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老兵帅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宋朝的一些不同看法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08:46:40 | 只看该作者
    砺剑 发表于 2011-12-24 19:22
    ! i# l; N- ~9 G8 O$ V# R$ w% ]宋朝我觉得还是对前朝经验教训纠偏的太多,忘了更前面朝廷的更大的历史教训 ...
      z" T$ {8 X2 I( O+ }
    一个是矫枉过正,一个是开始那哥俩心理太自卑,本来不过是皇家卫队的卫队长罢了,忽然就成了皇帝,这样子谁没机会?于是死了命地防范,看谁都是贼。

    点评

    这个在下面回复  发表于 2011-12-26 21:34
    “皇家卫队队长”居然可以统兵出征。这真是有趣的历史新发明啊。  发表于 2011-12-26 16:41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发表于 2011-12-26 16:39: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毛锥子 于 2011-12-26 16:43 编辑 . T$ |% }# W& D9 A0 ^  U

    + v6 t8 t$ s7 z- G, C3 w老兵帅客既然在篇首就说明希望坦率讨论。那我就坦率说了,这篇文章,让我很失望。不客气一点说,读起来很有哗众取宠的感觉。以老兵的史笔,不应该写出这种水平的文章。' U! C0 ^! \: L, B, \8 h% d

    9 z* B" j5 a: E1 Q4 W6 b& o“现在网上有一些文章,称宋朝优待读书人、恩养礼遇士大夫,还说赵太祖太庙立誓不杀大臣(除非大臣谋反),本人对此有不同看法,故写此文,欢迎有不同意见者坦率讨论”. i+ O% t5 ^, s& p; y# P" f$ H
    + `$ J1 k: O9 q
    这是开篇第一段。就是作者认为“网上有一些文章”称宋代士大夫政治地位高。而他本人对“宋代士大夫政治地位高”这个观点有不同看法。即,他不认同宋代士大夫的政治地位高。
    / A6 q4 M/ @! \$ E* c
    ) n% [! n; H' y( h# t  X: U4 v这是我对这篇文章老兵写这篇文章主旨的理解,如果这个理解不对请作者澄清。如果老兵承认我说的无错的话。那接下来就继续。
    * P4 f' ]  `, P3 D+ [+ j9 Z8 i+ \; u" e2 s
    我这里要特别指出,天水朝士大夫政治地位高这一论断,不仅只见于“网上一些文章”,而是若干史家之定论。有兴趣这可参加余英时先生力作《朱熹的政治世界》上第二章《宋代“士”的政治地位》。我不知道老兵帅客是反对这个宋代士大夫政治地位高结论本身,还是反对某些“网上文章”对这个观点的论证。故此处暂且记下,请作者一并澄清。
    4 g+ C/ I- W3 [' }
    ' i- c' ?/ r1 E9 x  f作者二三段,我看和这篇主题没什么关系。故就不论了。第四段,开头这句“开科取士始于隋代,至唐朝走向完善,宋朝照搬而已”可谓大谬。张希清先生在《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中对唐宋科举制度之不同,早有详细考证。邓广铭先生在《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一文中,对科举制度之于宋王朝文化发展之影响亦早有论述、即使对这些都视而不见,《宋史选举志》,一般读史总不会不翻吧。试举一例
    2 y* b, ?$ K7 I0 ~. P6 r2 n7 G
    5 ?4 ?3 z) q+ A) i% w“天圣初,宋兴六十有二载,天下乂安。时取才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钜公,皆繇此选,而仁宗亦向用之,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
    5 o9 G# j8 \* V4 S: Y
    7 @) r' g# [2 S8 C: u5 g( j7 O“时取才唯进士、诸科为最广,名卿钜公,皆繇此选”。仅此一例,即可见广泛实行科举制度的宋代士大夫政治地位如何。敢问宋之前哪朝可与宋比?
    ' j" a+ X8 ?8 p4 k
    ! `  A- P' Z2 U( D第四段后面论述基本都是论及宋代冗官问题,我亦不知此与宋代士大夫政治地位高低有何太多关系。故此处先放下其多有乖于史实之处不论。
    ! N7 F+ V# Y+ g1 g& }8 T
    & M% b. Y% q! B第五段谈论的是冗兵问题,我亦不知此与宋代士大夫政治地位高低有何太多关系。0 w) E4 L. R* m5 g; x2 V1 c7 T

