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道家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谈谈减肥养生辟谷
热度 2 老平 2012-7-30 11:25
谈谈减肥养生辟谷
辟谷是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在素食的基础上减去五谷杂粮,目的是为了养生和修道。对于现代人来说,适当地运用辟谷方法可以起达到减肥、排毒、修养等作用。 一. 辟谷的理据 中国传统道家理论认为,人是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其中形体是基础,精神是主宰,而气则把形体和精神连接起来。因此在精神稳定的前提下,要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关键在于气,在于气的多寡和运化。 中国古人认为,人体气的摄入有两条主要途径,一是通过食物转化成气,二是直接吸取外界无形之气。前者的关键在于变有形为无形,后者的关键在于变无形为有形,辟谷的目的是限制前者而强化后者。 二. 辟谷的方法 辟谷需要练习相应的方法,其中服气是基本方法。服气作为道家的法门,包括呼吸、发音、意想、动作四个要素。一般以呼吸入手,以发音为秘要,发音涉及口腔的特殊运动,并牵动食管,是服气法门的关键。意想则与立论有关,如立论于太极者,服混元气;立论于阴阳者,服月亮和太阳之气;立论于五行着,服五方之气;立论于八卦者,服山气、水气等等。不管服什么气都会有相应的形体动作,其中以手部和头部动作为重点。下面列举几种与辟谷有关的方法: 1.放松法:这种放松法与一般的放松不同,它是一种引外入内,心身并练的放松方法。2.咽津法:通过叩齿、运舌、下咽等手段,强化变有形为无形的功效。3.贯气法:通过手和意念的开合,达到聚气并贯气入体内的目的。4.服气法:这个方法需要张口发音,然后意注下田,以充实内气。5.运化法:通过揉转、意照、静养以有利于有无转化,形气相融。 三. 辟谷的阶段 从时间上分,辟谷可以有短期辟谷、中期辟谷、长期辟谷;从内容上分,辟谷可以有全辟谷、深辟谷、浅辟谷。对于都市人来说,比较适合短期辟谷,即周末作一到两天的辟谷,这样安全,难度低,不影响工作,效果也不错。一旦掌握了辟谷方法,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每月辟谷一个周末,或者每周辟谷一个晚餐。这样既有利于减肥,又使身体得到一定程度的休养。(老平 2012-7-30)
个人分类: 修身养生|844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关于减肥和辟谷的回复
热度 18 老平 2012-7-25 08:56
关于减肥和辟谷的回复
前些时候在“缤纷生活”版发了《 减肥者请进:我的一次辟谷经历》的 帖子,与网友进行了一些交流,下面是相关的整理: 山菊:刚过去的这个星期六,因为晚上又有爬梯,我决定先禁食一天,计划是周五晚餐后到周六晚餐前只喝水。LG最近体重猛增,也说要参加~~~结果周六早上不到11点就顶不住先撤退啦!我自己觉得还好~~~烧了一壶开水,泡上几个红枣就过去了。早上还去运动了一小时:) 老平:对于体重超标的人来说,我比较赞成在周末作一、两天的辟谷,安全,难度低,不影响工作,效果也不错。如果有条件可以每月辟谷一个周末,或者每周辟谷一个晚餐。这样既有利于减肥,同时也是一种休养。 老芒:减肥的话可以考虑学习伊斯兰的斋月,白天不吃,晚上少吃。 老平:我个人认为,如果有可能,可以晚上少吃或不吃。出家人提倡过午不吃是有一定道理的。 vinishadow:不一定吃松子,有的也吃苹果什么的,但要配合练功,不然不行。楼主也一直没讲辟谷期间应该练什么样的功,这个最关键。楼主能不能具体讲讲服气法呢?是不是调息?或者有没有靠谱点的相关资料可以参考呢? 老平:只能简单说一下。服气属于道家的法门,包括呼吸、发音、意想、动作四个要素,通常以呼吸入手,以发音为秘要,发音涉及口腔的特殊运动,并牵动食管,是服气法门的关键。意想则与立论有关,如立论于太极者,服混元气;立论于阴阳者,服月亮和太阳之气;立论于五行着,服五方之气;立论于八卦者,服山气、水气等等。不管服什么气都会有相应的形体动作,其中以头部为重点。
个人分类: 修身养生|1253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图文:道家和道教人物
热度 21 老平 2012-7-8 10:38
图文:道家和道教人物
