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英国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英国

相关日志

分享 关于英国电视剧《故园风雨后》的一点感想
热度 18 平沙落雁 2014-12-7 00:45
这两天俺一只眼睛盯着酒庄内部激烈的政治讨论,另一只眼在看英国1981年拍的十一集电视剧《故园风雨后》( Brideshead Revisited),该剧改编自Evelyn Waugh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视剧是豆瓣不屈不挠推荐给我的,至少推荐了三次,实在熬不过“TA”的毅力,看就看了吧~ 先狂吐一堆槽: 第一,该剧冗长拖沓,一共十一集,平均每集都在一小时左右,其中一头一尾两集居然长达九十分钟,没点儿毅力看得下去么? 第二,节奏慢得要死,狂拽英国人的冷幽默,好多台词不想半天都不知啥意思,更不知这是在挤兑谁(俺看得是有中文字幕的)。 第三,演员巨 不 养眼,号称美女帅哥,特别是号称帅哥美貌惊人,事实是难看得惊人,这么说吧,如果打分满分是 十分的话,也就四分半,演员目测年龄都比剧中人物年龄大十至十五岁,不论男女演员,魅力缺缺,唯一的例外呀例外,是个演濒死的老头子Marchmain侯 爵的那位,所占份额不超过全剧的十一分之一,但观众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会集中到这快死的老头子身上,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这老头子似乎有魔力。 他就是Laurence Olivier! 一个人的魅力盖过所有年轻演员。 坚决不推荐该剧,俺上当了就不拽着大伙儿了。 好了,骂完之后再夸两句,很精典,很严肃,英国人冷酷理性的典范,闷骚之王,英国的小红楼梦。 说是小红楼梦是因为没有红楼梦规模那么大,只描写了相当于贾政一家人,没贾赦更没宁国府神马事儿,连贾母都没有,贾宝玉肯定是有的,就是侯爵的次子塞巴斯蒂安,林黛玉也是有的,可惜这戏里的黛玉是个男的 二战时期英国某地,预备役军官查尔斯内德和他的手下成天被上级东挪西调搞得头昏脑胀,这天夜里部队又奉命开拔,一通折腾,到了天亮查尔斯走出帐篷才在清晨的灰雾中认出了那所差点儿成为自己家的豪宅。 说是豪宅,其实是座占地巨大的巴洛克式宫殿,它是Marchmain侯爵的府邸。 倒退回去二十年,查尔斯十九岁,刚进牛津大学学习,头一年几乎要顺利地度过的时候,他遇到了塞巴斯蒂安。 塞巴斯蒂安几乎一进大学就由于惊人的美貌(啊---呸!这演员太难看了,也好意思。。。)成为明星人物,他跟查尔斯不是一个学院的,但查尔斯还是注意到他 了,他总是身边带个玩具小熊,还喜欢搞怪装老头,一次塞巴斯蒂安和一帮学生喝醉了酒跑到查尔斯宿舍所在的院子里胡闹,查尔斯好奇打开窗子,正与塞巴斯蒂安 装个对脸儿,酒醉的塞巴斯蒂安朝窗户里呕吐。 第二天校役打扫了呕吐物,中午查尔斯回来发现满屋子都摆满了塞巴斯蒂安送来的鲜花-----大部分是水仙花(如果知道古希腊水仙花象征着自恋的美少年阿多尼斯的话,哼哼,就明白塞巴斯蒂安玩儿的小闷骚了),并留纸条邀请查尔斯去吃午饭。 查尔斯非常开心地去赴约,在塞巴斯蒂安的房间里又认识了一帮神神叨叨的贵族子弟,不过这帮人都不重要,关键是查尔斯从此被带入了塞巴斯蒂安的生活,也踏进了Marchmain侯爵的家庭。 Marchmain侯爵一家是英国极少数信奉天主教的贵族之一,宗教在这个家庭当中的作用极端重要,稍微了解一点英国宗教史的会知道新教才是英国国教,绝 大多数英国人,包括皇室都信奉新教,天主教贵族不是说不与新教贵族交往了,而是各个方面,特别是通婚方面比较难办,其他的比如人生态度,对婚姻的看法等等 都不同,侯爵夫人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被儿女视为“圣徒”,侯爵本人则十多年前就跑到威尼斯与情妇同居,再也没回来过,对天主教着嘲讽的态度,而在与妻子 结婚之初,却受妻子感染,“恢复了祖先的信仰”还为妻子在府邸内部盖了个小教堂。 长子布莱迪,据塞巴斯蒂安讲,有点儿怪,其实就是二,而且相当的二,这个得等到快结尾处才能看出来,平时布赖迪总是衣冠楚楚,正人君子一个,看着比弟弟靠谱太多。 次子就是塞巴斯蒂安,长得“惊人的美貌”金发白肤,经常搞怪,捣乱,对宗教不上心,对学业也不上心,只对酒精上心。 长女朱丽叶,也是惊人的漂亮,而且聪明气质高雅,刚进入伦敦的社交界就成为同龄女孩中的佼佼者,但同时由于父亲的丑闻和天主教信仰使她在婚姻市场上前途渺 茫,信奉新教的贵族长子们是不可能娶一个天主教徒为妻的,而从小的宗教教育又不可能使朱丽叶放弃信仰改信新教,凭她的美貌和才情本来有希望嫁入皇室,可宗 教的原因只能在无继承权的贵族幼子们中间选择,而幼子们往往素质很烂。 幼女克迪蒂亚,长得不好看,但心底纯洁无私善良,虔信天主教,当时还只有十来岁。 一天塞巴斯蒂安带着查尔斯开车回家看望自己的保姆,偷偷摸摸进家门,像躲瘟神一样躲着自己的妹妹朱丽叶,他自己说是因为家人太有魅力,一旦查尔斯认识了他 们就马上会成为他们的朋友,而不再是自己的朋友,实际上则是他早就预料到妹妹会成为自己的情敌(这个真是乱,却不幸成真) 由于进入贵族圈子,查尔斯的花销大增,到了暑假没钱花只能待在家里与老父为伴,自幼丧母又无兄弟姐妹的他在家闷得发慌,收到塞巴斯蒂安的邀请信也不敢去,直到收到“病危”电报才慌不择路地踏上了去侯爵府邸的路。 来接他的正是漂亮又高傲的朱丽叶,当时朱丽叶没把这个穷小子放眼里,一心想攀高枝的她本想到伦敦去,无奈塞巴斯蒂安摔伤了腿,要么留下来照顾他,要么去拍电报把查尔斯招来才能脱身,所以才不得不屈尊亲自去接查尔斯。 一座巨大的宫殿只留下了两个少年,其他主人都到伦敦去了,查尔斯每天陪着塞巴斯蒂安流连往返于花园温室喷泉之间,夜晚则在花园的豪华凉亭里品酒。 等塞巴斯蒂安的腿伤好了之后,为了给侯爵送文件,塞巴斯蒂安又邀请查尔斯一同去了威尼斯。 在威尼斯,两个少年又在侯爵情妇卡拉的陪同下参观了各个教堂豪宅,过了一段美妙无比的幸福生活。 幸福快乐总是短暂的,不幸和痛苦的阴云很快又笼罩在头上,查尔斯当时太年轻,并没有意识到塞巴斯蒂安对自己的感情并非纯洁的友谊,所以对后者越来越大的酒瘾和阴郁的心情不能完全理解。 与此同时,朱丽叶在与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兼议员雷克斯交往,雷克斯比这堆青年贵族都年长且社会经验丰富,还成功地帮助塞巴斯蒂安解决了一桩酒驾被抓的丑事。 由于塞巴斯蒂安的“不当“行为,侯爵夫人加强了对他的监管,不但频繁到牛津去与之谈话,还与查尔斯谈话,更请了一位牛津的老师专门监管儿子,但这一切努力 在塞巴斯蒂安身上都没能起到作用,反而激起了他的反抗,几乎整天都喝得醉熏熏的,侯爵夫人命他与查尔斯分开,住到主教那里去,否则就退学,塞巴斯蒂安没有 屈从母亲的压力,被牛津开除了。 侯爵夫人又命家里对塞巴斯蒂安禁酒,谁都不许给他钱,但面对朋友的请求,查尔斯还是借钱给了他,侯爵夫人得知后把一腔怒火发泄到查尔斯头上,查尔斯几乎是被赶出了侯爵府。 没了塞巴斯蒂安的牛津,查尔斯也不想待下去,干脆与父亲商量打算今后走绘画之路,从牛津退学到法国学画,与此同时,塞巴斯蒂安还在折腾,原本侯爵夫人委托雷克斯带他到瑞士戒酒,谁知路过巴黎时他偷了雷克斯的钱就跑掉了,谁也不知他去了哪儿。 雷克斯正在热烈追求朱丽叶,此人是个典型的市侩,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交易,朱丽叶也是交易的一部份,他追求朱丽叶未必是因为有多么爱她,而是为了她的地位 和嫁妆,而朱丽叶还是个二十岁上下的女孩子,和与自己同龄的贵族子弟相比,雷克斯显得成熟又善解人意,自然一头陷入情网,但侯爵夫人不同意他们的婚事,雷 克斯自有办法,跑到法国去找侯爵,取得了侯爵的同意,绕后侯爵夫人,后者一点儿办法没有。 就在婚礼前夕,那个大哥布莱迪开始犯二,宣布这个雷克斯从前有过婚史,所以与朱丽叶的婚礼应该立刻取消,但此时朱丽叶已深陷情网,一门心思想着与情郎的幸 福生活,所以不顾雷克斯曾经离过婚(这个在天主教徒来讲,是不可容忍的,因为天主教禁止离婚),宁愿放弃原定的在天主教堂举办的豪华婚礼,而改在一个新教 小教堂举行寒酸婚礼。 侯爵夫人病危,受朱丽叶委托,查尔斯到北非去寻找塞巴斯蒂安,而当他找到他时,塞巴斯蒂安已沦落为一个酒鬼,与一个德国人同居正病得差点儿要死,查尔斯在 医院里陪着他直到出院,希望他能与自己一同回英国,但塞巴斯蒂安拒绝回国,宁愿与他的同性恋人在一起,哪怕母亲死了也不去参加葬礼。 十年过去了,查尔斯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画家,也结婚生子,但与妻子感情冷漠,在从美国回英国的轮船上巧遇朱丽叶,这个少年时代暗恋的对象,朱丽叶与雷克斯的婚姻并不幸福,婚后一年她就感觉到雷克斯与自己不是一类人,”没有心的野蛮人“她这么评价丈夫。 轮船遭遇风暴,所有人都晕船躺倒,包括查尔斯的妻子,这倒成全了查尔斯和朱丽叶这对幸运不晕船的男女,他们发现他们的心灵依然相通,超越了财富地位遭受婚姻不幸之后的朱丽叶开始感觉心灵契合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她爱上了查尔斯。 下了船的查尔斯根本不顾回家看望自己的一双儿女就一心想着跟朱丽叶到侯爵府去,之后与朱丽叶在侯爵府同居,雷克斯则住在伦敦,对妻子的出轨也并不在乎,自己也有情妇。 查尔斯的妻子是个喋喋不休,喜欢交际虚荣的女人,也曾经短暂出轨,所以查尔斯对于自己的行为毫不愧疚。 日子一天天过去,查尔斯与朱丽叶沉浸在爱河之中,朱丽叶一心想离婚嫁给查尔斯,而后者碍于一双儿女只能保持原状,朱丽叶也表示理解。 布莱迪又开始犯二,他有个爱好是搜集火柴盒,由此认识了有同样爱好的某海军上将,上将死后他又爱上了上将的寡妇,打算娶这位带着三个孩子年近五十的寡妇, 朱丽叶听说强忍住笑,问他何不邀请这寡妇来家一见?布莱迪则回答说,那位夫人是为虔诚的天主教徒,不屑于踏入不体面的家庭,暗示朱丽叶与查尔斯的不道德行 为。 朱丽叶听了气得痛哭,同时感觉这确实不是个事儿,从小所受到的宗教教育又开始冒头,自觉罪孽深重,不可饶恕,最后决定与查尔斯同时离婚,然后两人再正式结为夫妻。 此时居住国外多年的侯爵决定回家,老头子得了严重的心脏病,自觉来日无多,只想回家等死,布莱迪已经娶了上将的寡妇,这儿媳与儿子一样二,在法国度蜜月时 与老头子见面时就已经把老头子给得罪了,自觉道德高尚就不把不信教不尊重婚姻的老头子放眼里,再加上侯爵认为儿子娶一过了生育年龄的女人不可能有后代,次 子是个同性恋,小女儿又不嫁人,于是就把长子的继承权给了长女朱丽叶,朱丽叶的儿女将拥有侯爵爵位和府邸的一切。 查尔斯的离婚已经判决下来了,而朱丽叶的还要再等几个月,就在此时侯爵病危,布莱迪竭力想让神父为父亲做临终怅悔,老头子强硬地拒绝,但临终前在失去知觉的情况下还是被朱丽叶带来的神父作了临终怅悔,强烈的宗教气氛让朱丽叶又回到了幼时的信仰。 父亲死后,她拒绝嫁给查尔斯,又回到了雷克斯那里,虽然两人分居,婚姻名存实亡,但保持了天主教徒不得离婚的信念。 塞巴斯蒂安在一通折腾的同性恋人死后留在北非做了个教会医院的看门人,克迪蒂亚曾经去看望过他,但他还是拒绝回家。 查尔斯则失去了一切,婚姻,孩子,爱情,家庭和曾经唾手可得的财富,流连于曾经奢华气派非凡如今却颓败不堪的宫殿。
3298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牛市学缠 1
热度 8 jvmis 2014-12-6 10:51
很早就知道有缠论一说,2011年就去缠中说禅的博客打过酱油,2012年在英国兰卡斯特的一年期间忙于玩数据堆论文或是游山玩水就放下了,2013年回国后系统地把108课翻了两遍,但实在是资质有限,没有啥实质性的认识,还徘徊在门口。2014年初,把缠解论语翻了一遍,终于自认为找到了理解缠论的入口,遂在7月份开始重读缠论。有幸赶上市场转折向好,轻仓的三一和神华都有很好的表现,更让我决心花点精力再翻看一遍缠论,不求这次能读通,但求掌握皮毛,在这波牛市中少交点学费。
个人分类: 众生学缠|10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领事馆报警赶走香港“占中”示威者
