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2-12-15 14:00 编辑
6 y, `; a9 L) u! T4 R
( p2 k/ f. ~& [! s9 o鼓噪了好几年的海空一体战终于在2012年2月《美国利益》杂志上题为《海空一体战:在不确定的时代推动稳定性》的文章中有所澄清,美国空军参谋长诺顿•斯瓦茨空军上将和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纳森•格林纳特海军上将联合执笔,阐述了美国空军和美国海军深度一体化作战的设想。尽管文章没有指明中国,但中国作为海空一体战的目标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海空协同作战不是新概念,但海空一体战把海空协同作战概念推进到战略层面,和传统的海空协同作战还是有所不同。在传统上,海军主管大洋上的海空作战,空军主管大陆上的空中作战。即使在冷战时代的对苏作战中,这依然是适用的模式。美国海军主管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海空作战,美国空军主管中欧和南欧方向上的空中作战。但是冷战结束了,苏联解体了,中国崛起了,老经验不管用了。在可能的对中国的作战中,从西太平洋到中国大陆纵深是一个整体的作战方向。随着武器技术的进步,美国海军的航母、巡航导弹与美国空军的隐身战斗机、隐身轰炸机都形成独特的优势,但都不足以打破中国的海空防御和反制,尤其是很使美国海军、空军忧心的中国战役弹道导弹,包括具有末端机动能力的反舰弹道导弹。只有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战斗整体,才有可能突破这种中国的所谓反介入/战区拒止(简称A2AD)战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海空一体战可以和20世纪80年代的空地一体战相提并论。在80年代时,中欧苏军的装甲优势形成巨大压力,美国陆军和美国空军都无力单独挡住苏军的钢铁洪流,于是空地一体战应运而生。不仅美国的战术空军在战法和训练上极大地加强了对地攻击,AH-64“阿帕奇”武直和A-10攻击机也是空地一体战的产物,空射精确制导武器的广泛使用也开始于空地一体战概念。
% k% x3 v& X& ?. |8 H1 O' _
3 b, v( `; O4 b" V2 }0 z0 j# J海空一体战对武器技术的影响现在还难以预测,海空一体战的未来也远非定论,但海空一体战已经饱受争议。海空一体战的核心在于突破A2AD,具体手段是用海基巡航导弹、隐身轰炸机、舰载隐身无人攻击机的综合攻击力攻击中国沿海和纵深目标,但直接攻击中国大陆目标引起的中国反弹是海空一体战所无法约束的。空地一体战尽管是空军和陆军的一体作战,但这还是在战术层面上,不存在苏军因此而立刻升级到战术核反击的问题。对中国大陆的直接攻击怎么看都是战略层面的,即使不遭致中国的战略核反击,也绝对无法排除中国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反击周边甚至远在关岛、夏威夷的美军基地的可能,从而引发连锁的国际政治问题,容易导致不可控升级。
' H- y- [& x% {; Q* O6 l2 K7 e. P& B9 o8 m! E; I
为了提供比海空一体战更低烈度的军事选择,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杰弗里•克莱因和韦恩•休斯教授(均为退役海军上校)在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在和平与海空一体战之间》的文章,提出遏制中国的海上战略(war-at-sea strategy),用控制第一岛链内的制海权阻断中国的近海交通,并阻止中国利用海洋作为威胁美军基地和美国盟国。
" W5 s) [+ O: e; D
% J0 B: j: c. V这个海上战略的核心在于不打击陆地目标,甚至全力避免对任何陆地目标的攻击,而是依托美国的潜艇优势,控制第一岛链内的海洋,把冲突限制在海上,以控制冲突升级。新战略的好处是可以在威慑到海空一体战之间灵活控制烈度,为美国的安全决策提供更大的灵活性。第一岛链包含日本、台湾和菲律宾,第一岛链内的海洋基本上属于中国的中近海,封锁第一岛链可以有效地截断中国的海上运输,包括原料进口、产品出口和沿海的一般航运。第一岛链内也是中国反制日本、菲律宾的美军基地的出发阵地。 t6 ]6 _0 L' Q4 L