http://chinajade.cn/zine/wm/3/music/main.mp3 道家与道教,有区别也有联系。道家是一个学派,兴起于春秋战国之际,其学术思想影响中国文化垂二千多年至今;道教是一个宗教,创立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盛行,金元以后分正一、全真两派,至清代逐渐衰落。但道家与道教都强调“道”,都以《老子》、《庄子》为其主要经典。下面根据戴敦邦的道教人物画集,介绍一下道家和道教的主要人物。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 今河南鹿邑东 ) 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道教奉为教主。做过东周守藏室之史 ( 管理藏书的史官 ) ,后因周室衰微,过涵谷关,关令尹喜请为著书,遂作《道德经》,后出关而去,不知所终。《道德经》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可以循德修道,返璞归真,从而开创了以道为核心的道家学派。 庄子 ( 约前 369 一前 286) ,名周,字子休,宋国蒙地 ( 今河南商丘县 ) 人,一说安徽蒙城人。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修炼家,道家代表人物。做过蒙地漆园吏,后隐居。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强调适性而顺其自然,任物而自生自化,建立了以道为主干的思想体系。其观点体现在《庄子》一书中,该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修炼和文人修养影响颇深。 魏伯阳,约生于东汉,卒年无考。名翱,字伯阳,自号云牙。会稽上虞 ( 今浙江上虞县 ) 人。东汉道家学者,养生家,被奉为“丹经之祖”。他以《周易》爻象论述炼丹修仙之法,把丹法 ( 炉火 ) 与大易、黄老三者契合为一,并吸收了汉代“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等内容,为后世道教内丹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著有《周易参同契》上、中、下三篇,《五相类》一卷。 张陵( 34 — 156 ),字辅汉,后名张道陵。沛国丰县(今江苏徐州)人。东汉人士,五斗米道(即天师道、正一道)创始人。年幼好学,博采五经,曾任州令,后弃官入山修炼。于四川鹤鸣山创教,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开道教之先河。就思想渊源而言,早期道教的思想虽和道家有一定关系,如“道”的概念和元气说,但更多的是依托于墨家和五行阴阳家,并辅以巫祝之术。道教摆脱墨者“兼爱”、“尚同”的影子,而追求飞升成仙,则是东晋以后的事情。 葛洪( 284 — 364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家。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广东境内)炼丹。其从祖葛玄是东汉太平道宗师左慈的弟子,对早期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法有系统的研究和实践。葛洪在此基础上,博采儒、道、医(药)及养生诸家之说,作《抱朴子》,认为通过内修、外养和积善修德,可以长生成仙,从而奠定了道教从早期道教向神仙道教过渡的理论基础,对道教文化有重大贡献。著作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许逊( 239 — 374 ),字敬之。南昌人。东晋道士,也有学者认为他并非道教中人,只是被后人奉为道教净明道祖师。他年二十而学道于吴猛,后举孝廉,曾为旌阳县令,故称许旌阳。相传著有《灵剑子》一书,后世考查该书并非许逊所著,而是成书于后代,但有学者认为该书记载了许逊自身修身实践的经验。书中首次明确提出“内丹”的概念:“凡服气调咽用内气,号曰内丹。” 并指出以养生导引作为炼内丹的基础,此外书中也出现了“气功”一词。因此,《灵剑子》一书在修炼史上是有一定地位的。 寇谦之 (365 ─ 448) ,原名谦,字辅真。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北朝北魏道士,道教改革家。早年是五斗米道信徒,曾在华山、嵩山等地修道,自称在嵩山见太上老君,命其整理道教,并授服气导引口诀。后得到北魏拓跋王朝的支持,吸取儒家思想,倡言“佐国扶民”,改革五斗米道,以“礼度”为主要内容,以礼拜(斋醮科仪)、炼外丹为主要宗教实践,再辅以导引行气,成北天师道。 陆修静 (406 ─ 477) ,字元德 , 号简寂。吴兴东迁 ( 今浙江吴兴东 ) 人。南朝宋道士,道教改革家。出身士族,幼习儒术,后游历名胜,入山修道。他上承葛洪的思想,主张儒、佛、道三教合流。下行改革之路,整顿道教组织,完善斋醮仪式,整理道教经典,创造了三洞四辅十二类的道教典籍分类体系,为后世编修《道藏》所沿用。经改造后的江南道教成南天师道。 陶弘景 (456 ─ 536)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 ( 今江苏南京 ) 人。南朝齐、梁时期道士。博学多才,童年即好神仙养生之术,于医学、养生、炼丹(外丹)术以及天文等均有丰富的实践和精深的研究,并有所创造。同时又是一位“山中宰相”式的政治风云人物,文学素养亦高。二十岁时曾任诸王侍读,后辞官居茅山修道,他在陆修静的基础上收集、整理道经,规定斋戒礼拜的仪范,进一步提倡儒、释、道三教合流。为使神仙道教规范化,他撰写《真灵业位图》一书,把封建等级制度引入道教,使道教官方化。他的著述很多,与道教及修身相关的有《真诰》、《真灵业位图》、《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等。  