    2 ^5 e/ o8 o/ S2 u& r9 O8 i第六、七段,老兵之观点“”历朝历代凡是稳定的政权,都不会对读书人太苛刻,更不会轻易杀害读书人”“历朝历代的朝廷政治斗争一般不会杀人”。且不说根本没有作证观点的证据,即以观点而论,也是表述模糊。何谓' E! ?! V0 L& {+ R. h; R/ z
    “不会太苛刻”“?何谓“一般不会杀人”?老兵这种模糊表述,实际上企图模糊宋代与其他朝代的重要不同,不杀大臣及上书言事人
    0 S& X$ S6 d( ~
    " D  B; \/ q) ^+ [( ]宋代“不杀大臣及上书言事人”到底是不是史实,请看宋代人,以及后代人之观点,试举数例。, E! ~4 N8 k& p$ B) Y) Y

    & t  r" {* d' e3 T”尝观自三代而后,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如百年无内乱;四圣百年;受命之日,市不易肆;百年未尝诛杀大臣;至诚以待夷狄。“
    8 f& H" q* t' v+ {/ O7 C; s1 h& |, O2 O% O% v3 ^/ b9 C; x+ V% L& ]
    以上为宋大儒程颐之言。& w9 O; `& H7 i# }
    2 y: Z: u! _  S* e  q4 A1 T% h* y
    ”贵朝之建国也,家法之美,体统之正,治内者甚备,御下者甚严,唐末五季之弊一皆革之,纯乎其一王也。……而外戚不与政,宦官不典兵,而不杀大臣,此又汉唐之所不敢望,与三代可以比隆者也。“) z+ x& O% q' l
    - w: l5 o# e  A. w7 |; G3 W( m' L
    此为元人郝经之言。; C9 T# a4 Z) ~2 a0 ?, n
    8 N; s7 e4 u( ~3 g
    ”宋世典常不立,政事丛脞,一代之制,殊不足言。然其过于前人者数事,如人君宫中自行三年之丧,一也;外言不入于梱,二也;未及末命即立族子为皇嗣,三也;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四也。此皆汉唐之所不及,故得继世享国至三百余年。”1 s, {- P4 X6 A

    ) ~$ B, M8 G; ]; Y/ R, |以上为大儒顾炎武之说。* X9 m5 t6 k" O% i; i9 F& Z
    $ H3 ~+ z2 }. @2 l4 V. ^' p: W
    由此可见,不论是宋代人自己,还是宋之敌国人,还是宋之后人,都不曾否认宋不杀大臣之事。这更不是老兵三言两语就能否定的。6 e0 b, X8 p/ ~7 v

    & Y+ B: D5 j, _至于最后,言论自由云云。我只能说,按照现在的某些标准,任何封建王朝都是没有言论自由的。但这种讨论历史的方法,一点没有可取之处。; ~# o- |3 N3 n( Z7 n

    3 ^! K$ c& g, b9 o3 l* {6 r# P- C3 C1 g. }$ ~* t

    0 C7 ?  K" L( v) T2 x6 F8 W1 G, J! T

    ( o% j& l$ N' z) i% y1 k4 r. @  q: S

    点评

    油墨: 5.0 油菜: 5.0
    油墨: 5 油菜: 5
      发表于 2014-11-8 16:17
    喜欢这种详细的挑骨头  发表于 2013-7-24 10:08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21:28: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兵帅客 于 2011-12-26 09:11 编辑 6 k$ R  N$ ]1 R3 z4 l8 e8 l
    毛锥子 发表于 2011-12-26 03:39 $ k6 e9 `+ n. S& S- R
    老兵帅客既然在篇首就说明希望坦率讨论。那我就坦率说了,这篇文章,让我很失望。不客气一点说,读起来很有 ...
    ; n0 F" Z, d5 Z; m8 V/ x! ?. E
    % f2 N3 r7 }% @9 Y2 k6 E+ }7 T
    呵呵,回您的话。: D4 j2 G; t- u' K: s5 I1 }! e. q
    2 F; }" L. J1 x/ w& o7 h' }2 R7 c* m
    首先,说明一下这篇文章写成的历史背景。你知道我在来这里以前,在另外一个论坛,清谈天地,待过几年。在那里颇有几个喜欢借古讽今的,喜欢说宋代善待读书人,前朝于此一致,借此来说本朝虐待读书人,不如前朝。于是引来一片争论,我对此才写了这篇文章。. B/ E  F0 d/ t2 c9 x* {