热度 48 农民家的狗 2014-11-24 23:49
这也太让人伤心了,伟大的免煮和柿油理想,居然落了这么个下场。 不由叫人想起一句土话:一个大热脸,贴在人家的冷屁股上!! 转自凤凰资讯: 据香港《东方日报》11月24日报道,今日清晨6时许,金钟英国驻港领事馆门外约有10余人仍然留守,但由于示威区范围阻碍领事馆车辆出入口,领事馆要求警方将车路开通,并派出1名保安员向示威者宣读声明,要求各人不要阻碍通道,但示威者指保安员并非领事馆职员,要求派职员代表交涉。约50名警员赶至戒备,包围示威区。 至早上7时许,警方再次要求示威者清障,否则会强行开通信道,部份示威者于是自行步上行人路,但有人继续坐在櫈上抗议,警方采取行动,抬走示威者,同时将领事馆外一段路面的障碍物搬走清理,过程未见有反抗及冲突。 警方在行人路上以铁马(铁栅栏)围起一个约3x4米示威区,约10多名示威者继续在领事馆门外示威。警方还用铁马将领事馆正门外封起,防止示威者走近,领事馆职员出入亦需改用其他道路。 据观察者网此前报道,因不满运动走向,部分示威者在网上发起“五百人占领英国领事馆”的请愿活动,声称要把香港问题搬上国际舞台,他们要求英国插手香港政改,并要求英国经济制裁中国。 英国驻港总领事馆22日派代表接收示威人士的请愿信,但拒绝示威人士在领事馆外留守。警方在晚上增派警力到场,并在示威者与英领事馆之间筑起人墙戒备,另有围栏设于领事馆门前以阻隔示威者。
1378 次阅读|24 个评论
分享 分享之 -- 吴芳思(英国学者) 曾在中国学抛手榴弹
热度 9 jerf71 2014-11-8 02:09
分享之  -- 吴芳思(英国学者) 曾在中国学抛手榴弹
吴芳思(英国学者) 曾在中国学抛手榴弹 看受访者在九道问题里展露个性与智慧。 英国汉学家、历史学家吴芳思博士(Dr Frances Wood,66岁)不久前受邀来新加坡演讲《金刚经》和《敦煌与丝绸之路》时,接受本报专访。 吴芳思先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中文,后以北京四合院的论文获得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学位。她在文革期间到过北京一年。1977年加入大英图书馆中文部,去年退休前为该部门主任。 她一生的志业与兴趣离不开中国文史的研究与写作,也是国际敦煌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著作包括《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北京手榴弹实习:我的文化大革命》《第一个皇帝》《紫禁城》等,至今创作不歇。 1你去年从大英图书馆中文部退休后,还在创作吗? 我刚完成一本电子书“Picnics Prohibited”,写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混乱。电子书看不到评论,也不能手递给妈妈当生日礼物,不会再写了。我正在写一本《60本最佳中文书》,因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还不了解,里头有书籍简介与局部翻译,包括《芥子园画谱》《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琵琶记》。手头计划写的书更多,包括明代第一个皇帝朱元璋,1600年代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与皇帝宫廷的关系。 2目前西方人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不够? 一般西方人懒得理中国历史文化。2011年,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英国,大谈莎士比亚,我不以为卡梅伦首相能大谈《红楼梦》。英国学术界对中国有所了解,政商界不感兴趣。我多年来的写作,就是想向普罗大众分享我对中国文史的热情。 3你对中华文化深感兴趣,文革时期还到过中国? 我在1975年到中国北京大学一年,由英国文化协会安排,与其他9名英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交换浸濡。中国学生想学英语,我们较不清楚。1966年起,中国已被小红卫兵“炮打司令部”,教授医生画家音乐家作家导演等等,因受西方腐败思想影响而被炮轰。尽管1975年街上已不见激烈的批斗,珠江也没了被暴打的尸体流过,可是,北大由工人农民党员组成的革命委员会掌管,他们认为我们不必学习太多,否则会脱离广大群众。 我们和中国同学花了一半时间在工厂,干扰工人制作铁路引擎,或在田地向农民学习捆白菜或泥地里种稻米。为防核袭击,我们英勇地花了半个晚上挖相当浅的防空壕。其他时间在课堂上学习,每个周末早上必修两个小时马列毛泽东思想,也必修体育课——学习抛手榴弹。我修读的中国历史隔夜得重写,当时邓小平二次被批而从档案消失。政治口号的接连轰炸,每棵树藏着的扩音机广播不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论述,在我回家没多久后中断了——毛主席死了。 没几周,文革过去了,也重新名为“灾难十年”。邓小平翻身复职,宣告富裕是光荣的,我的挖壕与引擎制作是个错误。 4你回国后,还经常往中国跑?你特别喜欢丝绸之路? 1977到1987年期间,我每年带导览团去中国三趟,跑了大江南北,包括敦煌、西藏等地。现在的中国已像我住的酒店窗外的高楼大厦了。这个中国不在古文献里,城市与城市之间没分别,但我们不能阻碍发展。1970年代的中国没水缺电,现在普通人生活好得多。 去年9月,我才去过丝路,实在喜欢甘肃走道的那些小镇,多年来没什么变化,仿佛为世界遗忘。尽管敦煌的游客络绎不绝,但仍是沉睡小镇,过去的历史感很强烈,与此同时,高速公路上卡车呼啸而过,已经是现代化发展了。 新丝路贯穿过去与现在,始终是一条贸易之路。 5大英图书馆为了修复《金刚经》花了不少心血? 世界有纪年的最早(公元868年)印刷书籍《金刚经》是世界珍宝,当年被外国人带出中国(注:1907年由探险家斯文赫定从敦煌莫高窟偷运出中国,先后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的行为是不被认可的。图书馆26年前就想修复此经,花了10年研究敦煌纸张特性,再花7年慢慢去除衬纸,每次只做10厘米,只用水润(没用化学药品)去衬纸,水量需要恰好,修复结果比当年有水迹的状况良好。透过经卷桑纸可以看到印刷痕迹、黄丝绢纹、竹片条纹、户外造纸时飞落的羽毛。敦煌纸张质地其实很好,再多个千年依然会在。 6你在大英图书馆期间,集合中日学者展开“国际敦煌计划”,并将敦煌丝路相关的文档数码化? 那是在1980年代, 大英图书馆将与敦煌丝路相关,4到11世纪的13万份英文、法文与德文等文献数码化上网,开放给多国学者与公众参考。 图书馆最近与“谷歌”合作,将25万份书籍文档数码化,这些文档都过了50年版权期限,免费供读者与学者做研究与参考,其他的则需付费。 7你的著作中,以《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反响最大。你以游记里没提到中国人用筷子吃饭、喝茶、缠脚的风俗习惯以及万里长城来佐证,能谈谈? 我是从文献而非人物角度来看马可波罗游记。欧洲人在1400年代对东方的想象非常浪漫,几乎不真实,除了上述例证,中国文献也没马可波罗足踏中国的记载。当时的欧洲人没有著作版权概念,关于东方的旅游故事编撰成书,往往不断复制、添补,文献越添越厚,可说是一种集体的创作方式,蔚为盛行。我在牛津图书馆找到的《亚历山大大帝》也是以异国情调与小说笔墨来看世界的。 去小说化的真正历史撰述始自1500年。 8你写的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也很有趣,你怎么评价他? 秦始皇不是很好的人,可他开创一套完善经营国家的法律与行政系统。法治虽然残忍,但比贵族统治好。若有明文法典,人民会奉公守法。在秦代,连碰到一具尸体该怎样处理,记载甚详。孔方兄(钱币)的通行与用身高区别大人小孩的衡量尺标沿自秦代。秦代法制与赋税制延续至汉代, 可是,汉统治者为合理化政权,开始大力批贬秦代的残暴不仁。比如司马迁《史记》对秦统治的抨击,对焚书坑儒的记载略显夸张。 9你那本《没犬,华人也不多》写中国通商口岸上外国人的生活,他们享受人生吗? 早年东印度公司外派中国通商口岸的外国人日子并不好过,到了1843-1943年,鸦片战争强逼中国对外开放之后,他们的生活远比家乡美好,佣仆很多,又有很多茶叶丝绸陶瓷可以享受,尤其上海。不过,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文献记录令人反感, 老是批评佣仆的愚蠢狡猾,只有回述保姆带大的童年往事时,口吻温暖。有篇文档写外国太太教中国厨师炸法国薯条,厨师细心观察,隔天烹调时连妇人教导时的穿着(一足穿鞋,一足拖鞋)也模仿! 吴芳思(英国学者)
895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英国的选举还是世袭的
热度 1 gordon 2014-10-28 11:51
香港的原宗主过英国,现在的上议院仍然是老百姓无权过问 英国上议院有大约700多名非选举产生的议员,当中包括英国国教会的26名大主教或主教以及600多名贵族。 贵族是世袭的,到今天经过多次改革,反反复复,也仍然没能够解决问题。 2007年年初,包括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内的近500名贵族对上院议员产生方式进行表决,彻底否定了下院要求上院议员从世袭或任命改为由选举产生的提案。 1999年,英国政府对上院实施了激进的改革,通过《上院议员改革法案》,大刀阔斧废止了600多名世袭贵族的议员资格,只保留92名世袭议员,这92名世袭贵族可在上议院改革完成之前保留其席位,以作为妥协条件。但 《1999年上议院法案》则移除全体世袭贵族的议员席位 。然而,改革自此再无进展。 注:程序当然能改,但是通不过就那样。 ××××××××××××××××××××××××××××××××××××××××××××××××××××××××××××××× 这个事我说过N 回了,法国有什么影响力, 所谓的国际标准,这是英国搞的。 第一次全球化,苏伊士运河开通,电报、铁甲舰(远洋) 等等 美国啥时候才加入到国际社会,一战后,即使如此 ,一战后国际社会,老欧洲还不尿它呢。 二战后,它是真正的进入国际舞台了。 但是在中国,二战后,朝鲜战争直接就打了它一棒子。 注:二战后,美国说话并不好使。 如果说真正尊重传统的话,就是英国。 法国影响力倒是不小,但不是一个好的示范。 ××××××××××××××××××××××××××××××××××××××××××××××××××××××××××××××× 所以说, 没知识,没文化就是牛逼 ,就是能瞎弄,还没人敢管。 呵呵 注:其实美国也有很多问题,现在看到的美国,是越战失利,民权运动后的。 所以都觉得很好,呵呵
20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女汉子与男汉子,还是女汉子比较危险~
热度 15 鳕鱼邪恶 2014-10-21 11:31
女汉子高兴了玩徒手拆ATM机 男汉子高兴了玩360度腾空翻摔断自己脖子 ( 据英国《 每日邮报 》10月20日报道,印度东北部 米佐拉姆 邦地区的一名23岁球员,在参加当地联赛进球后,采用了 克洛泽 式的空翻庆祝,但落地时不幸头部着地,入院医治无效去世。)
8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forger 谈英国是怎么扩张的(转)
热度 9 gordon 2014-10-3 14:44
