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5||
老平1:“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有两种理解。1.中医用艾有新艾与陈艾之分,三年之艾为陈艾,疗效比新艾好。故七年之病,即大病难病需要用积蓄多年的陈艾,不蓄艾无以治疗。2.七年之病,非短时间能够治愈,需要坚持多年艾灸才能起作用,不蓄时无以愈病。孟子在此是作比喻,欲平天下者需要“畜仁”。另,这种解释是否可行?请罗大伦兄指教。
罗大伦1:谢谢您的解读!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很久,虽然都不影响对义理的理解,但是还是想知道此文的真实含义。现在我觉得第一个解释从文字和医理的角度都更合理。第二个医理也通,我之前持第二个观点,后来反复斟酌觉得有“终身不得”的“得”字,还是第一个解释更精确吧。
罗大伦2:中医一般主张用陈艾,但是关于用陈艾的文献,也多引用孟子的这段文字。所以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用陈年艾的习俗依据。
罗大伦3: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年众人都知道久病要用很久的陈艾,比如七年的病要用很久的艾草,孟子在嘲笑此时七年的病,居然只想用三年的艾草,这是不够的,应该用更久的,孟子用七和三比较其不足,那么更久的艾草,平时不准备,哪里会有?当然,这个解释仍没有第一个妥帖。
老平2:谢谢罗兄指教!我认为加上您的这个解释,理解起来会更丰满。
(2)自暴自弃
子薇:《孟子 离娄上》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老平:这是成语“自暴自弃”的出处,原意是针对仁义而言。孟子认为,仁是安宅,义是正路。不愿意居仁心行正义,还要出言诋毁仁义,是不愿意做好人行好事而自甘卑贱,因此叫做“自暴自弃”,跟“自暴自弃”的人谈不出有用的东西,做不出有益的事情。这种人是可悲可哀的。
(3)舍近求远
子薇:《孟子 离娄上》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子薇语:孝为仁之本。
老平:《大学》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又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这跟孟子“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的说法是一脉相承的。如果不从自身做起,就是厚薄不分,舍近求远,舍易求难了。
(4)恭则不侮
子薇:《孟子 离娄上》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老平:《论语•学而》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子贡说孔子具有五种品德,其中就有“恭”和“俭”。何谓“恭”?古人说“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后来“恭敬”连用,以示内外端庄。何谓“俭”?《韩非子》说“俭于财用,节于衣食”,后来“节俭”连用,以求仁民爱物。
(5)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子薇:《孟子 离娄上》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闲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子薇语:古来便有“父母官”之说,君主之品德表率作用在民众心中尤为重要。
老平:“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1.“格”,正的意思,明代王阳明解“格物”为正心中之非就是从这里来的。2.“大人”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周易·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3.“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反映了孟子君臣相互制约的思想。
(6) 君礼臣忠
子薇:《孟子 离娄下》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论语 八佾》定公问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子薇语:运用于现时,上行下效,上级需主动先行。
老平:先秦儒家认为,君臣关系是互动的。孔子作的是正面的描述,说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各尽其道而后国家安宁。孟子则把君臣关系作了形象的描述,并提出了反面的假设:君若不仁,臣可不义。
(7)有为有不为
子薇:《孟子 离娄下》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子薇语:有不为之义,有有为之事。
老平:季羡林在《读书与做人》里说:“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又引刘备的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季羡林说的是价值判断,而孟子的话既可是价值观,也可是方法论。就如你所说,大人者“有不为之义,有有为之事。”
(8)以善养人,能服天下
子薇:《孟子 离娄下》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子薇语:以仁义礼智诸端善言来说服人,以大道理来使人改正错误,并不一定能奏效,时有人以“卫道士”之身苛责他人之过,不如先修己身;以善言教之善行导之,天下人心悦诚服
老平:对极。“以善服人”有逼迫人为善之意,“以善养人”有感化人从善之意。前者本于外而重治人,后者本于内而重感人。“服人”与“养人”对应着“善政”与“善教”。《孟子 尽心上》写道:“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9)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子薇:《孟子 离娄下》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子薇语:孟子此言过矣,如其言,庶民无仁义,则与禽兽无异?依愚见,仁义之道,是庶民与君子之别,而非人与禽兽之异。
老平:如果说,仁义之道是庶民与君子的区别所在,那么人与动的区别又在哪呢?网友说:大千世界,人与动物皆为觅食,求偶,繁殖后代,等死。大千世界,人与禽兽既皆为求生与等死,人又何异于禽兽?
(10)仁者爱人
子薇:《孟子 离娄下》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
老平:原文还有:“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先秦儒家主张遇事先反求诸己,但不是一味地自我反省,当发现自己改过或没有过,而他人还是“横逆”依旧的时候,就可以不屑一顾,视其为“妄人”或“禽兽”。
(11)挟长挟贵
子薇:《孟子 万章下》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老平:孟子说:交友不能倚仗年龄大,地位高,也不能倚仗兄弟势力,交朋友要看品德。那要交什么样的朋友呢?《论语·季氏》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即交友要交正直、诚信、知识广博的人;避免交谄媚逢迎、两面三刀、花言巧语的人。(老平 2013-8-21)
GMT+8, 2024-11-22 13:43 , Processed in 0.03844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