    - Z) {- o! P. n* N其次,咱们开始逐段讨论。1 F7 v+ i  ?  [  H( F
    . K) Z: m3 g2 ]' F/ h# s( t* I
    一。我说的是不同意称宋代优待读书人,而没有否认北宋的一些时期礼敬士大夫,这二者之间并没有等号的。但是这个礼敬只限于从太祖朝到英宗朝,到了神宗朝就差多了,因为士大夫们只想着朝廷是与士大夫治天下,而非与百姓治天下,完全不顾朝廷财政亏损这个大问题,使得神宗对其大失所望,而不顾群臣的反对,坚决用王安石实行变法,随着变法的反复,新旧两党反复严厉压制对方,造成严重党争。此后的哲宗、徽宗两朝,继续反复,以至于党人碑都出来了,以此成为徽宗借蔡京专权打击异己分子的棍子。如果说这个时期还能称为礼敬士大夫的话,蔡确是怎么死的?乌台诗案又是怎么回事?后来又有如何的报复?这样互相往死里整,如何能称为礼敬?也许你会说那是臣子之间的所为,不代表皇帝,可是中国的臣权是君权的附庸,没有君权的默许或者无能,哪里有臣权的机会!3 p# K6 b; p9 h3 }8 H5 K$ A' O; P
    ' X0 T% ]! u8 G& O1 r9 R. ~0 ^
    二。我原文的二三段是很重要的,目的是说明赵家兄弟这样做的目的,也就是说是以文官压制武官,降低后者的政治地位,同时佐之以分散武官的兵权,防止陈桥之变再度发生。事实上赵家兄弟不仅猜忌武官,甚至连文官都猜忌,连个州行政权都要弄出个知州和通判来互相牵制,唯恐有人能有直接做事的权力。说白了,赵家兄弟优待士大夫的目的是抑制武官,而在同时连文官一起抑制。这样猜忌一切前提下的礼敬,我只能说那实在是虚伪。; g+ T0 }2 N. g0 ?( |' \7 T

    1 ~7 G/ Q. h0 H8 H  a6 a3 O% F三。宋代取材,自然出自科举为多,但是为官者并非皆出自科举,存在大量的荫补出身官员,其出身可以是中上级官员的家属甚至门客、医生。虽然说做到高官的多是科举出身,但是并非官员阶层都是科举出身,有相当比例是荫补出身者,这点与前后朝,唐与明,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甚至还不如明呢,至少明朝没有干出来一品官可以荫补二十人为官这种事情来。明朝是举人以上才可以做官,但是高官皆为进士出身,这点直到崇祯朝才有所改变,以此论之,宋还不如明呢。当然这里指的是文官,武官另说。/ c+ x6 S3 t( @2 ^% D) M& c
    % ]! C$ O9 [* n- ?) s" H- w
    四。我的第六、第七两段说得很清楚了,中国历朝的政治斗争除非威胁到皇权,否则一般不会杀人。这个当然有例外,唐有中宗,宋有高宗,一样的,反正我是不相信太祖誓碑那件事。又要宣誓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又要隐蔽而只有新即位君主才能入内观看,不合人情。当然了,北宋的确不杀大臣,因为互相牵制的政治结构下,其根本没机会威胁到皇权,又何必杀人,斗争失败的发配到瘴疠遍地的地方就是了。事实上,中国历代汉人主要王朝,肆意杀人的只有一个汉而已(大不敬就可以导致族诛,而其理由可以极为牵强),其它都不是的。
    3 l; F- a' _2 u6 ^6 @" i8 {' y/ [+ r* G3 q+ x
    五。顺便评论一下你所引用的那几位大儒的话。
    ) m  ]; N; \! \. u+ K
    ; O% `- \2 b6 t程颐称百年未尝诛杀大臣,那是啊,政治斗争失败者送天涯海角,有那里的瘴疠伺候着,何必杀人。4 {; F8 O$ F: ?) u8 P! C$ j' J6 y

    6 M8 ^6 A2 j: ~郝经称宦官不典兵,我不知道他是否知道李宪和童贯,假如这两位不算统兵宦官的话,神宗朝、徽宗朝征西夏的统帅是谁啊。2 n5 r; `. Z6 O1 y

    8 B/ L1 J: e# ?7 {至于顾炎武所说的不杀大臣及言事官,对,陈东不是官,不算。
    7 a2 u- a6 M+ O) |  Z( z8 i2 X* M# J6 q: D  J+ k( L6 G
    顺便说句过分点的话,历代大儒的评论,多有自身情绪的需要,当不得真。而这些人,以明末那三位最过分,属于明朝愤青,大言无实的例子太多了,不能看的。