在欧美的人,都会发现,那里的甜食,远远比中国的甜,第一次吃donut的时候,就知道他为什么在中国混不下去了,太腻了。 为什么会这么甜?英国又为什么会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 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英国的政治家Pitt,正是他的精明政策,奠定了英国成为殖民大帝国,拼命向外扩张的基础。 皮 特,不是那个朱莉的老公,告诉所有的英国议员,甜的东西大家都喜欢,是不怕卖不掉的,(就是价钱贵贱的问题,蔗糖也是很耐储存的。)所以,我们要把生产白 糖的加勒比海岛国抢过来,和法国开战。为了这个目的,大家要多吃糖,多显摆吃糖,这样,让社会上形成吃糖的风气,糖贵了,大家就骂法国人,他们控制了食 糖,操纵价格,让我们多花钱了,国民中,就会形成一种氛围,去打法国人,把蔗糖产地抢过来,这样,大家就会支持去打法国人。于是,就有了7年战争,法国丢 掉了加勒比的产糖岛,也丢掉了魁北克…… 糖是热带产品,英国是不产的,但因为这个首相的推动,在议员和贵族中形成了大量消费糖的风气,再由 各种中产阶级跟风,放大需求,从而导致价格上涨,这样,帝国就有了扩张的动力,为了获得珍惜的热带产品而开战, 热带产品由本国大量消费,从而给获得的殖民 地带来大量的收益,也为从事扩张的人带来了大量的收益,而这个收益,又反过来反哺帝国建立强大的舰队,继续从事扩张。 注:其实很简单,因为冒险和创新是需要收益的,用本土的钱去补贴前沿,在前沿基地就能够养活大量的驻军,就能够再开拓。就是这个逻辑链条。 1840年的鸦片战争也是如此,印度的原料卖给英国, 英国的工业品卖给印度,获取利润,印度的白银向英国流,英国的白银向中国流 ,这样印度就穷了,就过不下去了。 这个链条想要维持下去,就得印度的鸦片向中国流,中国的白银向印度流,才能支持英国整个的工业循环。 跟我们这次搞智能手机类似,推荐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消费向新兴产业流,给新兴产业补贴。从智能手机一直到上游芯片业,等到手机产业衰落了,还可以作为经济手段,转移到不发达国家。这也是谈判的一个筹码。对于你来说落后了,对其它人来说可能是新兴的。 ×××××××××××××××××××××××××××××××××××××××××××××××××××××××××××××××× 归根到底,真正的贵族 和大商人,是不在乎花在糖或者别的热带产品那点小钱的,Chambre里面的那些老爷,做做样子,还是广大的中产跟风,花钱装13,这样才能带来大量的需 求。归根到底,大资产阶级忽悠,小资装B,把钱掏出来,来给帝国的扩张买单,而帝国的扩张又为底层提供了出路,提供了机会,让屌丝们有了希望,就不在国内 想着革命了,这样,社会就和谐了。 大英帝国,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着这种操作,议员们开始,有了各种时尚,有了各种跟风,也就有了一块又一块的殖民地,英国也就成为了一代日不落帝国。 我 们可以看到,棉花,染料,奎宁,橡胶,咖啡等等英国不生产的东西,最后都控制在了英国人手里,而英国人又把他们的时尚推广到广大的温带欧洲,也不产这些东 西的国家,那里的人们,要装B,就只有向英国人买,这样,靠殖民地产品卖给别国,赚来的利润,也足以维持对殖民地的控制和解决帝国内部穷屌丝们的出路。 俄罗斯的贵族要吃白糖,要用埃及棉布,要染上印度颜料,这都要从英国人控制的贸易体系中得来,拿什么交换?乌克兰的粮食,而英国人再把乌克兰小麦卖到加勒比,赚得钱就够给自己也照着俄罗斯贵族的样子再来一份了。 从皮特开始,在迪士雷利时代达到顶峰之后,大英帝国的这一套,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就是德国的发明家。 英国人发现了许多热带产品的神奇作用,而德国人,发明了这些神奇产品的替代品,而每一种替代品的发明,都是对大英帝国殖民体系的一次重击。 英国人控制了糖,于是德国人发明了糖精,英国人控制了棉花和蚕丝,德国人发明了人造丝和人造棉,英国人控制了印度的染料生产,德国人发明了苯胺染料,英国人控制了秘鲁的鸟粪,德国人发明了合成氨……… 所以,维多利亚时代末期开始,随着德国在科技上,尤其是化学工业上的赶超,大英帝国的好日子就没有了。 埃及人要吃砂糖,本来要从英国人那里买,并卖出棉花来换取,现在,德国人上门推销糖精,而且很便宜,那么埃及人就可以和英国人讨价还价了。 忍无可忍之后,大英帝国拼上国运,也要把德国给打趴下,于是,就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靠的是科技的进步来挑战英国的霸权,而后来的美国,取代英国,也在于科技树爬得最快,而随着殖民地产品被大量廉价的替代品所取代,维持和占有殖民地的成本就高于收益了,于是,就有了二战之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并不是殖民地人民有多伟大,而是他们生产的产品不值钱了。 皮特是不是这个政策的始作俑者?当然不是,回头我们看,威尼斯为了让大家去打土耳其,用的就是同样的方法,只不过,用的产品不是砂糖而是咖啡而已。
3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现代社会的一些通用规范是英国倡议的
热度 1 gordon 2014-9-28 00:33
当年法国社会陷入崩溃,搞了法国大革命后,一直不能恢复到稳定态。 拿破仑当年提出了一个比较靠谱的建议,就是恢复奴隶制。 但是英国封了它的路。 英国是反对奴隶制的,反对美国、法国的奴隶制。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英国经济比较强。 这样就造成了其它国家都搞不了民主制度。 英国有两杆枪,对于传统国家说你不民主,你想搞民主你又搞不成。 ×××××××××××××××××××××××××××××××××××××××××××××××××××××××××××××× 英国对于民主制度并没有多少研究 ,真正研究比较多的是 法兰西第三共和。 中国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它是没办法承认法兰西第三共和。 法兰西第三共和亡于纳粹,那是没办法,大陆国家。但是它的政体是比较稳定的。 第三共和不能像 英国、美国这样类似岛国的国家一样,保持一直强大的海军就行了。 能撑那么长时间就是一个奇迹。 它政治没问题,它亡于军事。 注: 英国对于民主制度并没有多少研究 ,英国当年搞这个,只是为了封法国的路。 象伽利略是意大利人,但真正这套东西成为教科书的,英国人搞的。
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道口子,找到原作了
热度 4 gordon 2014-9-24 07:35
赶上英国只需要十五年, 农业纲要七年就可实现; 一个大跃进连着一个大跃进, 英雄气概可以覆地翻天。 看吧,要把珠穆朗玛铲平! 看吧,要把大戈壁变成良田! 劳动人民历来就是创世主, 在今天更表示了他的尊严。 ———— 郭沫若 1958年 《迎春序曲》   我要向你高呼万岁   斯大林元帅   你是全人类的解放者   今天是你的70寿辰   我向你高呼万岁   原子弹的威力在你面前只是儿戏   细菌战的威胁在你面前只是梦呓   你的光暖使南北两冰洋化为暖流   你的润泽使撒哈拉沙漠化为沃土。     ——郭沫若:《我向你高呼万岁——斯大林元帅》   
53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中国更象英国
gordon 2014-9-21 07:17
以前中国是孤立于希腊文化之外,虽然和印度有一些接触。但总体上来说,它是孤立的。 英国是从地中海,苏伊士地峡到达印度洋,而中国是从南海,马六甲海峡 到达印度洋. 更有意思的是,自从新加坡独立以后, 马六甲海峡在中国人的商路范围内. 实际上这也不意外,中国、新加坡本身就是英国的势力范围。 美国在二战后想接手 英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但是 遭遇到 国共内战和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强有力的挑战 。 因为英国本土自身的原因,在战争中恢复的慢,所以在二战后衰落了。 当然更主要的是受到 反殖民地运动的影响。 英国丢失了 中国、东南亚、印度 ;法国失去了越南 ××××××××××××××××××××××××××××××××××××××××××××××××××××××××××××××××××××× 两方面的力量,日本形式化的改造,反殖民地运动。(日本的惯用手法,当年日俄战争中,就是如此) 日俄战争中,反沙皇的一部分力量就是日本军方扶持的。 英、法 衰落了,俄毛还是厉害,呵呵 国家小,恢复慢,趁它病,取它命。
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滴新旗号?
热度 54 martian 2014-9-13 13:13
英国滴新旗号?
要是苏克兰独立,英国的国旗会是啥样? 先来看看现在的英国国旗的来历。英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每当国土扩充一部分,国旗也做相应的添加。 苏格兰自己的旗号 英格兰滴旗号 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后的款式 爱尔兰的旗号 北爱加入后的旗号 苏格兰要是独立了,约翰牛的新旗号就成酱子
1066 次阅读|15 个评论
分享 英国剑桥大学图书管理员谴责当局,逾两千民众支持
热度 41 natasa 2014-9-13 04:50
据英国《华商报》报道,剑桥大学图书管理员拉什梅尔去年与一名中国妇女结婚,但英国内政部认为他们是假结婚,拒绝给女方颁发入境签证。拉什梅尔目前与妻子分居长达半年多,他谴责内政部没有人性,他已在网上发起签名运动,呼吁民众支持他挑战当局的荒谬决定。 离异后申请延签遭拒 据悉,拉什梅尔的妻子名叫王香,今年39岁,2010年初嫁给一名英国人后,持两年配偶签证移居英国。来英两年后,夫妻两人出现矛盾,王香被赶出家门;后来两人办理了离婚手续,王香仍留在英国。 2012年初王香向边境署申请延签。同年6月,王在上结识了剑桥大学图书馆高级助理拉什梅尔,两人坠入爱河。 2012年11月,王香搬入拉什梅尔的住处,两人正式开始同居。2013年4月9日,王香收到内政部边境署的决定,她的延签申请被拒。按照英国移民法,她已经离婚,在英又没有住满五年,她的延签没获通过有根有据。 回中国再婚再被拒 王香和拉什梅尔对此不满,但找不出可以上诉的理由,两人于是想走捷径。王香先回中国,拉什梅尔随后赶去,两人去年7月在中国完婚。王接着马上申请配偶签证。在此后的半年间,英国大使馆多次索要补充材料,拉什梅尔和王香都一一补齐;王还专门赶到北京接受当面询问,然而去年12月13日英国大使馆通知王香,她的申请被拒。大使馆认定她是假结婚,指王香为了移民英国才与拉什梅尔结婚。 已与妻子分隔两地超过半年的拉什梅尔获悉妻子签证被拒,十分愤怒。他告诉记者:“我们提供的材料十分详实,从相片到水电单、电话记录,甚至还有结婚戒指。本指望着太太能在圣诞前到英国团聚,现在是遥遥无期了。” 请求各界声援 据悉,拉什梅尔已经联系剑桥郡的保守党国会议员AndrewLansley,此人目前是英国内阁成员,担任国会多数党领袖,一年前曾任卫生大臣,他允诺会向内政部了解情况。拉什梅尔近日还在伦敦拜访西敏寺大主教尼科斯,该大主教近些年十分关注因新移民条例而被迫分隔的上万个英国家庭。大主教一再呼吁内政部决策需要考虑人道和关怀。 据了解,拉什梅尔也发出呼吁,请求民众在网上签名支持,截止1月5日已有2000多人签名。据悉,在过去三年,约有1.8万个家庭因类似境况,遭内政部强行干预,造成两地分居,其中涉及华人家庭的约有200多人。 某个最近很流行的段子 一位年迈的老佛爷 一个修补的中堂 一支衰退的海军 一片没落的大洋 一帮整天分裂的乱党 一群虎视眈眈的列强 一个昔日辉煌的帝国 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 九月十八日将面临一个导致失去北方大片领土的事件 最负盛名的大学里,一个图书管理员站了出来 -New!