; \; J5 W& M' Q7 j+ H' r
文章提出用大规模潜艇战和水雷战作为主要作战手段,配合以隐身、高速的导弹艇巡逻海面,美国海军陆战队则伺机夺取离岸岛礁(尤其是南海),但不攻击大陆目标。这样的海上战略在和平时期就可以开始构建,导弹艇的驻扎和联合行动在政治上的敏感性远低于航母靠泊,也便于参加反海盗、反走私、护渔、宣示主权等和平时期海上保安行动,有助于把从日本、韩国一直到菲律宾、新加坡的美国盟国融入统一的作战体系之中。0 {0 K" t5 N {$ H4 U5 @) ?2 P
6 g; ?+ k) [( v1 N( c4 l% p作者认为,新战略的门槛比海空一体战更低,便于美国更早显示决心,起到威慑和制止升级的作用,也给冲突各方以更多的时间,避免冲动反应。降低的介入门槛也有助于美国与盟国建立互信和实质性的军事同盟。海上战略只是美国战略决策的选择之一,在海上战略不够用的时候,可以自然升级到海空一体战,甚至核大战。
& I" j1 ^5 j$ x. \& o9 O q
2 H; A6 `5 W$ p7 [5 A3 o1 M在战术层面上,中国拥有第一岛链内的地理近便优势,但美国海军依然对潜艇优势有完全的信心。以潜艇为主力可以有效地避开中国的反舰巡航导弹和反舰弹道导弹的威胁,还可以有效地利用中国反潜力量不足的弱点。潜艇攻势可以多种形式出现:; i" L4 o1 `3 U: v; d1 q" ]! Q; x
1、 像马岛战争中英国击沉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一样,用击沉一艘或几艘中国主力战舰作为震慑,把中国海军吓回去
* f( F: m" z8 h7 N& s4 `2、 追踪、击沉中国所有潜艇,但战略核潜艇除外,以免误判导致升级为全面核大战
! D1 n) Y' }$ |! I4 n% C2 g3、 击沉海上的中国舰艇
/ o1 ~- z/ Q9 ~* x' {6 V! Z4、 用潜艇或者无人潜水器在中国的主要军港、商港布雷,实行封锁! z t$ a; Y0 I o* f" r2 [
5、 袭扰禁航区内的中国商船,但保护中立国的航运, N. P% n3 r8 j3 K: Q
; a- A, z* L5 y
潜艇将得到大量小型导弹艇的支持。导弹艇当然不像潜艇,在反舰导弹攻击面前很脆弱,但袭扰中国海上钻井平台、在有争议的导礁海域巡逻、护航护渔还是胜任的。导弹艇虽小,在显示存在方面还是比潜艇有用,在截停检查等海上执法作战中更是潜艇不可能取代的。典型导弹艇大约600吨级,可以装载6-8枚反舰导弹,通过离舰平台(潜艇、其他水面舰艇、有人机、无人机等)提供预警、侦察和攻击引导,由电子对抗和点防空系统抵御反舰导弹的攻击。作者提议导弹艇应该以两艘互相支援的方式编队出动。8艘可以编为一个中队,作为部署的基本单位。8个中队编为一个特遣队,负责一个战役方向。导弹艇的建造单价应该不超过一亿美元,对美国海军的造舰预算没有太大的影响。6 D7 q% B) F) U/ ]* Y
& a! F m3 ^ K' _9 L
海上作战可以从低烈度的截停检查开始,目标为特定物资、原油等。最终可以升级到海上封锁。海上封锁的关口可以设在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可能的话还应该包括吕宋海峡。这些海上关口远离中国大陆,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不必太担心遭到中国的海空打击,可以有效地封锁这些海道。但日本、新加坡的合作依然是必须的,最好还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合作。如果海上封锁转移到缅甸海域,濒海战斗舰、岸基海上巡逻机可以提供有效的监视。
9 u4 ]. [1 O2 e( f; m' F5 n* ]: M0 z; y" E% ~" x+ c
在南海周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有把握夺取中国控制的南海岛屿,甚至在台海战争设定下,也可以提供一个非对称的战争选择。控制这些南海岛屿可以有效地把中国的海空力量逐出南海,剥夺中国的南海石油和资源开采,甚至建立海空监视中心和导弹基地。4 j7 _) h0 e. h6 F! M
, D/ m2 j$ H/ E% k
以潜艇为核心的海上战略不容易受到中国网络信息战或者电磁攻击的影响。潜艇天生就是独立作战的,受领任务后不再依赖基地的指挥。导弹艇也像二战时代分散部署的炮艇、鱼雷艇一样,以隐蔽、迅猛突击为主。最重要的是,海上战略在战术上是进攻性的,但在战略上是防御性的;不依赖协调的指挥控制,而是倚重具体作战单元的主动性;不寻求海空决战,而是积少成多。常规海空力量在中国海空打击范围之外待命,并提供必要的支援。如果中国主动升级,直接攻击盟国或者美国的海外及本土基地,美国将以全规模的海空一体战应对。+ Z6 y" F `% P7 I# W
