何细节。我们于是求 助于英国电信,拨了一连串与之相关的号码,询问温妮弗瑞德·沃森小姐的下落。令我们大喜过望的是,响起一个沉稳的带纽卡斯尔口音的声音,“我就是她”。      于是,我们约好了进行一次面谈。我前往纽卡斯尔,与温妮弗瑞德·沃森聊了两个小时。她虽已93岁高龄,却仍一个人在杰斯蒙德生活,她差不多一 辈子都是这么过的;她活跃、风趣、富于洞察力,也正如她的书留给人的印象。她声称自己过着一种相当普通恬淡的生活。不过六部小说中,她最喜欢的始终是《派 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      温妮弗瑞德·沃森生于1906年,家境殷实,她父亲在盖兹海德拥有一家商店,在纽卡斯尔拥有三家商店,服务的顾客皆为劳动者;沃森向我解释 说,在那个年代工人们觉得进城区中心的“大商厦”很不自在,因此在各个分区都有属于工人们的商店。我想这或许能帮着解释反映在她小说里的,比如紧跟着《派 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面世的《三级跳》(1939年初版)里面,那种对城镇工人阶层的贫苦的深刻同情。然而对温妮弗瑞德这样一位待在战前的杰斯蒙德的年轻 女子来说,生活是无忧无虑的: 她有两个姐姐,一对双胞胎弟弟。温妮弗瑞德与姐姐就读于坐落在贝尔维克沿特威德河方向的圣若楠寄宿学校,此后,她升学至商贸学院,毕业后成为文秘。温妮弗 瑞德的第一份工作很轻闲,几乎无所事事,腾出大把时间来读小说。一天,她的一个姐姐问她在读什么,她说全是些糟透的无稽之谈,换她自己写会好些,她的姐夫 便劝她照这条路子走下去……她于是真的这样做了,花费早晨的工时,写成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四脚朝天》(初版于1935年)。      她的第二份工作能匀给写作的时间就少了,《四脚朝天》的稿本也被晾在一边,直到她的姐姐很偶然地读到一位文学代理人征募新锐小说家的启事。温 妮弗瑞德听从家人劝告,对代理人说她手头已有两部小说的定稿,并一口气又签下写四部新书的合约。这子虚乌有的第二部小说随后也被她写完了,温妮弗瑞德原定 于1935年6月的婚礼,也提前到1月举行,即为了让她投入整整一个夏天来专攻新作: 《不成双的鞋》(1936年初版)。婚后,温妮弗瑞德继续以本名写作,她的丈夫似乎引以为豪,很支持妻子的文学事业。      《四脚朝天》作为一部时髦的乡村小说——丝黛拉·吉本斯1932年写就的《寒凉舒适的农庄》模仿过此书的风格——立即为年轻的小说家奠定了声 誉: 所有的书评都被这则围绕着两性间的嫉妒、情杀的阴寒故事所郁结的幽怨力道触动了,人们更惊叹它的作者如此年轻,翻一翻报纸上的宣传照,那上面是一位名不见 经传的端丽女子。梅休恩出版社在当时纽卡斯尔最豪华的蒂里饭店,专门给《四脚朝天》举办了一场首发午餐会,这也是有史以来伦敦的出版商第一次来这座小城主 持如此盛大的宴会。当地报纸争相刊登这位新锐作家的玉照,达官显要云集一堂,而当时梅休恩的执行总编、古典主义学者E·V·里尔,甚至亲自北上,为温妮弗 瑞德·沃森致辞。之后电台改编连播了这部小说,第二轮《不成双的鞋》的专场午餐会又于1936年在蒂里大饭店举行,该部小说的故事背景就是19世纪中叶的 纽卡斯尔,同样好评如潮,被视作前途无量的青年作家的佳作。      在发表了一部乡村小说和一部历史小说以后,温妮弗瑞德·沃森的下一部小说很戏剧性地改变了方向。拿到《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手稿的梅休恩出 版社的编辑多少吃了一惊: 他们原来期待的系老瓶装新酒的“女性小说”,在怀旧的田园风光里如火如荼地铺展情节,而绝不是发生在伦敦西区,混合着家庭教师、夜总会歌手、可卡因、鸡尾 酒及轻喜剧等诸多元素的幻想小说。温妮弗瑞德显然为自己抗辩过,并忠告梅休恩他们错了,可她不得不再写另一部乡村风情浓郁的小说《遥远的北方》(1938 年初版),当地的一位书评家对此书并不买账,抱怨某些对话与情节读起来既不通情理,又凸显色情意味,以至弱化了精巧布局本身的价值。