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7||
(7) 欲生欲死
子薇:《论语 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老平:“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对情绪或心志极端化的描述,这种极端既不利于心身健康,也不利于处理人际关系,因为它严重偏离了“中”的状态。因此《大学》修身首重正心,要去除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等情绪;而《大学》齐家则强调:“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否则就会一辈子为“惑”所困扰。
(8)一朝之忿
子薇:《论语 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老平:孔子“崇德”,主张“先事后得”,即先付出后得到;“修慝”,主张“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从自身找原因而不从外在找原因;“辨惑”,主张稳定情绪,克除“一朝之忿”。认为一时的气愤会“忘其身,以及其亲”,一个因愤怒而把自己和父母都忘掉的人是难以成事的,故《大学》说:“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9)亲亲相隐
子薇:《论语 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钱穆《论语新解》:“隐恶而扬善,亦人道之直。何况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此乃人情,而理即寓焉,不求直而直在其中。”
老平:《吕氏春秋》道:直躬向官府告发父亲后,官府拿其父受死,直躬代父受罪,说:我告发父为信,代父受刑为孝,何以信孝之人要受死?荆王免其罪。孔子闻言说:“异哉!直躬之为信也,因父而在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若无信。”故后世有“直躬者盗名”之说。《庄子》道:“直躬证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
(10)恭敬忠信
子薇:《论语 子路》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 卫灵公》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老平:两段文字可归结到《论语·述而》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属于文字门,“行”属于行事门,“忠信”属于心意门。从修身的角度看,这些文字有两个重点,一是内容,如《荀子•修身》所说“体恭敬而心忠信”。二是方法:“立则见其参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是印在大脑里,不是写在腰带上。
(11)刚毅木讷
子薇:《论语 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钱穆《论语新解》:刚谓强志不屈挠。毅是果敢。木是质朴。讷是钝于言。此四者,其天姿近仁。
老平:从钱穆先生的解说想起《庄子•达生》的故事:纪渻子养斗鸡,过十日,鸡虚浮自恃;又过十日,鸡应声而动;再过十日,鸡疾视而盛气;又过十日,“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这时的鸡不为外物所动,精神凝于内,视之如木鸡,其它鸡看了纷纷躲避。
(12) 见利思义
子薇:《论语 宪问》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子薇语:即使次一等之“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对吾辈已是很高的标准了。
老平:可以反过来走,先“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再求“知”,“不欲”,“勇”,“艺”,以及“礼乐”。孔子说“成人”,孟子说“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写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其中“富贵不能淫”者必“见利思义”;“贫贱不能移”者可“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威武不能屈”者可“见危授命”。(老平 2013-7-22整理)
GMT+8, 2024-11-25 16:10 , Processed in 0.02793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