* U; l' G* b% k
作者的基本思路有别于传统的美国海军海上决战的战略,放弃绝对的无条件和零损失的制海权,准备承受较小的代价,但以作战网络的体系优势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另一个演讲中,韦恩•休斯的导弹艇只需要单用途,以瑞典“维斯比”级作为蓝本,这是一级650吨的隐身导弹艇,装备有一门57毫米炮,8枚RBS15 Mk2反舰导弹,直升机平台可以起降轻型直升机。导弹艇将得到扫雷艇、猎潜艇和支援舰的配合。韦恩•休斯指出,美国不应该过度强调海空一体战,因为海空一体战将不可避免地把战争引向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只需要足够的海上控制,扰乱中国的海上贸易和能源进口,并阻止中国从海上发动攻击。航母从远海提供前进空中掩护,潜艇作为反舰和破交作战的重型打击力量,导弹艇作为海上存在作战的主力。换句话说,美国海军只要阻止中国海军拥有对西太平洋的绝对控制就足够了。这和美国海军预算现实也相吻合,在未来很多年里,美国海军造舰预算将维持在每年130-150亿美元,不大可能得到大幅度增加。“伯克”级驱逐舰单价将近20亿美元,“福特”级航母即使在首舰之后也是单价高达110亿以上,长远来说美国海军无力负担超过120艘的巡洋舰、驱逐舰、濒海作战舰。但只要分出10%的造舰预算,就不难使舰队规模扩大到650艘,极大地提高美国海军的海上存在能力。这不光是对A2AD战略的有效制约,也增加美国的全球干涉能力,有利于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国海军的亨利•亨德里克斯上校也《美国海军学院院报》上提出“干涉舰队”的概念,用大量低造价的简易战舰(相对于20亿美元的“伯克”级而言)实现全球存在,立足于预防战争,而不是在战争中通过海上决战打败对手。
; O/ L; o" j' C" g: h4 F$ _; }, g+ J7 d% F' j9 f/ s
作者也指出海上战略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f2 s% D X( M S
1、 海上战略的关键在于不把战争引向中国本土,美国能否在不攻击中国本土目标的情况下实现在东海和南海上的禁航区作战?9 z% {. Y0 m s9 z) C
2、 中国是大国,即使是成功的海上战略也需要时间才能产生影响,美国在经济和军力上是否有能力无限期延续海上战略?5 t8 }8 E7 {) d4 l- L8 b e$ o7 w
3、 坚固设防的基地本身就是对反击的威慑,在中国周边哪里才能找到这样的基地?
9 C: g! [- P& i. O+ V0 v' T4、 中国有决心、有能力用海上战略反制美国及盟国吗?
/ }( M: Y) l" ~) ]* u8 X0 u5、 美国海军基本上是大洋海军,美国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依赖盟国海军实现海上战略,还是不计代价动用并不适合濒海作战的蓝水舰队?5 s4 I& N* a) T8 r$ v+ L( _( H7 U+ P
6、 最大的问号是:海上战略比海空一体战更能威慑、推迟、控制与中国的冲突吗?$ w( ?3 Z9 ?4 |
( u! J+ [9 `8 @- G: U+ h" w作者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有任何其他人给出答案。作者还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战术问题。且不说中国反潜力量是否像作者设想的那样不堪一击,第一岛链内大部分处于大陆架上,水深较浅,并不利于善于深潜的核潜艇活动。复杂水声环境有利于隐蔽潜艇行动,但这好处不是对美国核潜艇单方面的。在肃清中国潜艇(尤其是特别安静的常规潜艇)之前,美国核潜艇并不能放手猎杀中国水面舰艇和商船,而水下猎杀所需要的很长时间不可避免地给海上战略的继续实施带来巨大的变数。中国空中反潜力量的存在更是给美国核潜艇的作战带来很大的问题,而远离战区的美国航母并不能提供稳定、及时的空中掩护。用击沉一艘或者几艘中国大型关键舰船(例如航母)更加危险。美国一再公开声明,击沉美国航母等同于对美国的核攻击,那击沉中国航母为什么就不一样呢?
