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抗日战争八路军主要装备

热度 21已有 1990 次阅读2012-7-5 06:23 | 装备, 八路军, 战争

        说八路军装备之前先说说日军装备,日本的 三八大盖儿~ 三八式步枪,作为二战日军的制式装备,成为日军的制式装备长达四十年之久,是很值得一说的。


有坂步枪系列
1:三十式步枪
2:三八式步枪
3:三八式卡宾枪
4:四四式卡宾枪
5:意大利产的三八步枪
6:九九式步枪(中期型)
7:九九式步枪(末期型)

       在抗日战争中,所有的一线八路军指战员对这款枪都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实在好用,而恨是因为这种枪 更多的是操在日军手中,在屠杀中国军民。

   三八式虽然出名,但并不是日军自己研发并大量装备部队的第一款步枪。 日军自产的第一款步枪是三零式步枪,于1897年由友坂成彰设计成功,使用6.5毫米半底缘圆弹。他的基本设计思路比较先进,比如直动式枪机设计和5发弹舱,都是仿造当时大名鼎鼎的毛瑟M1888式步枪。客观来说三零式步枪的设计理念还是很先进的,其射击精确,火力持续性也不错,能够胜任当时军方的要求。不过三零式步枪设计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实战中逐步体现出来,迫使日军对其进行改进。设计师友坂成彰根据这些缺陷,于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对其进行大幅度改进,进而设计出一款新式的步枪 —— 三八式步枪。

    由于其可靠的性能和制造技术的成熟,从1905年到1945年的四十年内,三八式都是日军的制式装备。日军在这四十年内,一共生产了640万支各种步枪,其中绝大部分就是三八大盖。


    三八式的优势

    可以说,三八大盖的优势非常明显,概括起来说就是射程远,精度高,容易训练新兵,制造简单还有就是善于近战。

    射 程远:三八式的标尺射程高达2400米,有效射程600米。实战中,受过严格训练的日军士兵往往能在800米左右的距离上成功杀伤对手。这个射程是世界上 其他国家的大多数步枪不能做到的,已经和今天大多数狙击步枪的射程相当,是很让人瞠目结舌的。而日军大量杀伤美军的九七式狙击步枪,实际上也只是用三八式 的基础伤加厚一点枪管再加装一个四倍瞄准镜。


    精度高:三八式的子弹有着非常完美的弹道。它使用的6.5毫米半底缘尖弹,这种 子弹有着非常稳定的飞行状态,可以在很远的距离精确击中目标。实战中有三八式在2000米距离内多次杀伤对手的记录,即使今天12.7毫米大口径狙击枪射 程也不过1500米左右,而三八式在2000多米的距离仍然能够杀伤敌人,可见其令人惊叹的精确性。

    容易训练新兵:三八式的后坐力很小,不像春田,毛瑟步枪这样有着强劲的后坐力。后坐力过强的步枪会让新兵产生很大的恐惧,不利于新兵的训练。而使用三八式的新兵,很快就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射手。台湾直到七十年代,仍然有民兵使用三八式训练的科目。

    在抗战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由于多和伪军作战,缴获不少三八式步枪。这些步枪在训练很少(战前射击甚至少于20发)的游击队员的手中是无价之宝,他射击精确,容易训练,还可以在远距离狙击,是一款游击利器。

    制造简单:三八式从三零式过渡而来,所以日本国内有着成熟的制造技术和完善的生产工艺流水线。加上其结构简单,需要材料不多,很适合资料匮乏的岛国日本。

    善 于近战:三八式枪长1.275米,重3.9公斤,配上三零式刺刀,整体超过1.5米。这个长度长于世界其他的所有步枪,在近战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日军 重视刺杀训练,基层各部队都有刺杀教官,日本士兵的刺杀技术是比较不错的。加上三八式这个拼刺的利器,日军在肉搏战中占尽优势。

 三八式的缺点

    三八式最大的缺点恐怕就是其杀伤力的不足。

    由 于步枪为远距离单发武器,所以它的一枪致命率是很很重要的。国军产的老套筒和八路军自制的粗劣的仿中正式,之所以能够在战斗中发挥还不错的作用。主要在于 其子弹进入人体会发生翻转,造成空腔,杀伤力大。虽然射击不精确,但是日军士兵中弹以后非死就是重伤,而且伤还不容易医治,必须送到野战医院治疗,造成战 斗中减员。


