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年夏秋,在乌克兰作战的西南方面军(8月份改名为南方面军)一边需要对付波兰军队,一方面需要对付自己侧后方的弗兰格尔白军。应该说,弗兰格尔白军并没有浪费红军被波军牵制、作战失利的机会。他们越过克里米亚地峡,向乌克兰腹地进攻。控制了第聂伯河下游东岸地区,向北最远曾经攻占过扎波罗热州的亚历山德罗夫斯克市,向东攻占了马里乌波尔。这一片广阔的区域被称为塔夫里亚地区,直接威胁着后来成为苏联重工业和能源工业中心的顿巴斯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地区。
% }9 r% h' C, Z7 r2 a/ f" n- g- \" z
) u" v) V" R7 }- e R# N3 w弗兰格尔的军队人数不多,大约有3.5万人,但是实力很强。马尔科夫师、科尔尼洛夫师和德罗兹多夫师来自邓尼金的志愿军,有非常出色的白军军官。弗兰格尔军队半数是骑兵,有许多库班和顿河哥萨克或者前沙皇军队军官。他们非常了解红色骑兵的战术,并装备有装甲车,和机枪部队甚至空军能够紧密配合。弗兰格尔的骑兵甚至赢得了“装甲骑兵”的说法。6 M" I& n ?- Y; f l
9 j- T% A- G; { O5 m3 j
在塔夫里亚地区的红军部队是第十三集团军。面对白军进攻屡战屡败。第十三集团军下辖的机动部队是第一骑兵军。这是老第一骑兵军升级为第一骑兵集团军后另外组建的新部队,跟红色骑兵没有关系,师长是原“钢铁师”师长日洛巴。这支部队在塔夫里亚东部作战时几乎被白军全歼了。此后红军几乎在这一地区几乎没有骑兵部队,为此在6月28日成立了第二骑兵集团军。不过它只有4000名战斗人员,很难说得上是齐装满员“集团军”。首任司令员是戈罗多维科夫。1920年9月6日,任命了菲利普·米罗诺夫为司令员。戈罗多维科夫回到第一骑兵集团军第六骑兵师任师长。
$ t& q4 @9 z B) _. R
& j2 O0 i' C( Y! S. |, C米罗诺夫是典型的顿河哥萨克,旧俄军中校,与其他红军将领比革命意识没那么激进,还保留着强烈的哥萨克意识。在《静静的顿河》当中,肖洛霍夫对哥萨克意识的描述应该非常准确。这群哥萨克既不满沙俄体制,也不愿意接受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思想,更不愿意放弃自己作为哥萨克所享有的种种特权。他们梦寐以求的是在顿河和库班等地区,以自治的形式在顿河和库班等地区建立哥萨克的政权。在苏俄内战中,在白军和红军当中持有类似思想的哥萨克不是少数。绝大多数人的结局很悲惨,例如《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里高利·麦列霍夫,以及现实中的菲利普·米罗诺夫。7 R( G5 C" ?5 g0 }) o* ?( [
8 l" S$ v# l1 v米罗诺夫在红军当中经历比较坎坷。他在1919年9月被苏维埃政府缉捕,据邓尼金回忆说,米罗诺夫打算在红军中煽动兵变。布琼尼镇压了兵变,逮捕了米罗诺夫。如果不是共革军委临时改变主意,他可能就死于红色骑兵的枪下了。米罗诺夫和布琼尼之间的过节,多少对克里米亚战役产生了影响。
0 X+ _$ z: t( }8 A4 a/ X0 j9 s- a9 d% i' h, |0 \* M5 H8 r
1920年10月中旬,苏俄与波兰达成了停火协议。虽然在苏波战争后期丢失了维尔诺、格罗德诺、比亚韦斯托克、罗夫诺、布罗迪和捷尔诺波尔等重要城市,红军至少还是守住了一条比较稳定的战线。在塔夫里亚的弗兰格尔白军几次想要越过第聂伯河,向西进攻以便和波兰军队会师,都被打了回来。红军在第聂伯河左岸卡霍夫卡地区建立了登陆场。
% n) P, j1 N# }2 [3 M! g
