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
+ d8 N o, B% n% ]: {# X1 j3 X V1 U5 n& x- o9 U( x$ y* d
百团大战时,386旅编制下的四个团,是七七二团、十六团、十七团和十八团。3 B% F( k o+ P5 x
; Y$ Z u+ d0 U- p& l' ~, K5 {
咦,不对吧?771团呢?还有补充团呢?不是说这个团早前拨给386旅了吗?都不见列在上面嘛,
& Q6 W. E; _+ U5 o# ^: ?# o; f2 l% w3 |+ |+ V8 ^/ W' L
这个,老红军不是播种机嘛,771团也贡献出去了,嗯,严格地讲,有出有进,资产置换而已,出去一个团,换回来一个团。跟谁换啊?陈再道呗。这不怪了,陈三郎不是386旅的副旅长吗?早不是啦。前面在讲改编八路时人事安排的合理性,可再怎么合逻辑,总是拆了大寺把和尚们挤在一个小庙里嘛,拼命三郎离开一起拼命日久的四军弟兄,心里如何好受?陈赓是老师长坐一号交椅没问题,可陈再道也是独当一面的材料,老是副座也不是个事吧。( d0 f9 G# X V# h0 E/ ~
) ~% G+ _+ r" Z' a* t8 S% Q/ D% v而且八路里面这样情况也多,旅里有陈副座,师里还有徐副座呢。好在八路很快又进入膨胀时期,上述人事安排上的难题,马上成为大发展的好条件,拼命三郎很快在冀南找到新天地。当然去冀南发展的,第一批还不是他,是772团参谋长孙继先。37年底的时候,一二九师派孙继先率领三十多名营连级干部组成的挺进队,进入冀南平汉路以东地区开展工作,那里局面混沌,正是大展拳脚之机,挺进队本队没几天就扩充十倍,并控制了一批外围武装。
0 Q! d8 ]0 S8 |
; M. y7 G: ^; f1 Y2 G/ B! \129师看事有可为,立即趁热打铁,派陈再道领兵前往。跟陈副旅长去的,不是386旅的人马了,而是他的四军老部下,769团的三个步兵连加一个机枪连、一个骑兵连。不久129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带骑兵团也去了,冀南局面大好,成立了东进纵队和冀南军区,其中由陈再道任司令的东进纵队已发展到三个团,外加孙继先的津浦支队。不久八路再加码,129师副师长徐向前也带兵到了冀南,771团随行。
, K7 N5 t: \# n: q# T- B/ A1 ^/ |! u+ A6 j# k
说起来这东进纵队发展实在太快,虽然有769团五个连和挺进队的干部做培养基,毕竟时间太短,火候还没有到,老团771团到冀南,当然天大喜讯,不久就以771团加东纵2团建立129师独立旅,旅长陈再道,政委宋任穷;以东纵1团和3团合并为新1团,换给了386旅,可见陈赓拿771团给陈再道陪嫁,转手得了新1团做彩礼哈,虽然程序颠倒,而且老团新团质量有别,但毕竟有进有出,不太吃亏,何况他手上又有了韩东山的补充团。
6 ]0 S( B; l; o. y0 |- {' _1 W; |8 O+ v. _/ [! v
倒是陈再道,独立旅还没在手心里捂热,就被领导拿去统战了,与段海洲的义勇军合并建立了青年抗日纵队,段海洲当司令,政委呢,是386旅的老参谋长李聚奎,771团的老团长徐深吉升副司令;陈再道还是去带东纵和冀南军区,不过东纵的三个团都出送哉,只好以孙继先的津浦支队加直属队重建,不久纵队与军区分家,陈再道与宋任穷各挡一面。陈再道貌似大当过路财神哈,好在大发展时期,补充也快,到百团大战前,部队再重组,陈再道回任冀南军区司令,东纵撤消,部队编为新七旅,旅长易良品。青年纵队那里则段海洲净身出户,部队最终编为新四旅,旅长徐深吉,这两个旅都是冀南军区下属部队嘛,所以说771团也算回归陈再道麾下。% }1 y9 Q0 l$ P; @) L
# B+ f4 a3 b2 G5 h1 Z( I+ {9 b/ e
至于划归386旅的新1团,团长由丁思林担任,大家要是记性好,就会记得,他是八路初编时,772团的一营营长。丁思林原是红三十一军的团长,在772团原班人马的三个营长里面,他是继易良品之后第二个提升团长的。丁思林当新一团团长时间总共不到一年,却领着这个新建团参加了很多次战斗,曾因作战勇敢,受到总司令朱德的称赞,该团也被授予“朱德模范团”的荣誉称号。1939年夏,丁思林率部攻击占领榆社云簇镇的日军时,不幸阵亡,陈赓为纪念他的手下,在772团老团长叶成焕最后战斗的长乐村,为丁思林和先一年多前牺牲的叶成焕合建了一个纪念碑。
