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本文实名刊载在《世界军事》2017年16期上,以下是正文:
& \- p' ^% I, j" O) `0 k$ E* Q* [* T) i+ g
1 q1 k) q' G8 z, m; W$ v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许,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江西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细数起义的领导人们和参加起义的各支部队,悉数是从九江地区赶往南昌集结的。也许有人会问,既如此,为何不在九江起义?偏要赶往南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和赣鄱大地的地形说起。
2 V1 R7 z" r0 x7 k' q6 `3 v5 O
4 g) {4 |* a0 N$ V) D
: T9 u3 K6 g% r/ F' @0 l
8 F& d8 X5 t- \) Y! s& h& _ u" g绝境求生
. j, \1 }" S6 v4 T4 y' E
x5 I7 C* W4 v7 _1927年7月15日,在武汉的汪精卫集团撕去了“左派”的面纱,开始“清党”,史称“7.15政变”。一时间,曾经的“革命中心”武汉,以及农运基础甚好的两湖地区,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各级农运、工运组织遭到摧残,共产党人、左翼人士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革命转入低潮。在这种情况下,将自己掌握和影响的武装力量从国民党阵营中拉出来,举行武装斗争,是挽救中国革命的唯一办法,也是中国共产党绝境求生的唯一选择。
/ z! o4 u# o/ _) b5 c& \) A, G
1 a. `$ Q, S6 _& Q( c, ~3 K此时的武汉“国民政府”,在“清党”的同时,还由唐生智任总指挥,指挥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朱培德的第五方面军“东征讨蒋”。从7月中旬开始,第二方面军以第11军、第4军、第20军的次序,由武汉、黄石顺江而下,准备在九江地区集结完毕后,再会同第五方面军,分别向皖南攻击前进。由于我党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基本集中在第二方面军中,因此党一面将暴露的党员及尚存的工农力量撤出武汉,夹杂在行军队列里向九江方向集结,一方面也在积极争取张发奎参加起义。2 Q( z: C, u9 O4 H
, M& X% ~6 n! P! l& ^9 o之所以要做张发奎的工作,是因为此前我党受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影响,没充分意识到抓牢“枪杆子”的重要性,更没有像后来“三湾改编”那样,“将支部建在连上”。因此党对国民党军队的掌握和影响程度,基本要看部队主官的态度和政治倾向。所以如能争取到张发奎,则第二方面军都会站到共产党一边。如此一来力量就大不一样了。打回潮汕地区,接受共产国际援助,重建革命根据地,再次誓师北伐的成功希望也就更大了。* x+ X6 N1 M( Z, _& n
9 z, ]2 {1 z: f8 |: S+ r6 X
可惜事不如人愿。张发奎不仅没倒向革命阵营,反而和汪精卫密谋,准备在第二方面军里“清党”。这就意味着,刚刚脱离武汉这个险地的共产党人,又被逼入了绝境。何去何从,决策稍有差池或延误,都意味着灭顶之灾。
* t6 |! `& O- R7 N4 Z. z& F+ }( i, M3 `6 ]* h3 c
7月20日,谭平山,邓中夏,李立三,聂荣臻,叶挺等人在九江开会研究对策时,所面临的形势相当严重复杂。在军事态势方面,第二方面军所属的第4军、第11军驻扎在马回岭、涂家埠一带。第20军贺龙部正从黄石向九江开来。第五方面军第3军已移至樟树、吉安一线;第9军主力移驻抚州;程潜的第6军,经江西的萍乡、武宁,分道向南昌集结。南京政府方面的何应钦,李宗仁,叶开鑫等部,正从南京沿长江两岸向安庆移动,准备讨伐武汉“国民政府”。& `5 o& o+ \ f
1 q7 ^% q* ^: B9 n
在军事地理方面,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江西省,交通相当落后。可供大部队机动的路线,大体呈一个“天”字形。上面这一横是沿江通道。下面这一横是横贯赣北丘陵地带的一条东西向走廊,也就是今天浙赣铁路途经之地。一撇是指由南向北注入长江的赣江及其沿岸。一捺是指抚河及其沿岸。九江和南昌,分别位于上、下两横与一撇的交汇处。
2 B; K. _3 i$ h( d) K1 |$ p0 }& q- F# F/ U9 A7 M1 V* n4 I# x
到7月20日时,九江地区完全在我党掌握中的部队,实际上只有叶挺任师长的第11军第24师。第11军第10师中虽有一些中共党员,但师长蔡廷锴却态度暧昧。同属第11军的吴仲禧第26师中,我党几无力量。在第4军中,我党对缪培南任师长的第12师、由奉军改编而来的第21师,并无影响力。由叶挺独立团扩编而来的第25师倒是深受我党影响,但师长李汉魂系张发奎亲信,我党完全有把握拉出来的队伍,只有由副师长周士第兼任团长的第73团。至于第20军,我党在其中的力量极弱。军长贺龙当时也并非党员。能否争取到他参加起义,事先谁也吃不准。
" K7 G$ {6 X( c3 x, Y, B
, Z2 b; h' I+ g6 E所以,如果在九江地区举行起义,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成功的把握并不大。况且九江临江,大部队猬集于此,并无回旋空间。无论是上游的武汉汪精卫集团,还是下游的南京蒋介石集团,彼此虽有矛盾,但在反共上是高度一致的。一旦在九江起义,武汉和南京方面都会利用长江水道快速机动兵力,合击起义部队。在南翼的第五方面军部队也必然快速向南昌收缩兵力,堵住起义军南下的必经通道。由此,起义部队即便能在九江地区战胜兵力占优的张发奎部,也很难冲破敌军的重重合围。' F# P$ h5 s2 V* _$ |! K' H
/ A# {* A$ k- `3 A. g
综上所述,挥师南下,移兵南昌是共产党人唯一的选择。当时南昌城中的敌军,只有王均第3军第8师第23、24团;程潜第6军第19师第27团;金汉鼎第9军第27师第79、80团。第五方面军警卫团,共计6个团,约六千兵力。敌军数量既少,又互不统属,最近的援军也要1、2天才能赶来,因此起义成功的把握很大。起义后敌军虽必然沿“天”字形通道向南昌汇集,但起义军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合围形成之前集中力量打败其中一路,趁胜南下。# Z* }5 d* v) o9 I3 N
- \" M: A4 ?# A, p5 G u
此外,移兵南昌还拥有一个便利条件。那就是昌九走廊虽系水网稻田地带,不便部队机动,但南昌和九江间筑有南浔铁路,有利于起义部队迅速向南昌集结,以尽快摆脱险境。
! f8 i9 P! y" S/ H- {8 |* z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