3 ?1 y# l+ j$ g) e3 ]9 L3 j弗兰格尔白军在塔夫里亚地区的防线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是库捷波夫将军的第一集团军,下辖第一军和第二军,守卫第聂伯河左岸,直接面对卡霍夫卡登陆场的红军。东部是卡扎诺维奇将军的第二集团军,驻扎在梅利托波尔一带。巴尔波维奇的骑兵军作为机动部队,驻扎在下谢洛格扎地带。
7 [; A5 D4 n6 |4 Y, D9 d/ s8 r" K$ n
. f% C- R8 U, d* N% x: u红军的部署如下:在西部的卡霍夫卡登陆场,第六集团军将发动攻击。在北部尼科波利地区部署了米罗诺夫的第二骑兵集团军。东北部是第四集团军。第四集团军左翼是第十三集团军。最东部是第三骑兵军和马赫诺部队的2000人。主攻方向在西部卡霍夫卡登陆场。第六集团军突破之后,直接将第一骑兵集团军投入进攻,楔入弗兰格尔白军的后方,切断其通往克里米亚地峡的通道,以彻底在塔夫里亚地区消灭白军。之后再向克里米亚进攻。
% {" U8 _9 I1 Q" v# W2 z
% O& a$ q6 B( I* F. C这里要说明一下,马赫诺的无政府主义游击队在苏俄内战中就像一根搅屎棍,是苏俄内战各派特别头疼的力量。它既反对彼得留拉的乌克兰政权,也反对邓尼金白军。在1919年邓尼金的志愿军一路从顿巴斯和基辅北上的时候,马赫诺游击队一路跟在志愿军队伍之后骚扰,弄得邓尼金白军不胜其烦,只得分兵防护。现在它又投向红军一方,来对付弗拉格尔白军来了。接下来红军也很快就要跟它翻脸了。
9 p9 _! ]1 ]5 l: m( D0 C2 u5 a( m' _# V @5 M2 z$ n7 ^9 M
在没有翻脸前,加上马赫诺的部队,红军南方面军总人数达到10万人左右,占有绝对优势。9月底,一名传奇般的红军将领取代叶戈罗夫出任南方面军司令员。他就是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
4 j$ Z+ {2 k) _6 E6 a- k [/ a6 L# w" I
与大部分的红军将领不同,而与伏罗希洛夫类似,伏龙芝在革命前从未有过服兵役记录,仅仅从事过兵运工作而已。苏俄内战爆发后,伏龙芝从率领赤卫队开始,逐步崭露头角,先后在东方战线和土耳其斯坦战线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华。随着布尔什维克逐渐控制全国,各种矛盾开始冒头,苏俄内部农民暴动和兵变不断发生。布尔什维克急于结束内战,因而不惜以优势兵力,委任最优秀的将领,以期顺利结束战争。 g) L; q" ? U# n( R
# w2 V9 y- U8 c5 ]/ m
但是,就是这一场战役,差一点又给第一骑兵集团军带来了灭顶之灾。) F, V- j# h& ^8 |; u$ l* C
1 P( z' _. P L5 E
首先是对于伏龙芝的两步走战略——先在塔夫里亚地区消灭弗兰格尔白军的基本部队,再攻入克里米亚——布琼尼是不赞同的。他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将领,提出的方案不是两步走,而是根据红色骑兵的特点,快速穿插,不等白军反应过来,就立刻越过克里米亚地峡攻入这个半岛。5 D7 J* ^, `" J& R+ ^8 m& A
' M+ j1 |* q# ]0 q
10月19日,布琼尼直接向伏龙芝提出了这个建议。他认为,第六集团军在获得两个骑兵师加强的情况下,应该直接攻入克里米亚,无需等待塔夫里亚的白军被消灭后才进攻。为此,布琼尼建议将第二骑兵集团军转隶第一骑兵集团军指挥(这里又暴露了布琼尼对控制更多兵力孜孜不倦的野心)。他认为第二骑兵集团军兵员太少,力量不足以向向白军骑兵发动进攻。加米涅夫并不喜欢布琼尼这个建议,说怀疑布琼尼一个人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指挥七个师。伏龙芝受到影响,认为不应该将两军合并,“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允许的”。' w1 F! z0 o8 q1 A