- l" {7 N: A7 j# g2 M5 n) o
; Z3 J6 G' R/ N等一等,新1团,跟补充团一样,没有出现在上面那个序列表啊。是的是的,那是因为,他们改名字了嘛,新1团就是16团;补充团呢当然也还在,补充团的团长韩东山还升任386旅副旅长,不过只当了不到半年就走了,去陈再道的东纵当副司令;副旅长一职由陈赓在四方面军红12师的老部下,后升任四方面军红四军军长的许世友接任。可见陈赓与四军军长有缘分哈,不过许世友在386旅时间也不长。/ P. L! F& V" z# G4 M' G
3 B4 y2 ?8 N7 N5 `
韩东山升任386旅副旅长时,补充团由副团长杨宏明接任团长,杨宏明是红安人,自然也是老红军,曾在四方面军任团长。百团大战时,杨宏明已升任新九旅副旅长,后改任冀南军区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1942年在临西阵亡。至于补充团的参谋长周希汉,又回旅部,先后任副参谋长和参谋长,三子部队正式出炉了。而为啥大家在前面序列里没看到补充团的大号,那是因为补充团跟新1团一样改了番号,就在百团大战前没几个月,成了17团了。+ x( T. o: x/ l' s3 G3 Q8 @/ `( v) I
; A8 ]3 c: U% C/ l5 t' I1 \ f- f/ J772团初建时期的老人马,担任过补充团军官的,如连长查玉升,担任过补充团的营长,后回772团任职;三营副营长雷绍康,担任过补充团的团长,三营老营长易良品任新七旅旅长后,雷绍康也去了新七旅,任参谋长,解放后被授予少将军衔。772团原创老干部中,还有一人到补充团,最后再也没有离开,这就是吴隆煮。吴隆煮在八路军新编时是772团三营的特派员,啊,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营教导员,以后又调任一营教导员,39年调入补充团,改番号17团以后,任17团副团长。百团大战时,该团留守根据地,未参加攻打榆社。但也就近出动掩护破路,吴隆煮在执行警戒任务中,与反击日军发生战斗,中弹牺牲。
" v1 v" z, Z) K% e$ R8 O
) _+ Z4 A2 O5 M& [' J; Z17团也有了啊,那,18团是哪里来的呢?前面说过,17团的种子来自772团;16团的种子可以追到769团;这18团的种子,则来自129师教导团,不过说白了,只有几粒种子而已啊,八路的扩张能力,由此可见一斑了。这个部队的组织,与孙继先挺进队的时间差不多,背景也完全一样,都是129师化整为零、分散扩军行动的一部分,但人数比孙继先挺进队还少,是由129师教导团二营营长谢家庆等人率领的,总人数不过是十多个人,对外号称129师游击大队,第一步是到山西武乡县一带活动。由于该地很早就有农民运动,中共地下党的组织也还健在,所以扩军行动比较顺利,很快有上千人参加。" ^4 `; p/ P. \' W
3 [" ^: Y. q6 h7 u; [0 G- b
部队后改称挺进支队,八路军晋冀豫军区建立后(对外称129师后方司令部),以该支队兼第四军分区,谢家庆为司令员。不久,挺进支队奉命前往冀南磁县,与地方党组织建立的游击队合并,挺进支队番号取消,改称129师抗日先遣支队第三大队,谢家庆为大队长,下辖三个营。抗日先遣支队,是129师教导团团长张贤约率该团两个连加771团一个连,挺进冀豫边境组成的,谢家庆部既然是教导团种子发展起来的,挂到先遣支队也顺理成章,但三大队与支队本队活动地域相隔,联络不便,最后师部命令其就近接受386旅政委王新亭指挥,这是其与386旅关系之始,最后该大队正式归入386旅,成为18团。
4 x! R, l8 ?$ y+ j+ j" K* U0 L! z1 ?. f; b# P4 A
好了,386旅在百团大战开始时编制内的团队就算说好了。真正参加榆社战斗的,周希汉的文章说得清楚了,是772团和16团。周希汉又回忆道:我受领任务后,立即和七七二团团长郭国言、十六团团长查玉升于二十二日上午到榆社城附近。* d' s! l! T9 t; }0 S
" T9 l- G7 z) G: a郭国言,大家是不是记得,就是772团初建时期的二营营长。原始班子的三个营长中,丁思林是去新1团升团长的,易良品和郭国言都是在本团升任团长,而且之前都担任过772团的副团长。当然易良品升得早多了。郭国言任副团长时,772团团长是王才贵,从师随营学校调过来的,其实也是红三十一军的老兵了。前面提到丁思林率新1团攻击占领榆社云簇镇的日军,这一战,王才贵也率团参加了,丁思林战死,王才贵则在战后调离386旅,前往师部任职去了,解放后担任过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少将军衔。
