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擦汗 2020-3-23 00:29 |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6-6-28 11:16 编辑 + ^' R* r# e+ z2 F! v" s
冰蚁 发表于 2016-6-27 21:50% V5 _9 f9 M/ u2 I! f: h
柔弱胜刚强,不是说事物走向反面,而是无为胜有为。道是无为而无不为。
# e' }4 }0 @! t" T6 c4 a0 K# ? o% z6 x6 t% L' M% r
…… ... $ N) y [+ S) J) ^& W/ G( Q7 s" J
' Z% `* D- r( D& t( s: k3 C* {4 O X
先摘一段文字,是说到物极必反这个成语。
, B& G4 y A( U4 L4 k* c& e# g万物变化所遵循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这不是老子的原话,而是中国的成语,它的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和“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 X3 J- [; z; b上面这段,参考《中国哲学简史》第九章,作者是1940年代末在宾大讲中国哲学史的冯友兰先生。因为双双中文高年级教材的缘故,我前不久开始读这本编者推荐的书。正好最近小叶子在学习二战历史,看看当年日不落帝国的疆域,想到最近英国脱欧的投票结果,于是写了这段文字。
3 k( l4 g% b# K' u7 `% s$ O, f
8 e) z. {8 j' H' Y书还没有看完,看到十九章左右,在讲新道家向秀和郭象。期间读到冯先生也结合现代世界政治(一战二战)局势发表些观点,有些不能完全同意,不过前面他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观点的整理十分透彻,读来很有收获。7 m& X) ^6 i) c$ s6 q
- c9 Q( T, c9 ~# _+ i: \比如说我们在这里说的这三条老子的主要思想:“反者道之动”,“柔弱胜刚强”,“无为无不为”2 ?4 H: X6 A6 g
8 Z+ e5 ~+ Y" N8 d首先,“反者道之动”是老子总结自然的一个基本规律。任何事物的规律,都是走向自己的反面。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总有一种东西和自己相反,有大就有小,有左必有右。而每一种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
9 p3 q5 e3 o+ V5 x1 q/ ]“祸今福之所倚,福今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第四十二章)。所有这些矛盾的说法,只要理解了这个自然的基本规律,就再也不是矛盾的了。1 j# i V1 ]# X7 F/ V+ e& [4 d
# V0 b5 E4 c# w$ A# f" l0 n$ \) \
然后“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总结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如果说“反者道之动”是试图总结世界万物天地自然的规律,那么“柔弱胜刚强”则应用到人生,用现代人更听得懂的语言,就是:满招损,谦受益。道家关于人生的中心问题就是全生避害,躲开人世的危险。而老子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是一个谨慎的人能够在世上安居,并能够达到他的目的。谨慎地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柔弱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谦虚与骄傲正好相反,所以,如果说骄是前进到了极限的标志,谦虚则相反,是极限远远没有达到的标志。知足使人不会过分,因而也不会走向极端。/ y; @ }0 E; P0 j# [$ o8 l
& i M+ a2 V% r" c. B I“无为无不为”,这既是老子认为一个完美的处世的原则,也是他提出的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建议。“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他认为圣王首先要消除乱天下的一切根源。然后,就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
" v1 W7 \. c$ e9 p/ q+ X5 I《老子》中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未免有点空谈。但是用后来汉初反秦的实例,就是秦朝苛政,战争和扰民太多。之后的汉初,除秦苛法,与民休息,正是不自觉的实施了老子的治国建议,使国家在长期的耗尽一切的战争后恢复元气。0 {. v- h) I0 c* y
* ^. G: A; ]! P, v" n3 b" l
虽然后来的庄子也主张无为而治,但是他和老子所持的理由不太相同。老子强调他的总原理“反者道之动”。他的论证是,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庄子强调天与人的区别,庄子更关心的是每个人获得相对和绝对幸福的方法,情和理的抵消,无限和有限,和宇宙合一等~~+ V0 [, H& _- P! M
- Q# x/ T# h. c- u2 U/ m2 O" b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来自《老子》第四十二章,全文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9 R5 S/ @7 a* A这也是他反者道之动的论证,那黑白两条鱼就是他“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最形象写照,也是古代朴素辨证法思想的精髓。后来的阴阳五行说对道家的这两条鱼有更多的发挥。汉朝以后儒家的学者们对先秦各种学说的考古整合,包括易经,包括中庸,其实无不含有道家的这个思想在里面。& G& N; v# n5 ]. T
0 ]+ A& M3 I4 ~) x因为你的回复,写了一大段,也算是我对《中国哲学简史》中先秦道家老子的思想进一步的整理和笔记吧。只是我的一点粗浅理解,欢迎继续讨论。& K+ k; R% d+ O* A5 t$ ]
" _, g0 @# Q+ t+ n8 g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