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子薇:《孟子 尽心上》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书本注释:“求则得之”的之,这里指仁义礼智的善性。“求之有道”的之,指富贵利禄。修身是自己主观可控的一种行为,即“求在我者”,“求有益于得也”。
老平:关键在于对“得”的理解。前一个“得”是得失之“得”,后一个“得”通“德”。“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因为内求而有益于德;“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因为外求而无益于德。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内求文化,儒道佛三家概莫能外。
(3)善政不如善教
子薇:《孟子 尽心上》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子薇语:为何行善政,民仍畏之?我国或许政府有很多不周到的地方,在西方,民主可谓善政,西方之民还会畏之吗?
老平:这里的“善政”不是指“仁政”,而是指善于管理,可以理解为重法治。先秦儒家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善政”利于管理不利于教化,不能提高世人的道德水平。为此《论语·为政》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良能良知
子薇:《孟子 尽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老平:按道理来说,“良能良知”不属于纯粹的先天,“亲亲”、“敬长”是在小孩子成长的环境里打下的印记,只不过这些印记打得早打得深,从而成为大脑参照系的基础,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思维活动。孟子的这段话提示了幼儿教育很关键,因此后世《颜氏家训》主张:“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5) 天下可运于掌
子薇:《孟子 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子薇语:《大学》亦云: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老平:《大学》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孟子》的“天下可运于掌”与《大学》的“絜矩之道”是一脉相承的。与之相类的有《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6)以大事小
子薇:《孟子 梁惠王下》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子薇语:以孟子语,“仁”比“智”更高级吗?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意味各有千秋吗?
老平:按照先秦儒家的观点,“仁”是儒家的核心,因此“仁”比“智”更重要一些。如《论语·里仁》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又如《孟子·梁惠王上》说“仁者无敌”。站在修身的角度看,孔子在《论语·雍也》里说的“仁者”比“智者”更为重要,因为“智者乐,仁者寿。”
(7)仁则荣
子薇:《孟子 公孙丑上》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子薇语:初因言语不和,国骂开战,最后大打出手,甚至闹出伤亡惨剧的例子屡见不鲜。万望大家引以为戒才好。
老平:“仁则荣,不仁则辱”既适用于情绪修养,也适用于道德修养。既适用于老百姓,也适用于当权者。为富不仁或为官不仁,都是“自求祸也”。就如孟子在那段话的后面所说:“《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老平 2013-7-31)
GMT+8, 2024-12-23 00:34 , Processed in 0.02663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