    当时三八式的设计人员出于军方对于射程和精度的过分需求(日本人都有追求完美的 恶习),导致它采用了6.5毫米半底缘尖弹。这种小口径的子弹虽然有着非常好的飞行稳定性能,但是也有代价。就是它的稳定性太好了,好过了!它直接导致子 弹击中人体以后,仍然保持原样飞出人体。它有很好的穿透力,能轻松贯穿人体,并不发生翻滚,也就是说,一弹二洞,连受伤的组织都是光滑的伤口!

    由于穿透能力过强,一颗三八式发射的子弹击中人体,后在人体停留时间很短,很快穿透飞出,人体受伤较小。所以只要不是被三八式击中躯干的重要部位,很难对被射中者造成致命伤。

    上海会战中,经常出现国军士兵身中数枪仍然能够继续战斗的情况。这让日本军人对三八式的杀伤力大为不满,也导致了日军大口径步枪的出现。

    这也是一把枪无法满足所有性能需要的最好注解。对于其他性能来说,三八式已经足够实战的各种需要,很难找出其他的缺点。


    三八式在和装备汉阳造和中正式的国军交手中颇占优势。这和日军的战术有关系。由 于双方军力的巨大差异,日军抗战前6年派往中国和国军交手的都是国内受过严格训练的一流部队,装备精良。而和国军作战多以阵地争夺战为主,日军在阵地战 中,首先以重炮或者空中优势摧毁国军的工事和重武器(也就是重机枪了),大量杀害中国士兵以后,再用步兵进攻。

    当时日军手中的三八式,加 工非常精良,加上日军素以武士道精神训练部队。而武士道精神其中一条就是注重的个人的苦练,最大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技能,所以日军射击技术普遍都很不错。武 士道精神还强调精确和勇敢,所以日军很喜欢这种可以精确射击的步枪,同时还可以在近战拼刺中占优的步枪。在实战中,日军一般可以在600到800米距离准 确杀伤对手。

    日本兵东史郎在中国杀害的第一个中国人,就是两个在黄河对岸逃跑的青年农民。虽然相隔很远,但是他第二枪就射中了其中一个农民的后背,杀死了他。大家都知道,黄河两岸是距离很远的,可见日寇屠刀三八式的射程。


    而国军手中的步枪不但五花八门,而且各地兵工厂选材和制造工艺差别巨大,相当一 部分步枪都是粗制滥造的产物。汉阳造就不提了,就算是最好的中正式,虽然有效射程也有600米,但是实际上由于加工技术不到位(战时制造的就更差了),加 工材料较次,一般能打个400到500米就不错了。至于地方军阀如川军,黔军装备的自制步枪,都是接近垃圾一样的劣质货,连缺乏武器的红军缴获以后,都将 其烧毁,不屑使用,更别说打日本了。

    所以在阵地对抗中,中国士兵往往被日军在自己步枪的射程外杀伤。而在近战中,日军三八式的连刺刀长度 又超过国军中正式,所谓一寸长一寸强,肉搏战中一寸都是致命的,它造成国军拼刺的很大劣势。另外,国军士兵中基本都是农民,还有很多是抓壮丁的产物,虽然 抗日热情很高,但是战斗素质是没法和日军士兵相比的。

    国军老兵回忆录上写,他第一次打仗的时候,由于害怕,蹲在战壕里,用双手举步枪朝外面胡乱打,被班长打了一个耳光,喝令他站起来打。而这类的新兵国军中是很多的。这也是为什么抗战前二年,中国士兵损失极重的原因。

    在和殖 民地军队的交手中,三八式对付这些二流部队的杂牌步枪,也是很占优势的。英国在香港和马来半岛都是惨败,拼凑的英军除了印度兵和马来兵战斗力极差,一触而 溃以外,自己的英国白人士兵的战斗素质也是不敢恭维。在和日军作战中,火力战术战斗意志都是完全的下风。在缅甸的战斗中,英军虽然有数量和装备的优势,居 然还被一股数量不多的日军围困,最终由孙立人将军带领的中国军队救出。三八式在和英国自豪的恩菲尔德步枪的交火中,丝毫不落下风,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战 斗中大量杀伤了英国士兵,一直让英军狼狈不堪的逃回了印度。