两本小说同在1938 年出版,《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受到了肯定,这证明了作者是对的。此书出过美国版,还被翻译成法语。1939年,温妮弗瑞德·沃森甚至还答应了出德文版 的要求,她回忆说,她刚复了信,就意识到等信到达时,恐怕英格兰与德意志已经开战。她的预见再次应验了。      致使那位书评人谴责《遥远的北方》一书串了色情味的原因,本来也能令读者害怕去读《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温妮弗瑞德·沃森之前的作品中不 存在任何铺垫,能帮助梅休恩出版社审读她稿子的编辑来适应她骤变的风格,让人叹服的,是伴随滴答走时框架的纯粹妙趣、轻盈喜味以及瑰奇遐想,我以为,再没 有别的脚本比它更接近弗雷德·阿斯泰尔主演的影视剧了。情节上的起伏巧妙而自然,《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也堪称迷人的甜姐儿了: 派蒂格鲁小姐本人的道德观无懈可击,然而她学会了弃守立场,转而欣赏她的两位导师,亦即与几个情人纠缠的拉福斯小姐(或许她还生了不止一个、也许两个私生 子)和伦敦城最佳美容院的店主杜伯里小姐,她曾经说,“如果你拿出‘要么结婚要么拉倒’的架势,男人们通常会给你婚姻。我很幸运,我给他灌了迷魂汤,可惜 他撵不上我。他得到一块不错的墓碑,我则得到了美容院。”如此游走下去,鲜活的对话、不把玩方言,也不讲究夸张的内心轨迹: 一位小说家由此摸准了属于她的文风。光怪陆离的30年代夜总会、熠熠生光的晚礼服、打理得叫人目眩神迷的男人们,都被这本书刻画得惟妙惟肖,也被玛丽·汤 姆森的细腻铅笔插画描绘得活灵活现。然而,其实温妮弗瑞德·沃森一生都不曾踏足夜总会,“你写作的时候,如果事物感觉起来不离谱,那么读者就会信以为真 了。”她对我如此说。      大战爆发之际,温妮弗瑞德·沃森已经完成了第五部小说《三级跳》(1939年初版),作为辛德瑞拉题材的另一变化,它糅合了以同时代城镇惨状 为基调的环境和《派蒂格鲁小姐的大日子》派生出的达观幽默,并一如后者,成为历久不衰的佳作。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兼顾谋杀、悬疑及心理分析,定位在当时的 上流社交圈与邻近乡村,发表于1943年。      这最后的作品《离别遗赠》,温妮弗瑞德·沃森把它献给婆婆,借以“感戴她的诸多仁慈”。可是,献词的背后,却暗示着她对写作的离弃: 1943年以后,温妮弗瑞德·沃森再也没有出版新书或重拾隽笔,除了一卷120页的现已遗失的未完成小说稿。导致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环境,而非存心而为: 战时的一个夜晚,温妮弗瑞德独自在家,小婴儿凯斯不愿待在楼上的游戏室里,于是她把他抱下客厅。她记得她看着他歪进长沙发椅哈哈大笑,随后听到轰炸声: 凯斯的房间里,壁炉被掀入他的小床,比邻的几户,好几个人都被炸死了。改在楼下玩的小凯斯却幸存下来,长大成人,结了婚,并有了两个孩子。那个时候,轰炸 即意味着无家可归,不过温妮弗瑞德却回顾道,“那种岁月,我母亲辈的女人根本不会独立生活,她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她的婆婆领着一个出嫁的女儿搬进温妮 弗瑞德的家,沃森太太又跟着搬来随女儿住。那就是写作生涯的句点了: 温妮弗瑞德娓娓道来,一点也不悲伤,倒是非常就事论事的口吻,“如果你不能独处,你是写不出来的。”六年之后,当她重新拥有自己的房子时,时机已逝,而她 也似乎没怎么抗拒就放弃了,她视写作为生命的另一段光阴里的往事了。      虽然她的六部小说可以归为两类,三部设定在19世纪的北国乡间,另三部则属当代,依次阅读它们时,你会发现很显著的一个特点,也就是它们彼此 大异其趣: 乡村型、历史小说、喜感的幻想、“穷丫头攀高枝”,以及剪不断家庭纠葛的战时谋杀案。