( f- B6 m4 h+ J2 X* H+ R
布琼尼在北高加索、在西乌克兰和克里米亚战役里都受到了加米涅夫的严重掣肘。个人觉得,说起布琼尼对加米涅夫的仇视,恐怕比布琼尼对托洛茨基还要多一些。
/ F5 K9 D; M1 F, ^, `) w" \$ ], o1 A6 M: [6 J$ R; i( T% E
第一次建议未能成功,布琼尼不肯放弃。10月26日,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亲自到哈尔科夫找到伏龙芝,再度提出第一骑兵集团军应该在弗兰格尔还未来得及在克里米亚地峡部署好防线之前,就通过琼加尔地峡攻入克里米亚。布琼尼认为,伏龙芝的战略只是对白军产生压迫性的作用,却无法使其对后方安全产生担忧。而如果直接攻入克里米亚,就会使白军陷入混乱。
0 H z8 u! c% H* E! I3 K
! f: l0 s8 F5 U再次建议又被伏龙芝和加米涅夫拒绝了。同一天,伏龙芝发布新的训令,提出白军精锐集中在下谢洛格扎,而不是梅利托波尔。因此新的训令提出,第二骑兵集团军应该从北部发动进攻,第六集团军从西部发动进攻,第一骑兵集团军从西南部发动进攻,将敌军主力消灭在下谢洛格扎一带。第六集团军和东部的第十三集团军随后向克里米亚地峡发起进攻并控制它。实际上第十三集团因为缺乏骑兵部队,不可能快速控制克里米亚地峡,最后这个任务还是交给了第一骑兵集团军。
" ?$ }+ A+ x+ J" U R! R# i5 |
+ U/ f8 s, m* d2 x克里米亚地峡分为两个部分,西边是众所周知的彼列科普地峡,东边是琼加尔地峡。中间隔着锡瓦什湖。白军如果受到压力撤退,必然通过这两个地峡。红军需要牢牢控制住这两个隘口,避免白军撤入克里米亚半岛。
6 k4 L J: x7 f2 M0 ]- b4 [9 D- S! D m* A g- X9 G6 s
因此,10月28日红军正式发起进攻之后。第一骑兵集团军渡过第聂伯河,迅速切入白军的后方,两天里奔袭了100多公里,占领了琼加尔地峡的西部入口萨利科沃,切断了塔夫里亚地区通往克里米亚的铁路。琼加尔地峡有两个入口。萨利科沃在西,格尼奇斯克在东。占领萨利科沃之后,第一骑兵集团军兵分两路,一路为第六和第十一骑兵师,留守萨利科沃。另外一路是第四骑兵师和第十四骑兵师,向格尼奇斯克前进,准备彻底切断琼加尔地峡。与此同时,红军第六集团军控制了彼列科普地峡。进入克里米亚的通道全部被红军切断。/ h. y `- b& [6 S9 s7 Y: X, J
6 m( w# r1 s8 M3 t+ {) t+ a3 H10月30日,弗兰格尔下令塔夫里亚地区的白军全部撤回克里米亚半岛。绝大部分白军——库捷波夫将军的第一军,第二军以及巴尔波维奇将军指挥的弗兰格尔骑兵军——全部选择了从琼加尔地峡返回克里米亚。更糟糕的是,红军除了第六集团军行动还算迅速的话,北部的第二骑兵集团军、东北部的第四集团军和第十三集团军行动极慢,使白军主力基本没有受到损失,从容撤退。数万白军涌来。控制琼加尔地峡的红军第一骑兵集团军顿时面临一群亡命挣扎的优势白军带来的沉重压力。
' r+ _( I: m; v
( d: ^/ S* k2 I+ }. _$ O) V8 ~白军的南下部队分为两部分。第一军和巴尔波维奇的骑兵部队在西,通过萨利科沃进入克里米亚;第二军在东,经过格尼奇斯克进入克里米亚。白军的西部集群人数和战斗力都显然强过东部集群。布琼尼将手中的兵力平均分配,这就导致了骑兵军用力不均,不但不足以以消灭其中一支白军,甚至可能导致无法坚守白军主力所主攻的萨利科沃。而事实正是如此。第六和第十一骑兵师战斗人员大约有8000人,但它们面对的白军却有1.23万名步兵和7800名骑兵。
- a. t0 i# C+ Y) n! {/ }. d