    和菲律宾的美军的交手就不同了。虽然这支美军殖民地士兵也是国内二流水平, 装备和人员都很差劲,且没有外援。但是日军的三八式在和美军当时只有很少装备的M1伽兰德的交手中,明显占了下风。实战中,往往二把M1就可以压制住日军 一个步兵班十多人。M1八发铿锵有力的射击声曾经是日军的恶梦。不过由于实力相差太远,菲律宾的美军还是完败了。

       日军和苏联的交手几次,在张鼓峰,哈桑湖的交战中,日军士兵和苏联士兵主要都是以传统的步兵作战(虽然也动 用了坦克,但是总体以步兵作战为主),结果日军士兵凭借出色的个人战斗素质,虽然在这些战斗中失败,但是仍然重创了人海战术的苏军,造成其数倍的伤亡。还 使得关东军得出苏军战斗力低于关东军的错误观点,这些观点在之后让日军吃了大亏。三八式在战斗中也突出体现了射击的精确性,很多苏军士兵都是头部中弹,当 场死亡。

    但是在之后的外蒙古的交手就完全不同了.当时日军的总体战术仍然是张鼓峰期间差不多,以步兵为主的老式战略。而苏联已经是出现了 新的战略,以装甲为核心的现代战术。蒙古的战斗中,虽然日军兵力和战力都占优很大优势,但是对手是苏联的数千轻型装甲部队(虽然都是很不堪一击的轻型快速 坦克和装甲汽车,但是它在和步兵的交手中威力是巨大的)。日军的三八式和闪亮的刺刀对付苏联的装甲车简单是笑料。挥舞着刺刀集团冲锋的日军士兵,被苏军装 甲车轻松的一排排扫倒。最终日军只能用类似于人体炸弹来对付苏军装甲车。

    但是,在少数三八式和苏军的莫辛纳甘的交手中,双方也基本相当。苏军最后围困了日军主力,但是也不能迅速吃掉他,日军步枪狙击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在和美军在太平洋的交手中,除了少数拿三八式的狙击手,日军的三八大盖在和美军的M1对战中都是占绝对劣势。美军的M1各方面性能都高于三八式,其高射速三八大盖更是无法比拟。在太平洋群岛的复杂环境中,三八式的射程优势也发挥不了。

    在 塞班岛,冲绳的激战中,日军用手拉的三八式步枪射击一枪,都要遭到美军步枪至少十枪的还击。日军士兵常常一枪打出就立即被乱枪打成了筛子。至于三八式的近 战优势,在装备大量冲锋枪和轻重机枪的美军面前也是自杀行为。后期大批日军做自杀式的冲锋,他们挺着刺刀冲锋到美军阵地前几百米,就被密集的火力打成马蜂 窝,一个人也冲不过去。

    但是三八式作为狙击枪使用,还是在战斗中起到很大作用的。加上各国狙击手为了保存自己都要不断转移阵地,而日军狙 击手往往以自杀的形式,只求消灭更多的敌人,不管自己的死活。所以手持三八式的日军狙击手经常能在同一个地方隐藏很久,直到被击毙。三八式在狙击中,由于 射击精确,大多数是一枪击中敌军头部,三八式威力小的缺点就不存在了,成为美军的恶梦!

总体来说,这是一款很好的武器,600-800米的射程内将成为任何对手的梦魇。

===================================================================

老共的装备

滑膛式掷弹筒

  1942年的冀中,新官上任的日本冀渤特区司令官坂本旅团长 带着三百多人精锐卫队在自己的占领区巡视。当路过一个名叫宋庄的村子的时候,这队日军突然遭到了埋伏在此的八路军战士的袭击。

   坂本旅团长是一个久经战阵的老兵,枪声刚一响起他就立即跳下战马,躲过了数发急射而来的机枪子弹。但是一发小型炮弹准确的落在他的面前,将其头颅炸的粉 碎---这个大日本皇军的陆军少将当场毙命!事后,日军检查坂本的尸体后发现:他并不是死于中国军队常用的迫击炮,而是死于日军自己的装备-89式掷弹 筒!