不过它们都共享了一定的主题,同为当时典型的“女性小说”,因为它们 都关注女性的生活、她们如何渡过难关、历经考验直至无一例外获得幸福的结局。      今年早些时候,当我们见面时,温妮弗瑞德·沃森很肯定地认为,女人读女性小说,男人则读男性小说,这种情形在她写作的年代比如今也许更具有普 遍性。她的作品是以剧情来推动的: 落笔之前,她已明了将会发生什么。本质上讲,它们是好读的故事,自图书馆借阅复还的那种书,正像当温妮弗瑞德第一次说她可以写得比那种书更出色时、她自己 正沉湎其中的那种阅读一样,家人劝她尝试,便开启了之后的道路。在许多方面,温妮弗瑞德·沃森的乡村小说为凯瑟琳·库克森开了先河,后者的小说描述女性成 长奋斗,以及家庭冲突,意欲凌驾传统与律令,同时拨给女性生存乃至赢得幸福的空间。我未曾搜集到任何证据证明年轻的库克森读过温妮弗瑞德·沃森的小说,然 而仅就1930年代温妮弗瑞德·沃森的作品在纽卡斯尔红极一时,广为流传的程度而言,如若库克森未曾品读,倒是奇怪了。      这些小说共同的主题在于让女性拥有第二次机会,让她们适应变局,走向新生,正好像温妮弗瑞德·沃森对不同类型写作的尝试: 调舵扬帆是作为作家的她的一大特质。最后,她转变至不再当作家了,我对此很遗憾,但在她看来却不。她对我坦承“我度过了非常快乐的一生”。而透过《派蒂格 鲁小姐的大日子》,她写了一部非常快乐的小说。      亨莉艾塔·特维克罗斯·马汀      2000年于剑桥
252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书出来了
热度 55 意闲 2011-10-28 02:06
后面一直是编辑在改,我没有做什么,除了比较担心。 国内的朋友,万一想看什么小闲书,可以试一试,但愿不要太失望。 豆瓣: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518600/
359 次阅读|28 个评论
分享 唐诺
热度 14 意闲 2011-10-26 02:11
一旦完成初次阅读,再到第二次第三次,回望这个自然过程追索意味,似乎有点无谓且书呆。不过我喜欢唐诺的各种引述,显见他温暖的个人偏好。比如《寒冬夜行 人》的读书段落,马尔克斯评海明威,还有海明威的诺奖致辞,老人与海式完败,疲惫,谨慎谦逊,真叫人落泪。这书一开始吸引我,在他说“作为一个读者”,典型的西化句--说实在非常多,措辞有待商榷,这一分句,却一开始就感动我。 唐诺谈李白:“即便在诗里头,我们知道李白也仍是个写友谊远远多于爱情的人,他是个浪漫而且很热情的人,但甚少关涉情爱,对女性不狎昵,偶尔写闺情,亦只 是个兴味盎然的旁观者,他的情感干干净净,时间的单位总是很大很大,没有那种动物性的只知当下欲念,连暗示都没有,他焦虑的是生途悠悠的时间,但从不质疑情感,像博尔赫斯所说的那样,友谊对他有种符咒般的魔力。” 唐诺的语文组织很漂亮,富于个人偏爱,散文充满灵气,这就是一例。但也不乏败例:“来看卡尔维诺所为我们引述..."不知为什么多一个“所”,位置也怪, “这不仅仅是因为书籍的制造是苦役,而阅读者是舒适大爷的好逸恶劳建议”,为什么要多出那么赘重的“的好逸恶劳云云”,完全可以停在“舒适大爷”,对比已经明显,唐诺喜欢很长的前缀,时不时插入语,中文功力硬朗,但句式非常西 化,该用的句读往往省略,我不时回头重新看。承认他写得很好,但不是没问题。我希望看到短劲,舒徐在后的中文,如果常常做英式调整,总是哪里不舒服他的好,在联想,在比喻,在感情,在隔开看的词,在尽力精准捕捉幽微思想,连着顺下来,我有时觉得语言隔。
145 次阅读|3 个评论
1234下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7 20:10 , Processed in 0.109852 second(s), 7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