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
(韩国在校学生学习儒学文化)
这一讲包括两部分内容:大学八目和修身为本。
一.对应经文
大学八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二.格物致知
重点说格物。明末大儒刘宗周曾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到了现在注说就更多了,这里介绍其中四种解释。
1.格,推究。格物,研究事物。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说:“‘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适当也没有了。”
2.格,穷尽。格物,穷尽事物之理。如南宋大儒朱熹:“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3.格,纠正。格物,去除心中不正之念。如明代大儒王阳明:“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
4.格,感通。格物,使心与物感应融通。明代高僧憨山德清:“格即‘禹格三苗’之格。谓我以至诚感通,彼即化而归我。所谓至诚贯金石,感豚鱼,格也。”
三.诚意正心
先说诚意。诚是对意识活动而言的,衡量一个人是否诚意有两个方面:一是言之有物,二是言之有成。言之有物是从认识的角度来说的,看人是否能如实地反映事物;言之有成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的,看人是否有效地促成事物。前者是接受信息,后者是发放信息;前者事物已经存在,后者事物将要存在。
按照《大学》的说法,“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其实质是指意识活动要真实,使意识活动与事实相对应,已有的事情要如实反映,想做的事情要变成现实。方法是慎独,就是“不欺暗室”,“诚于中,形于外”。
再说正心。《大学》论述正心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个方面是去除情绪,即“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另一方面是心身相合,即“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前者指向意识,后者合于形体。
四.修身为本
儒家修身有两种基本含义,一种是修饰言行举止,与人的形体有关;另一种是修养情绪心态,与人的精神有关。儒家修身的目的是内圣外王,里面有修养,外面能干事。道家一般不叫修身而叫修道,秦汉以后道家修炼的目的是长生久视。佛家一般叫修佛,修佛的目的是明心见性。三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儒家修身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板块,1.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伦理: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勇等。3.境界:一,中,和,诚,明等。儒家修身的方法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内容有关,如内省,慎独,精一,执中,存养,治气等;另一部分与形态有关,如一立,中立,跪坐,静坐,静卧,安步等。
五.八目应用
1.三鼎图应用。三鼎是把八目分为治学、修身、用世三部分,其中格物、致知为治学部分,诚意、正心、修身为修身部分,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用世部分。三鼎图的顶角内容是可以互动的,从中可以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五系升降应用。把八目分为五对关系:知与心,心与身,身与家,家与业,外与内。从低到高,为入手功夫;从高到低,为提升功夫。
3.整体观应用。八目包含了中国古典整体观知识,如能认真思考践行,便能有所体悟收获。其中格物、致知与行知整体有关;诚意、正心与心意整体有关;修身与心身整体有关;齐家、治国、平天下与人群整体有关等。(老平 2013-7-6)
GMT+8, 2025-1-22 21:45 , Processed in 0.03011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