孙思邈( 581 ─ 682 ),年龄有多种说法,但都超过百岁。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隋唐道士,医药学家,养生学家,人称“药王”。少时因病学医,涉经史百家,兼通佛典。年十八立志行医,后于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修身学道。他行医百余年,一生著作甚多,尤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后世称颂,学术影响遍及中国、朝鲜和日本。他主张养生要以养性为首,注意适欲,提倡适度运动,劳逸有节,再配以导引行气和药饵服食。终其一生,把修身、养生和用世统一起来,成为古典养生学的成功范例。 杜光庭( 850 ─ 933 ),字圣宾 ( 又作宾圣 ) ,号东瀛子。处州缙云 ( 今属浙江 ) 人。 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少习儒学后学道,多才多艺,曾入朝当官。晚年在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作系统整理。著作有《道德真经广圣义》、《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道门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录》、《虬髯客传》等。其中《虬髯客传》被誉为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 谭峭 (860 ─ 968) ,生卒年有不同说法。字景升,泉州府清源县(今福建莆田市)人。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幼而聪慧,及长辞家出游,随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后入南岳衡山修炼,丹成居青城山。著《化书》六卷,提出修道守忘:“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在道教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 吕洞宾,又名吕岩、吕嵒,号纯阳子。其里籍不详,约生于唐末宋初。唐宋道士,道教内丹术奠基人之一。据传遇五代隐士钟离权十试而授以内丹诀要,隐修终南山,“年百余岁,而状貌如婴儿” , 成内丹一代宗师。有《吕祖百字铭》传世,又有弟子施肩吾撰《钟吕传道集》,以师徒问答的形式论述内丹要旨,对后世内丹修炼影响甚大。 陈抟( 872 年— 989 ),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一说普州崇龛(今四川资阳)人。五代宋初道士,修炼家。早年读经史百家,后隐居修道,擅长睡功,可以卧百余日不起。据说在华山刻有《先无图》(又称《无极图》),宋代理学奠基人周敦颐的《太极图》即源于此图,另有《指玄篇》、《钓潭集》等著作,均遗佚。 王重阳 (1112 — 1170) ,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金朝道士,道教全真道(又称全真派、全真教)创始人。中年于甘河镇(陕西户县)遇真仙授金丹口诀,修炼成功后在宁海 ( 今山东牟平 ) 讲道,并制定道士出家制度。其教旨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主张三教合一,收马钰、谭处端、邱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人为徒,称“全真七子”。著作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 马钰 (1123 — 1183) ,原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人称马丹阳。原为陕西扶风人,后迁山东宁海 ( 今牟平 ) 。金朝道士,全真道北派七真之一,创全真道遇仙派。弱冠中进士,无心仕途,遇王重阳传授道术,遂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成王重阳大弟子。其修炼以清静为主,主张“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净为基”。著作有《神光灿》、《洞玄金玉集》、《丹田真人语录》、《渐悟集》。 谭处端 (1123 — 1185) ,名玉,字伯玉,后改法名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子”。山东宁海 ( 今山东牟平 ) 人。金朝道士,全真道北派七真之一,创全真道南无派。早年患风痹,药石无效,被王重阳治愈,遂终身跟随。从师得玄旨后,苦心修道,同时关注儒家伦理,认为“忠孝仁慈胜出家” ,于马钰后继任掌教。有《云水集》传世。 刘处玄( 1147 — 1203 ),字通妙,道号长生子。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人。