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把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称为信息高速公路,且不说这里面有多少异同,看看一些过去的经验还是有启发的
咱就不提秦直道和罗马大道了,就说近代交通的里程碑。
不知多少人知道”Clinton's Folly"。这个Clinton不是总统,这个Folly(蠢事)也不是Monica Lewinsky scandal。这个Clinton's Folly是人们给当时纽约州长DeWitt Clinton的伊利运河(Erie Canal)项目起的外号。但是1825年建成的运河把从Albany到Buffalo的路程从两周降低到5天,更重要的是船的载重(带宽)不是马车能比的。众所周知这造就了Empire State之名,也是美国起飞的关键。不夸张的说,没有伊利运河就没有近代美国。
另一方面,少有人知道的是,速度和带宽直接带来了经济。原来预计数十年才能还本的运河在几年内其海关收入就成为美国联邦政府最重要的财源:“By 1828, import duties collected at the New York Customs House supported federal government operations and provided funds for all the expenses in Washington except the interest on the national debt.”Wikipedia。
注意for all the expenses in Washington except the interest on the national debt
美国二战后全国高速公路网(Eisenhower highway)当然是人人周知的现代美国基础。也是家家拥有汽车的基础。在那之前,有谁会觉得汽车是必需品呢?但是Eisenhower highway的初衷是战备,不是为了让家家用汽车的!
国内更广泛了解的当然是沈大高速公路,以及其后的交通快速增长。可以说所有国内第一代高速公路都极度低估了需求。在自行车还算大件的时代,有几个人觉得高速公路不是政绩工程?
以上说明我们所有人经常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需求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实际上,我个人认为现代之不同于近代及以前,创造需求是一大特征。没有(人为)创造出的需求,就没有现代化。
和信息高速公路胡乱类比一下,高速公路总是在接近最大通行量时是什么景象?我们固然不应该在黄石公园里搞双向4车道,亚特兰大要是只有双向四车道是什么情况?另外,有多少人每天出门买菜都要上高速?那有谁觉得我们的车永远不需要能上高速的能力?祝贺你买老头乐电动车。当然老头乐手机还是有非常大的需求的。2G足够了,搞什么3G4G的浪费电。
当然作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过犹不及,不是所有的前瞻都是好的。国外的highway to no where,国内的好多“后现代”大楼都是例子。不过我个人觉得5G不在其内。这个完全没有想说服任何人的意思,因为反对者有同样多甚至更多非常有力的理由。但是反对伊利运河,反对Eisenhower highway,反对沈大高速公路,都同样有非常正当的理由。完全是个人观点perspective, 或者自以为的vision之间的区别罢了。只有时间可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