0 k* b* e) B2 \$ u6 G* z% r- A
) U! C( n: x$ v o- s3 C1 Q% c. V核潜艇最大的问题是只适合于猎杀,而不能攻坚或固守,换句话说,不能真正夺取制海权,所以海上战略提出用导弹艇补充。问题是,导弹艇的适航性、自持力有限,难以维持海上的持续存在,在恶劣海况下连安全出海都难以保证,遑论截停检查了。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国海军拥有大量导弹艇,022级在火力、机动和速度方面更是居于世界领先。核潜艇对速度快、目标小的导弹艇并不有效,美国导弹艇对中国导弹艇毫无优势,在敌对海区而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对抗不是美国海军理想中的作战模式。另外,美国导弹艇只有以中国周边国家为基地,这样中国没有理由不对周边国家采取对等的海上战略,至少要袭扰有关海上交通。这不是中国主动升级,只是对等还击而已。作者对这一点也作为问题之一提及了。4 q0 I7 Q6 e8 Z- j' F
* {# c: g+ S: L- N' B5 |6 D8 `' x航母战斗群在几大海峡实行封锁是比较难对付的,但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封锁的目的是什么?中国的海上贸易已经十分发达,但中国毕竟是一个大陆国家,生存不依赖海上贸易,扼杀中国海上贸易的结果只能是世界经济的共同损伤,尤其是美欧日经济。另一方面,要扰乱中国的海上贸易,最便利的关卡不是在海上关键水道,而是在欧美日和巴西、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的码头。现实地说,一旦美中进入军事冲突,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绝少有会国家顶着美国的坚决反对而继续同中国大规模贸易,并无必要动用海上封锁。
- V2 P; F9 ~9 R2 @/ O. }' G
# K! [- x5 ~% s/ h! |但这些具体战术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海上战略体现了美国对华战略思维中不大为人注意的另一面。海空一体战是美国传统海军战略的延续,主旨在于在A2AD环境下确保无条件的作战自由度。这种“确保介入”战略迫使美国海军继续延续大舰巨炮原则,高性能导致高造价,高造价导致低数量,低数量迫使性能要求进一步提高,这样一个怪圈使得美国海军的舰队规模缩减到一战以来的最低规模。理论上现代美国海军舰队的战斗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但是实际上,由于舰队规模限制,美国海军无法执行和平时期海军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前沿存在。人员修整、舰船维修和航渡时间使得不超过1/3的舰队可以实际部署在海上,而巡洋舰、驱逐舰中相当一部分配属航母战斗群,实际上可以自由派遣的水面战舰数量十分有限。濒海战斗舰是缓解前沿存在问题的第一步,但造价和性能大大偏离了美国海军的预期,带来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还多。介入门槛的提高和对冲突被动反应而不是主动预防是美国海军的不解难题。* i8 d* }( W" x0 q) D3 D7 ?
; t) }+ F0 |3 C" ` P+ Q
美国海军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和19世纪末到一战之前的英国皇家海军相比。面对欧洲大陆上德国海军的兴起,皇家海军在费歇尔海军上将的领导下实行重大转型,集中建造吨位和火力更加强大的新锐战舰,力求维持超过第二、第三海军强国实力之和的两强原则,舰队主力集中到北海,确保对德国的优势。但盛极而衰的英国已经无力负担无限制的两强原则,只有大幅度削减次要战舰,从海外收缩,放弃次要的海外存在,把地中海“让给”法国、意大利,把太平洋“让给”美国甚至日本,借助盟国力量照管对英国至关重要的海外利益。费歇尔的战略保证了日德兰海战的胜利,但实际上加速了大英帝国的衰落。在英国极盛时代,历史学家汤因比就通过罗马帝国的兴衰研究帝国兴衰之道,如今皇家海军的兴衰成为美国海军思想界的研究对象。诚然,美国海军战略不由少数战略思想家决定,但海上战略所代表的美国海军战略思考的走向值得关注。确保介入还是合理介入或者有效介入,这是一个问题。7 k8 l) K# O( v, ^/ y9 K$ g; U
' z5 T$ [5 D Q; R: L8 _) Z
- a H2 x4 E0 F/ j7 ]+ P. H+ j- U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