    点评

    油墨: 5.0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油墨: 5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4-11-8 16:17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6 21:51:2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殿前都点检一职。0 l% v! c# m+ u
    % U1 o( Q' k/ h0 a
    此职出现于后周世宗朝,原因是高平之战中,皇帝原有亲军的侍卫亲军的马军和步军两个都指挥使不战而逃,几乎导致战役失败,世宗感到有整顿直属军队的必要,因此建立殿前军,设置殿前都、副点检﹐位在殿前马步军都指挥使之上。于是禁军有侍卫亲军和殿前军两部,殿前军地位在侍卫亲军之上,其长官殿前都点检也就成为皇帝最亲信的卫队将领。其职务首任为张永德,后来世宗怀疑其可能有异心,于是换成了赵匡胤。' {7 ], a* ?( Q1 Z$ a
    9 k2 T, y2 m4 p7 B! H2 A& X) n
    陈桥之变以后,因为赵匡胤曾任此职,殿前都点检不再授人,而殿前副都点检也很快取消,以免出现新的陈桥兵变。

    点评

    油墨: 5.0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油墨: 5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4-11-8 16:19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1-2 08:06
  • 签到天数: 94 天

    [LV.6]出窍

    25#
    发表于 2011-12-26 23:20:00 | 只看该作者
    杯酒释兵权我认为就是吸取唐藩尾大不掉。。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00:43:12 | 只看该作者
    lailai 发表于 2011-12-26 10:20 : F$ c; l: h3 L: p% ]
    杯酒释兵权我认为就是吸取唐藩尾大不掉。。

    # n9 I# u1 V4 E# |# [$ b对,这是消藩过程中的第一个步骤。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发表于 2011-12-27 10:06:18 | 只看该作者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2-26 21:51
    + ~3 \- ~1 ~  K( \关于殿前都点检一职。5 L1 _( F7 S8 O& F

    4 J# r( k3 B( h: z1 r" ~此职出现于后周世宗朝,原因是高平之战中,皇帝原有亲军的侍卫亲军的马军和步军两个 ...
    & f4 y4 ]' T. R, F. h- g
    嗯,历史考证,这个我喜欢。比那些大通话好玩多了。; ^% s5 h) [% Y4 i7 {- Z

    ( U+ [+ C9 E$ J+ g让我举出你的几个错误
    % \! l* w* L" ^9 `3 ?+ E8 p; m4 B9 B% d, u4 C& V, Z
    1,后周殿前司设置具体时间
    4 b! z1 I: i9 O' @  M9 {" V! A- g% v: s: |$ d
    最早关于后周殿前司的记录,是。《宋史484》“(广顺)二年,改大内都点检、权侍卫马步军都军头,领恩州团练使,迁殿前都指挥使”。由此可知,后周殿前司建立时间,当不晚于于太祖广顺二年。
    # K% |2 D* \4 @7 Z
    % |, P. v5 b/ C6 ]2,“殿前都指挥使”地位
    % Y+ d0 z9 ?& g' b
    + T% O  V* I' H( [据《旧五代史113》,周太祖病故前,以“殿前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李重进为武信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典军如故;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睦州防御使樊爱能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洋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以虎捷左厢都指挥使、果州防御使何徽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 R+ ]% f% X) L0 ~

    4 V4 t( d8 f% G0 k( {$ i4 K3 K由此可见,至周世宗即位之时,殿前都指挥使地位即与侍卫亲军马军、步军都指挥使相当。$ N. M7 N) f4 `4 |& v
    ( M. g- z8 K' H4 U( L6 G4 D
    3,“殿前都点检”之设置与地位
    7 H" }* t2 K3 h5 c, g4 |, j0 x- x
    ' Y0 t  ?; z2 v$ J- X$ q殿前都点检之职设置,是周世宗为平衡手下将领而采取的措置。高平之战后原殿前都指挥史李重进升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张永德接任殿前都指挥使。李升迁速度高于张导致李张不合,故显德三年十二月,“以滑州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驸马都尉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校”。殿前都点检地位,当与与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相当。
    5 \" |6 ?' ?& H2 ?& t! H, Q! Q
    . ~& q8 W5 D2 g4 P9 d以上可知,周代军制,先有殿前司,才有殿前军职。一,老兵你的论述,弄反了这两者设置顺序。二,殿前司从建立起即为中央禁军一部分。至显德元年世宗整军后,才将部分禁卫宫廷的内侍军划归殿前司。老兵所谓“皇家卫队”定义其职能,不够全面。
    4 U( R! t1 t* O, Q0 r( N
      [( h# V9 J* u0 [$ P+ L! r4 Y+ D
    $ F, w" U$ J8 C( [" X
    & V$ x& `: [5 ~2 U4 g$ M4 F- e4 r
    : R% ]% Q+ x8 O$ u; _. ?8 Q$ T! f1 t