1103 次阅读|25 个评论
分享 1812年美英战争以及 英国在西线的受挫(转)
gordon 2014-9-7 07:23
注:这场战争并非不显著,只是关注的人少。这场战争中, 由于英国的封锁,催生了美国的纺织业。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日本的重工业一样。 加拿大、美国国歌都是从这次战争中产生的。 1812年战争是美国与英国之间发生于1812至1815年的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 美国正式向英国宣战,但是英国军队的50%兵员是加拿大的民兵。同时,美洲印地安部落由于种种原因也卷入了战争。 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1812至1813年,美国攻击英国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各省。1813年10月至1814年3月,英国在欧洲击败拿破仑帝国,将更多的兵力增援北美战场。英国占领美国的缅因州,并且一度攻占美国首都华盛顿。但是英国陆军在美国南部的路易斯安娜州战场,和恰普兰湖战役 ,巴尔地摩战役,新奥尔良战役中多次遭到挫败,并且海军也遭受败局。1815年双方停战,边界恢复原状。 起因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英美之间的主权之争并未停止。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加拿大省,人口稀少,防御松懈。美国欲向北扩张,并且期待加拿大居民将美国军队视为解放者。 1812年,美国卸任总统托玛斯·杰弗逊说:“今年将加拿大地区兼并,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进,向哈利法克斯进攻,最终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美洲大陆。”美国必须控制整个北美洲大陆的信念后来被称为美国的昭昭天命。但是英国也有战略优势。在圣劳伦斯河边界地区, 北岸的加拿大一侧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比南岸的美国高出两倍。 美国声称大英帝国在以下三个方面侵犯其主权: 英国不遵守美国独立战争后双方1783年达成的巴黎条约:拒绝移交西部地区军事要塞,并且武装印地安人,威胁美国的西部边陲 。 皇家海军拦截美国商船追捕逃兵,强征美国海员入伍--这些人虽然出生于英国,但已归化为美国公民 。 英法之间的拿破仑战争导致的贸易禁运,使上百艘美国商船被皇家海军扣押,美国的中立国地位未被尊重。 1811年,美国众议院的鹰派议员鼓动战争。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麦迪逊总统向国会发表演讲后,国会投票宣战。有趣的是,英国为了避免对美战争而解除贸易禁运的消息在开战以后才姗姗来迟。 进程 虽然战前双方之间已经有长期的外交纷争,一旦战事爆发,均未充分备战。英国被拿破仑战争拖住,不得不将大部分精锐海陆武装力量部署在欧洲。英国在北美的最高军事长官得到的指示是,克制进犯行动,以避免从欧洲和英国其他殖民地调兵增援。 1812年,英国在加拿大的正规军只有5,004人,辅以加拿大民兵。战争期间,英国对拿破仑的战争结束后才将大批战舰调往美国海域。 美国方面也未做好战争准备。1812年,陆军正规部队只有不到12,000兵员。开战后,虽然美国国会批准扩军至35,000人,但是士兵多为志愿兵而且民众不热衷行伍,极度缺乏受过正规训练的军官,部队战斗力不足。 战争在四条战线上展开: 大西洋 大湖地区和加拿大边境 美国海岸 美国南部州 ××××××××××××××××××××××××××××××××××××××××××××××××××××××××××××××××××××××××× 在安大略湖,双方海军有三次交手,均未取得决定性战果。1814年,英国建成装备有102门炮的战舰圣劳伦斯号,凭借装备上的压倒优势,完全取得了安大略湖的控制权。 圣劳伦斯河及下加拿大地区 美国人几乎没有对圣劳伦斯河上的英军补给运输交通进行阻挠,所以英国人可以源源不断地将援兵河物资运送到上加拿大地区。 1813年早期,双方在安大略的Prescott和纽约州的Ogdensburg之间互有几次攻防。 1813年末期,美军策划了几次进攻蒙特利尔的行动。因为指挥官之间不睦,缺乏互相支援,进攻在边界即受阻,计划最终破产。 尼亚加拉战役, 尚普兰湖战斗, 1814 1814 年,杰克·布朗和斯科特·温斯菲尔德将军大幅提高了美军的纪律和战斗力。他们重新发动了对尼亚加拉半岛的进攻,并迅速夺取了伊利湖要塞。7月5日,斯科 特·温斯菲尔德将军在奇珀瓦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美军的进一步军事行动受挫。英军反击,并保卫了伊利湖要塞。由于补给困难,美军被迫撤离尼亚加拉半 岛。 随着拿破仑皇帝被废黜,英国把部署在欧洲的兵力转移到美洲战场,并向美国大举进攻。但是英国已经改变了策略,试图与美国谋和。英国人的进攻遭受挫折,特别是1814年9月11日在尚普兰湖战斗遭到惨重打击,令美国人完全控制了尚普兰湖地区。 西部, 1814 1814年,美国人从底特律派遣六艘战舰,试图夺取麦基诺要塞。由正规军人和义勇军混编的部队于7月4日登陆。他们没有达到奇袭的效果,在前进途中被印地安人伏击,损失惨重,被迫撤退。 8月13日,美国人在诺特瓦索加湾发现敌人新建的基地,他们立即摧毁了那里的一切建筑物和正在建造的船只。 留下两艘战舰继续封锁密其里麦克依诺后,返回底特律。9月4日,英国人驾小独木舟悄悄靠近这两艘舰艇,并将其俘获。这一胜利使英军的诺特瓦索加湾补给线得到恢复。 由于得到当地印地安部落的有力支持,英国人在西部牢牢地控制住防线,直到战争结束。 美国海岸 战 争初期,英国海军很难封锁整个美国海岸,况且他们还忙于追捕美国的私掠船。英 国政府同时也需要从美国为在西班牙的驻军采购食品,因此保持了与新英格兰地区 的贸易 。1812年12月26日,英国宣布对德拉瓦河及奇萨比克湾进行封锁。1813年11月,封锁范围扩大到罗得岛以南海岸。1814年5月31日,封 锁全部美国海岸。同时,英国军官与美国商人之间保持不少非法交易。美国政府开始向非法交易者发放许可证,这样有益于国家的商业活动。英国海军的压倒优势使 他们能够占领奇萨比克湾,摧毁美国的港口设施。 美国海岸战场上被遗忘的战斗是攻占缅因州,这是英国人取得的重要战果。在缅因取得的胜利意 味着英国人在新不伦瑞克省取得巨大的领土利益。这场战争没有解决缅因与新不伦瑞克的边界争端,缅因在1820年加入美国联邦后,新的争端再次被挑起。直到 1842年,双方才彻底解决领土分歧。 1814年英军占领缅因东部。英国国王向被占领土派遣了大量地方官员。根特条约后,英国归还了这部分领土。英国人在1815年4月才完全撤出,但是英国官员搜括了大量税金。这笔钱用来在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建立达尔豪西大学。 奇萨比克战役,星条旗歌 英 国人在此次战争中最出名的行动是纵火焚烧华盛顿特区(包括白宫)。这一军事行动发生于1814年8月19至29日。8月24日,缺乏战斗经验的美国民兵在 首都保卫战中被英军彻底击败,使通向首都的门户洞开。詹姆斯·麦迪逊总统被迫逃亡到弗吉尼亚,美国人士气大挫。英国人认为自己的纵火行动是对美国人焚烧约 克(今多伦多)的报复。 摧毁了华盛顿的公共建筑后,英军继续进攻,下一个目标是夺取巴尔的摩。9月13日,英军向巴尔的摩港口的麦克亨利要塞进攻,受到了坚决的抵抗。 美国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对次此战役有感而发,写下了后来成为美国国歌的著名诗篇星条旗歌。 美国南部 1814 年3月,安德鲁·杰克逊将军率领田纳西州民兵,切诺基战士和正规军进攻了南部的克里克部落。虽然克里克人曾经与英国结盟,但是战斗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控制克 里克人在阿拉巴马州的土地。1,000名克里克人中有800人在3月26日的战斗中阵亡,余部逃到阿拉巴马的蒙哥马利后投降。 根特条约和新奥尔良战斗 1814年11月,安得鲁·杰克逊将军转移到路易斯安娜州的新奥尔良。1814年12月至1815年1月,他率领部队保卫了这座城市,并击毙了英军的指挥官爱德华·白金汉少将。 美军新奥尔良战斗中取得的重大胜利,令杰克逊成为闻名全国的英雄,且在日后将他推上总统宝座 。 1814年12月24日,两国外交官员在比利时城市根特签署和约,正式停战。但是和约的消息没有及时到达新奥尔良,因为当年交通不便。1815年2月17日,麦迪逊总统签署了根特和约,使之于次日生效。 根据和约条款,双方归还了占据的对方岛屿,美国人获得圣劳伦斯河的捕鱼权,所有的债务和财产纠纷都得到处理。次年,约翰·昆西·亚当斯指控英国违反和约,没有归还战争中俘虏的美国奴隶,但是英国人不承认奴隶为财产。 结果 根特条约使边界恢复到战前状态,双方均未做领土让步。此后整个十九世纪中,英美两国基本上能够和平共处,1818年条约略微调整了东部边界。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皇家海军就已经停止强征美国海员服役。 这场战争是第一次、目前为止也是唯一的一次,使美国首都曾经被外国军队占领。 影响 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这场逼和大英帝国的战争为美国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望,使美国民众爱国热情高涨,因此亦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这场战争导致了反战的联邦党从美国政治舞台彻底消失。 战后在温斯菲尔德·斯科特将军的倡导下,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开始大力为美国军队培养职业军官。 此次战争对美国的制造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战时英国对美国港口的封锁导致了纺织品短缺,却因此催生了美国纺织工业。 西南地区的战斗令美国与当地印地安部落冲突加剧,美国随后于1819年兼并了佛罗里达。 战争对加拿大的影响 这是一场关系到加拿大生死存亡的战争,促使加拿大的英语和法语两大殖民地居民联合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抵抗入侵之敌加强了殖民地的内在凝聚,和对大英帝国的忠诚。 战争的最重要结果是使英属北美殖民地于1867年联合为加拿大联邦。 在战争中,加拿大民兵表现杰出,而英军指挥官却很一般。这个出乎意料的事实被加拿大军事历史学家杰克·格拉纳斯坦称为“民兵之谜”,对未来加拿大军队的建军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重视民兵建设,而非依赖职业军人。美军得到的是恰恰相反的经验,松散的民兵组织难以对付纪律严明的英国陆军。战争后期美国陆军取得的大部分胜利要归功于学习了英国和欧洲军队有纪律的战斗队形。 注:这个恩格斯解释的很清楚。 战争期间,英军指挥官一直担心美国人封锁圣劳伦斯河。这条河流经美加边境,河面狭窄。一旦航运受阻,部署在加拿大西部的英军就无法获得正常补给,而那里又恰恰是陆战的主要战场,那么英国人很可能在开战后短短的几个月内被迫将加拿大西部领土拱手相让。战后,英国人惊奇地发现,美国人没动过这个封锁圣劳伦斯河河面的念头。但是,英国人不指望对手会再次犯下如此简单低级的错误,于是着手开拓丽都运河。这个耗费巨大的工程将安大略湖畔的金斯顿与渥太华河连接起来,作为绕开圣劳伦斯河边境的备用水道,并且使渥太华这个腹地小城变成加拿大的第四大城市暨首都。丽都运河于1832年竣工,但没有机会发挥预期的作用。 战争对英国的影响 与加拿大不同的是,今天的英国已经无人纪念这场战争。主要是同期的拿破仑战争更加重要且富有戏剧性,另外在结束战争的条约里,英国没有得失。 皇家海军注意到, 美国海军赢得了大多数一对一战斗,比分差距之大令他们感受到了羞辱 。美国海军俘虏了大量英国商船,使当时的海运保险居高不下。 但是皇家海军凭借总体优势,成功地封锁了美国的海上贸易通道。皇家海军战后对造舰和火炮技术进行了改进 。 英国陆军将这场战争视为小规模冲突,对自身的失败没有深入研讨。这些失败被惠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战役战胜拿破仑的空前成就所掩盖。 注:主要摘自wiki 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1812%E5%B9%B4%E6%88%98%E4%BA%89#.E7.BB.93.E6.9E.9C
28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1840年前后英国对土耳其的政策
热度 4 gordon 2014-9-5 14:51
