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理旧帖) |5 _3 Z6 r4 D; Y7 w$ c+ g" q3 J
% a0 J. C8 r. P) l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指2008年7月由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捐赠给母校的一批竹简,经鉴定为战国中期偏晚的重要文物,据信包含《尚书》的部分篇章以及周武王时期的乐诗等内容。清华大学2009年4月25日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简称出土文献中心),其主任由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学勤教授担任,并同时宣布清华简最终确定为2388枚(包括少数残片)、共14支,除还有个别残断之处没找出来外,基本已完整。李学勤指出,这批竹简既有历史价值,又有文学意义。! w/ e3 P* ? H. [( m
$ P, O" A+ J3 _8 c0 J按照官方说法,这批竹简应是盗墓者掠卖而流散海外的,后来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从香港购回竹简,2008年7月15日捐予清华大学收藏。同年10月初,对竹简的第一阶段保护清理完成,其年代估计为公元前约三至四世纪;据清华大学宣布,它是“中国战国时期的重要文物,大多在迄今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还没有见到过,其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 l; [ f. d! [$ L5 i
& I% v. `! Z9 m F6 Z0 W8 M8 M但是这个“购入简”和其他文物市场上流通的竹简一样,一开始就被质疑其真实性。
( W% z) N# G {
% b! ^% P" F- i/ p+ n( M' v和清华简类似的“购入简”还有浙大简。
1 ]8 ?4 ~* b5 \' R( A- f% x4 V% A/ c9 a
著名古文字学家刘钊先生近来指出:凡经过真正出土文献的专家集体鉴定过的简牍,还没有一宗材料是真伪难辨,或是原来被认定为真,后来又证明是伪的。浙江大学藏简的情况很特殊,当时的鉴定团队也是认定是伪的,后来因为各种特殊原因出版了,其结果就是学术界一片沉寂,这已经表明了态度。真正的核心学术圈子外,常常有人在讨论真伪的问题,其实讲真伪问题的人都是外行。……已经鉴定过的简牍都没有问题。(《当前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I- H' ~+ i: x) J6 @1 m
, w5 l" Y& m' ~9 w& H6 n! A) A人家的意思就是浙江大学藏简是伪简,但后来因为“特殊原因”出版。出版后学术界不认它,所以一片沉寂。啥叫“特殊原因”?如果是真简,就不用强调“特殊原因”。所谓一片沉寂是指学术界没人把它当真简,没有引用,没有研究。
p0 M8 n. q' p, `* u: _9 u e: k {1 _3 u
浙大简的造假水平非常低劣。造假者居然连古代的竹简是要编在一起的都不知道。于是竹简长短不一,同一篇文章的竹简无法编连起来。由于用了古代的残简造假,居然搞出简残字不残的笑话。一片竹简缺了几块,造假者居然自动把字体缩小以求把完整的字写在竹简上。
9 a1 Z, z E3 S' A: C3 s9 f6 J$ W6 r& `1 v( v
清华简的制作当然比浙大简高明多了。而且内容不是单纯的抄书拼凑,而是干脆自己写大量新的。纯粹的抄书拼凑很容易露出破绽。但完全是新的内容,你到哪里去找其他古书来核对?这是更高明的做法。
a+ x' ?7 F3 a! k9 C
- L# z( e T7 E2 y3 M1 a* l这批竹简是所谓的含水量极高的“湿简”。一般现代考古发掘出“湿简”后要立刻采取措施保存才行。但清华简的来源据说是盗墓所得然后贩卖至海外。那么盗墓贼的保存手段都能赶上专业考古机构了?而且这批竹简辗转数地,也不知到底在外流传了多久,到回购的时候居然仍然保存完好,这就有点不可思议了。
3 W5 a' y; M, Z9 ]
! l1 g# W: N( n4 {+ l. H第二,这批竹简的量很大。有人把这个作为不可能造假的证据。问题是量这么大的一批竹简是从哪里出土的呢?首先可以排除的是解放前出土。这是因为竹简据说是用保鲜膜包裹再放在塑料筒里保存的。鉴于这是“湿简”,出土后立刻要防止失水,所以可以认为至少要到保鲜膜在大陆普及后才出土的。那么这至少就是90年代中期了。问题是这么多的竹简出土,则要么就是挖到了古代图书馆,要么就是挖到了某个大人物的墓葬。但是这么大规模的发掘和盗卖,居然到现在还查不到出土地点?也找不到盗墓者的蛛丝马迹?即使是《鬼吹灯》也没这么离谱吧?# g2 S! a, ]- _