    点评

    油墨: 5.0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油墨: 5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4-11-8 16:19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10:26:56 | 只看该作者
    毛锥子 发表于 2011-12-26 21:06
    9 n4 }1 y: |5 z& ]嗯,历史考证,这个我喜欢。比那些大通话好玩多了。$ \* l6 b# U/ Q3 a4 A5 K! X
    / z! u. a$ r* |. g! C, s8 Y1 w8 L7 K/ V
    让我举出你的几个错误

    & h0 e$ y9 V/ O1 m我看到的资料与你有所不同,如果可能的话,请参阅《五代十国制度研究》一书第418页,该段讲述了后周殿前司的确立。此书作者杜文玉,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1 A* q) [! p8 J2 W. m# f8 b  T, Z5 Z. [* _/ E
    我手里有该书的纸介质版,但是不知道哪里能够找到电子版,因为篇幅较长,我不想手敲录入,麻烦你自己看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
    发表于 2011-12-27 10:38:07 | 只看该作者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2-26 21:28
    3 @7 Z6 ^, V; K3 N) J, ]呵呵,回您的话。  ~! a3 i2 U) P$ e

    $ _6 b% J3 ~; {& s, ?首先,说明一下这篇文章写成的历史背景。你知道我在来这里以前,在另外一个论坛,清谈 ...
    9 E2 H  Y- D" y& j7 u# Z" |
    一,读书人和士大夫确实不能划等号。但宋代,读书人是士大夫的主体。我要特别强调一点,用某些个例推翻整体事实。没意思。
      S7 a: N- k: h" P! t* Q
    ! ^! I& q7 Z& Q二,我只能说你缺少对宋代官僚体制最基本的了解。
    - B4 M  J9 Y: s- @/ z# o5 a) k" ]( a6 a! z1 B
    三,我的原话:“名卿钜公,皆繇此选”,敢问宋之前哪朝可与宋比?你不敢否认我的话,只好用举明的例子。
    2 o, n" ?- \" F6 |! O. a4 p1 ^
    # F3 w# W! D! X; G* u3 Z四,话说得清楚不清楚,在于史料能不能证明自己观点。
    / Q( _- O. b* @
    3 j& Y' |; W2 W+ [3 q) v1 k) j5 E五,我引用的话,足以证明不论当时人,还是后人,不论宋人,还是宋之敌国人,都把不杀大臣当做宋一政治特色。至于什么“顾是是愤青,大言无当”。不看别人说的话有没有道理,符合不符合实际。先打上个标签,我看说这句话的人应该先检讨一下自己是否大言无当。
    % f. r0 s) b: L% b& K, u* q# f/ U. {* T( @7 c5 }

    $ {' k" B% o+ f" u6 c7 ~
    + R- Q) g: O5 P# W; p+ \+ H

    该用户从未签到

    30#
    发表于 2011-12-27 10:46: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毛锥子 于 2011-12-27 10:47 编辑 / |/ g) m. o2 `, l* B* W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1-12-27 10:26
    3 r0 L1 f; @, X我看到的资料与你有所不同,如果可能的话,请参阅《五代十国制度研究》一书第418页,该段讲述了后周殿前 ...
    1 C3 _. c  u0 H) C& f' r6 s8 [8 m

    ' e! e: ~! c' M  N" g杜书我有,可到新浪查询2 A& X8 W! L$ l$ g
    / [" @0 p- c1 J% ?
    杜说“后周殿前司系统建成于后周世宗统治时期”。这个论述和我的说法是不矛盾的。我强调是,其司建立当早于广顺二年(杜在这里把资料写错了)。殿前司建立后,官职的完善当然要有一个过程。过程大概完成,才能称之为“建成”。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24 18:56
  • 签到天数: 1 天