我问一个问题啊,看谁能回答。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和法国为什么凑一块儿去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啥差别? 第二鸦片战争,因为有恩格斯的书,我们都知道,是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商业利益没有被满足嘛,生意让俄国抢去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还有一些问题,模糊不清。(以前我澄清过,不是东印度公司干的,而是另一批人) 实际上要解释第一次鸦片战争啊,还非要从英国的“大陆均势” 政策解释不可,这需要从当时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角度进行分析。 Let‘s go ,让我们来到欧洲大陆 ×××××××××××××××××××××××××××××××××××××××××××××××××××××××××××××××××××××××××××× 法国一直是欧洲的霸主之一。自拿破仑远征埃及之后,一直试图通过支持埃及独立扩展自己在西亚、北非的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土耳其被迫向“唯一渴望而且能够给素丹以帮助的俄国求援”。 1833年土埃战争结束后,俄国与土耳其签订了《安吉阿尔—凯斯莱西条约》, 这个条约引起了英国朝野震动。 英国《每月评论》杂志得出这样的结论:“土耳其在重踏波兰的覆辙。” 事隔七年之后,帕麦斯顿仍对1833年英国拒绝土耳其求援而懊悔不已。1833年事件对于帕麦斯顿后来坚定推行“维护土耳其领土完整”的海峡外交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前,帕麦斯顿不太看重近东,现在他已考虑把近东作为整个地中海和印度政策的关键环节。 1833年《俄土条约》的签订,是英国政治家对俄国态度的真正转折点,英俄矛盾第一次超过英法矛盾。 注:第一个关键点出现了, 英俄矛盾第一次超过了英法矛盾。 ×××××××××××××××××××××××××××××××××××××××××××××××××××××××××××××××××××××××××××× 1833年以后,帕麦斯顿不遗余力地阻止《俄土条约》生效,并设法以欧洲大国间的协定取而代之。 首先,通过外交途径,向土耳其和俄国表明英国政府不承认1833年《俄土条约》的强硬态度。 1833年8月下旬,帕麦斯顿在通过驻土公使 约翰庞森比 递交的外交函件中明确表示,如果俄国根据条约干涉土耳其事务,英国将保持行动自由,完全无视该条约的存在。 1835年以后,英国曾数次表示,一旦俄国占领君士坦丁堡,英国舰队将不顾一切“强行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帕麦斯顿试图以这种不妥协的外交姿态阻止俄国舰队利用1833年条约独占土耳其海峡,以使1833年条约成为一纸空文。 其次,动用海上力量,加强对东地中海及俄国舰队动向的监视。帕麦斯顿认为,“海上实力比外交抗议更具威慑力”,这哥们还有好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呵呵 1834年初,他授予庞森比及地中海舰队指挥官在危机情况下对地中海舰队的直接调动权,因为当时没有电报通讯设备,帕麦斯顿以这种非常措施防止英国舰队因等待英国政府命令而贻误战机,造成俄国黑海舰队凭借地理优势捷足先登、抢先封锁达达尼尔海峡的局面。 注:关键时刻独立处置,不必轻视。 1833-1839年间,英国地中海舰队始终处于特别待命状态,随时准备开赴达达尼尔海峡,并且经常在东地中海游弋 ,将土耳其 士麦那等港口作为舰队常年基地。那些年实际上英俄之间是处于“武装和平”状态,虽然俄国也不断壮大其海军力量,但在英国海军威慑下,始终未敢轻举妄动。 再次,联合法国遏制俄国。帕麦斯顿认为,在中近东“最大的危险是法俄联合”,由于1833年《俄土条约》也威胁到法国在地中海的利益,使英法有一致抗俄的要求。在庞森比获得对英国地中海舰队的调动权时,法国政府也给其地中海舰队指挥官下达了相同的命令。英法的积极合作加强了对俄国的威慑力,涅谢尔罗德坦露:俄国不畏惧英国,也不害怕法国,但英法联合“对俄国最为不利”。在遏制俄国的同时,帕麦斯顿又以“不能给俄国重返君士坦丁堡造成可乘之机”为理由,约束法国支持埃及独立的行动,极力平息和抑制土埃争端,从而使英法的联合服从于英国“维持奥斯曼帝国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目的。 1841年7月,英、俄、奥、普、法五国在伦敦与土耳其签订了《伦敦海峡公约》。 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使1833年《俄土条约》在和平中被埋葬,俄国对土耳其海峡的独享特权化为乌有。 注:其实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仅仅是 英俄在土耳其争霸中的小插曲。 ×××××××××××××××××××××××××××××××××××××××××××××××××××××××××××××××××××××××××××× 帕麦斯顿政治生活的后35年中,英国资产阶级在完成工业革命后,大量侵占殖民地,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在世界范围内巩固和扩大英国工商业霸权地 位。他无论在外交部或任内阁首相时,几乎没有间断地支配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外交政策20余年。他的名言大家很熟悉:“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 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帕麦斯顿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强硬。他以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和最发达的工业作后盾,帕麦斯顿在外交上常常表现得毫不妥协,甚至随时准备动武。 注:他的特点就是硬,很硬,非常硬。 唐·帕西菲科事件彻底而集中的体现了帕麦斯顿的外交政策的主导思想。 唐·帕西非科是葡萄牙犹太人,由于他出生在直布罗陀,因此是英国公民,曾任葡萄牙驻摩洛哥领事,驻希腊总领事,后再雅典任职。1847年复活节期间,一伙雅典暴徒在反犹骚乱中袭击了他的住宅,拷打了他的家人,他的房子也被防火烧了,警察坐视不救。帕西菲科要求希腊政府赔偿损失,而希腊政府拒绝对暴徒的罪行承担责任。帕西菲科遂前往英国求助,英国上院以其不过是个双重国籍的商人,拒绝受理。 帕西菲科转而求助于帕麦斯顿,1850年1月,帕麦斯顿命令舰队去雅典示威,武力逼迫希腊政府赔偿帕西菲科6400英镑的损失。他在下院发表了一个长达四个半小时的演讲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古罗马人从会说我是罗马公民时就知道保护自己不受侮辱。英国臣民,不论他在那块土地上,也应当确信,英国警惕的眼睛和强健的臂膀将保护他不受侵害和虐待。”这是一个成功的演讲。帕麦斯顿充当了那个时代英国的代言人。他还以公民权利和自由卫护者的姿态,别有用心地攻击欧洲政府镇压1848年革命的反动政策。从此以后,他被英国的资产阶级誉为“民族英雄”。 这兄弟见到大清是 “ 仇人见面,分为眼红 ” 。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 帕麦斯顿制订对华侵略政策,开始于1833年底。他给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的两道训令是:开辟商埠;推销鸦片;获得军事据点。1839年9月底,接到义律有关林则徐禁烟的报告,他当即表示,对付中国的惟一办法是“先揍它一顿,然后再作解释’。他说:“应当不仅使中国人见到大棒,而且还要先让他们在背上尝到它的滋味,然后他们才会向那个能够说服他们的唯一论据——大棒论据低头。” 10月,帕麦斯顿根据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英国烟贩们的报告,在内阁会议上,排除众议,力主即刻派出军舰封锁中国沿海。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抵达天津白河后,递交了帕麦斯顿给清政府的照会,提出了赔款、割地、通商等要求,迫使清政府订立了包括割让香港在内的《穿鼻草约》。 但是,帕麦斯顿认为这个条约所得权益太少,遂撤换义律改派璞鼎查为全权公使 。在璞鼎查上任之前,帕麦斯顿给了他一个详细训令,声言:“为了维持两国间持久的真诚谅解起见,中国政府把鸦片贸易置于一个正常合法的地位,是极关重要的。”1842年8月29日,璞鼎查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注:太少了,太少了 《南京条约》以后的十多年中,英国对华的经济渗透仍不能满足资本家的贪婪要求。 登上首相宝座之后,帕麦斯顿决定以武力支持修约,增进在华特权 。亚罗号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年,他任命埃尔金伯爵为全权专使,率军向中国进发。1859年,英法两国在大沽战败。帕麦斯顿写信给外交大臣罗素说:“我们要派一支陆海军攻占北京,赶走中国皇帝,把我们的全权使节驻扎在那里,这是最适当的措施。”1860年,英法联军先后攻占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逼迫清政府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到六十年代,英国已操纵了中国大约全部进口的4/5和出口的3/5。这样,帕麦斯顿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为英国资产阶级在远东地区争夺势力范围奠定了基础。 ×××××××××××××××××××××××××××××××××××××××××××××××××××××××××××××××××××××××××××× 直男癌患者 注:从1840年到 1904年开始的日俄战争,中国一直笼罩在 英俄争霸的阴影里。
2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论中国成为英国的可能性 —— 从英俄争霸说起
热度 1 gordon 2014-8-1 19:28
其实中国和西欧挺象的,按照西方人的观点来说. 亚欧大陆中间的河流都流向了北冰洋 ,造成这些河流没有航运价值。也把亚欧大陆中央造就了成了草原。 人们都生活在环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一带。 对于欧洲来说,往北是冰原,向南是沙漠,向西是不可逾越的大西洋。 地理大发现,由于航海技术的提高打破了这种地理瓶颈。 中国和西欧相比,中国的南面不是沙漠而是南海,不用打破地理瓶颈。 中国也像俄罗斯一样,不能在海外占有领土,而只能利用本土的资源。 锤子,就是它想利用海上优势,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海上优势,我操。 能争就争,能抢就抢。大陆资源和海上优势同等重要。 原因很简单,你钱多一点,资源多一点,你生活就宽敞了嘛。 中美争霸,其实也可以演化成英美争霸 ,英国拥有象印度这样的大陆,也拥有海洋。 ×××××××××××××××××××××××××××××××××××××××××××××××××××××××××××××××× 中国成为海洋国家,其实没那个必要。竞争啊,有激烈的,有缓和的,有共生发展的。 激烈的对抗,不一定有利。 还是我以前的观点,发展航空航天 才更有利于差异化竞争。但不放弃海军,不放弃争取海外资源。 我们不用做那种 “ 第一名 = 第二名、第三名之和 ” 的海军,以需求为主,够用就好。航空航天的技术,也可以向航海转移。 主要是因为资源约束,干了这个,就不一定能干好其它的了。 当下,中国是一个濒海、濒陆的国家,航空航天还是第一位的。 ×××××××××××××××××××××××××××××××××××××××××××××××××××××××××××××××× 中国近代卷入世界市场,甚至能追溯到英法百年战争。 就是英国和大陆国家的竞争,从拿破仑法国,到俄罗斯,到德国,一系列大陆国家。 争霸的战场也是从西欧到克里米亚半岛,到中亚,到中国。 沿着亚欧大陆一路杀过来了,关键还是老外有本书 《亚历山大远征记》,亚历山大曾经远征过印度,但是没有到过中国,英国人突破了这个历史。
25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香港与英国——新兴货币重拾升势的逻辑(转)
gordon 2014-7-6 07:34
