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2-9-16 16:02 编辑 * c. U1 T8 m( q0 Q7 N: a
( W9 c8 `7 k- p' f% z乌军反攻一开始,就传言俄军大炮打到炮管炸膛。这是超强度连续射击的结果。但在现代炮战中,打几炮马上转移阵地,然后再打几炮,这才是常态,否则很快遭到反炮兵火力的压制。要不怕反炮兵火力、一门炮一直狂打到炮管炸膛,这是很有一战古风的炮兵战术了。乌军的“海玛斯”最初就是按照反炮兵要求设计的,M777配备的“神剑”炮弹也是反炮兵利器,乌军的反炮兵火力到哪里去了?. {& A" U- b1 R. p3 o
( f1 h z d. }* @; m对于乌军,胜利只能是夺回失地,但对于俄军,胜利已非占领更多的地方,而是在稳定战线的情况下,用最小伤亡的代价,大量杀伤乌军有生力量。在乌军必须通过开阔地进攻时,倾泻海量炮火是最简单可靠的办法。在顿巴斯前线,俄军依然每天消耗4万发以上的炮弹,而乌军只能还击6000发左右,最多不超过8000发。赫尔松前线的情况不清楚,但顿巴斯前线的情况可以参照。
7 v0 @2 H9 _5 w+ V2 K5 T5 a5 m. V/ S( o% z
这使得俄军炮兵承担了战斗的重头戏,炮管打到炸裂就不奇怪了。问题是乌军的反炮兵火力上哪里去了?随着苏联制式炮弹的大量消耗,乌军炮兵主力逐渐转为北约制式。法国“凯撒”、德国PzH2000的数量太少,主力还是美国M777和“海玛斯”。( F! e& `' }4 S( |' u# s; _1 K
0 c: h1 D- {9 S$ u9 ~, z
M777的优点是轻便,中型卡车拉起来就跑,紧急情况下,悍马都能拉着跑。M777最大的好处是可以用直升机吊运,但乌军根本没有合用的直升机,也没有必要的制空权。在先进数字化、网络化火控系统的配合下,M777可以发挥分兵集火的特点,以火力机动弥补牵引机动的不足。但美国援助乌克兰的M777是“白版”,拆除了先进数字化、网络化火控系统,除了比自行榴弹炮便宜外,没有多少优点,射程都是现代155毫米榴弹炮里最近的。用M777反炮兵,必须首先深入俄军炮火射程内,这是个胆量活。
3 Q z1 Z# [ [
. R+ z. N/ g5 H' d& K4 o; u“海玛斯”的射程增加一倍,机动性好,本来就是用来反炮兵的。也没有报导乌克兰“海玛斯”是拆除数字化火控的白板。' _# ?& B; t" t' p* ~/ V
- H& I/ q+ Z: N0 K: U6 C6 y
问题是,反炮兵首先要侦察对方的炮兵位置。无人机是好东西,但还是有局限,基本上是目视侦察。大疆之类监视范围其实有限,如果看到10公里外有炮兵阵地,要飞过去确认位置,还不一定有那个续航时间。TB-1之类的正规无人机要好多了,但乌军数量有限,也容易遭到俄军防空导弹拦截。5 O; D3 o- v, ]# a8 i% y
/ t+ g. w+ {; y, I x6 I
反炮兵雷达是另一个好东西,西方也提供了不少。不过反炮兵雷达需要一直开着,还需要宽视场凝视,谁也不知道对方什么时候开炮,从那个方向开炮。但这很容易被对方的电磁侦察定位。无人机也好,有人机也好,地面侦察车也好,三下两下,这样火力全开的反炮兵雷达就要被定位,然后就是对方炮火或者导弹直接招呼上来了。% V6 M' F( g7 K6 w
2 A6 ~* W, W+ A' Q/ X乌军对俄军反炮兵雷达其实也一样。乌军米格-29发射的“哈姆”导弹未必是针对防空雷达的,也可以是反炮兵雷达。乌军只有有限的空中力量,俄军防空压力不大,但反炮兵压力大得多。“海玛斯”火箭弹即使有GPS制导,依然是弹道飞行为主,末端弹道修正为辅。俄军反炮兵雷达只要开着,“海玛斯”一发射,就能确定位置,俄军“龙卷风”就可以覆盖上来。估计这是乌军米格-29急于用“哈姆”导弹压制俄军雷达的主要原因。
1 B) b8 ^2 Y' h+ Q
+ Q) ~# d# S; m5 y2 L& @1 q* Q1 x: F但双方反炮兵雷达都被压制住后,就回到二战炮兵那样依靠炮队镜和口头指挥的时代了。间射炮兵基本上就“看不见”了,D30这样的老式榴弹炮都不用担心对方反炮兵,能埋头灌炮弹,一直打到炸膛,就不奇怪了。* ~. O8 U2 Z/ q9 K
; K" a, e) G/ N1 G* C! j0 ^这也提示了一点:现代战场上奇技淫巧很多,但有毛必有盾,扰乱和反制的办法也多。一旦高科技加成不灵了,需要有办法和相应的训练,“降级”到更加古老的手段。留后手还真是必要。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