金朝道士,全真道北派七真之一,创全真道随山派。自幼丧父,侍母至孝,夙愿修道,后拜王重阳为师,师去世后守墓三年,赴洛阳乞食炼形,花巷炼性。后继任全真掌教。 邱处机 (1148 — 1227) ,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 ( 今属山东 ) 人。金元道士,全真道北派七真之一,创全真道龙门派。二十岁拜王重阳为师,于王重阳逝后师从马钰。曾穴居磻溪,行携一蓑,乞食度日。后赴陇州龙门山 ( 今陕西宝鸡市东南 ) 修道七年,故所创教派称龙门派。他继承王重阳、马钰的思想,主张清心寡欲为修身之本。得元太祖重视,令掌管天下道教。撰有《大丹直指》、《磻溪集》,《摄生消息论》、《玄风庆会录》、《鸣道集》等,后人编有《丘祖全书》。 王处一 (1142 — 1217) ,字玉阳,号全阳子,字号不一。宁海 ( 今山东牟平 ) 人。金朝道士,全真道北派七真之一,创全真道嵛山派。幼年丧父,侍奉母亲,自少不喜嬉戏而好读方外语句。后从师王重阳,隐居昆嵛山(山东烟台)烟霞洞修行, “九夏迎阳立,三冬抱雪鸣”,终于修炼有成。主张“齐修万行,聚神一气”。著有《云光集》。 郝大通 (1149 — 1212) ,名璘,字太古,号恬然子,自称太古道人,法名大通。宁海 ( 今山东牟平 ) 人。金代道士,全真道北派七真之一,创全真道华山派。精通老庄易学,擅长卜筮占卦。曾于桥下苦修多年,禁言语,后遇王重阳得修道真诀。强调“静处炼气,闹处炼神,行住坐卧,皆是道也” 。晚年写有《太古集》一书。 孙不二 (1119 — 1182) ,名富春,号清静散人,法名不二。金代宁海 ( 今山东牟平 ) 人。金朝道士,出家前是马钰之妻,全真道北派七真之一,创全真道清净派。著有《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孙不二元君法语》。 张紫阳 (984 — 1082) ,原名伯端,字平叔,号紫阳山人。浙江天台人。北宋道士,道教内丹术的奠基人之一,为全真道南派始祖。幼好学,曾为府吏。后在成都遇刘海蟾 ( 一说青城丈人 ) 授以金液还丹火候之诀,修炼于汉阴山中。丹成著书授徒,所著《悟真篇》论述内丹修炼和“三教一理”思想,在具体修炼上先道而后佛,始于道教神仙方术,终于佛门圆通真如之性,为内丹派重要经典。另有《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等。 石泰 (1022 — 1158) ,字得之,号杏林,又号翠玄子。常州(今属江苏)人。宋朝北末南初道士,修炼家,为全真道南派二祖。天性仁慈,常以医药救人而不取分文,只愿病愈栽一杏树,年久杏树成林,人称石杏林。后师从张伯端修金丹大道,年过百岁,有《还源篇》行世,以五言绝句阐内丹要诀。 陈楠 (? — 1213) ,字南木,号翠虚,又称陈泥丸。惠州博罗县白水岩 ( 今属广东 ) 人。北宋道士、修炼家,为全真道南派四祖。初年以盘栊箍桶为生,后得太乙刀圭、金丹法诀于薛道光。常捻土作药为人疗病,故称陈泥丸。著有内丹专著《翠虚篇》。 白玉蟾 (1194 — ?) ,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改名白玉蟾,字如晦,号海琼子等。祖籍福建,生于琼州 ( 今海南琼山 ) 。南宋道士,为全真道南派五祖。幼举童子科,因任侠杀人逃命于武夷,改做道士,师从陈楠,得金丹修炼之道。其丹法上承张伯端,认为内丹修炼的中心是精、气、神,而以神为主。在修炼程序上主张先修命,后修性。文章语录甚多,后人编有《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玉蟾先生文集》、《武夷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等。 张君房,生卒年不详,字允方或尹方,岳州安陆 ( 今属湖北 ) 人。宋朝学者,宋《道藏》总修校人。四十有余始中进士,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集贤校理等职。后奉命主持修校道藏,七年后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又辑其精要成《云笈七签》,是研究《道藏》的重要资料。 张三丰 (1247 ~? ) ,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实或君宝,号玄玄子。史籍中异名甚多,以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辽东懿州 ( 今辽宁彰武西南 ) 人,祖籍江西龙虎山,自称天师后裔。元明道士。据说六十七岁时得火龙真人传以大道,隐居武当山修炼。其学说调三教合一,对明清道教影响甚大。托名而立的流派多达几十家,著名的有三丰派、武当派等。其述著辑入《张三丰先生全集》。 (老平 2010-08-23)
个人分类: 随笔见闻|1000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庄子新说:梓庆教木匠
热度 5 老平 2012-6-18 09:47
庄子新说:梓庆教木匠