超乎市场意外,近两年美国经济复苏,欧洲和日本经济也止跌企稳,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巨变,所谓金砖失色,新型市场国家高增长不再,政府债务危机、通胀、国债发行利率飙升,以印度、印尼、巴西和阿根廷等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再次陷入下滑,表现在其本币货币比值的下跌,2013年全年这个主题贯穿整个新兴市场。 但是到了2014年,这种情况似乎没有继续,人们预想的美元大牛市并没有来临,美元一直在80附近震荡,最近下滑趋势明显,而美国的就业和通胀数据持续向好。于此同时,尽管欧洲经济似乎企稳,但是其增长动力非常微弱,南欧国家就业仍然严峻,欧元强势进一步扼制欧洲复苏。无奈之下,德拉吉首次作为一个主要央行推出负利率政策。 到了最近,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开始强势,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港元 。为打压异常强势的港元,香港金融管理局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手干预外汇市场。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香港金管局周二和周三接连买入12亿美元以遏制港元升值。港元采取盯住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香港金管局允许港元兑美元汇率维持在7.75至7.85之间。港元近日持续在交易区间顶部高位徘徊,并一度触及7.75。 港币实行联系汇率制,美元进入香港后,用美元换港元,港元减少,港元升值压力加大。 实际上,不仅港元在升值,其他地区汇率也在明显上扬。新台币涨1.5%,菲律宾比索涨3%,马来西亚令吉特涨2%。 韩元兑美元汇率二季度上涨近5%,这甚至引发韩国央行和财政部罕见地特意针对韩元上涨发出警告,称其对韩元单边上扬表示担忧,将会对异常交易进行监控。 以上货币市场的表现,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背道而驰,其中的逻辑颇为耐人寻味。其实,2008年 美国华尔街发生金融危机后,美联储为了挽救美国经济,刺激银行为企业贷款,稳定金融市场,实施了好几轮的货币宽松政策,美联储甚至不得不直接去购买公司 债,这其实是代替了商业银行去市场贷款。这种货币放水的政策,让许多人预测,美元将会出现一个大幅度贬值,美元就被国际金融市场所抛弃。但是结果却恰恰相 反,此后美元的走势,随谈不上大牛市,而是走出了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 这 是什么逻辑呢,原来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他不仅仅反映的是美国的经济状况,而更反映的是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作为世界货币,美国经济危机的发生意味着整 个国际经济进入风险状态,这时候,其他货币的风险上升,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其风险相对下降,作为硬通货,美元成为避险资产,套利资金开始抛弃新兴市场货 币,而是购买美元或者美元资产以实现其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需求。 从去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美联储也开始以美元减少100亿美元购买的方式,逐渐退出量化宽松,也就是放水政策开始收敛,按照一般逻辑,美元应该升值,但是美元却一直非常疲软。原因于2008年相同,美国经济的稳定意味着全球经济的逐渐稳定,某些新兴市场经济或许走上上涨轨道,经济增长潜力巨大,这些经济体一般包括制度体系比较健全,债务负担轻,政府执政稳定的经济体,比如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这些经济体货币开始面临了上涨压力。 对 于未来的新兴经济体,其经济发展将出现分化,那些债务负担重,经济体制不健全,经济潜力不突出,尤其是政治体制不稳定的经济体或将持续恶化 ,而表现相反的 经济体或将继续下滑, 而随着美国经济的上涨,和欧洲进一步量化宽松,大量持续的流动性还将向某些经济体流动,这些经济体或许还包括中国。 ×××××××××××××××××××××××××××××××××××××××××××××××××××××× 港元我知道,是给中国大陆贷款。美元流入,港元升值嘛。 不论好坏吧,解决了资金饥渴症。 韩元我就不清楚了,可能是美元避险。韩国经济还可以,资金往这儿流一点。猜的,韩元确实不知道咋回事。 美元我也知道,美元贬值为出口嘛。 看看现在,美国往俄罗斯出口的数据 ,猛出口,这是制裁呢还是挣俄罗斯钱呢? 新兴市场的货币升值,很大可能性是: 美国经济稳定后,对外投资又开始了。卖出美元,买入新兴货币 因为这次经济危机,美国是大赢家。 英镑升值也是因为资金流入。
12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英国就是paper work文化
热度 36 redbud 2014-6-3 06:30
我痛恨中英夹杂,但是还是觉得用paper work最能表达当地文化。 为啥!!! 我3个礼拜改了十几本万字以上的论文,项目报告等等,然后去开会还要填好几页风险评估。 然后今年没有人抱怨我的作业不好做了,因为我改成了写报告,因为大家都写惯了,不写就觉得不正常。 然后我改着改着越来越喜欢,突然发现,我也变得像英国人一样了。什么事情都井井有条,有人去我家要用我的厨房,乱动我的刀,我的锅,等等,又不给我放好,我就很生气,因为我每件餐具都有固定的位置,洗菜切菜吃什么工具分类很细。 好吧,我现在改这些论文和报告也改的很喜欢,而且用英文写作越来越流利,全归功于这些paper work。我的中文是通过读小说和写博客训练出来的,那么我的英文就是在跟保险公司吵架、跟煤气公司扯皮打电话、改作业等等这些过程当中训练出来的,而且越说我越有理,特别跟那些公司的人打电话,不管做什么,到万次以上,你就是高手,耶,为这个,我最近招的2个博士可以少给他们找点TA的活。
个人分类: 工作的事|236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歷史上的英国皇家学会 1(转)
热度 1 gordon 2014-5-28 23:11
歷史上的英国皇家学会 文 / 姜鹏飞 1660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科学机构,也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科学组织。作為世界上第一个官方科学机构,皇家学会迈出了科学体制化的第一步。儘管由於缺乏财政支援,皇家学会有些缺陷和不足,但是通过早期的科学活动,学会在吸收科学精英、提供交流平台、鼓励科学出版、确立实验地位和认证科学成就等方面,发挥了无形的作用,促进了英国的科学发展。 十五、十六世纪,南欧和西欧的知识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世纪教条的解释体系已经捉襟见肘,人们开始探索新的方法。一方面,这是因為文艺復兴通过挖掘古希腊经典著作,復兴了八、九百年前的哲学和科学,给欧洲知识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探索自然的精神渗透到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形成了一种欣欣向荣的氛围。另一方面,宗教改革又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相信探究自然、通过理性认识自然不仅和信仰上帝不相悖,还可以增加信仰的完满性。而接连不断的地理大发现又催化了种种新的动向,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财富的增长,為拓宽研究空间準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相当活跃,做好了迎接新观念和新方法的準备。 皇家学会的成立 但是当时的大学和旧式科学团体的发展却滞后於知识的发展,满足不了学者们的需求。在大学裡,基督教教义混合著亚里斯多德的理论,作為经院哲学的核心依然禁錮著人们的思想。教学内容渗透著浓厚的宗教精神,培养学生的目的无外乎培养神职人员,进一步研究神学。教学过程则主要分:(1)教师诵读原文;(2)学生诵读牢记;(3)教师再进行答疑和举例;(4)学生进行大量的辩论或进行独辩;(5)考试。这几个步骤,也充分体现了 大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创新而是传授知识 。与此同时,那些旧式的科学社团或科学团体也面临著和大学同样的问题。义大利的林西学院和西蒙托学院、英国以吉尔伯特為核心的科学团体、法国以梅森為中心的交流网络等 旧式社团或团体,往往过於依赖个人的赞助或支援,一旦失去赞助者或核心人物,就很快衰落下去 。这种脆弱性让当时的人们特别是科学家,很难寄予希望、投入热情。他们迫切需要稳定的科学机构,而英国因為得天独厚的条件走在了前列。 十七世纪的英国伦敦已经有一批学者感受到了知识界的新气象,他们儘管身分不同(有的是主教,有的是教授),却都对自然哲学相当关注,这就為皇家学会的成立提供了可能性。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在政治对垒鲜明、战事频仍的环境下, 学者们不想「捲入那个混乱时代的冲动和疯狂」。面对内战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他们越发认為「只有自然能够提供乐趣,……它绝不会把人分成不共戴天的敌对党派;它让人们有不同意见的餘地,而不至於彼此怀敌意;它更允许人们对它提出相反的想法,而无任何内战的危险」。 因此,这一时期的自然哲学显得比以往更有吸引力。於是大约在1645年,这些有识之士,开始每週聚会讨论自然问题,但是当时的活动在组织上还不明确,也没有正式的章程,活动场所和分工也比较自由。这种非正式聚会一直在伦敦进行,后来牛津大学重组,沃利斯、威尔金斯和戈达德等人就在1649年左右被派往牛津大学,於是这个团体一分為二,在两地开展活动。 斯图亚特王朝復辟之前,牛津的科学活动一度非常活跃。但是復辟之后,伦敦的团体兴旺发达起来。一些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都习惯在克里斯托弗‧雷恩和劳伦斯 ‧鲁克每週的演讲之后在格雷山姆学院聚会。他们逐渐感觉到有必要成立一个持久的机构,至於机构的形式和宗旨,培根则為他们指明了方向。培根首倡现实主义科学观,强调科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在具体的科学研究方面,培根推崇实验检验的方法。特别重要的是,培根在其《新大西岛》中,通过「所罗门之宫」形式,乐观地设想了科学体制化的形式和内容,為皇家学会的成立勾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追随著培根的思想,这些学者利用机遇,把对秩序的渴望和对知识的追求结合在一起,创立了皇家学会。 1660年,大约30位志趣相投的科学家及爱好者,以促进科学发展、改善人类生活為宗旨,成立了正式的科学机构。1662年7月15日,该学会得到英王的特许状,从而成為皇家学会,获得了官方机构的地位,和以往一切民间社团区别开来,反映了王室对科学事业的支援。在给皇家学会颁布的特许状中,查理二世简短而严肃地表达了他的想法: 朕获悉,一个时期以来,有不少一致爱好和研究此项业务的才智德行卓著之士每週定期开会,习以為常,探讨事物奥秘,以求确立哲学中确凿之原理并纠正其中不确凿之原理,且以彼等探索自然之卓著劳绩证明自己真正有益於人类;朕且获悉他们已经通过各种有用而出色之发现、创造和实验,在提高数学、力学、天文学、航海学、物理学和化学方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因此,朕决定对这一杰出团体和如此有益且堪称颂之事业授予皇室的恩典、保护和一切应有的鼓励。 1663年,学会获得了第二个特许状,扩大了学会的特权,并正式冠以「伦敦皇家促进自然知识学会」之名。同年4月22日,查理二世还赐给学会纹章,上面写道:「我不必追随任何权势,我不必要求上帝保佑,我不必遵从大师的格言。」体现了学会的科学精神。 皇家学会成立以后,首要的工作就是进行机构建设。為此,学会确定了开会时间、会费数额、选举形式、相关的职位及任期和必要的机构及其组成等。 根据规定,皇家学会每週三下午三点鐘开会。為了应付不时之需,学会要求每位会员入会时要交纳10先令会费。如果愿意和学会保持联繫,则不论是否出席,每週要交纳1先令会费。如果想要加入学会,必须有人推荐,经过选举会议公开选举,获三分之二同意后,方可入会。学会有三位常任官员,包括会长、司库和登记员。会长每月选举一次,在监管学会事务方面有著决定性的作用。司库和登记员的任期都是一年。另外,学会还安排了誊写员和操作员两名服务人员,规定了他们的固定报酬。不久以后,学会又任命了实验管理员,直接负责实验演示工作。每年,学会从会员中选出21位成员组成理事会,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和发布命令,处理其他一切与学会事务相关的事情,而平时的会务则通过例会进行。 随著组织化工作的进行,学会也逐步开展了科学活动。围绕著学会的宗旨,其科学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安排、演示和交流科学实验。最初几年,学会确实做了很多实验,呈现出活跃的局面。為了有效地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学会还尝试了「委员会」体制。从最初的「一次性」委员会到天文学、解剖学、化学等学科长期委员会,都体现出学会很想在深入发展中实现专业化,也说明学会试图形成一种体制化的结构。但在现实运行中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最终陷入瘫痪。总体来看,学会没有通过实验达到促进生產、改善人们生活和改善学会财政状况的目的。不但如此,在经过了最初的活跃之后,实验演示就慢慢懈怠下来。每当此时,学会便採取措施,徐图改善,但几乎都是「令」难行,「禁」难止,最后不了了之。 学会另一方面的内容是,宣读、讨论国内外来信和论文。