# T5 n8 U! N. F) f5 B# i0 q) D: v2 V( t布琼尼为什么要分兵两路,而不是将主力置于萨利科沃,历史学家们分析,这是因为他的情报出了问题。布琼尼判断白军的主力是从东部梅利托波败退下来的第二集团军。白军的西部集群在米罗诺夫的第二骑兵集团军和第六集团军的压力之下,应该早就被歼灭了。因此,敌人肯定是从东边来,通过格尼奇斯克进入克里米亚,而不是萨利科沃。
+ G8 g. h+ W( j* q7 h4 n# L2 a7 L) d7 g5 d. n9 k5 |6 a
从各种电报文件和后来的史料判断,西部集群被歼灭这条假情报的制作者是米罗诺夫。第二骑兵集团军在下谢洛格扎刚刚发动进攻,就遭到了巴尔波维奇的白军骑兵两个团反攻,米罗诺夫判断自己正面白军实力太强,由此撤回了进攻部队。但他却致电伏龙芝称,巴尔波维奇的部队已经被消灭。伏龙芝在没有证实信息准确性的情况下,通报了布琼尼。布琼尼后来对米罗诺夫的做法十分恼火。在回忆录里,他不无遗憾地写道:“当时还有时间可以纠正错误,(第二骑兵)集团军只要向南挺进20-25公里,就能插入敌人的梅利托波尔和谢洛格扎集群之间(这里有35公里的间隙——原文如此),首先打击其后方,然后打击翼侧,从而使敌军陷于灭顶之灾。但时间被放过了。库捷波夫将军突击集群的主力扑向第一骑兵集团军,后者在与力量占优势的敌军进行顽强战斗时蒙受了巨大损失。”
2 N$ ~, G) t2 e3 d( o
/ u* w+ r( w' \+ G y伏龙芝对于米罗诺夫的畏畏缩缩也感到十分愤怒。他指责米罗诺夫说:“我请您注意你们骑兵作战时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坚定性……您的集团军主力在大别洛泽尔克地域消极地度过了10月30日整整一天,仅仅击退了敌军两个骑兵团的进攻。很明显,这一进犯的目的在于掩护其主力部队的撤退。你们这一不可饶恕的无所作为使第一骑兵集团军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致使第一骑兵集团军不得不在阿盖曼地域与敌军骑兵主力孤军奋战,未能获得决定性的战果。”8 m: [9 k3 r e
+ ~5 ~0 x' _4 h" B9 L5 G! q
不光是米罗诺夫的第二骑兵集团军,在东部,第四集团军和第十三集团军的进攻也缩手缩脚。11月2日,加米涅夫致电南方面军,批评第十三集团军司令员乌博列维奇误判局势,太过于强调侧翼安全,迟迟无法消灭梅利托波尔地区的白军。伏龙芝也称,第四集团军动作迟缓,直到进攻前也没部署到位。总之,南方面军的这场战斗里,除了第六集团军下的拉脱维亚步兵师和布柳赫尔的第51步兵师按时完成任务,第一骑兵集团军表现出色之外,其余的部队表现得犹豫和迟钝。这就给封闭白军退路的红色骑兵们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0 b& g0 M8 ]% O' o7 x& ` `0 T4 Y) K% G: l+ V
从10月30日起到11月1日,红色骑兵的第六骑兵师和第十一骑兵师在萨利科沃血战了三天。三天苦战当中,阵亡了第一骑兵集团军第十一骑兵师师长莫罗佐夫和师政委巴赫杜罗夫。这是五个月里红色骑兵损失的第二名师长和第二名政委。布琼尼随后越级提拔了战斗中表现出色的第十一骑兵师第24团团长科罗布科夫出任师长。虽然布琼尼的传记中称两个骑兵师歼灭了大量白军,实际从克里米亚战役第二阶段的情况来看,白军仍旧有相当充裕的兵员。可以合理推测,白军在萨利科沃隘口最后冲开了一个缺口,其主力仍旧逃脱了被围和歼灭的命运。- @7 L) ?; D. L( f" h$ h% l. k' C
6 ~) l5 @. n# `; Q在格尼奇斯克,第四骑兵师和第十四骑兵师也受到了后撤的白军冲击。第四骑兵师师长铁木辛哥两次负伤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截获了大量白军辎重。至于最终战果如何,没有详细说明。
