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其实当年引进米格 29 更合适

热度 9已有 314 次阅读2014-7-2 08:13 | 米格

      su 27  并不是作为空优战斗机设计的,而是作为远距截击机设计的。但是它也能作为空中优势战斗机使用。

      之所以 su 27  可以出口,是因为当时苏联有更好的截击机 米格31 .

      歼击机和截击机并不能混为一谈。打个比喻歼击机是战士,而截击机则是刺客。

      也就是说歼击机可以进行空中格斗,但截击机不行。截击机的战斗都是一击脱离式的。 截击机是战斗机的一种,它的主要任务是保卫重要城镇、战略要地和交通枢纽不被空袭。截击机具有快速反应的特点,不论白天黑夜,接到报警后能够立即起飞,迅速到达指定空域。由于被截击的轰炸机和侦察机机动能力不强,截击机的机动性也很有限。为了及时发现目标,截击机一般装备有高性能的雷达,同时装备多枚威力巨大的空对空导弹,以便于击落敌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了截击夜间入侵的轰炸机群,研制了P-61“黑寡妇”。飞机头部带有雷达和机炮,这就是最初的截击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雷达性能大为提高。新型战斗机都装备有先进的电子系统,而且机动性能和火力系统都超过了笨重的截击机,除了空中格斗外,也能很好地执行截击任务。因此,各国一般不再研制专用的截击机。

      但当时su 27 还是作为截击机来使用的。

      从航电就可以看得出来,如 su27、米格31 属重型截击—歼击机,以迎头攻击拦射为主,对雷达的供电、体积、重量等限制不大,可做到作用距离较远。对米格-29 这类中型歼击机,除了拦射外,还要求进行近距离格斗和对地攻击等,所以雷达应具备多功能、全波形等特点;对雷达的供电、体积、重量限制都较大。

       su 27、米格31 所采用的信号处理技术与美国F-14 飞机上早期雷达 AWG-9 类似,区别是米格-31 飞机上所装的雷达为无源相控阵天线,是世界上第一个装备部队的相控阵机载火控雷达。

       对于以远距离截击—拦射为主,且以机群作战和需掌握空情中多目标的诸如米格-31 这种大型飞机,相控阵技术确实有优势,而对于除拦射外对近距离格斗要求较高的中轻型战斗机,相控阵技术优势将受到较大限制。

       其实我们真正想要的是su 30MKK ,就是把米格29 的航电装在 su 27 上,这么一款飞机。

      之所以 苏联的飞机搞成这种模式,实际上还是 地面雷达引导—截击 这么一个条件限制。
 
       其实米格31 对于 引导—截击体系来说也是一个突破,苏联战斗机一般是按紧密的地面指挥设计的,地面雷达搜索和跟踪战场上的状况,地面指挥管全面掌握战局,引导空中的飞行员接敌作战。这个模式在越南战争中应用得卓有成效,但在中东战争中就很被动。这里面有阿拉伯飞行员的素质问题,也有地面指挥体系的概念问题。地面指挥体系最大的问题就是对飞行员不放手,影响了飞行员的主观能动性。地面指挥在理论上可以掌握全局,有利于作出更好的判断。但在实际上,由于雷达的分辨率、通信的干扰或信息上传下达的不精确,很多指挥决定是带相当的猜测和判断的成分的。飞行员在空中对附近的局势看得更清楚,自主协同作战更加有利,只需要对视力和机载探测设备范围之外的威胁作简单提醒就可以了。因此,苏联从米格-23 时代开始就开始鼓励飞行员在空中自主作战,但米格-31 就是第一架在按自主作战概念设计的战斗机。为了实现自主作战,米格-31 的火控和通信系统比通常的苏联战斗机要强大和先进得多,因此也需要一个专职的雷达和系统操纵员,这就是米格-31 采用双座的最大原因。为了为雷达和系统操作员提供一个较暗的工作环境,后座差不多是密闭的,只有两个小小的窗可供后座向外张望。后座不仅操作雷达,也负责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末端雷达照射。米格-31 强大的雷达和专职的雷达操作员使它可以充当简易预警机,和其他战斗机协同作战,但这和真正的预警机还是有很大距离的。

      su 27 的雷达是77 年试飞定型的,而米格 31 是80年代中期。只不过米格31 是为了对付轰炸机的,而su 27 是为了对抗 F15 的。

     这是无意识的结果,并非有意为之。

     米格31 的研制背景是,1970年代起美军开始装备多种新型作战飞机及空地武器,包括SR-71超音速高空战略侦察机、B-1B超音速战略轰炸机、BGM-109“战斧”及AGM-86B巡航导弹等。这些武器的能力与特点与以往的美军相应型号大为不同,特别是新型战略轰炸机及其携带的空地武器突出了超低空高速飞行性能,并具备先进的地形跟踪或地形回避能力,使得已装备的苏军防空截击机探测与攻击这些目标的难度大幅增大。

      但作为重型截击机,米格31 机动性无法与空优战斗机相比。本身就是为截击,而不是为格斗的。

××××××××××××××××××××××××××××××××××××××××××××××××××××××××

      反正我不知道当年他们引进su 27 是为了什么。

      俺估计是纯粹“外家拳” ,看着和F15  差不多,就是航电落后,是模拟的,改改航电就行了,哈哈

      当然他也抓住了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可以和F15、F16 对抗,呵呵

      他们认为毛子的东西比美国落后一代,根本就不是那回事。桃子和苹果怎么比较,完全两码事东西。

       1987年5月28日,星期四19:30,一位19岁的联邦德国青年驾驶“塞斯纳”轻型单引擎运动飞机,穿过当时被认为是无懈可击的苏联防空系统的重重警戒,降落在莫斯科红场上.当他十分兴奋地向围观的人们散发着名片,并声称自己是从赫尔辛基飞来的时,苏联乃至全世界都为之瞠目结舌.

     苏联的防空系统确实老了。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预警机的研制。而预警机是否能研制出来,谁知道呢?

     就这样懵懵懂懂的走向了未来。

××××××××××××××××××××××××××××××××××××××××××

     其实引进米格 29 航电、发动机的枭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飞机。

      小飞机做完了,再做大飞机,这是通常的路数(枭龙、su 30MKK)。而我们纯粹靠腰板硬,硬是挤过来了。

      一般人的想法是先有好的设计思想,后有飞机。但实际上,对于研发来说是累积的结果,例如先是对抗,不断细微改进。累积到一定程度,才突然有明白人说,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

      我在《木匠与椅子》一文里说,“一个木匠他每造一把都有所改进,而这些改进又不足以对外人道,只能默默的传下去。” “生长就是如此”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认为,预警机不知道能搞出来搞不出来,前面做的有意义吗?

      实际上,正是因为前面做了工作,才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至少有对抗的意义吧,其实所有的人都看不了长远。

       预警机那个愤怒其实很滑稽,估计当时他们不知道预警机 “攻防兼备” 模式带来的巨大转变,这个读过 “海权论” 就知道了。水面舰艇说是防御的,其实它是对海域的封锁、管控。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老外急得一头汗,老中还莫名其妙。我招谁惹谁了?

       老外说的有意思,从罗马以后,就没有国家把海洋作为自己的国土。那美国的岛链算什么,呵呵

        都是老黄瓜,别来那个哩格楞。

      


膜拜
2

鸡蛋
1

鲜花

路过
2

雷人
2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chenglf 2014-7-2 09:50
这个应该结合当时国内空军的战法,斗争的需要来考虑
回复 njyd 2014-7-2 22:14
当年引进米格 29 就与歼十重复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7 02:15 , Processed in 0.02970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