為此特别成立了通讯委员会,主要让奥尔登伯格负责国内外信件的交流,并且在1665年创办了科技期刊 ——《哲学会刊》,其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的信函摘要、书评等,涉及大量的实验、博物学、数学和天文观察。这份期刊一经出版,便迅速成為传播科学资讯的主要媒介和科学观点交锋的主要战场,成為当时学术交流的不二选择。至今《哲学会刊》仍在出版。 在早期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皇家学会的早期活动对十七世纪科学甚至以后的科学发展都有无形的影响。一方面,在经院哲学向实验哲学过渡的过程中,皇家学会对实验的强调和重视,对於确立实验的地位和近代科学的解释方法有著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在确立实验地位、开展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皇家学会渐渐把科学家网罗在一个载体之中,初步形成了一个荣誉鼓励机制,从而促进了英国早期的科学发展。 1. 聚集了主要的科学精英 首先,皇家学会集中了英国当时主要的科学精英,以科学社团的形式将他们联繫在一起,為他们提供适当的职位和科学事业成员的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為英国早期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奥尔登伯格和胡克,学会為他们提供的职位使之得以调动自身最大的能量,致力於科学事业,促进了皇家学会的早期发展。 亨利‧奥尔登伯格掌握多国语言,熟知科学进展,颇善交际辞令。作為皇家学会的秘书,他维持著至少50人的通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满足国外在自然哲学方面的需求。这份工作不仅使他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还使他获得了一种学会代表的身分。為此,他殫精竭虑,从不曾耽搁,甚至在瘟疫来袭、许多人离开伦敦的时候,他依然有条不紊地安排书籍和论文保存工作。更不用说他还自觉地承办起《哲学会刊》的编辑出版工作,為扩大皇家学会影响、规范科学活动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皇家学会的早期活动中,实验管理员这个职务是不可或缺的,而最出色的实验管理员非罗伯特‧胡克莫属。学会要求胡克為每次例会準备3~4项实验,并进行演示、说明。20年间,他做了不计其数的实验,对温度计、气压计、显微镜、望远镜等科学仪器的製造、改进和应用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诸多科学领域成绩卓然。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贝尔纳曾称讚他為学会提供了「双眼和双手」。可以说,正是皇家学会為胡克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天地,使他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成為同代人中研究范围最广、最具创造性的科学家之一。 2. 為科学界提供交流的平台 其次,通过科学活动,皇家学会為当时的科学界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 作為学会活动的主要内容,实验也是科学家们交流的重要形式。对於有眼光的科学家来说,实验能够激发想像,引起思索,从而促进他们的研究。在弹簧实验中,胡克就利用了丹尼斯‧匹平的气泵实验结果,得出了弹簧不受气压影响的结论。因此,这种交流给科学家带来的触发作用是以前的封闭研究所不能比拟的。 如果实验这种交流形式还是受时空限制的,那麼信函交流和学术期刊则為科学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在学术期刊出现以前,科学家们主要是通过信函交流研究情况的。皇家学会成立以后,学术信件日益增多,宣读和讨论信件随即成為学会会议的重要内容。学会秘书总结以后,再致信国内外学者,这样就形成了较為系统的通讯网络。通过这个网路,学会努力在全欧洲范围内扩大影响,而国内外学者也由此掌握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当时,沃利斯、波义耳、李斯特、牛顿、列文‧虎克、惠更斯等人的实验和研究成果在成书出版之前,就為知识界所共知,这不能不归功於皇家学会的重要作用。及至后来,奥尔登伯格创办了《哲学会刊》,学术交流就获得了一种更加稳定而具体的形式。这份期刊不涉及歷史、法律、宗教,内容集中,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了科学家的要求,因此备受欢迎。 经由皇家学会,科学家之间的联繫从过去比较分散、偶然变得比较集中且有章可循。交流的途径大大缩短,科学知识传播更為迅速,科学家对科学动态的瞭解也更加便捷,皇家学会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也因此得到极大的提高。 3.从事科学出版事业 第三,皇家学会凭藉其出版特许权,鼓励科学出版事业。 从一开始,学会就很重视出版研究成果,但是1753年以前,出版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事情。直到十八世纪初,学会出版的书还都是印刷人员印製的,学会并没有提供资金,也没有冒出版的风险。儘管如此,学会却能够利用其出版特许权,鼓励科学著作的出版,和过去以及同时代其他社团相比,这是个相当大的进步。 除了出版《哲学会刊》之外,学会还有权任命印刷人员和刻字人员,出版或审查自然知识方面的著作。到十八世纪初,有几十部著作获得了学会的出版许可,其中包括胡克的《显微图集》、约翰‧沃利斯关於重力的论文、弗拉姆斯蒂德製作的星表、牛顿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义大利生物学家马尔比基的生物学论文等当时最為杰出的科学成果。 出版特许使皇家学会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决定书籍的出版,获得了一定的出版自由,在出版印刷审查制还没有完全放鬆的年代,这种自由使自然科学得以呼吸生存,从而发展壮大起来。 4. 确立实验在科学中的地位 第四,通过其早期的实验活动,确立了实验作為近代自然科学重要研究方法的地位。 早期科学社团虽然也提倡实验的观念和方法,却没有像皇家学会这样反复强调实验的重要性。為了演示实验,学会準备了必要的条件。一方面,通过个别会员开放自己的实验室,学会初步解决了仪器设备和实验场地的问题。同时,在学会首次会议上,学会会员一致同意在格雷山姆学院几何学教授鲁克的房间开会,这开创了格雷山姆学院為学会提供服务的先例,学会自此有了活动场地。另一方面,学会為实验配备了工作人员。一开始,只是安排记录员临时承担著提供、準备实验设备的工作,1662年,有了专门的操作员。最重要的当属后来设立的实验管理员,包括长期实验管理员和负责具体实验的专门实验管理员,罗伯特‧胡克在担任长期实验管理员时,大大提高了这一职务的专业性,使实验管理员成為主要的实验工作人员。 当时学会主要是通过三种方式促进实验的:做实验、宣读阐述实验的信件、宣读其他地方的实验记录。其中,第一种方式是学会最為看重的,在以后的发展中,实验数量每有下降,学会就提出改善的建议和计画,儘管执行得不多,也能充分体现学会对这一方式的重视。其他两种方式在现实中常常能有效地补充第一种方式,也為以后学会会务的主要内容向宣读、讨论论文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1660年代初期,学会的实验活动非常活跃,但是在1665年瘟疫和1666年伦敦大火的影响下,这种状态再也没有恢復过来。此后几十年裡,学会尽力维持著实验活动,但效果并不明显,仅在1679至十八世纪初,因丹尼斯‧匹平和哈雷的参与才有了起色。牛顿当选為会长以后,大概与其修订《光学》同期,实验演示再次成為会议的重要特徵,但那时已接近学会确立实验地位的尾声。 通过严格的实验检验认识是近代科学的基本特徵,它完全不同於古代的猜测,在十六、十七世纪,仅仅是做实验本身就格外吸引人,因為实验的新奇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更何况做实验的过程,还扩大了实验方法的影响,使其深入人心。学会初期丰富的实验和此后多年对实验的维持,有效地奠定了实验在英国近代科学中的地位。 5. 论文成為科学家得到认可的依据 最后,学会逐渐把研究成果作為加入学会的前提,确立了认证科学成就的机制。 从一开始,学会会务中就包括宣读、讨论书面形式的报告、信函和论文,可以说,这就為学会此后向这一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準备了条件。 1674年,威廉‧佩蒂建议会员提交实验论文。这个建议多少改变了会议的娱乐性质,强调了以实验為基础的讲座和论文,实际上接受了实验数量缩减的现实。此后,递交论文就成了惯例,即使以后不时因為个别杰出人物的出现,实验一度活跃起来,也没有改变这一结果。而且随著他们的出现和实验的短暂活跃,论文的数量也同时增加,甚至比实验数量增加得还快。这些论文理论性较强,不再以实验為侧重点。这样的习惯延续下来,渐渐取代了非正式形式,论文也渐渐成為学会瞭解科学家的途径,成為科学家得到学会认可从而得到社会认可的依据,这一点从入会标準的严格化上也能够反映出来。 皇家学会的体制化 学会最初的入会原则很简单,只需一位会员推荐,就足以成為会员的候选人,这导致会员「鱼龙混杂」,学会的兴趣也因此而无所不包。一段时间以后,学会发现这一做法不足以為学会引进合格人才,遂决定「任何人要推荐候选人,都要首先告知理事会成员,以备理事会讨论。如果理事会确定被推荐人对学会有用,那麼在下次会议上,将提名被推荐人,然后根据规章,进行投票。」显然,学会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需要的人才。 到了1728年,学会又通过了新的章程,规定:「经三位学会会员推荐,并经理事会批准方可成為候选人,三位推荐人中至少有一位是理事会成员,且须说明候选人的资质。如果理事会批准,将在另一次会议上重新题名,然后投票选举。」 但是两年后,学会又做了较大改动,理事会在入会问题上的责任為秘书所代替。「如果想当选為皇家学会会员,至少要有三名会员推荐。被推荐人要向秘书递交亲自署名的论文,注明姓名、缩写、职业和主要的优点、发明、发现、著作或者其他参选的作品,还要注明长期居住位址。」学会把论文副本放在会议室裡(以供评阅),十次例会以后,如果没有人提出异议,被推荐人方可经过投票表决,成為学会会员。此后,会员选举形式基本确定下来,很少改动了。 到这时,宣读和讨论论文成為学会的主要内容,鑑定候选人的成果也随之成為加入学会的前提条件,加入皇家学会不再像学会初年那麼容易,当选為学会会员成了一个人科研水平的体现和标誌,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皇家学会没有像最初设想的那样成為一个专业的科学研究机构,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造福人类,但是它通过鑑定成果、授予荣誉,间接促进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当然,「科学体制化的早期歷史要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加充满了试验性和错误」。作為体制化的第一步,皇家学会确有其局限和不足。由於缺乏国家实质性的资助,学会基本是靠会费运转的。為了筹措活动经费,学会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学会,尤其是那些位高权重、富甲一方的社会名流。如此一来,会员人数和构成都无法限制,广泛的兴趣使研究范围从物理、化学到考古、博物,无所不包,但往往浅尝輒止。 科学的理想和「名流」的风尚在许多方面表现出矛盾和冲突,学会却不能够為了理想,冒失去财政支援的风险,只能是争取和协调。而广纳各方人士,不仅没有给学会带来期望中的资助,反而使学会充满了閒聊的业餘爱好者,把严肃的科学家也淹没於其中,但是我们不能根据表面现象认為学会已经沦為贵族或名流的社交团体,从而低估学会在体制化道路上的探索和作用。儘管皇家学会没有通过科学实验和发明创造达到改善人类生活的目的,却通过延揽科学精英、提供交流平台、鼓励科学出版、确立实验地位和认证科学成就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使英国从科学的边缘位置走到了中心,也使学会因此而绵延数百年。 ×××××××××××××××××××××××××××××××××××××××××××××××××××××××× 学会早期最重要的人物就是 亨利‧奥尔登伯格 和 胡克 实验的方法也主要是胡克,但是现代人 认为的标志性著作是 牛顿的《光学》。 就是牛顿大骂胡克,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笛卡尔),而不是站在矮子的肩上(胡克是个矮子)。 论文成為科学家得到认可的依据,是威廉配第 提出来的。 期刊是 亨利‧奥尔登伯格,就是通信的集子。
22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18世纪的英国为什么对茶叶需求这么旺盛?