/ ? a3 V% r$ g8 k( N' l# i4 N! j% ?0 |* m# { c4 M; x' ~
顺便说一下铁木辛哥的事情。他在8月份的布罗迪攻城战中被撤职。第四骑兵师师长利图诺夫在利沃夫城下阵亡后,并没有马上重新任命他为师长,而是任命了在扎莫希奇突围中立下大功的秋列涅夫担任师长。从波兰前线撤回来后,秋列涅夫被派到到总参军事学院学习,铁木辛哥这才重新当上师长。格尼奇斯克之战,铁木辛哥算是用血洗刷了自己被撤职的耻辱。4 B7 f+ O) _" {% \4 z
0 R# k- o2 s! a. N* o占领彼列科普地峡和琼加尔地峡后,红军的步伐暂停了几天。11月7日,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当天晚上,红军强渡锡瓦什湖,在它的南岸登陆。激战整整持续了三天,红军遭到从良好构筑的阵地上(即军事史中常说起的“土耳其壁垒”)白军顽强抵抗,伤亡惨重。布琼尼的传记当中称,上万名红军士兵阵亡。按照伤亡比例1:3来计算。南方面军10万人马,损失达到了40%。有历史学家评论说,如果伏龙芝当时能够听从布琼尼的建议,不去据守琼加尔地峡,而是一步跃进克里米亚腹地作战,那么“土耳其壁垒”给红军造成的伤亡可能不会有那么大。
+ M% N, I* o7 n+ Q- q/ {# B0 j) I f* M' C- `3 ^
11月10日,从彼列科普地峡强渡锡瓦什湖的红军突破了白军防线。第二天,琼加尔地峡的红军也突破了防线。
" {: [! E% S9 r. T( n7 v1 f! E N* I$ N
第一骑兵集团军没有参加这场残酷的进攻。伏龙芝相当了解骑兵在战争中的突击作用。只是等到白军防线被突破之后,伏龙芝才下令第一骑兵集团军迅速投入作战。红色骑兵从突破口进入克里米亚之后,一路狂奔,扑向克里米亚首府辛菲罗波尔。8 U/ t E! u- P/ g
( Z4 h4 k S/ Q) e这一次红色骑兵的表现竟然不及步兵。布琼尼的部队与布柳赫尔的第51步兵师同时到达辛菲罗波尔。第51步兵师由此获得彼列科普师称号,布柳赫尔获得红旗勋章。跟他同时获得勋章的还有本师的炮兵营长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
& M* C/ x; R c6 Q6 d& u8 j) T8 I# @6 J
11月15日,第一骑兵集团军和第51步兵师又同时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弗兰格尔和部分白军余部乘坐海军舰艇撤走,从此流亡国外。/ n& G, t& p6 Q6 _% [7 D5 B: y @
1 s6 t: W1 f2 ^- f& d- E
至此,第一骑兵集团军也结束了自己历史上最后一场正规作战。/ ^, m. l3 {: e2 k$ u9 N
( [" @3 H# i- h1 L最后说一下米罗诺夫和他的第二骑兵集团军。克里米亚战役于11月结束。12月,第二骑兵集团军就被解散了。1921年2月,米罗诺夫被逮捕,罪名可能是与马赫诺的无政府主义游击队有勾结。一天在监狱里散步时,一粒不知道从哪儿飞来的子弹夺去了他的生命。
3 p6 d$ [8 D+ E( B
5 z) ^. V, G- V' e/ Z4 \( o一直到1960年代,米罗诺夫才获得平反。在苏联大部分历史书籍里,他都是以一个变节者和一个动摇者形象出现的。那是因为布琼尼和斯大林在漫长的生命中,把能够泼够泼给他的脏水,毫无保留地全部泼向了早已成为死人的他。
% ~+ ^ j6 i, r/ X0 ?
# l( \0 {3 z$ Y* Y5 S/ Q也许本文中的米罗诺夫,也是以被泼脏水的形象出现的。
5 r/ J, v; ^* X! D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