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湾战争起,视距外打击(Stand Off Attack)就成了新时尚。这使得很多非隐身平台都可以用于打击坚固设防的目标。各种制导炸弹具有一定的滑翔能力,加装加长弹翼后,SDB在高空投放可以滑翔100公里以上,在过去是典型中远程空地导弹的射程了。近30年来,美国不仅继续发展各种制导炸弹,还把制导炸弹嫁接到其他发射工具上,形成全新的打击能力。 ( J2 ?0 B" h" C9 Q8 h/ g( ]/ [$ ~ 6 w$ \* `3 o/ h# w W1 Y+ P7 n7 v2 P8 P$ n n9 M
MLRS或者HIMARS本来是陆军重型火箭炮,现在把火箭炮弹的发动机与SDB炸弹嫁接,形成GLSDB,用火箭弹发动机推到高空,然后滑翔到很远的目标上空,像炸弹一样打击目标,前向射程150公里,后向射程70公里,这是GLSDB特有的,通常火箭炮是不可能向后发射的,除非把发射架转过来。后向射击在通常没有太大的意义,但在时间特别紧急或者同时要向几个方向射击的情况下还是有用的; u. q4 x G+ m$ m
/ U2 a, P+ b1 J# \ ! o( E( ?8 \8 e" ULRASM是洛克希德研制的最新反舰导弹,这是基于JASSM-ER的反舰导弹,中空飞行,末段降低到掠海飞行,射程560公里,全程高空飞行、最后俯冲估计还可以增加,具有自主寻的能力$ I: C) J" W. r
这东西应该是往后一段时间的大国之间互相制约发展方向了,随着电子元件的小型化和制导的精确化,把个玩意发天上去就能打到敌方是最经济的方法,其实战斗部带或者不带关系都不大--想拦截的一个都不能拉下,拦截不住的砸一下也受不了--就是剩的那点残余燃料都够喝一壶的。 4 J! Y. s+ h$ E, C# B1 e另一方面,还应该有制约恐怖游击队的东西-行踪不定,缺乏重武器,防空能力有限,但很易混于民众中。续航力好的无人机应该是比较有效的方式,高精度摄像+红外检测,高带宽防干扰的数据链,以及专门的无人机操纵部队、高效的发现-反映-授权-打击模式的建立也是另外注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