热度 1 gordon 2014-5-9 15:04
注:十七世纪英国对茶还没什么需求,十八世纪需求猛涨,十九世纪的1840 年 中英爆发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 在十七世纪茶叶贸易还不猛呢,18世纪的英国为什么对茶叶需求这么旺盛?英国当时的人也不明白,最早这个东西是在咖啡馆卖的,卖点也是健康。 在咖啡馆普及之前,英国主要是酒馆。 在新式无酒精饮料进入英国社会之前的很长时期里,酒馆是人们进行日常聚会以及消磨时间的重要休闲场所,但是随着新式饮品的兴起,酒馆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尽管酒馆老板曾经非常积极地进行抵制咖啡馆的运动,但是新式饮料——尤其是咖啡——仍然受到了人们的极大欢迎,咖啡馆的数量迅速增长,以至于“在伦敦没有什么买卖比咖啡馆使用了更多的房屋,缴纳更多的租金", 但是,咖啡馆禁止女性进入 ,同时仅仅能在室内进行休闲聚会,再加上茶日益风行,受到人们的极大欢迎,从而导致“咖啡馆的重要性在十八世纪前二十年后开始下降;另一方面,茶的重要性非但没有下降,反而移到新的场所,从茶开始受欢迎的咖啡馆和小酒馆转移至使人感觉愉悦的庭园”,一种新式的休闲场所——茶园(tea garden)——日益兴起。 十八世纪饮茶的两个趋向:一、饮茶家庭化趋向继续强化,二、女性饮茶者不断增加。 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欧洲是从土耳其那里接触到咖啡的。后来咖啡就竞争不过茶了。十八世纪初叶,英国没人饮茶。 咖啡馆的兴起和报纸是一块儿的,不识字的人可以在咖啡馆听别人读报。 咖啡在当时是一种公共性饮料,它与公共生活相联系 ,这是因为:咖啡需要烘培研磨才能饮用,程序繁复,在当时“咖啡炮制出来难度较大,没有几个家庭能行,”而饮茶则准备齐了非常方便,还可以多次冲泡。 茶在私人空间占据优势 。茶比咖啡要贵的多。 茶取得优势还与这两种产品的供应有关,茶叶,英国可以和中国直接贸易,而咖啡当时还掌握在荷兰人手中。限制了英国的货源,有利于茶在竞争中胜出。到十八世纪末,英国咖啡馆迅速衰退。 最早的茶是在咖啡馆里卖的。 英国人在茶中加糖或者牛奶、或者是同时添加这两者,他们通过这种改造方式实现了饮茶的本土化,同时,这一做法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这种饮茶方式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十九世纪初,医生和统计学家一致认为,饮茶的风靡很可能改善了不列颠民族的健康状况。有了茶叶抗菌的保证,大量工人可以较为安心地涌向各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在工厂附近扎堆居住,而不用过于担心疾病蔓延的发生。另外,由于茶叶中所含的抗菌素 单宁酸极易溶于母乳,所以婴儿也从中受益匪浅,死亡率大大降低,这为工业革命积蓄了庞大的劳动力后备军。 在茶中加入糖和牛奶,增加了茶水中的能量以及蛋白质,使得饮茶变成了一种快捷方便的“快餐” ,它不仅有助于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同时还能增加营养,补充能量,这对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戴维斯1795 《农工状况考察》,在恶劣的天气与艰苦的生活条件下,麦芽酒昂贵,牛奶又喝不起,唯一能为他们软化干面包得以下咽的就是茶。 茶呈碱性,可以消除胃部不适的酸水。 还有一个事就是查理二世和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的女儿凯瑟琳公主成婚,王后喜饮茶。大众风靡。 光荣革命之后,玛丽二世也喜欢饮茶。 ×××××××××××××××××××××××××××××××××××××××××××××××××××××××××××××××××××× 红茶战胜绿茶我知道原因:1、英国比较冷,红茶暖胃。2、英国人喝奶,绿茶太清淡,不能和奶混着喝。 3、绿茶只能冲三次,而红茶可以冲四五次,红茶更经济实惠。 红茶更适合英国的气候,能够较好地和英国人的饮食习惯相协调,同时饮用起来花费较少。更为适合英国人需要。 ×××××××××××××××××××××××××××××××××××××××××××××××××××××××××××××××××××× 但传统上,茶叶是中国控制周边蛮夷的利器,茶马贸易,哪有那么轻易的就让出去。 让吃肉的人,干结,憋死。 有这种生活习惯吗? 一段时间经常吃肉,就会便秘 。喝奶,会软化一些。 这是当年中国人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这个结是解不开的,一方面是传统的约束蛮夷的手段,一方面是国际市场上白银的稀少。 这是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就是清政府的失败。 其实 第一次鸦片战争,实质是中英关于茶与白银的战争。 扩展阅读: 十八世纪中英茶叶贸易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27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一条鞭法、美洲白银与英国长弓 —— 人民与统治者的货币格斗 ... ...
热度 2 gordon 2014-5-7 12:08
夏原吉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五朝老臣,他以犯颜直谏著称。 就在朱棣去世的1424年,夏原吉官复户部尚书。他向新上任的仁宗皇帝朱高炽提出了放开银禁交易的建议。如果这一建议得到批准,这将是明朝货币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   明朝前期,纸钞的价值稳定,金银、铜钱、纸钞三种货币都可以在市场上流通。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张瑞威说,明朝时,中国的市场存在着两种货币系统,一种是作为日常买卖使用的铜钱和白银系统,一种是作为交税使用的纸钞系统。    在银铜没有上升到交纳税赋功能之前,纸钞的作用就是交税,还包括应付关卡和作为政府的官俸。大明宝钞始印于1375年,从一开始就被明政府推到了本位货 币的地位,这是仿效元朝的做法(从元世祖开始至1287年,元政府一直发行和使用纸币--至元宝钞,实行了全世界第一个纸币本位制度)。但大明宝钞贬值, 民间重钱轻钞,明太祖不得不在1395年下令禁用铜钱,并限令军民、商人在半月之内,将所有铜钱收官,依数换钞,并下令"敢有私自行使及埋藏弃者,罪 之"。   1398年,因杭州诸郡不论货物贵贱,一概以金银定价,"钞法阻滞,公私病之",明政府再次颁布禁止以金银交易的命令。为 增加纸钞的政府信用和减少官方对粮食的需求,1402年明朝最高级官员的官俸六成为粮食,最低级的官员只收到两成,其他官俸则发放纸钞。后来,在都督府和 都指挥使司、各省和诸王的封地完全领取稻米作为薪俸的官员,也部分接受了纸钞。   1405年7月,郑和第一次率队下西洋。在下西洋之 初,明政府大量使用纸钞作为交换货币,但伴随着纸钞贬值,外国使团不再收取纸币作为官方交换物,明政府不得不在1408年开铸永乐通宝,且做工精良。同 年,明政府以强硬的姿态再次申明严禁金银交易,"犯者准奸恶论",即处以死刑。第二年,明政府"又差官于浙江、江西、广东、福建四布政司铸永乐通宝钱"。   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明政府对铜钱的政策泾渭分明:在对外贸易中可以使用,但在国内禁止。铜钱与兵器、丝绸、陶瓷、黄历以及儒家伦理经典、六经、诗词传记、医学针灸等著作一道,被郑和船队带到西洋广加赠赏,交换贡品。    当国内收藏界还惊诧于永乐通宝钱币在国内出土为数不多,甚至在许多明清时期的窖藏钱币中也不见一枚时,在南海和海外却有大宗的发现。从日后印度尼西亚、 日本、越南等国及南海出土了大批永乐通宝钱币的情形来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堪称是中国货币在亚非大陆的推广史。 明朝在当时的世界地位,决定了明朝铜钱与 其前代的铜钱一样,在600年前是亚非贸易尤其是东南亚贸易的硬通货。 也可以说,郑和下西洋客观上是近现代中国货币走向亚非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官方推广。    明政府纸钞购买信用力的下降,加速了铜钱的铸造和外流。作为纸钞、铜钱强劲对立物的白银,最终伴随纸钞的贬值、铜钱在郑和下西洋中的透支和在国内市场的缺位,逐渐占据了合法主币的地位。 注: 中国并不怎么产白银,大部分白银产自美洲 。白银作为中国的主币,是对外贸易的结果。 ×××××××××××××××××××××××××××××××××××××××××××××××××××××××××××××××××××× 也是在这前后,美洲和日本都发现了大量银矿。16世纪40年代,西属美洲发现了蕴藏量丰富的银矿,1554年,一种便宜、简单使用水银和盐以提炼低含银量矿石的炼银法--汞齐化法诞生,自此,西属美洲的白银产量大量增加。   因白银提纯技术的提高,在此前后,秘鲁波托西银矿的白银产量猛增到原来的3倍,随后又增至5倍;1560年以后,日本成为一个重要的白银乃至铜的出产国,并向中国与东南亚出口白银和铜,至16世纪末,日本发现大量银矿,"灰吹法"的白银冶炼方法也由中国传入日本。    到嘉靖年间,江南行省以法令的形式规定田赋用白银缴纳,而广东自1450年起,就已采用了部分徭役折成白银的形式。16世纪初,大臣桂萼提出了赋役新构 想:将杂役、正役和两税(即夏粮和秋粮)合而为一,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这一设想被后人概括为"一条鞭法"。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明朝名臣南海人 庞尚鹏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琼山人海瑞在南直隶地区先后推行"一条鞭法",东南沿海遂成为全国较早实施新赋役法的地区。   隆庆元 年(1567年),明穆宗朱载垕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只许用钱,铜钱在与白银的较量中已经完全处于下风。货币税收的份额 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税制从1465年的户口、食盐等钱钞各半兼收的局面,进而演变成1581年完全用白银交纳的张居正"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能得到推行,就是因为经过多年经营,晋北边疆防区各类屯田--军屯、民屯、商屯皆有增长。首辅大臣张居正将大部分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折成银两 缴纳,取代陈旧而复杂的赋税制度,并向全国推广,最终使得白银成为明朝的税收和贮备货币。一条鞭法标志着,我国税法由税人向税物、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 化。 白银,最终不以统治者意志为转移而逐渐占据了合法主币的地位。 ×××××××××××××××××××××××××××××××××××××××××××××××××××××××××××××××××××× 张居正在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时,积极推行“外示羁縻,内修战备”的方针,重视整饬军备,加强边防。张居正曾目睹了嘉靖二十九年(1550) 俺答军队围困北京时所暴露出来的国防虚弱,军备废弛的种种弊端,内心深有感触。有鉴于此,待他执政后,“殚心尽力”,决心对边防进行一番整顿。 张居正一面精心选任驻边将领,练兵备战,修治边防要塞,同时训令诸将在边境屯积钱谷,整顿器械,开垦屯田,务必做到兵精粮足,战守有备。 在选任边将时,张居正知人善任,他所重用和信赖的一批守边将领,大都英勇善战,效忠王朝,并为保卫边防做出重大的贡献。在蓟州一带,他任用戚继光镇 守,练就守边的精兵,修筑了沿边防线的“空心敌台”,还因地制宜地练习车战战术,保卫了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长城一带沿线的边防。历史家称赞戚继光镇守 蓟州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晏然”,戚继光也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李成梁镇守辽东的纪功石坊万历十一年(1583),当戚继光移镇广东时,陈第赋诗送 别,诗云:“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反映了边境人民对戚继光保境安民功绩的景仰和舍不得让他离去的深情厚意。 在辽东,张居正重用李成梁。李成梁作战能力高强,善于指挥御敌,威望甚高。在他镇守辽东期间,曾多次平息东北少数民族的进犯,保卫了东北边境的安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北部的宣府、大同防线,西至延绥、宁夏一带,张居正重用王崇古,支持王崇古对俺答所部采取的安抚睦邻政策,获得了重大的成绩,使蒙汉两族人民和睦相处,通好互市,相安无事。 当时朝廷有一部分官僚反对和俺答设市贸易,说这是媾和示弱。但是张居正力排众议,坚持正确的主张。他据理力争,反驳说:“让俺答入贡通好,开设边境 市场,使边民互通有无;限立期限,指定地点,严加管束,这不但没有坏处,反可使边境安定,屯田耕牧,阻止塞外其他部落的侵扰。这样每年可以节省调援边塞的 大批粮食,有什么不好呢?” 由于张居正的大力支持,协同筹划,使王崇古在边塞得以顺利执行睦邻政策,在大同、宣府附近设市贸易。当时规定每年限期一月,蒙族人民可以用金银、牛 马、皮毛和汉族人民交换绸缎、布匹、铁锅、铁釜等物品。双方各派军队驻守保护,从此边境相安无事。对此,张居正在《九塞称臣》一诗中踌躇满志地写道:“幕 南秋色静王庭,月满边关夜不扃。北地胡儿能汉语,西陲宛马尽龙形。屯田督护休乘障,破虏将军早勒铭。干羽两阶文德洽,九重端拱万方宁。” “月满边关夜不扃……九重端拱万方宁”,并非张居正的无端夸饰。据《明史》记载:东起延永,西抵嘉峪关的边境千里防线,“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什七”,从而节省了庞大的军费开支。 张居正还在东南沿海地区分段设寨,修整兵船,严申海禁。在他当政的万历初年,基本上肃清了多年以来一直困扰明廷的“南倭北虏”的边患。 注:雇佣军队或者职业军队,他这种办法能打得过蒙古,打不过满清。在欧洲,瑞士也是很牛叉的。 ×××××××××××××××××××××××××××××××××××××××××××××××××××××××××××××××××××× 在欧洲,爱德华三世也是很早就建立了职业化军队。到了 1415 年的阿金库尔战役,震惊欧洲大陆。 清政府比较幸运的是在云南发现了铜矿,其实 中国根本就不是银作为主币的,而是铜。
230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8 03:17 , Processed in 0.055252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