% }1 g/ o; u% S) }% ]2 J3 L
+ q9 C, b- y* B9 P+ Y榆社战斗中,772团的团长是郭国言,应该没啥问题,但查玉升是不是16团团长,这就有问题了。当然查玉升确实党过16团团长,也参加过榆社城战斗,跟着周参谋长去侦察这件大概是有的,但职务就有可能搞错。上面讲了,查玉升也是772团老人,特务连连长,后来担任过补充团的营长,离开补充团后,又回772团任职,是啥职务呢?副团长。他是在百团大战后期调升16团团长的。解放后任14军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
) l3 A6 ~4 n3 a6 S6 c1 j( f4 `' v4 G0 \! H: Y
郭国言后来也离开772团了,升任八路军太行军区三分区司令员 ,1942年在山西省武乡县太有镇阻击扫荡之敌时牺牲。写到这里,不得不停下来总结一句,/ K# X. p/ U3 g% a: I' O
3 i. _2 @% p4 Z* H仅一个772团,改编八路军之初该团的原班人马中,团长叶成焕,一营营长丁思林、二营营长郭国言、三营营长易良品,以及政训处副主任肖永智、三营特派员吴隆煮,已全部在对日作战中牺牲了。. j" U O& q8 P- V
5 g% U7 l/ U/ p其中叶成焕1938年在772团团长任上牺牲
) J& p6 m4 j) E; P0 S* l2 c# T2 n丁思林1939年在新1团团长任上牺牲! S/ F. \6 Q( O F" s5 u
吴隆煮1940年在17团副团长任上牺牲
' w6 o1 W A! M0 `郭国言1942年在行军区三分区司令员任上牺牲
" T: I2 k# H& J/ c$ Q: \易良品1943年在冀南军区六分区司令员任伤牺牲. {) a) Q$ W) t) T9 D5 S8 j! N
肖永智1943年在冀南军区七分区政委任上牺牲
) I' j: k9 Y, f* w
# E6 g: b3 \. a0 O当然牺牲远不止于此。本文范围涉及,仅重要干部,又要加上已经提到的,曾任补充团副团长和团长的杨宏明,1942年在冀南军区四分区司令员任上牺牲,# o8 M, }% d3 f+ n$ L5 Y- a
; o0 H- s; a2 H5 H; [9 }还有,16团团长,4 Q( Y. i! M1 L# Z/ h0 e
, k2 |& e" y( x16团团长是谁呢,还是回来继续找吧。上面说到的386旅18团,是从129师抗日先遣支队第三大队发展来的,这个大队的创始人谢家庆,是不是18团的团长呢?该大队的政委回忆,三大队还没有改编之前,谢家庆就调去新1团当团长了,时间是1939年夏,很明显这是去接替牺牲了的丁思林。那么,新1团改编16团之后,团长还是不是谢家庆呢?: Q6 M* Z# f! g$ L5 b2 V. r
7 `( H+ n* a/ O
看看这份材料:
, l2 g+ H# N: R# r& V- m6 X
+ L! @& A7 B9 U% O1 g3 E1 a, P8 G3 ~# F, @' N4 _, V
打响百团大战第一枪的人
- o# U0 }/ b9 h作者:宋勇(原载:《解放军烈士传》第六辑解放军出版社)* b; t$ b( R" w% h
1 `( }! o# a1 T6 ]
8月,百团大战打响。….这一天,团长谢家庆从旅部受领任务回来,立即召集一营长汪德兴,二营长陈道山,三营长范仕权等干部传达上级指示,分析敌情,研究打法。…百团大战首先在谢家庆指挥的芦家庄战斗中打响!……战斗结束了,十六团在百团大战中首开纪录,取得了芦家庄车站的辉煌胜利。
: C% e% a+ V v( J6 ?' s( z! b2 o0 W* `0 l
可见,百团大战中,谢家庆仍是16团团长,直到在关家垴战斗中牺牲。谢家庆牺牲后,16团团长由772团副团长查玉升接任。
$ }- ` i1 a4 N: H
5 M. t2 @ {! U/ j" V- V2 d榆社战斗中,16团的团长应该是谢家庆,而且该团二营长陈道山,三营长范仕权等,均在榆社战斗中牺牲。* ` Z! c! x( |$ L5 q/ {
6 o3 H, ]1 U! u" w. G U2 [
7 q/ W) N K8 A+ D( c* _待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