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逸云三洲 于 2013-2-14 09:51 编辑
) E8 N7 g; k6 y! P* u n: K; P' H$ c! u, c8 w+ w! `) v$ D$ } K
俏也不争春,想把史料抱,谁料嘎多战报夹电报,愁煞安莫俏。
1 d2 \2 a' }) S6 `: t2 z; @ l7 J
" |# n7 r- T& t; F a. d2 T与史公子共勉,给史公子拜年
, m' H' n% {* N' t- {' W7 U4 w. y" e
f1 a) q; w( k, E( d) X史公子自谦业余爱好者查东西不容易,其实也对,条件有限啊,大家都是安莫俏,安是隔了千山万水,看的东西更有限,是个洋盘安莫俏,但是既然两个凑皮匠,顶小半个珠哥亮,而且史公子老朋友哉,不会在乎话对话错,就来个远方版的凑热闹吧,
& I. n; R4 h0 S4 w5 l @$ p8 S$ `' c6 J7 G% C+ w( e6 v0 C! W, L
上次替到《解放军烈士传》给谢家庆立传,榆社战斗无疑要提上一提的,从中我们也就知道了16团在这一战中牺牲的其他烈士如二营长陈道山,三营长范仕权等等。那么,里面有没有提一提王耀南带28团挖坑呢?' u& k6 D: V& w; E. J1 U9 n. W
* f- u7 M! @; s( b% }看一看吧:; s* J* M4 ?; g+ a: \
. C- Y7 f0 u& ^/ [7 u: b
“谢家庆看到强攻伤亡太大,决定停止攻击。命令二营以火力牵制敌人,然后组织工兵挖地道进行地下爆破。25日下午,地道挖到了碉堡下面。同志们用棺材装满炸药准备好了爆破。下午17时,一声巨响,……在谢家庆的指挥下,十六团的队伍象潮水一样不断翻卷到敌人面前。……经过四十多分钟的激战,十六团突击队从榆社中学冲进了文庙,……榆社城,终于攻下来了,守敌除二十多人逃窜外,其余被谢家庆的十六团和七七二团全歼。”- T- j7 b$ [( Y" T* w+ l: u; `
# b8 ^2 o/ E* T& F# T0 }挖坑有,王耀南,木有。7 h+ B, C4 h% d0 e
+ n1 Z! Y4 I* h9 W5 ^; ]+ w看来386旅都没有给矮子记帐。不厚道呀不厚道。! y7 Y) N, F. @& |/ `9 A
9 A# [/ Y3 m( c9 \# c! m6 W2 o7 q
史公子火眼金睛,看出矮子版与瘦子版的矛盾,灰长英明的。要替矮子谢谢公子。不过接着公子雇了元芳一通抓狂,抓来一批证据,有些就值得进一步推敲了。9 j0 ?+ l, w9 [ `: M' H; R- z
2 h6 ]2 u O8 G7 x3 Q2 ?
