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风雨声 于 2012-9-10 21:24 编辑 + E7 T8 i+ c1 K( v; U- s
( f6 c; g, f0 y' ^7 _
杨锐于1857年生于四川绵竹小西街一个传统乡绅家庭 。他祖籍本在江西,曾祖父入迁四川。
$ r2 V. s5 M1 M5 X& i& {, B6 G6 i0 x$ ]
杨锐的祖父在山东阳谷县做过县丞。县丞相当于今天的副县长,正八品的郡县小官。中华帝国两千年间奉行的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整个清朝和现代中国比,官员数量很少。《剑桥中国晚清史》估计清朝文官一共两万多人、武官七千人,平均一个县的官员数目不到二十人。清朝县丞不多,在全国一千三百多个县份中,仅设县丞三百多人。县丞责任是起草文书、管理仓库。杨锐的父亲杨承煦是监生。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叫监生,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
3 p4 F' `- \7 O5 Z& [- j, g$ m4 y" ^( W- Y3 w v) P
1857年是清文宗咸丰七年,丁巳年,属蛇。这一年的中国已是多事之秋,太平天国已经把中国半壁河山打得饿殍遍野,天京内讧大开杀戒导致石达开出走。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活捉,押往印度加尔各答。这一年,中国的莘莘学子在练八股文,而在巴黎,法国人在忙着用象征主义写诗,波德莱尔发表了《恶之花》;在伦敦,英国人在忙着筹建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国会两年前已通过地铁授权法案;在美国,由于铁路产业的疯狂发展,引发银行倒闭和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 [1 v5 `2 q& j
& j9 W0 d+ e5 h& ?
川西平原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尚属安静。绵竹距成都西北一百多公里,在龙门山脚下,境内寺庙道观林立。晚清时绵竹县城很小,小西街以城门为起点,故称“小西门”。小西街指向九龙山,北高南低,全长不足300米。街上有七八座大院,居者多为当地望族,街沿是以青石条做边,街边是典型川西民居,建筑以前门面、后院落的方式修建,中间是天井,有水池,种花草。临街面由木板拼装而成,大户人家铺板透着暗朱红,普通人家用桐油作防水处理,开门时门碗子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 z7 J: a1 Y+ {1 j" a
" N# o" w/ r$ Z& \
杨家弟兄四人,杨锐是第三,他有一个博学的长兄,叫杨聪,比他大十二岁,长兄如父,给杨锐深刻的影响。杨聪字听彝,10岁中秀才,13岁在成都锦江书院读书。1864年同治三年,十九岁的杨聪以优贡生资格参加朝考,中廷试一等第二名。1867年,杨聪参加本省乡试,试官孙毓文李文田刊出杨聪试卷作为榜样,杨聪的文名在四川脱颖而出。四川读书人的传统是杂学,不仅读四书五经,也学天文地理算学中医,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很多书生科场失败,便转身做了中医养家糊口。3 Q1 p7 X1 F1 q) H% q5 r
8 J5 E* Y+ O" K2 g! z
杨聪和杨锐少年时都曾绵竹紫岩书院读书,书院前身是南宋丞相张浚的读书地,也是他的儿子南宋理学家张栻(张南轩)的故居。书院颇有古风,始建于元代延祐三年,1316。书院内有西汉学者严君平所凿的“月波井”。川西平原道教盛行,民间传说严君平在这里隐居修道,每天早晨从井里土遁至成都,在君平街上卖萝卜,到严君亭卜卦,至黄昏而归回到绵竹。书院中有“止止亭”,最早是北宋嘉祐年间进士宇文之邵所建,他曾在文州曲水做知县,四十岁时辞官回到绵竹隐居治学,自号止止。 另外有一塔,始建于元朝毁于明末,清同治四年,因马尾河洪水泛滥,波涛汹涌,重建更名为回澜塔。这是杨锐小时读书的环境。