  这种1929年研制的武器重量轻且威力大,之前准备时间又短,非常适合八路军展开的游击战。到解放战争时期还被解放军使用。


89式掷弹筒

使用八九式掷弹筒的日本士兵

       由于工业基础的原因,根据地是无法批量生产步枪的,就是可以生产能不能超越三八式步枪也悬乎,当然我说这话是比较泄气的,但也是客观事实,幸运的是我们仿制了一种新装备,那就是滑膛式掷弹筒。

由于根据地处于毫无工业基础的农村和偏远山区,设备、材料奇缺,只能根据自身实际条件进行仿制和改进。

        日制八九式掷弹筒有膛线,弹丸上相应地有铜制的“弹带”,而根倨地没有加工膛线的设备,紫铜更是缺乏,于是决定改成滑膛式炮筒。为保证射击和精度,同时弥补钢 质不好的缺陷。将发射筒长度由日制的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筒壁也相应加厚(膛口外径达到68毫米)。与之配套的弹药也取消了铜制部分,在圆柱形弹 体上设计了与九一式手榴弹类似的两条突起弹带来闭气。可是因为弹丸不能旋转,出膛后就在空中翻跟头,打不远也打不准,而且部分炮弹在落地时因引信一端不能 先行触地而不爆炸。于是又改用定时引信,弹丸发射同时,重锤因后坐力而击发火帽,延期5秒后爆炸,提高了爆炸率,这种弹被战士们称为“翻筋斗弹”。为了增 强弹丸飞行中的稳定性和提高精度,又将弹丸尾部加上尾翼,全弹外形类似迫击炮弹,这样基本上保证了飞行稳定性,射程也达到了500米,这种小炮弹被称为 “远程弹”或“圆头弹”,而“翻筋斗弹”的射程在300米左右,相应地称为“近程弹”或“平头弹”。

        第一批生产的掷弹筒,部队在试用中发现,打过几发炮弹后,掷弹筒的射程调节杆就会卡死,这是因为调节杆由钢质较软的道轨钢制成的,发射几次后螺杆就会变形而导致调节失灵。于是,取消了调节杆,改为依靠仰角大小来调整射程。这种结构的掷弹筒一直生产到1942年5月反扫荡为止。其后又参照大 正十年式掷弹筒的结构,设计了一种泄气式掷弹筒,在发射筒的下端左右各开设一个椭圆形泄气孔,筒外设有一个带孔的套环,靠套环转动来调整泄气孔的大小,从 而达到调节膛压以调整射程的目的。

1944年,冀中部队战士训练使用掷弹筒

       掷弹筒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弹药的精度与杀伤能力。在掷弹筒弹的生产和改进工作中,逐步解决了两个“瓶颈”问题。一是弹壳的韧化处理。掷弹筒弹与手榴 弹不同,浇铸成形后还要经过车床加工,才能保证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而且头、尾部还要加工螺纹,以便安装引信和药室。这种形式的弹壳一般需用钢或灰口铸铁 来制造,但前者紧缺而且加工困难,而后者直到1947年我军才能自行炼制。

       当时根据地的柳沟铁厂只能按传统工艺生产白口铸铁。这种白生铁质硬且脆。车床加工困难。经研究,决定把国外黑心韧化处理工艺与传统“焖 火”技术相结合,自建火焰反射加热炉,将铸成的生铁弹壳埋入炉内,经长时间高温处理,使白生铁变成有一定韧性、可以车削加工的灰口铁。开始这种方法尚不完 善,存在弹壳表面软硬不一、粘连,弹壳发酥膨胀,氧化脱皮等缺陷,正品率也很低,一般只有50%左右,低的只有30%。即使采用这种办法,1941年还生 产了4万枚掷弹筒弹,解决了部队的急需。经过反复试验,直到1944年7月改进“焖火”工艺后,上述弊病才得以解决,正品率提高到95%以上,掷弹筒弹的 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高。9月份即生产了3713发。