比如这个电报:8 M+ a' ?. T, y1 X4 i! o) X' z
9 D( j7 j S9 R4 ~3 Z& V! c4 P* o
聂、贺、关、刘、邓并报军委:2 Z: X3 R( l6 K
增援榆社以东地区之敌,经一昼夜之激烈战斗,敌我伤亡惨重,今日辽县敌五百人西援与该敌会和。又由阳泉南援之敌步骑兵千余,亦于本申到达辽县北之寒王镇。129师因疲劳过甚,伤亡大,拟即结束战斗,估计增援辽榆之敌,可能顺势扫荡太北地区……% D9 A( k$ w* `; f3 } T- N$ U0 f
朱、彭、左8 s$ C+ L3 g' r
( V9 w$ r4 m4 g! L* h& s9 ?' o
史兄以为,这就是榆社战斗到30日才结束的直接证据:“这个资料是八路军内部朱德,彭德怀,左权三巨头给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的。我们看的在10月1日的电报里,日军还向榆社以东地区增援,并经过一昼夜之激烈战斗,因此可见,在9月30日时,日军援军还企图救援榆社守敌。而如果25日榆社已经解放并全歼守敌的话,这个电报的内容就奇怪了”。6 ?' p: t! O) u4 F& `
) P7 J {5 p, l6 z+ q6 C
, b3 J/ d& R' F# a5 n这个呢,似乎有些武断了。这个电报根本没有提及榆社战斗本身嘛,电报中“增援榆社以东地区之敌”是不能和“增援榆社之敌”划等号的。
* V- v% D) a& |
' N0 b/ Y# Z- N光以字面解,“增援榆社以东地区之敌”,可以是“增援榆社以东地区敌人的敌人”;也有一小种可能性,是“增援到了榆社以东地区的敌人”;2 d- K' ?6 |+ Z4 R5 T! P
9 [6 C- t: V" n( V/ k
若以事实计,则上述两个说法都成立,因为那一股敌人,八路判断其就是增援榆社以东地区守敌的,而且是28日就出来的;而增援部队本身,也确实进到了榆社以东地区。- |1 d8 ?" i7 `7 J- W0 h# m4 Z" Y
9 ~* Y) N0 z+ \4 p6 t# }2 |
5 K* q9 g: e% t8 [7 \1 `3 d
3 O! n% w! [2 z1 B7 s% z证据呢?请看这一份战报:/ L3 O( J q* {. ?
* x/ ^! P. Z5 B! D; U
! s) T* V' M! K. n: H& H
战报一○八 A3 G0 V+ X x) L8 v( [( i
(一) 二十五日晚,刘师陈旅强攻由板津大队长率领困守榆社东管头之敌军二百余人,敌被歼灭过半,残敌百余据守碉堡,我正续攻中,计获机枪二挺,步枪三十余枝。% _- P" _# G5 Z0 L8 l; t) o( T
……, i+ b; H: z8 `$ w
' d- t7 B% ?& W: {2 t1 N. N
可见当时八路军所用的语汇中,“榆社东”或“榆社以东地区”之敌,指向很明确了,并不是榆社守敌。指谁呢?范围很广,其中就包括管头之敌军。& P& l% d& p1 ~2 R" E
+ O0 o# r5 ?; a
看看129师参谋长李达将军的描述:“榆辽公路上的敌情是,该段共有榆社、沿壁、石匣、管头等七个城镇与村落据点,由第四混成旅团之池边大队主力守备”。这里提到的据点,除了榆社本身,都在榆社以东。这里没提到的,还有榆辽公路上最东端的辽县。 c0 A: o+ I. E+ Y2 y4 I2 g
* ], c8 q! K* N, R8 O; s2 U
那么,迟至30日,“榆社以东地区”还有没有仍在战斗的敌据点呢?有啊,管头就是在29日深夜至30日凌晨才被攻占的。当然辽县也没有被解决。其实辽县从没有受严肃的进攻,八路原计划扫清前面七个点后,然后再进取辽县,结果还没有执行,就因为敌人来援而改为与援兵作战。而辽县的敌人,则改而出来,向西增援被包围的援兵。5 P8 s5 C( c% ]% _4 u) Z
0 f3 |3 K2 v' ]# Q5 k3 ^
