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老平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324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四书与修身2:四十不动心

热度 4已有 622 次阅读2013-7-5 16:14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 儒学, 修身, 中庸, 大学



(1) 修身为本

子薇:《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子薇语:儒家修身的目的是用世。天子修身可治国平天下,百姓修身可修己安人。将本身修好,和周围人相处安乐融洽。人人如此,不待圣人垂治,则国自泰,民自安。以修身为本者或众,而修身成功者或寡。吾亦在修身之路上汲汲以行。


老平:“修己安人”出自《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孔子回答了三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因此“修己安人”不是针对百姓而言的。百姓修身何为?安身立命。《吕氏春秋•谕大》说:“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孟子·尽心上》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简言之,是为了安居而顺命。

(2)
无所不用其极

子薇:《大学》有句:“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子薇语:张居正解曰:“极,即是至善。”,“无所不用其极”之今义已与之相悖。我的理解是,君子可以用尽一切办法使天下达到至善之境(或使结果走向正途)。能无所不用其极的人,首先是名君子。


老平:关于这句话,朱子在《大学章句》里的注解是:“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也就是说,要用一切方法来完善自己和社会。按照《大学》的功夫路径,是先内求后外用,外王是以内圣为前提的。因此,“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是先对自己“用其极”,再对他人“用其极”。

(3) 拙于谋身


子薇:《大学》中的修身句,俯拾皆是。逻辑严整,随处引用《诗经》《帝典》《康诰》等古典例证。近日看了张居正为万历皇帝讲解的《大学》版本,想若帝王从小学习四书经典,不只帝王,为官者入仕科举必考四书,一批圣训在身拥有治国平天下之情怀的士人从旁协助,国家怎还会走向衰败呢?

老平:这是有点沉重的话题。《大学》的修齐治平是宋代以降中国读书人的追求,但效果如何?以张居正和万历皇帝为例,张居正身为帝师和万历首辅,死后却遭万历清算;万历亲政后虽有三大征的作为,但后来却耽于酒色,荒废朝政。海瑞评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明史》评万历:“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4) 休休有容


子薇:《大学》:《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老平:成语“休休有容”即出于此,通常的解释是君子宽容大度。但如何大度却不甚了了,其实《尚书·秦誓》在这里已经给出了路径心法:人有若己有,口惠而实至。

(5) 四十不动心


子薇:孟子曰:“我四十不动心。”

老平:此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其中孟子和公孙丑的对话含有非常重要的修身内容,它列举了北宮黝、曾子、告子、孟子修不动心的方法,曾子的方法是:“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方法是:“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持其志,无暴其气。”

(6) 天命之谓性


子薇:《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子薇语:此皆释慎独也。

老平:是的,《中庸》和《大学》的这些话是针对“慎独”而言的。“慎独”的目的是修诚,《中庸》认为天赋予人的本性是“诚”,因此修身的核心在于修诚。修诚既“能尽人之性”,又“能尽物之性”,进而“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同参”。

(7) 志壹则动气


子薇:《孟子
公孙丑上》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老平:这段话含四个要点:
1.意对气有统帅关系,是对前面告子说法的纠正,指出要练不动心,需要定心不乱气。2.意与气互相影响,给出了产生情绪的两种机制:思维引发情绪和气机引发情绪。3.孟子擅长知言和养气。4.养气关键在于理直,理直才能气壮。

(8) 喜怒哀乐之未发


子薇:《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子薇语:七情未起,不偏不倚,是中的境界;七情之发,发之有度,而不伤身,是和的境界。达到中和的境界,则人与人便能和谐相处。

老平:从心法的角度看,“中”,在人是指情绪未发,思虑未起的心态;在物是指自然万物的根本存在形式。“和”,在人是指与外界接触时无过无不及的心态;在物是指自然万物通达之道。静时“执中”动时“用和”,既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体性,也体现了万物化育之德。

顾瑞荣:“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此“中”即为无分别或整体之状态,这就是道家讲的道。即使历代大儒,几人能够达到?此“中”未达,“发而皆中节”之“和”,也几乎完全不可能。最多这个“和”是被操作出来的,不是真“和”。人与人和谐相处,不需要这样的中和境界的,只要对自我有所限制与超越就可以了。

(9) 执两用中


子薇:《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薇语:舜善用“中”。隐藏世间之丑陋不使民习恶,宣扬世间之美善使民效法之。善之充盈天地,人居之而何不乐!而今负能量充斥于世,其善心或是敦促官府惩恶扬善,然过犹不及。


老平:这个说得好。“隐恶扬善”,“执两用中”是古代儒家处事的基本原则,时代变了,“隐恶扬善”需要商榷,但“执两用中”不应丢弃,它需要修养“中和之性”。如今负能量充斥于世,负消息遍布于网,容易诱发人的偏激心态和行为,故有意于儒家修身者应检点身心,不可借机放任。

竹马笃笃:近来越来越不喜欢在微博上转发或者看到涉及个人尤其是孩子的残忍血腥的事件。一是不忍看,二是看后心下大恸,同时觉得此类事件只能让善良的人被恶所伤,却让恶人更有取恶的机会,于人于事均无益。

(老平
2013-7-5


膜拜

鸡蛋
4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清风徐来 2013-7-23 14:52
执两用中,修养中和之性,赞同!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4 02:45 , Processed in 0.02891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