    二是尾翼的焊接问题。由于没有电焊,翼片是直接铆接在尾管上,发射时容易松动和脱落,影响射程和精度。工人们动脑筋想出了“烧焊”的土办法。先用 细绳把尾翼绑在弹尾相应位置上,在连接处垫一块涂有硼砂的小铜片,然后用细煤泥包起来用火烧至铜片熔化,出炉冷却并剥掉泥壳,这样尾翼就牢固地焊在尾管上 了,射程一下提高到700多米。

    此外,经过千余次试验后,最终确定了理想的弹体形状,引信减少了外露部分,防止因跌落碰坏或泥土进入造成瞎火。药室装药改为1.5克速燃无烟药。 尾管内衬由纸制改为铜制,避免因压力不均而影响射程,同时克服了炸尾的弊病。主装药起初都是黑火药,破片仅20到40片,1944年以后改为自制的硝化甘 油混合炸药,每发装药45克左右,破片数达120-200片,杀伤半径达到10米。尾翼增加到6片,提高了飞行的稳定性,最远射程达到950米。

    1944年6月,前方部队提出了希望掷弹筒的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要求。技术人员将掷弹筒口径扩大到60毫米,其它零部件的尺寸也相应加 大,弹体改成流线型,1945年春开始试生产。但因为重量较大,失去了机动性优势,所以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兄弟啊,有了这个,你才能说可以跟人家抗衡嘞。

===================================================================

木柄手榴弹


M24手榴弹的优势,投掷距离远,投掷十分准确。

M24采用木柄设计,由于杠杆原理,受过基本训练的士兵可以将其投掷的又远又准。德军老兵采用站立的姿势,往往可以把手榴弹投掷到50米甚至更远,这个距离是世界上其他手榴弹无法达到的。而且由于长柄的关系,M24可以投掷的极为准确。实战中,德军士兵往往把手榴弹准确的掷入敌军控制的工事内,房屋窗户,狭窄的散兵坑内。

中国军队仿制M24系列的长柄手榴弹,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巩式手榴弹,为大名鼎鼎的巩县兵工厂生产。于1939年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它的特点主要是弹体较短,只有0.22米,是M24的三分之二,重量也只有450克,大约是M24的百分之七十,其木柄形状也做了调整,使之更适合携带。巩式手榴弹在抗战期间大量生产使用,它比M24更为符合中国士兵的臂力和体力,深受中国士兵的喜爱。

在和它的老对手日式93式和97式手榴弹的交手中,颇占优势。97式手榴弹采用圆柱形铸铁弹体,形状较大,投掷非常不便。它的投掷距离和威力都不如巩式。不过巩式也有明显的弱点,就是威力相比M24和其他英美系列手雷都较小。它的装弹量只有50克TNT,使得爆炸力较弱。在和日军交手时候并不觉得,在朝鲜战场和美军交手这个问题就非常明显。

由于八路军缺乏训练,武器装备都很差。步兵实弹射击数基本不到20发,加上很少装备机枪,在远程火力更本无法和日军对抗。所以八路军打击日军多以伏击的形式,通常在近距离采用集团冲锋。百米以外很少开枪,一旦开展,便马上抵近射击,继而投出大量手榴弹,在手榴弹爆炸以后,立即以刺刀或大刀进行肉搏作战。

真实的情况是刺刀也是缺乏的,主力是红缨枪。

刺刀尽管属于冷兵器,但是它的批量制造仍然需要较高程度的机械加工工艺的支持,指望刺刀能像大刀长矛那样在铁匠铺中打造是不切实际的,比如说刺刀驻笋及卡环必须要能够与枪身紧密接合。