这才是那个电报的背景。所以,元芳看了公子找来的电报本身,是不应该起疑心的了,. ~2 l, z$ ?6 R4 V% j! P' z/ r
; N- \: `2 \, c
又如,公子摘了两段书,作为官方说法在渐渐接近“事实”,说实话,我看不出啥来,
d6 d; `3 ~6 D. A8 D5 `% O0 {! J: q2 I4 |9 {- |
第一段,《百团大战历史文献资料选编》第6页
4 T$ Z) c, x) ~/ |3 Y“…九月二十三日,…左翼队进攻榆社时,守敌四百余人在飞机掩护下,施放毒气,我军三次强攻不下,第四次攻击改取近迫作业,先实施坑道爆破,尔后发起攻击,全歼守敌,占领榆社城。至三十日,右翼队攻占小岭底,石匣等据点…在此情况下,八路军总部决定第一二九师各部撤出战斗,结束榆辽战役。”" ?) x/ I9 K8 [/ R
4 u& i4 C5 n6 g3 @
对于这一段引用,史兄说:“这个论述没有明确指出榆社之战结束的时间,而是含糊地用9月30日为整个榆辽战役的结束点”。/ t- A, @8 Y" R, f% V
" o; Z1 U* l% t7 y2 ]' G
――没有明确指出榆社之战结束的时间。完全同意。( n ^4 h' ~6 ^% z
――含糊地用9月30日为整个榆辽战役的结束点。不同意,不管榆社战斗是啥时候结束的,反正到30日,榆辽公路上的据点(辽线除外)都被拔除,换言之,八路攻城(据点)的战斗全部结束,一点也不含糊啊,至于榆辽战役的结束,则还要拖一天,因为还有对“增援榆社以东地区之敌”的战斗。/ s# S; L" a7 g) B/ Q
I% ^% } n) X% o
" q: F9 z9 {+ b; I! j$ z. x
再看第二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第四卷:抗日战争时期)原书224页
' l+ `% _+ h; y“….9月23日23时,右翼队和左翼队同时向预定目标发起攻击,至30日,陆续攻克了沿壁,王景,铺上,小岭底,石匣,管头等据点和榆社县城。在我第三八六旅进攻榆社时,守敌四百余人在飞机掩护下,施放毒气,我军三次强攻不下,第四次攻击改取近迫作业,先实施坑道爆破,尔后发起攻击,全歼守敌,….”. ]# L2 F3 o3 V# k7 l4 X
) f4 q- B0 \( ?" y, r
公子认为“这里面就和王耀南的回忆相当靠拢了”。
3 |. ?; @% L1 U" q- T0 i6 Z- H" ^; d$ D+ T9 T0 |' K
为啥嘛,还是看不出来呢。是因为“至30日,陆续攻克了沿壁,王景,铺上,小岭底,石匣,管头等据点和榆社县城”?认为证明榆社是最后一个,即30日拿下的?很可能是,但字面上看不出来,因为沿壁,王景,铺上,小岭底,石匣,管头是据点,排一起;榆社是县城,另外排,也是说得通的了。所以还是没有明确指出榆社之战结束的时间。
5 Q! f3 V, \4 P7 z/ c0 w, M0 d m! @) q: h' w6 M5 V
至于“我军三次强攻不下,第四次攻击改取近迫作业,先实施坑道爆破,尔后发起攻击”,则和第一段没啥差别,实际上,连周希汉也说了挖坑的事:我们再次在敌前召开“诸葛亮会议”,研究打法。……我们决定采取坑道作业,把坑道挖到敌核心阵地内, ……开始了紧张的坑道作业。战士们日夜苦战,挖了近一个昼夜,二十五日十六时四十五分,坑道作业胜利完成。当炸药在地下爆炸时,像闷雷滚过低空,又像整个榆社城发生了强烈地震。
- F) K* z2 x% D6 o) i
l- H, {. ]& |4 k+ Y+ \可见无论如何坑总是挖的,就是“忘了”提一下是客将出的主意出的力,嘎嘎- k" t3 y7 n- `" y+ {
% E( q8 X( D- c至于公子说战报未必准确,我是完全同意的,内外有别,两家从没有贴心贴肺过,不过战报歪楼也有限,公子在评论第一段引文时话:“这个论述明确地推翻了所谓战报A的论述,而是支持了周希汉的B论述”。大概是指“全歼”而非出逃被歼?