1 c9 c8 l# g6 m1 R& }4 ?/ m9 D
* k1 G: n( M7 i杨聪中举人,写下了说经堂丛书,曾在紫岩书院作山长,为勉励学子曾撰写楹联刻于书院正厅大门。杨聪的才识,大约还能从留在书院前的对联中隐隐窥见。: [0 d) j# I2 u; T8 z* ^! P
; J* S0 D8 d5 B1 |
第一联:
6 l" x# B" N/ u: N7 G
# s* a7 O" _; z( b6 ?此院经五百年,自延祐而还,弦诵由来方鹿洞;! J8 _/ q9 J# U) R4 l
有池周六十丈,是宇文故址,津梁何必数鹅湖。" a7 b2 W1 f0 W. T, F
, w5 g: ~* M+ G$ U) C
白鹿洞与鹅湖是宋朝时的书院,宇文故址是止止亭。8 H8 B7 w A7 i1 L7 C/ Z
6 X! U5 c% j# `/ x7 B0 ]$ c第二联:
$ C2 E( b- _+ M( T4 y( i
9 c4 [3 [9 C5 ?实学在穷经,试看魏国遗书,只有传笺无语录;
% ?: e5 p' `" D& M立身须洁己,欲守宋儒宗派,岂容义利作空谈。 : ~' |; U& M# o7 L) b! L d# `: L
. B7 y9 L j8 ~) ?9 n
魏国公是张浚。+ [2 W2 ? |: {& x
, ?5 L5 m8 X# o: U, _
第三联:& Q1 a0 y, @; s& o$ I$ v* {, d
! _" T3 f/ [1 {1 n2 r: _! G% Q
自严君平卜宅以来,古井犹存,想当年道德幽思,易传一篇,直使紫岩为嗣响;, x M y$ O3 J
昔张丞相读书于此,高山不远,愿多士风流接踵,长城万里,莫将青史让前贤。
$ A5 a4 G, y% a g1 T- d; i8 {; P8 [* K7 M+ R$ R- E
杨聪一生教书,淡泊于名利,在其为张浚祠撰写的对联,还是看出他在晚清国家危亡时,对建功立业者的仰慕:: X8 z9 D- P" h( R2 @8 j7 G) f3 N
' T% G' w. i9 y4 C
当年南渡何人,扼此老终身,不教与范富齐勋,坐看淮甸烟尘,汴官禾黍;
; p5 ~% i$ z2 @今日北冥多事,请先生复起,安得率刘吴诸将,一赋楼船夜雪,铁马秋风!
& W( `% M8 A' q. n
" ^$ r" ]5 F$ Z( J6 G杨聪的世界观,从他为南轩祠撰写的对联,对张栻和杨升庵的对比,可以看出他的偏好。' H7 ]; W9 P, b
* a6 {' S! ~" ?& a- b$ B; E是宜王者师,惜讲握封章,祗传乾道;
3 h' z6 V! D( g3 ?同为宰相子,看乡祠祖豆,远胜升庵。
8 X9 o) g- E: F: `
0 p& P$ E- A, x0 _$ z& W& a/ ~![]()
* e- ?- H" s1 \8 K1 P* o3 h# s0 ?+ d' L& s8 U: `
1874年,17岁的杨锐参加童子试,成绩优异,引起未来会成为晚清最重要一位大臣,张之洞的注意。此前,1873年张之洞以乡试副考官之职入川,6月升任为四川学政。; L7 G6 Q/ h# i7 q6 E4 G
2 m# b5 b& P% b# Y% U! v8 S- v童子试是参加科举的资格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 t. _- y2 w& C- v1 }# X. R' _( z+ S' F, g
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 v/ V% k, [ q. N: z' T8 w+ M
% Y. a4 f% A8 D* p/ t* |6 p4 _1 E
高楷在《刘杨合传》里讲:杨锐应试,为诸郡县冠,提学南皮张公奇重之,曰:李峤才子也,易其字为叔峤,召入幕,命一意读古书,勿做贴括“。5 ~0 Z5 ? a% F3 k6 y9 r$ Q
* a# c4 @: e& B& C7 w5 c1875年尊经书院在成都建立,杨聪被聘为教习,杨锐作为最年青的学子考入尊经书院读书。从此,因张之洞的关照和提携,杨锐开始了此前他无法想象的人生轨迹。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