这就是八路的主要装备,迫机炮式的掷弹筒,手榴弹,红缨枪 再加上散兵的步枪,构成了整个战场火力系统。

膜拜

鸡蛋
20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20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回复 河蚌 2012-7-5 08:38
土八路,真不容易呀。驳壳枪应该算是很拉风的装备了。
回复 青原漫步 2012-7-5 08:47
三枪八路
回复 楚天 2012-7-5 09:51
这是你的原创?
回复 苏鲁锭 2012-7-5 09:51
记得小学时候体育课还有扔手榴弹的项目,就是这种木柄的家伙
回复 飞翔的芦苇 2012-7-5 09:59
现在除了美帝,tb的武器库相对其他国家
也很拉风了
回复 蓦然回首 2012-7-5 12:01
我少年时候曾经收藏到一把保养很好的刺刀,连刀带鞘,我非常喜欢。型号一直是个谜,看了你的图片才知道,原来是三八式卡宾枪的刺刀。解了我二十多年的疑惑。
回复 gordon 2012-7-5 12:08
楚天: 这是你的原创?
资料是在网上找的,思想是原创。

老大哥的宣传一直说他是拼刺刀赢的,要不就是大刀、长矛,以前考证过大刀、长矛的实际功用,大刀效用很低,长矛是可以确信的。

有一个事实是当时根据地无法制造步枪的撞针,并且刺刀也造不了,刺刀要卡在枪管下方的刺刀座上的,并且在搏击的时候不掉下来,这个当时边区的生产水平依然不好造。

拼刺刀需要士兵的体能,对于一支食品并不充足的部队,这明显不是一个好的战术选择。

50米内投弹加长矛冲刺 比所谓的拼刺刀要靠谱的多,当然还要有少量射击准确的散兵充当整个部队的警戒和掩护。

还有一个事实是和日军作战是不可能有大量缴获的,美军也一样。

所以,我一直很纳闷他到底怎么做到的,很多东西得考证才知道怎么回事。

===============================================

纠正一点我以前的错误认识,大刀破刺刀不靠谱,但是大刀在混战中还是很有用的,比长矛好使。

也就是说拿着大刀冲锋不可取,但是肩上斜背一个还是必要的,战到酣处,尤其是人群密集的时候,这时候长矛展不开,从肩上把大刀抽出来比长矛好使。
回复 njyd 2012-7-5 19:02
gordon: 资料是在网上找的,思想是原创。

老大哥的宣传一直说他是拼刺刀赢的,要不就是大刀、长矛,以前考证过大刀、长矛的实际功用,大刀效用很低,长矛是可以确信的。 ...
剌刀还是能造的,吴运铎参军后第一份工作就是造剌刀。不过他也说了,自造的剌刀质量差,很容易弯,钢轨钢硬度不足。
  听一位新四军老战士说过,肉搏中日本指挥刀很好用,比步枪加剌刀强。根据这个说法,大刀应该也不错。
  日本剌刀有两个固定点,一个是护手上方的孔,套在枪管上;另一个是刀柄根部的槽,卡在下护木前面的一个相同形状的钢突出物上,手工加简单机械还是能造出来的。
回复 gordon 2012-7-5 19:32
njyd: 剌刀还是能造的,吴运铎参军后第一份工作就是造剌刀。不过他也说了,自造的剌刀质量差,很容易弯,钢轨钢硬度不足。
  听一位新四军老战士说过,肉搏中日本指 ...
花一个。