    [LV.1]炼气

    31#
    发表于 2012-1-2 11:50:21 | 只看该作者
    老兵研究过武选官没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2-23 17:02
  • 签到天数: 529 天

    [LV.9]渡劫

    32#
    发表于 2012-1-10 23:27:15 | 只看该作者
    宋朝的经济在封建社会里算是繁荣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3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08:19:56 | 只看该作者
    爱思伯爵 发表于 2012-1-10 10:27 $ D) D7 {' i- a% d
    宋朝的经济在封建社会里算是繁荣的
    ' Y9 e, |% o0 c% k
    只能说是还算可以,因为各朝的税收并不反映经济状况,而只反映了敛财能力,甚至是竭泽而渔情况下的敛财能力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发表于 2012-3-1 21:40:00 | 只看该作者
    "宋朝以科举取士,王安石导致了王学,于是秦桧执政时期专门推崇王学,文章不推崇王学者不用想被录取"( ^$ o  l9 J5 L8 t
    这是真的吗?不是说北宋亡国源于王安石变法,因此北宋之后王安石就臭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3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01:27:43 | 只看该作者
    愚者乐言 发表于 2012-3-1 08:40
    6 E0 n% K- c  _) r( q, A$ U5 y"宋朝以科举取士,王安石导致了王学,于是秦桧执政时期专门推崇王学,文章不推崇王学者不用想被录取"# S: K. Q5 Z+ e; ]- E- @
    这是 ...
    2 F% p+ V$ b, p0 Y
    王安石的名声开始倒霉是高宗朝的事情,原因是高宗为了给自己的父兄洗刷,把亡国的屎盆子推到了蔡京头上,而蔡京用新法,新法旧法导致新旧党争,其肇始者是王安石,于是王安石也跟着倒霉。其实说起来,新旧党比起来,旧党的嘴脸要难看得多。
    9 n) L3 _! r+ k& t2 s& p; L5 K1 S0 t% A; e3 t( ^5 S
    政治上虽然如此,现实中却未必,终南宋之世,财政上一直用蔡京之法,因为否则就无法筹集到足够的收入来应付支出。具体的例子就是赵开,此人的做法实际上就是蔡京的那套,骨子里是一回事。经济上如此,科举也一样,高宗朝秦桧执政期间,一力支持王学,于是王学成为显学,不用它就别想在科举考试中过关。秦桧死后,朝廷中算秦桧帐的呼声很高,于是王学跟着倒霉。
    ) U5 ?6 d& r3 {
    6 Z2 e4 P& O& H4 B7 q' ?  _7 Z这就是政治和现实的关系,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清的。

    点评

    油墨: 5.0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油墨: 5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4-11-8 16:2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36#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01:34:29 | 只看该作者
    愚者乐言 发表于 2012-3-1 08:40 - M! D/ A$ d& x! y
    "宋朝以科举取士,王安石导致了王学,于是秦桧执政时期专门推崇王学,文章不推崇王学者不用想被录取"9 w" I+ c+ Y  M' w* O9 s3 n! q
    这是 ...
    ; X; C$ h' p6 ?7 d1 v$ ]
    另外说一下,北宋亡国和王安石变法毫无关系,如果不是那父子皇帝胡来的话,根本没事的。高宗那是在给自己的父兄洗刷,乱扣屎盆子,正好满足了一些政府官员和文人的需要,因为变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于是就把变法的危害说得很严重,属于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6 ~5 j' B! y3 Z: N4 k' _- I
    / X. q' x0 ?" _
    南宋时期这方面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贾似道,此人在宋史上很差,但是实际上远非如此,原因就是他的公田法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要借此泄愤,仅此而已。

    点评

    油墨: 5.0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油墨: 5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4-11-8 16:21

    该用户从未签到

    37#
    发表于 2012-3-2 03:01: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蜢 于 2012-3-2 03:21 编辑 : v( O( V+ J; ?8 V$ j; m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2-3-2 01:34 ; Z! K9 P9 E% i* F, t
    另外说一下,北宋亡国和王安石变法毫无关系,如果不是那父子皇帝胡来的话,根本没事的。高宗那是在给自己 ...
    0 j; N8 R$ E% s1 ]: J0 n3 E0 z+ m2 q8 k2 I

    ( C# F+ }0 P# P所以俺看到许多现代同学引用“历史”教训就头疼。知道和理解是俩会事。 中国历史记载的丰富在世界上是特殊少有的。现下只要能识字的同学们都可以读历史文献。但大多数只是停留在了解了“书面上的历史”,当然还是比把演义和评书当历史强哈。真正深入分析历史材料背景的人不多,没有对人性和人类社会的深入了解,没有一定的历史功底,这还真做不好。
    * ~* w. X4 \9 T* l. i! b% m! {4 Z+ z( Y5 z1 o" I9 u
    老兵这家伙是少有的对历史有独到见解的人才,却是个懒人,不多写写,简直是锦衣夜行,应该接受人民的批判!

