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真正的@住在乡下,

,离乡镇中心有1公里的距离,周边除了工业园区的小卖部,没有菜场,没有超市,农贸市场有2公里左右。看上去也不算远,我也给LD买了个带前筐的自行车,但要经过路况有点复杂的乡镇马路,这点对我一点都没障碍,对她而言她觉得很不安全。所以,在绍兴除了电饭锅和微波炉做早饭外,就没有开火自己做饭吃。不做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园区的食堂我们感觉不错,这也就更让我们失去做饭动力。
园区食堂是包给一家餐饮公司,实行缴费注册会员的智能自助餐制度,当时在北京还没看到过这种先进模式,就是通过人脸识别把有RFID标识餐盘与就餐人员绑定在一起,在每个菜品前面有自动秤,你可以根据喜爱盛合适的数量,自动秤根据单价把菜价加到RFID关联的用户上,米饭免费但质量比较差。象我一般三个菜总价不到30元,我家LD会收集4-5个甚至6-7个菜,当然是一只虾,二块排骨之类,价格也与我差不多。绍兴菜有二个特点,一是海鲜类比较多,虾、鱼、贝壳类天天有,可能就在杭州湾边上,甚至离海也不远。二是梅干菜百搭,除了叶子类蔬菜外,根茎类蔬菜、红烧类食品大多有梅干菜做辅料,可能靠梅干菜提鲜和咸淡,我们倒不反感。
多说一句,去年秋天,我回到北京住几天,去不远的物美超市购物,发现他们的快餐区也引进了类似园区这种智能自助餐,生意挺红火,可能这种模式在全国都在推广。
周末两天,园区食堂因为大家离开园区休息而不开门。我们就跑到镇上一家以蒸菜为招牌的大食堂吃饭,蒸菜自然是一小碗一小碗的,其它的还有各种炒菜和凉拌菜,总共有三四十种,标记着各种价格。在这里见识了绍兴两种著名的臭菜--臭豆腐(非腐乳)和臭苋菜梗,前者臭味不是太浓,所以还吃过几次,真正闻臭吃香。后者味道浓厚,LD坚决不让买,所以没能品尝。周末我们一般中午去一次吃一份带回一份晚餐,价格大约人均不到40,所以也不算贵。
应该说,在绍兴在吃上我们还比较满意,有点自由散漫,

后来到了国企帮助他们筹建中央研究院,集团给我租了一个公寓临时过渡,类似宾馆,公寓号称60平米,但只是建筑面积,可能把长走廊电梯间都折算进面积了,实际室内面积可能不到40,然后螺丝壳内做道场,只有一个灶的电磁炉,内嵌式微波炉,电磁炉下面是一个微型滚筒洗衣机,一个洗菜池。什么都是袖珍的,切菜都没地方,就得在电磁灶上,炒菜时调料都没地方放。我们家平时我做菜多,但在这个地方,我就没动力做菜。
我们先也找了个叫顺XX的食堂式自助餐厅吃饭,这个餐厅的特点是菜品统一价,好像是3.85元/两,有20种左右菜品,你用盘子选好菜品,到收银台上称一称就算出价格,加上米饭的钱就算一餐,一般一餐也就不到30元。吃了几次我们就放弃了,主要是菜价要在这个价格上下,不能差得太多,所以没啥好吃的。后来我们又开发了知味观小吃店(LD喜爱)老娘舅联营店(我喜欢)。但是总的来说品种比较单一,吃长了就不爱去了。
公寓毕竟在城区,买菜很方便,所以最后还是回归到自己做饭这条路上。LD开始害怕电磁炉,担心电磁辐射,连用微波炉都是工作时躲得远远的。现在要贴身炒菜,更是害怕。所以都是她洗好菜,等我回来做,她当店小二,根据我的口令,把放在别处的各样配料盘传送给我,收起空盘子,还要及时把调料送给我。但难成这样,她还觉得自己做更符合我们自己的饮食习惯。
在杭州生活,就少不了“美食荒漠”这个梗,还有我早年亲身体验过的难吃的“西湖醋鱼”,LD居住在公寓时,经常在西湖周边转悠,一次在“外婆家”吃了西湖醋鱼,回来说并不象你们说的那样难吃,还不错。过一阵子,跑到楼外楼又点了半条西湖醋鱼,大夸楼外楼的西湖醋鱼美味,一定要拉我去品尝,彻底改变我的观点,

,不过我太忙了点,一直没有实行。
在杭州经常有朋友来往,所以在饭店吃饭的机会不少,其实,杭州的饮食还是挺好的,或者说比较符合我们口味,清淡,品相讲究,当然我们小时候就生活在这一带,习惯了。但缺少著名的大菜,而早年“西湖醋鱼”又留下了恶名,所以就有了“美食荒漠”的传闻。
现在搬到萧山这边四室一厅,一切与北京的家里差不多了,所以日子就过得正常。萧山这边应该属于杭州的近郊,除了到现在还没找到品牌的大超市,我们习惯在大超市买一些鸡蛋、水果、日用品,现在只能依托京东了。
可以说,经过小二年的折腾,日子平静终于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