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SU7上市了。标配起价21.59万人民币,Pro涨价到24.59万人民币,Max最高,大到29.99万人民币。雷军此前在网上装模作样地征询公众意见,问小米SU7卖多少价才合适,好像要走优质优价的路线,结果成为业界良心,这一招玩得不错,开售27分钟就达到5万辆的预定量。/ Y# U5 C4 u2 A9 n3 S! i
* n9 O1 m! {" a
1 i: H0 f1 p G0 X |% U6 N ]小米SU7
) W; G3 h! ?& p5 X* I4 [$ G3 I- V! ^6 }1 @+ p2 P( K5 F% i6 B& t# z
世界上手机厂家很多,小米不是最早的,不是最大的,不是最炫的,也不是最潮的。但小米是世界上手机厂家里唯一造成汽车的。; l: ^0 r& r" F" r( p1 B! ?5 z1 p2 |
# q9 X5 t7 l( F# S5 t# @
小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小米造车有整个中国汽车供应链的支持,否则小米没有可能在三年内造成车。必须指出的是,中国汽车供应链不是在帮衬小米,不是图“手机大厂也能造车”的为国争光,只是有利可图的生意而已。* T* _' q1 Z" @. E! U& E, x W x1 p
. I) y2 N1 I D8 Z在小米之前,苹果逃跑了。. p) e* V6 k [4 b9 p( l a, p
- j8 s% t' c5 |% ~; T5 _; S c
" [% ~! d( A: z& e
! l, {4 I" [( A3 H0 w
+ k4 K8 |8 s& i, v: h
0 H7 p8 t8 k3 M
' o* ]9 q% @" s, v; w( v
苹果从来没有公布过苹果汽车的样子,坊间流传过很多想象图,这里是几个
! A0 s- v, C; n8 U7 u2 ~0 s$ m
$ g% A9 \' I: o, z/ I苹果在10年时间和上百亿美元的投资后,放弃了泰坦计划,从造车的战场上逃跑了。苹果的失败不在于眼光和魄力,而在于供应链。苹果只有背靠中国供应链才可能造成车,但在当前的脱钩大环境里,这不可能了,而政治正确的美国(包括盟国)供应链填不动电动汽车这个空,特斯拉还得靠中国供应链才补上产能和盈利的缺。这还是出牌早的好处,现在也难了,福特与宁德时代合作失败就是例子。若干年后,这可能成为商学院里投资失误的案例。
1 ?' z6 m& c1 a8 [. q! H, u' d) f
* C$ k# W% B! @, B# p3 f但苹果不是唯一的。1 {3 a; E( P. r- O# Q8 z
* n0 M! L ?9 f6 `- V2 r
在中国之外,三星手机是唯一能打的。难说三星是否有意造车,三星从来没有公布过造车意图,这是有原因的。
/ g+ i0 [' X7 ` a
6 Y% D8 |( I0 |4 w( u$ l三星是大财团,基本的重工业基础没问题,三星造船就是与现代、大宇并立的韩国三大造船巨头之一。但三星没有造汽车的基础,汽车是现代的天下。三星更没有汽车电池的技术和产能,那是LG的。韩国工业是围绕财团组建的,财团之间绝少互通有无,三星很难利用现代的供应链,自己重造一个则工程量太大,风险不可接受。
7 O/ P6 }0 Z3 X/ P9 {& ?) p- C$ k! o6 Z4 {4 D W, {+ B/ V$ ?
和三星差不多境地的还有LG。LG能自己解决电池,但电车不只是电池。LG的强项在电子、家电、化工,没有三星这样的重工业基础,LG造车难度至少和三星一样大。
! v# r5 I# [* s- X! w
# j3 s4 R9 R! w' \& O在理论上,三星出电子,LG出电池,现代出造车,三家联手是可以打造韩国电车的领军企业的。但现代自己就在折腾电车,LG也不是没有电子,联手对谁都缺乏动力,不联手又谁都搞不大,只有现在这样搁置了。
1 X, D) j: t5 C) s L( v' V3 k+ z5 r B* o k& L ~% j' K
谷歌真是有过造车计划,但在2016年就放弃了,现在专注做智驾、车上娱乐和导航的第三方供应商。“欺软怕硬”是美国先进制造业的通病,也是美中经济与科技竞争的死穴。8 `. X3 a" s* f3 o/ O7 e' h
4 X8 k" k. v3 d' O
摩托罗拉现在联想旗下,联想在2023年放风要造车,现在还不好说是跟风还是搅局。联想真要造车,供应链方面的条件和小米相似。中国的汽车供应链相对不依附于大厂,而是业界的“公共资源”。
a3 |* u6 P9 [0 l* }) M0 L# F# d5 x3 a
手机品牌还有索尼。尽管索尼手机现在顶多混个脸儿熟,是否还能算主流手机品牌都不好说,索尼倒是认真推出过造车计划的,但现在可能都没人记得了。& L" b& z& E" x. x, g. l
! B4 `% \& P8 L. J
, G9 M$ U" _9 U2 z! i
索尼曾发布单干的Vision S) Y/ E4 k# Y- e8 _1 z3 q% L
9 P1 b$ n) l* c' }- f6 L0 |索尼在2020年发布过Vision S概念车,当时引起一阵轰动,但后来就没消息了。
8 l0 q5 a) o4 F; p5 D5 Q6 ~- }' N0 K h& G( d& v* C! C( d; x
! P: i6 I, H+ T; d后来与本田联手发布Afeela,计划在2026年发售" O* R; U# A( M1 S# M% G. _6 s
: z$ a8 N$ |7 I$ n2022年,索尼和本田联手推出Afeela,看样子是把Vision S回炉一遍。有意思的是,日本才是财团体制的始祖,索尼在巅峰时代曾经触角伸得很长,连电影和相机工业都伸进去。2020年已经风光不再,但还想再搏一下。
. \, R( t; y K1 ~% Z5 K8 C$ [" j& t; t6 ], A e4 f
问题和三星一样:索尼没有条件接触日本汽车大厂的供应链。所以走了几步撞墙后,改而与本田联手。6 S) ?4 L( I9 ]1 l/ ?