5 U5 k4 n( p# e* l& s+ g; d6 D第三,清华简里的文句不通。例如清华简《咸有一德》和《说命》中的作伪破绽十分明显。具体可看这篇文章张岩:清华简《咸有一德》《说命》真伪考辨
* H# _$ w# L2 s- U
. V- C7 D/ g) W3 c0 S再例如用了后代的词语和造字。可看这篇房德邻:先秦不可能产生双音词“瘇脹”. e. @+ Y! K3 W" Z
5 r7 o; u$ `3 L4 C最后,清华简文章的时代背景出错。例如《蟋蟀》一诗,李学勤认为是《唐风》改编清华简的。但是清华简在后,《唐风》在前。于是有其他论者认为是清华简改编《唐风》的。最大的问题是清华简说《蟋蟀》是周公所作,但在诗经里却是被收入《唐风》。唐国是周成王分封其弟叔虞建立的。如果周公真的写了《蟋蟀》,为何后来被收入和周公八杆子搭不上的《唐风》?另外《蟋蟀》一诗在《左传》就有引用(早于清华简的战国时代)。从引用的角度来看(印段赋《蟋蟀》,赵孟日:“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更加符合《唐风》的意境。
* J; J0 `, n( ]5 e9 E; j& M5 t+ u$ K: Q3 R
这里顺便说一句。中国造假古董有个传统,必须留下一些破绽。如果买的人不识货,那么就是买家自己的学识不够,怪不了别人。
1 o$ E9 M3 |9 a
, W+ z2 `1 y4 l# ?. y最大的破绽来自里面的《系年》一文。这篇东西实在不知道怎么评论好。
9 O+ L$ u- g8 J, K. d8 v# G1 N( i4 y6 l; G
第一根本不是编年体。纪年一会儿用周王在位年份,一会用晋国君主年份,一会儿又用楚国君主年份。甚至有同一章内同时交错使用的。遍观先秦文献,这么纪年的还真是独一份。
2 o n4 X3 j( `1 x5 Z `* ?: [- e5 C! [# _0 n
又例如第一章直接从武王克商跳到历王。中间为啥不写?我恶意得猜想一下,这位作者大概只读过初中历史,没仔细读过《史记 周本纪》,大概还参考过《东周列国志》。初中的中国历史课本,恰恰是说完了武王就是共和,然后就到了烽火戏诸侯。而后面的历史事件,大多都是最出名的写进小说里的。
. f& B; ?3 [5 c! F! [8 k7 u$ a/ G$ P: o7 r, b( B& h" H1 l
说到楚简,到现在也没有其他楚简是用“系年”的纪年方法的。另外,“系年”直呼“周武王”、“晋文侯”、“楚文王”等等。这是哪家的叫法?这位作者大概也没看过《左传》,不知道里面的“春王正月”的王是谁,“我君”又是谁。- W. f' W# s5 X/ D9 k
( x, i! D! w; ~5 U2 C& j7 }
再看第二章里说“齐襄公杀公子亹”。这件事是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发生的。文中说齐襄公改立郑厉公为郑国国君。问题是当时郑厉公还在流亡。郑国的祭仲立公子婴为君。要到了十四年后,郑厉公才复辟成功。
5 M3 @2 m: ~" V8 R+ G4 B# \; K) H' I* Z. t6 D$ u
更可笑的是接下来一句是“楚文王以启于汉阳。”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的时候,还是楚武王时代。楚文王要到四年后才即位。而叙述楚国历史,居然不说首先称王的楚武王,却把楚文王拉出来。更莫名其妙的是那一年楚国啥事都没有。“启于汉阳”不知从何说起。
. G2 T) T. d$ i! w
: P' v* |& N w0 J4 J3 O再例如《系年》里说到“楚(声)桓王即位,元年,晋公止会诸侯于任,宋悼公将会晋公,卒于鼬。” 这里的问题是楚(声)桓王元年是前407年,而宋悼公要到前403年才即位。等宋悼公前396年死掉的时候,楚(声)桓王已经死掉七年了。: j. b- E3 r+ D* S# L4 x
& z/ [; ]3 c& C. z y
如果这么大的破绽还视而不见的话,那么只好说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
7 v* n. ~- t7 s: f5 J' t/ y5 T T: v/ h- s
这个其实就是写“系年”的老兄专门留下的破绽。前面说过,中国伪造古董的传统是一定要留下破绽。盖伪造者并不视自己为伪造(例如张大千公开承认自己模仿名家书画)而是没有义务告诉你这是伪造的,破绽已经留在作品里了,买家功力不够看不出来可不怪作者。
* s: D, a3 q. P6 u2 W6 ^2 n4 } v: c6 B& [
至于说是不是有人能造假造得和真的一样,请参考张大千的发家史。0 H5 c+ Q9 u9 [/ D
$ ]+ P3 ] Z2 a- p所以,凡是不是从古代传下来的,不是现代由正式考古队发掘的,只是从古董市场来历不明的文物贩子那里买来的所谓“古简”,都应当认为是伪简。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