% D1 U) h T3 A
2 ^1 q. h% X& D h其实40年12月新华社报道也是说全歼:“我猛攻榆社之劲旅,经一昼夜之壮烈血战,至二十五日,我乃攻克榆社,守敌三百全部就歼”。而其他不说就地全歼的版本,多是说有二十多人逃出,在路上被追歼,实在不是太大的问题。: F6 g: b" i. y3 A% |
: u' c) z7 z; b @1 Q/ M% ~
关于榆辽战役的进程,看看129师参谋长李达的文章,大概会有一个概念:0 Y6 ^' s. x3 c7 ^
& O+ w' F; V6 d; `4 V& P$ R“由于这段公路突出伸入我根据地内,敌工事设施坚固,兵力兵器较强,象榆社、管头就各有一个加强中队兵力守备。我们的战役部署是:以三八六旅、决死一纵队共四个团为左集团,攻取榆社、沿华、王景三据点;以三八五旅并指挥二十三团为右集团,攻取管头、铺上、红崖头、关帝垴、小岭底等据点:一部扼守辽县以西之狼牙山,阻击辽县可能西援之敌;以新十旅分布于和辽线上破路袭敌,牵制并阻止昔阳、和顺出犯之敌,配合作战。1 _' B% R8 @' V1 S" B' \
7 M, L0 O8 q- B* f) |8 j
榆辽战役,于九月二十三夜发起。正如所预料的那样,辽县之敌即行西援。我按照刘师长、邓政委的意图,立即下令预伏在狼牙山的部队伏击敌人,敌增援部队即被击退。二十四日我连克沿华、王景、小岭底、铺上等四据点。此时,我进攻榆社部队,激战方酣,敌人在我强烈火力与猛烈攻击下,开始放毒气,我采取了防毒措施,继续战斗。榆社之敌有城墙,有暗堡,有充足的弹药,丰富的粮秣,而且有飞机的支援,易守难攻。在敌猛烈炮火面前,为了减少伤亡,我军进行了坑道近迫作业,用炸药炸开敌堡,乘硝烟攻入城内,解放了榆社。: Y, ?1 D* T ]2 Z& r
4 U7 k( r) U' q
与此同时,我进攻管头部队,由于地形所限,在占其一个碉堡后,未获进展。我右翼集团除一部分兵力围困管头外,抽一部分兵力先攻取石匣,然后,又返兵再攻管头。这时:敌已弹尽粮绝,我军遂又克管头。经过上述战斗,榆辽公路被我军彻底破坏,守敌大部被我歼灭,据点被我荡平。* j, v/ ~" b$ j7 B- v2 ~/ T1 R1 h
/ l3 U7 l9 ~ ^- W7 W0 e6 G, N) y8 c
我军在第二阶段整个战役进程中,重视实施战略机动,强调要在运动中歼敌。集总下达的第二阶段作战计划中,要求我师相机解放辽县县城。正当部队向辽县外围运动时,突然获番武乡敌人来援。于是,刘、邓首长毫不犹豫地要我下令除留少部分部队围城外,撤回进攻辽县的部队,把主力预伏在榆辽公路的红岩头一带,准备打伏击。攻坚战斗马上变为围点打援,把敌人调出坚固的筑城地域,在崎岖山地上歼敌。
9 @3 Z J' T7 O2 c$ x! N
% _* t% [4 h, x9 }部队半夜十二点到达预伏地点,拂晓就打了个成功的伏击战”。
4 U; q. v @2 V, s% B( ]) E" Q! \, ^5 ?# T
只是伏击战,算不上太成功了,还是前面引用过的,公子找来的电报实惠点:增援榆社以东地区之敌,经一昼夜之激烈战斗,敌我伤亡惨重,今日辽县敌五百人西援与该敌会和。又由阳泉南援之敌步骑兵千余,亦于本申到达辽县北之寒王镇。129师因疲劳过甚,伤亡大,拟即结束战斗,& ~4 C: b |& s/ h" h: m
) O# b6 \1 `7 s. o
至于榆社战斗嘛,真正有问题的是时间,基础就是公子提出的,矮子版与瘦子版的矛盾,但公子后面进一步抓来的证据,还不能真正说明谁对谁错。
1 |9 k/ h; t; e( d+ H9 ~ T
+ r& X5 a6 w2 G6 w- w9 ^ h+ d
. [6 G- q: c" n2 H土鳖不土鳖?吐莲花是没希望的,吐鳖……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