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jerf71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1453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分享之 -- 吴芳思(英国学者) 曾在中国学抛手榴弹

热度 9已有 940 次阅读2014-11-8 02:09 | 手榴弹, 中国, 英国

吴芳思(英国学者) 曾在中国学抛手榴弹

看受访者在九道问题里展露个性与智慧。


英国汉学家、历史学家吴芳思博士(Dr Frances Wood,66岁)不久前受邀来新加坡演讲《金刚经》和《敦煌与丝绸之路》时,接受本报专访。

吴芳思先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中文,后以北京四合院的论文获得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学位。她在文革期间到过北京一年。1977年加入大英图书馆中文部,去年退休前为该部门主任。

她一生的志业与兴趣离不开中国文史的研究与写作,也是国际敦煌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著作包括《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北京手榴弹实习:我的文化大革命》《第一个皇帝》《紫禁城》等,至今创作不歇。


1你去年从大英图书馆中文部退休后,还在创作吗?


我刚完成一本电子书“Picnics Prohibited”,写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混乱。电子书看不到评论,也不能手递给妈妈当生日礼物,不会再写了。我正在写一本《60本最佳中文书》,因西方人对中国文化还不了解,里头有书籍简介与局部翻译,包括《芥子园画谱》《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琵琶记》。手头计划写的书更多,包括明代第一个皇帝朱元璋,1600年代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与皇帝宫廷的关系。


2目前西方人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不够?


一般西方人懒得理中国历史文化。2011年,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英国,大谈莎士比亚,我不以为卡梅伦首相能大谈《红楼梦》。英国学术界对中国有所了解,政商界不感兴趣。我多年来的写作,就是想向普罗大众分享我对中国文史的热情。


3你对中华文化深感兴趣,文革时期还到过中国?


我在1975年到中国北京大学一年,由英国文化协会安排,与其他9名英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交换浸濡。中国学生想学英语,我们较不清楚。1966年起,中国已被小红卫兵“炮打司令部”,教授医生画家音乐家作家导演等等,因受西方腐败思想影响而被炮轰。尽管1975年街上已不见激烈的批斗,珠江也没了被暴打的尸体流过,可是,北大由工人农民党员组成的革命委员会掌管,他们认为我们不必学习太多,否则会脱离广大群众。

我们和中国同学花了一半时间在工厂,干扰工人制作铁路引擎,或在田地向农民学习捆白菜或泥地里种稻米。为防核袭击,我们英勇地花了半个晚上挖相当浅的防空壕。其他时间在课堂上学习,每个周末早上必修两个小时马列毛泽东思想,也必修体育课——学习抛手榴弹。我修读的中国历史隔夜得重写,当时邓小平二次被批而从档案消失。政治口号的接连轰炸,每棵树藏着的扩音机广播不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论述,在我回家没多久后中断了——毛主席死了。没几周,文革过去了,也重新名为“灾难十年”。邓小平翻身复职,宣告富裕是光荣的,我的挖壕与引擎制作是个错误。


4你回国后,还经常往中国跑?你特别喜欢丝绸之路?


1977到1987年期间,我每年带导览团去中国三趟,跑了大江南北,包括敦煌、西藏等地。现在的中国已像我住的酒店窗外的高楼大厦了。这个中国不在古文献里,城市与城市之间没分别,但我们不能阻碍发展。1970年代的中国没水缺电,现在普通人生活好得多。

去年9月,我才去过丝路,实在喜欢甘肃走道的那些小镇,多年来没什么变化,仿佛为世界遗忘。尽管敦煌的游客络绎不绝,但仍是沉睡小镇,过去的历史感很强烈,与此同时,高速公路上卡车呼啸而过,已经是现代化发展了。新丝路贯穿过去与现在,始终是一条贸易之路。


5大英图书馆为了修复《金刚经》花了不少心血?


世界有纪年的最早(公元868年)印刷书籍《金刚经》是世界珍宝,当年被外国人带出中国(注:1907年由探险家斯文赫定从敦煌莫高窟偷运出中国,先后藏于大英博物馆和大英图书馆)的行为是不被认可的。图书馆26年前就想修复此经,花了10年研究敦煌纸张特性,再花7年慢慢去除衬纸,每次只做10厘米,只用水润(没用化学药品)去衬纸,水量需要恰好,修复结果比当年有水迹的状况良好。透过经卷桑纸可以看到印刷痕迹、黄丝绢纹、竹片条纹、户外造纸时飞落的羽毛。敦煌纸张质地其实很好,再多个千年依然会在。


6你在大英图书馆期间,集合中日学者展开“国际敦煌计划”,并将敦煌丝路相关的文档数码化?


那是在1980年代,大英图书馆将与敦煌丝路相关,4到11世纪的13万份英文、法文与德文等文献数码化上网,开放给多国学者与公众参考。图书馆最近与“谷歌”合作,将25万份书籍文档数码化,这些文档都过了50年版权期限,免费供读者与学者做研究与参考,其他的则需付费。


7你的著作中,以《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反响最大。你以游记里没提到中国人用筷子吃饭、喝茶、缠脚的风俗习惯以及万里长城来佐证,能谈谈?


我是从文献而非人物角度来看马可波罗游记。欧洲人在1400年代对东方的想象非常浪漫,几乎不真实,除了上述例证,中国文献也没马可波罗足踏中国的记载。当时的欧洲人没有著作版权概念,关于东方的旅游故事编撰成书,往往不断复制、添补,文献越添越厚,可说是一种集体的创作方式,蔚为盛行。我在牛津图书馆找到的《亚历山大大帝》也是以异国情调与小说笔墨来看世界的。去小说化的真正历史撰述始自1500年。


8你写的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也很有趣,你怎么评价他?


秦始皇不是很好的人,可他开创一套完善经营国家的法律与行政系统。法治虽然残忍,但比贵族统治好。若有明文法典,人民会奉公守法。在秦代,连碰到一具尸体该怎样处理,记载甚详。孔方兄(钱币)的通行与用身高区别大人小孩的衡量尺标沿自秦代。秦代法制与赋税制延续至汉代,可是,汉统治者为合理化政权,开始大力批贬秦代的残暴不仁。比如司马迁《史记》对秦统治的抨击,对焚书坑儒的记载略显夸张。


9你那本《没犬,华人也不多》写中国通商口岸上外国人的生活,他们享受人生吗?


早年东印度公司外派中国通商口岸的外国人日子并不好过,到了1843-1943年,鸦片战争强逼中国对外开放之后,他们的生活远比家乡美好,佣仆很多,又有很多茶叶丝绸陶瓷可以享受,尤其上海。不过,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文献记录令人反感,老是批评佣仆的愚蠢狡猾,只有回述保姆带大的童年往事时,口吻温暖。有篇文档写外国太太教中国厨师炸法国薯条,厨师细心观察,隔天烹调时连妇人教导时的穿着(一足穿鞋,一足拖鞋)也模仿!

吴芳思(英国学者)


膜拜

鸡蛋
8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1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龙血树 2014-11-8 04:44
一位睿智客观人士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00:01 , Processed in 0.02782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