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5-7-5 14:58 编辑
' X, U( n4 k- }, Y2 D
5 ?" T3 ^4 {+ I- E% A3 O
* G5 d7 Y% E% w0 }3 J3 v. B" B# U# x6 u# j( p; C
新近看到一个不同角度的“福建”号,不免注意到左舷后方有升降机的位置,但没有升降机,尽管宽度上并无左舷升降机侵入降落跑道的问题。
7 x" F# J! E. U5 }% o6 @2 _8 R9 P5 i( G( D
8 y9 s9 Z6 n0 Z; J8 m7 d* }8 H3 y6 D; k- Z! Z" k
对比美国“卡尔·文森”号,左舷后方就有升降机。美国航母这个位置都有升降机。
+ i: b' ]' m& S: \% b4 F- F/ ^# n+ b) X! a8 k9 f. X
中国对于合理、先进的技术向来没有拿来主义的负担,问题是这个左舷升降机有用吗?
% |0 ]% c3 J& G: O; y/ o
0 t6 r- Q) _( s* S E有用。
0 Z5 a! Z# V' X9 c" V' Y5 a* ?6 [- R2 n
在大风浪中,有可能右舷升降机因为风浪方向而不便运作,左舷升降机就用上了。万一在战斗中右舷战损,两台升降机都受到不同程度打击而不能正常使用,又是左舷升降机发挥作用的时候。左舷升降机离左舷弹射位也近,便于从甲板下机库就近运动到弹射位置。在不用的时候,左舷升降机本身也是甲板平台的一部分,便于停放待命战斗机。
1 L+ R% d8 g( ]- O/ e8 P2 D% ?3 E4 r! Z. M
左舷升降机当然代价不菲。升降机和附属结构本身有很大成本,舰体开洞需要局部加强,重量和成本代价跑不了。但这些不是多大的问题,不会因为这些而不装左舷升降机。
$ n9 \8 |' r: i ^ z9 v: g3 ~8 x/ @. j. H
最大的原因可能更加深层。
$ l8 v7 z' |. W! t7 o5 u7 m3 @0 ^2 F' M% p% M
“福建”号和“福特”号相差约20000吨排水量,长度相差17米,但宽度只相差2米(78 vs 76)。对于航母来说,长度差几米问题不大,反正起飞和着陆都用不到全长,但宽度相差几米,对甲板运作的差别就大了,必须越宽越好。航母甲板也因此有显著的外挑,甲板宽度大大超过水线宽度。
3 } O: m, B1 Y1 Q2 k6 ]' E; h" V+ \5 _$ Z; l2 B/ A. N- M
! O( P3 D0 ?% v! B
& Q. @4 J/ H4 ~+ l. ^3 ]/ E8 K“福建”号的甲板外挑相当夸张,已经到极限了。左舷再增加沉重的升降机的话,要保持左右平衡,要么从右舷加重量,那样就头重脚轻,影响稳定性了;要么从左舷减重量,那就只有降低左舷外挑。权衡下来,还是牺牲左舷升降机吧,毕竟这台升降机的利用率较低。* s# H4 Z4 u' Q8 x2 s
/ X2 D' T% s( i+ f! [3 D7 c# `
等中国航母增加到10万吨的时候,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更大的吨位意味着更大的稳定性储备,左舷增加升降机可以用右舷增加外挑平衡,说不定左舷都有增加外挑的空间。这事情上,还真是吨位为王。
" u. Y" E( F- {2 @) t. v. n- ], Y. j+ t" y9 u; X" r; g$ @2 v
增加2万吨后,长度上也更加“舒适”,现在“福建”号右舷前升降机进出路线被一号弹射位阻挡的问题也解决了。
4 l. k+ ?- `3 M# \# Z0 H
$ a, U2 b. T% d
6 _' K3 D& A, E8 {, L
9 a7 Q( B3 V9 ?, v前升降机、一号弹射位都由于各自的设计考虑而没法挪位置,长度局限就使得两者“撞车”了。增加十几米后,两者完美错开,甲板运作效率显著提高。就从这一点来看,004可能为了技术延续性和最低限度的规模经济而继续“福建”号的基本设计,005很可能就是10万吨了。到时候,核动力或许也成为选项,进一步改善总体布局设计,包括舰岛后移,增加“黄金三角区”的面积和进出路径畅通。, m7 R, `& @5 }. E; P
* X( z. [+ ?8 k+ ^8 [5 f. [但是比较“福建”号和“福特”号,还可以看到:“福建”号左舷只有一台弹射,“福特”号有两台。005增加2万吨后,除了增加左舷升降机外,会增加左舷弹射位吗?
: V! Q7 s4 I+ U; G# M
4 _# F# @1 V) @! [/ g9 k! D% h$ b同样,成本不见得会是主要问题,关键是要有用。
8 T" m1 o( S- [+ f$ ]! k) Q V) F8 ~$ C% b
“福特”号的左舷弹射位其实利用率不足,3号和4号不能同时使用,3号的挡焰板也难以完全屏蔽4号位上的飞机。实际上,在正常使用中,3号位是备而不用的。这也便于保持斜甲板上的降落跑道畅通。4号位弹射是要穿越降落跑道,但只是短时间的是,3号位要做起飞准备和恢复降落跑道使用,时间就长了。
- _. a$ q% k: q" c4 h L4 _7 N/ ?+ C3 I' s. h6 C
可能中国对电弹可靠性更加有信心,也可能是出于左舷重量的同样考虑,“福建”号左舷只有一台弹射系统。005号增加2万吨也未必会增加一套,这个增重空间留给加宽左舷甲板更加有用。7 H9 }# g0 H* F, ?! N4 S; X
+ S* l+ o8 d$ n6 K* D滑跃和弹射的优劣早就是月经话题了,滑跃的缺点之一据说是出动率不及弹射。其实这有点奇怪。滑跃不需要弹射系统的准备和恢复时间,出动间隙理应更短才对。间隙更长,可能是因为用到长起飞点。长起飞点可以出动更加重载的战斗机,增加携带的燃油和弹药重量。但中国海军在近日的西太演练中,达到约90架次的日出动量,基本达到美国核动力航母的战时高峰出动率。这可以有效解除滑跃出动率的迷思了。考虑到中国航母载机数量少于美国航母,这说明中国航母不仅从航母角度做到高出动率,还从战斗机角度做到高战备率,难能可贵。% ^* I# t/ e* v
* i: \/ d5 M# z3 h
$ q3 i( x+ l2 h5 R2 S& u, e& m
9 q; {( h& z e, l航母看着光秃秃的,其实充满了精巧的设计。像这个飞机升降机开口,两侧的圆弧更加有利于受力,但不影响飞机进出,飞机最宽的地方是机翼,占地和“头顶”并不需要太大的宽度。但升降机平台就是全宽的,一旦通过开口,在里外两侧都可以向周边“借”空间,便于停放更多飞机和进出调度。
' Q( `- e7 A+ m4 o" I! |
0 l, Y& k( o+ w E% }* z4 O; w再看一眼“福建”号(上),对比一下“福特”号(下)。
( O" Y, f( [) w8 V0 f; s3 S. h- `+ t K! Z& E
) B E: {4 t- {( w& ?5 \; e i' v, @: n6 F
% H, H5 _- ~9 g& e8 B
- f8 e- L$ Z j. d9 D P7 O% g
005如果核动力,舰岛后移,就可以像“福特”号一样,两台右舷升降机都移动到舰岛前,最大限度利用“黄金三角区”,极大改善出动率。
2 m. o, m2 f! @9 d" i, R' l3 M+ J
就现在而言,“福建”号这就快官宣正式服役了吧?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