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3-8-10 03:13 ![]()
+ |3 l1 f. b* C2 ~% m; R第一。从两晋到隋唐的世家与你所说的宋世家不是一回事,后者最多是势家而已。* H' W: S8 @0 X5 b
6 y7 g) ` s- L第二。战国时期秦楚哪里养 ... + g6 t0 e4 e/ L1 h
什么叫做“世家”?两晋隋唐的“世家”从本质上讲和宋朝“世家”有何不同?从表面上看无非是两晋隋唐的“世家”当官全靠荫庇,世家把持朝政等等。但宋朝的世家除了子弟荫补再通过科举外,把持朝政之类并不比两晋隋唐稍弱。甚至皇帝的废立继承也是大臣决定。宋朝的世家以联姻等等手段结成一张大网。即使有些臣子最早出于寒门,有才干的也迅速被各大世家所网罗。其为“世家”的本质并无不同。
2 U# E* c5 e$ O$ ?' B
, ^) [3 t" p6 y. Q3 G历代的危机最终可以总结为财富和资源分配的危机。在技术落后的条件下,不论上面的税怎样收,玩出什么样的花活来,粮食产量也就固定的那么一点而已。如果不存在剥削,那么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均口粮会逐步下降,最终达到人口爆炸时,平均口粮不足以养活每个人,那么社会自然要动荡崩溃最后重组。
: k) g$ i T) t. a. {+ {) c% _$ L, _3 w9 C3 s- B
但剥削的存在使得这个过程大大加快。盖剥削的存在使得大量的收成沉淀到大地主手里。这大大降低了贫困人群中的人均口粮。一来使得贫者愈贫,二来使得贫者对于天灾人祸的承受能力下降。于是稍有天灾人祸,贫者必须起义才能求存。7 n0 v4 ]. W+ v- Q% [: y. F
# ~3 L# D6 c* k, O# J' G
这个问题直到资本主义大工业化生产出现后才得到缓解。无非原来的无地流民没有出路,现在可以做工罢了。
' f# O4 [4 s( v5 b, {+ T2 y8 ]& C7 k4 J' c6 f3 c0 D7 ?5 }
所以宋朝财政危机的根本性矛盾还是兼并问题。宋不抑止兼并,使得这个问题越来越尖锐。宋朝政府其实明白问题的根源。所以搞出用“高福利”收买流民的办法。但宋朝没有工业革命。政府从土地上得到的税收是有限的。所谓专卖等等也只能是救急。当然,重视商业税收和收入,这点它比明朝好很多。
5 S9 ?+ z2 F" v5 X5 {! u4 c
( I9 E. a& A6 e+ B. P以有限的税收来养不断增长的流民当然是越来越吃紧。这里的问题是政府的税收不足以将地主手里的余粮置换出来。 C6 c% R9 z/ t$ o I. L$ W y1 Y. S# O+ }
* Q* g, q0 {/ {举例来说,地主家里有一百万石余粮。政府抽了五分之一的税。那么政府的收入就是二十万石。而福利缺口却有六十万。如果没有额外收入的话,政府是无力把剩下的八十万石余粮购买出来赈济人群的。那么政府所能剩下的手段,要么是强行收取。要么是放着窟窿不填坐视崩溃。
0 k- K1 N7 c0 ?1 A2 T/ f7 t4 o. n- a# O* W* Q z! n
前者,由于掌握政府的正是大地主阶级,根本不可能实现。后者倒是经常实施,于是就有民变了。 s0 N0 r! s* n1 E
; I# R) I0 h9 Y- }而在工业革命后,政府掌握了另一个财源,即从工业品的产出上抽税。同样是一百万石余粮。政府抽了五分之一的税。但政府可以在高附加值的工业品上抽到更多的税(假设货币投入充足)。于是政府有足够的钱赎买地主手中的余粮。这样就理顺了关系。
. ]6 h/ Y: @5 r* s/ Y- c4 |* e* J% y3 d
; S# x" G3 ~+ j, f# W6 j7 l所以,我想在这里说是宋朝和其他朝代相比的确更注重民生。但宋朝没有经历工业革命,政府无法开源,又不能节流,那么财政危机的到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