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7||
说起目前最为时髦的吃包子,看到过三篇博文,一篇是菩提树花开《想起荒年吃观音土的日子》,一篇是刘国振《观音土可以当盐吃?路遥平凡的世界的一处败笔》,最后一篇是《我所经历的死亡之十,胖子、狗和三姨妈》。其中都提及到咱中国各地的老百姓在荒年时赖以充饥的观音土是什么的问题。三个人也似乎都是过来人,现摘录如下:
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中记载说:
其实所谓的观音土,就是粘土,古称白石,北方俗称胶泥,或胶泥瓣子,南方称为白鳝泥,或白泥巴,学名为高岭石(Kaolinite),是一种含铝的硅酸盐矿物。理想的化学式为Al2O3-2SiO2-2H2O,其主要矿物成分是高岭石和多水高岭石。其中高岭石这学名,是颇有代表性的一个出口转内销的科学名词,来源于中国江西省浮梁县(历史上瓷都景德镇为其下属的一个镇)鹅湖镇高岭村。
高岭村位于瓷都景德镇东北40公里处,是古代景德镇制瓷业最主要的原料产地。数百年大规模的高岭土开采,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人文古迹,主要有采矿遗址、淘西坑、水口亭、东埠古街、古码头等,尤其是高岭土白色尾纱堆积蔚为壮观,被誉为青山浮白雪。
这和康熙时期一个叫殷弘绪(Père Francois Xavierd' Entrecolles;1664年-1741年)法国籍传教士以及百年以后慕名而至的一个叫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年-1905年)的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有关系。虽然高岭士的英文这一名词是曾专程抵达景德镇考察的李希霍芬创译,依据却是殷弘绪首次传去西方的高岭汉语读音。
李希霍芬曾为中国地质、地理之研究,作了奠基性、开创性的贡献,尤其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近代西方地学、甚至整个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他是近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科学交流的重要先驱,对近代中国地质学、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他于1868年9月曾到中国进行地质地理考察,直至1872年5月,将近4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4个省区)。回国之后,从1877年开始,先后写出并发表了五卷并带有附图的《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这套巨著是他考察的丰富实际资料研究的结晶,对当时及以后的地学界都有重要的影响。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中国黄土风成的理论,并命名了举世闻名的中国丝绸之路。1869年,李希霍芬到景德镇考察,著文介绍高岭土,音释成Kaolin。从此,凡与高岭村所产性质相同的瓷土,统称为高岭土。
殷弘绪因为和江西巡抚郎廷极(郎窑红的创始人)私人关系极好,曾在中国景德镇居住过7年,并先后于康熙51年(1712年)和康熙61年(1722年)写信给法国的传教士,全面揭示了康熙晚期景德镇民窑的制瓷工艺水平。详细地介绍了景德镇民间传统制瓷工艺、瓷器的原材料和瓷器的制作方法,包括制胎原料工艺、成型工艺、装饰方法以及烧成工艺。此信传播开后不久的1768年,法国在利摩日地区发现了与高岭村类似的瓷土矿。自此,法国继德国之后,开始进入烧制真瓷器的时代。因此殷弘绪被尊为法国的陶瓷之父,在世界陶瓷史上大名鼎鼎,却也长期被国人辱骂为披着传教士外衣的刺探商业情报的殖民主义分子,而在中文世界名不见经传,尽管在他死后,连骨头都埋在了北京。
1961年秋后,全国很多省份开始走出饥荒,而四川省还处于严重的饥饿之中。1961年8月31日,四川省委整风整社达县工作团检查组,提交了一份渠县群众挖吃观音土的调查报告。摘要如下:
从理论上分析,高岭石的化学成分应为:二氧化硅(SiO2)46.5%,三氧化二铝(Al2O3)39.5%,水(H2O)14%。纯净的高岭土外观呈白色或浅灰色。含杂质时呈黄、灰、青玫瑰等色软泥状,颗粒细腻,状似面粉。
其实,高岭石是南方(德化窑)制观音瓷像供奉和北方庙里塑观音泥胎时经常用的一种土,所以才称之为观音土。遍布南方的红黄壤尤其是砖红壤和赤红壤,其粘粒部分都含有大量的高岭石和氧化铁,因为了三价铁的关系,所以呈现出红颜色。北方的胶泥,也是含有稍许铁锰杂质的高岭石,根据氧化还原的不同和杂质的多寡,呈现纯白、青灰、到棕红等不同的颜色。
GMT+8, 2025-5-14 20:46 , Processed in 0.02937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