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情况下,数据自身就可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譬如一个孩子智商是98 ,另一个是101,都知道标准智商是100,是否说一个就比另一个聪明,而且一个比正常人聪明些,另一个没有正常孩子那么聪明呢?
智商只是一种间接测量智力的方法,智商本身和真正的智力水平之间存在很大误差,事实上智力水平只不过是个假设概念,精确的智力水平标准并不存在。但即使我们忽略这个因素,认为智商就代表了智力水平,那么能否得出上面的结果呢?
答案同样是不能,这是因为智商的测量存在误差。假定测量的误差是3%,这样一个孩子的真正智商可能是98±3,也即95到101;而另一个孩子的真正智商可能是101±3,也即98到104,而且在此区间内的分布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其实还有不小的可能那个“智商低”的孩子的智商比那个“智商高”的孩子要高。
这说明了什么?统计总有误差,在误差范围内的区别是没有意义的。硬要去比较误差范围内的两个不同数字的差别,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但这并不是说统计就因此失去了意义,同样是上述前提,智商是80和120的两个孩子,其智力差别则是显而易见的。
在现实里,可能没人去斤斤计较智商98和103的区别,但另一种谬误却广为流传。孩子几个月能抬头,能走路,能说话?这个月的标准体重和身高达到了没有?是不是没有吃好,没有照顾好?焦虑的年轻父母们不停地搜索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就是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的后果。但这些所谓的“标准”,统计样本有多少?置信区间有多大?多少误差以外才不正常?这些问题好像从来没人关心。我们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如果这些都可以是标准的,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成年以后都一样高,一样重,一样的体力和智力吗?这显然是荒谬的。那么,必然有分化的时候。而这种分化是从一开始就有比较合理,还是从父母们无法或无力再去操心的时期再有比较合理?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需要很高的智力,只需要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只能来自于实践,而实践的结果就是第二个孩子可以“当猪养”了,尽管目前大部分人还没有这样的机会。
网上现在流行各种各样的“健康忠告”,譬如“少喝隔夜开水,因为亚硝酸盐在人体内可形成致癌的亚硝胺,而开水放置24小时后,亚硝酸盐含量是刚烧开时的1.3倍”。看到这样的“忠告”后,你会怎么想?立即放弃喝隔夜开水的习惯?你有没有想过,即使这些都是事实,对于含致癌物是1的普通开水的危害你置若罔闻,而对于致癌物含量是1.3的隔夜开水却立即被吓得毛骨悚然,你不觉得这样很荒谬吗?如果事实真是如此,水中致癌物的含量会对健康产生那么大的影响,那么多喝一杯水就可能比和隔夜开水的危害一样甚至还要大,你首先要做的是控制饮水量,而不是放弃喝隔夜开水。
一个很小的,不足以产生显著影响的量乘以1.3,依然会是一个很小的,不足以产生显著影响的量,要在数学或者物理上,这个事实很容易理解。放到自己的健康问题上,立刻会对人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也和人的心理因素有关。很有可能,由于头奖由500万上升到650万而改变初衷去买彩票的人,比看到上述消息放弃喝隔夜开水的人,要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