日本指挥刀很多都是自个家里拿来的,都是家传的宝物哩,当然好用了,呵呵。

劈刺、劈刺,劈不比刺差,但这不是个人竞技,还是要考虑效能问题。要是在空旷的地,长矛能展开的话,还是长矛更好。

其实那种武器的真正名字叫梭镖,—种接以长柄的单尖两刃刀,既能劈又能刺,和长矛还是有区别的,这个物件应该来自欧洲,国内没有这种东西;用的刀是马刀。

伏击要保持夸大的正面,对方一字长蛇阵的行军队伍最好打,冲一下就截成几段了。

刺刀不能批量生产,不划算。其实撞针也能产,还是材料问题。
回复 njyd 2012-7-6 21:55
梭镖主要是太长,扛支枪再扛支梭镖就很不方便,所以有枪没剌刀的一般都想法搞把大刀或日本指挥刀。不过日本指挥刀很少,缴获到也只有一定级别的军官能拿到。《踏平东海万顷浪》一书和其中一段改编的电影《战火中的青春》中雷震霖拎把指挥刀,国军见了以为是大官。顺便说一句,五六十年代的军事小说大多写的与实际很接近,可能是作者经历过战争的原因。梭镖一般是没枪的人才扛。
  回过头来说根据地的军工厂,技术上的制约有三个:第一是材料,单说钢铁,铸铁可以自己炼或收集部分老百姓的锅,钢自己炼不现实,能炼出来质量也很差,基本上靠捡洋落。捡回来的洋落有两个问题,一是强度二是形态。最容易搞到的是铁轨,但铁轨钢比较软,大小也只能造口径5、60mm以下的武器。另外有打车站搞回来的火车轮轴,那是专为吴运铎造平射炮搞回来的。轮轴钢也比较软,不过TG炮弹少这个强度也几够用了。
  没见到说往回捡弹簧钢,弹簧钢的硬度、韧性都极好,是极好的打刀材料,做撞针也很好。也不难捡,汽车、火车上都有。也许是当时TG太土不懂,以为是钢就行,而弹簧拆下来也比较麻烦。
  第二是机械,TG好像只有皮带车床,其他机械就没有了。
  第三是工艺,没机械就只好用土办法,吴运铎加工平射炮的膛线就是靠人力拉出来的
回复 gordon 2012-7-6 22:26
njyd: 梭镖主要是太长,扛支枪再扛支梭镖就很不方便,所以有枪没剌刀的一般都想法搞把大刀或日本指挥刀。不过日本指挥刀很少,缴获到也只有一定级别的军官能拿到。《踏 ...
技师是原阎锡山兵工厂和东北张学良兵工厂的,又有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钢铁系毕业生,留学英国的冶金博士,不可能不懂。

应该有其他的原因。

在拿破仑体系中,能精确射击的散兵很重要也很宝贵,主要起警戒、掩护作用,没有刺刀,发一把轻便的刀是必须的。

因为这些散兵是轻步兵,所以,装备便于机动很重要。

作战主力还是那些冲击步兵,成本低廉,虽然真正的杀伤是炮兵和散兵的火力,但是要靠冲击步兵去破坏对方的阵型(拿破仑体系)。

关家垴遇见了机枪和掷弹筒的密集火力(威灵顿体系)真是太惨了。

关家垴老彭着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军大队这个级别的行动,八路军是没有任何消息的,

如果八路军的战斗力消灭不了日军一个大队(川崎大队),日军以大队为单位在根据地来回穿插,什么战略都是扯蛋的。

幸运的是日军直到投降也没明白这一点。

很多人都光听字面意思,集中优势兵力,如果集中优势兵力消灭对手也很困难那怎么办,呵呵。

所以定量研究很重要,光有个思路是不够的。
回复 gordon 2012-7-6 23:43
njyd: 梭镖主要是太长,扛支枪再扛支梭镖就很不方便,所以有枪没剌刀的一般都想法搞把大刀或日本指挥刀。不过日本指挥刀很少,缴获到也只有一定级别的军官能拿到。《踏 ...
我知道原因了,当年车辆上的弹簧钢是高碳弹簧钢,那个材料要耐高温,和超硬.

而高碳钢热硬性差,当工作温度大于200℃时,其硬度和耐磨性急剧下降。
回复 njyd 2012-7-7 20:28
集中优势兵力的重点是“力”而不是兵,更准确的措词应该是“集中优势火力”。这个火力包括枪弹、炮弹、炸弹、原子弹和刀、梭镖、棍棒和板砖,也包括训练水平也包括士兵的觉悟。没有火力的军队人数再多也没用,有些人做兵力对比时注重于兵(人数)而忽视力(装备)是本末倒置。
  在双方装备差距不大时,人数多力就占优,差距较大时人数就要多很多。TG对国军人数差不多就能赢,对伪军少一半也能赢,装备差不么赢在觉悟上。对日军和美军就得有数倍才能赢或打平手。前面提到过的那位新四军老战士也说过,他们对伪军一个能打四个,对日军就得四个打一个。
  关家垴作战不成功最大的因素还是TG军队装备和训练都太差,八路军三七年底出发时才三万多人,到百团大战时好像已经有了近百万人,来源大多是农民和地方民团,装备也很差。百团大战号称百团,实际战斗力可能还不如后期的几个团。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23:17 , Processed in 0.04436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