$ \, @+ X5 }; ?( y5 s. B. i. h2 Z
本田当然是汽车大厂,有完整的供应链,但那是油车的,只有车身和行走部分对索尼-本田联合体有用。本田电车方面并不强,否则也没有索尼的事了。还需要解决电池问题,可能需要找上松下。
/ A0 [$ G: K4 ~0 O9 m1 r/ c, T3 K4 j4 Z( V
索尼-本田的问题在于领导权。索尼和本田都是足够大的公司,都不会轻易将电车这样大的业务置于对方主导之下。这是强强联手的天然问题。/ R2 ^: ~/ s) q
6 Z1 g. m; _& |7 t# O0 |
索尼-本田还有双方对联合推出电车有多认真的问题。如果都只是伸一只叫试水,但不想全身心跳进去,合作就走不远。
3 M$ z; F( j5 R& G1 k) ?- u
( @! O" I% c4 o$ N! J在中国电车席地而来的现在,索尼-本田也有后发而难以制人的问题,在技术、成本、市场上都有问题。日本市场或许还可以靠保护主义吃下,但日本汽车从来都是需要在出口市场上大杀四方才能茁壮成长的。
- ]. w- C, [) |. ~7 B
2 d5 A$ O; P) C, B) ^( q* i4 S现在连美国市场都难了,美国的保护主义是连盟国都杀的,60-70年代那种大大咧咧早就一去不复返了。亚非拉曾经是日本汽车的风光地,现在油车还能靠惯性玩一段,电车一点戏都没有了。2 b! y4 v4 M) c. O+ t/ b) A# u
4 T1 G' |' u5 h4 X
最大的问题是成本上根本没法与中国竞争,而亚非拉市场对成本和价格比欧美市场要敏感得多。& c. r, O! t. g, U; n! J i
$ E6 }2 o `6 b7 V' `
这不仅是索尼-本田的问题,也是所有“中国之外”的汽车公司的问题。
% Z" C) A1 G8 H+ n6 q' d
9 U3 m" c: a4 D9 E耶伦马上又要访华了。她在3月27日佐治亚州一个得益于《芯片法案》而重新开工的美国绿色能源公司演讲时,特意指出中国光伏、锂电池和电车的过量产能和低价销售对世界的危害,一般认为,这将是她访华要与中国重点谈的事宜。. s |: w `- ~1 O8 ]8 c
+ ^# O, {% A$ X; i, v
有意思的是,由于美国的贸易壁垒,中国电车并没有进入美国市场,中国光伏和锂电池也在美国市场受到限制,她要谈什么呢?欧洲、日本的问题难道不应该欧洲、日本来谈吗?
9 F# \& ^) `+ t8 U( Z
. l/ _( }9 k+ I; v$ e- I/ D再者,中国电车正处于新一轮极端压价之中,但中国电车是赚钱的,在出口市场尤其赚钱。产品定价不仅由有用性和成本决定,也由市场稀缺性决定。中国电车的成本太低了,在欧洲售价几乎比中国翻倍,依然热销。没有谁与赚钱过不去。这弄得连“倾销”的罪名都安不上,只能用“国家安全”这个口袋罪来套了。# y$ \6 ?9 Y* K" e# ]: Z
( U# O( \/ J+ p' q( R- X1 f由于电气化道路不顺,欧美有开倒车的趋势,油车或者油电混动有第二春的意思。这只能保护一时,因为油车的内在成本比电车更高,内燃机在本质上是通过高频率受控爆炸做功的,材料、制造复杂性方面的要求没法降低,成本地板较高。电动的地板则还在继续降低。
8 b2 W( d; n2 n3 v4 M. S, }: e: L7 v1 f5 g& q( [4 i
弄不好,欧美汽车是下一个小院高墙的领域,只能在保护下苟活。但这也别想出门一步了。
6 q9 B: I0 H8 s: u( I" c, l
6 X3 o1 `; E. X W小米汽车最后有多成功或者多失败,现在断言太早,但小米汽车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真是进入制造业自由王国了。造车自由代表的制造业综合实力和供应链完整性,其意义是怎么说都不过分的。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