木匠问梓庆:“梓庆师傅,庄子说你的手艺了得,连鲁侯看了你做的鐻也惊叹是鬼斧神工之作,请问你的手艺是怎样学成的?” 梓庆回答:“你问这个为何?你们现代人不兴这个。” 木匠恳求:“你就教教我吧,我喜欢古代的东西,学会了能够赚大钱。” 梓庆看了木匠一眼:“不教。我这手艺不教贪财之人。” 木匠连忙改口:“我的话还没说完呢,我是说现在人们喜欢国学,古时候的东西都很受欢迎,我要是学会了这门手艺,就可以用来弘扬传统文化啊。” 梓庆又看了木匠一眼:“不教。我这手艺不教沽名之人。” 木匠再次改口:“你看你看,还是误会了,我是想通过学习古代的技艺来修身养性,目的是要强健身体,益寿延年。” 梓庆眼神一收:“不教。我这手艺不教守形之人。” 木匠的眼珠转了两圈:“梓庆师傅教导得好,我的这些想法都不对,应该听你的,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你看行不?” 梓庆闭目垂帘:“首先需要练心,变外向为内向,聚散乱为专一。” 木匠点头。 梓庆说:“练心三天,把钱财地位的念头祛除。” 木匠点头。 梓庆又说:“练心五天,把是非得失的念头祛除。” 木匠点头。 梓庆再说:“练心七天,把四肢躯体的念头祛除。” 木匠没有点头。 梓庆继续说:有了这种状态,才可以选择木料,选择出来的木料才能与器具相合;有了这种状态,才可以加工制作,制作出来的器具才能与神意相合。 木匠呆坐无语。 (老平2010-7-4) 附:《庄子•达生》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个人分类: 随笔见闻|651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道家前辈话修身
热度 15 老平 2012-6-12 12:36
道家前辈话修身
(漆艺壁画《道德经颂》) 在山里,学生向道家前辈请教修身的方法。 前辈问:“你说的修身是指什么?” 学生答:“就是指修炼自己啊。” “为什么要修炼自己?”前辈问。 “我想健康长寿。”学生答。 前辈沉默了一下说:“自然就行。” 学生问:“怎样才能做到自然呢?” 前辈答:“与天地共沉浮,与万物同兴衰。 ” 学生又问:“为什么这样做就能够健康长寿呢?” 前辈答:“因为天地、万物和人本源一体,故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学生再问:“难道人就不能主动改变环境、不能主动改变生活方式吗?” 前辈答:“人能够改变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人能够改变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也能改变人。” 学生继续问:“您是说修身需要无为是吗?” 前辈答:“先有为,后无为,再无不为。” 学生问:“请教什么是有为?” 前辈答:“变不自然为自然。比如你每天夜里一点以后才睡觉,这是违背自然的习惯,需要有意识地去改变它,改为十一点以前睡觉。” 学生问:“请问什么是无为?” 前辈答:“不先物而为。就是事前不臆想,不妄为。无为不仅指人的行为,更指人的意识。要意识清静,而不是无所作为。” 学生问:“请问什么是无不为?” 前辈答:“因物之所为。是指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去做事,当你的意识清静而不固执的时候,就能够对任何事情作出恰当的反应,就能够干成任何事情。” 学生说:“这么说来,道家修身不是主张消极等待的无为,而是主张顺应自然的有为。” 前辈道:“道法自然,道生万物。道家修炼就是修自然,就是修生生不已。” (老平 2011-6-29)
个人分类: 修身养生|778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大款也养生
热度 21 老平 2012-6-1 09:24
大款也养生
大款问西医专家:养生有何办法?专家说: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大款摇摇头:老生常谈,没有新意。 大款问中医大夫:养生有何药方?大夫说: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大款摇摇头:生意太忙,很难做到。 大款问道家师傅:养生有何秘诀?师傅说:去甚,去奢,去泰。大款连忙问:啥意思?师傅说:去掉过分和奢侈的东西就是养生。大款摇摇头不相信。 大款问街边摆摊:你卖的是什么药?摆摊说:祖传长寿仙丹。大款大喜:怎么个卖法?摆摊说:价钱不算贵,但要起效果还需要一些条件。大款说:不管什么条件,只要能够长寿就行。 摆摊对大款说:这种仙丹要每天吃,连续吃四个月。第一个月要少吃多动,第二个月要早睡早起,第三个月要戒烟戒酒,第四个月要俭朴和气。大款大力点头:没有问题,有了仙丹做什么都行。 最后,大款提着一包药丸子回家去养生。(老平 2011-1-6) 附《老子》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个人分类: 修身养生|679 次阅读|4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8 13:49 , Processed in 0.029175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