    点评

    油墨: 5.0 给力: 5.0
    油墨: 5 给力: 5
      发表于 2014-11-8 16:21

    该用户从未签到

    38#
    发表于 2012-3-2 03:09:02 | 只看该作者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2-3-2 01:34 , i  o+ M6 Q8 ]% ?7 U
    另外说一下,北宋亡国和王安石变法毫无关系,如果不是那父子皇帝胡来的话,根本没事的。高宗那是在给自己 ...
    3 q! M' P. a9 C) P5 H7 U
    但贾童鞋绝对要对南宋最后的军事失败负主要责任。北宋也是气术已尽。按老兵的逻辑,如果不是辽国内部内乱(辽末帝的胡来),辽也不会灭,金人完全是从一个奇迹走到另一个奇迹。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08:24:45 | 只看该作者
    草蜢 发表于 2012-3-1 14:01 & ~# @! r* g0 X% N6 G
    所以俺看到许多现代同学引用“历史”教训就头疼。知道和理解是俩会事。 中国历史记载的丰富在世界上是特 ...
    - W" w. s, ]5 ^
    干嘛多写啊,历史用来洞悉兴衰以便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或者用来和朋友开怀畅谈,都是很好的。但是教笨蛋明白事理是世上最困难最乏味的事情,以我创立明教,自居光明左使,和创立懒人帮的行迹,怎么会有那样的兴趣?
      f1 h( y& M% L1 j% G$ ?! {
    ) m& S, ^7 _3 v2 S& K5 X8 Z我知道很多人在写历史方面的东西出版,但是我对此毫无兴趣。印刷手纸这东西无论对大脑还是对屁股都无益,何必呢。
    " z0 v9 C5 E. h% M( o6 T  l8 c0 x+ x6 x  V, }% x! V
    或者这样吧,你出题目,咱们在这个版面闲谈好了,题目限制在中国历史部分,而且只涉及中国本土,因为我对西域史并不熟悉,当然如果别人熟悉而且介入,我没意见。; [0 K5 Q% d/ _$ c/ P, w
    : t: V+ f8 Q  I' ~4 B
    正好,和尚和小a整了个近代史二人转,那咱们就来个古代史二人转好了,希望这台戏能唱成大合唱,而不要像他们那样一直是二人转。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5 00:48
  • 签到天数: 2591 天

    [LV.Master]无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08:36:48 | 只看该作者
    草蜢 发表于 2012-3-1 14:09
    6 J0 T/ ?1 B* X' L) l但贾童鞋绝对要对南宋最后的军事失败负主要责任。北宋也是气术已尽。按老兵的逻辑,如果不是辽国内部内乱 ...

    & W9 d4 {# d1 b8 w& q, @6 J. a( c% {贾似道的问题在于三点,一个是为了对得起吕氏家族而损害了其它宋将的利益,得不偿失;另一个就是没有及时大举出兵解襄阳之围,第三个就是丁家洲之败。但是南宋末年的军事失败该打板子的不止他一个。
    8 @* J7 D* x& Z& W0 z2 h4 |- [7 g. [
    , F4 U" V! \# Y8 N: [! u北宋灭亡纯属那父子皇帝的人祸,否则哪怕依照童贯的军事安排也不至于此。辽国可没有末帝,那是金朝的事情,辽最后那个是天祚皇帝。辽的灭亡主要出于两点,一个是用人不当导致的军心涣散,一个是头下州制度导致的地方割据。最后说一下金的事情,金开始的军事成功远远领先于政治成熟,原因是军事上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否则假使辽或者北宋应对得当的话,金会输得很惨的。这方面具体的例子就是种师道对钦宗的建议。

    点评

    油墨: 5.0 油菜: 5.0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油墨: 5 油菜: 5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4-11-8 16:24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8-18 23:48 , Processed in 0.059423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