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
(2013-1-12广州《大学》心法讲座第一讲合照)
“大学三纲”一节共有四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下面对这四句话做一个概括性的介绍。
1.大学之道
理解“大学之道”可以选择两个角度,一个是从文字的角度,另一个是从《大学》内容的角度。从文字的角度来看,“大学”是一门使 “小人”变为“大人”的学问,而“大学之道”的最终目标是使自身和社会到达完善的境地,即“止于至善”。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大学之道”是一条先修内后达外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中“明明德”是内圣,“亲民”是外王。
2.明明德
理解“明明德”可以从《大学》八目切入,八目中的前五目对应着“明明德”, 由于经文对格物、致知没有给出明确的论述,因此我们就从诚意、正心、修身这三目的内容和方法来理解“明明德”。诚意是针对意识活动的真实性而言的,让人做到真心实意;正心是针对意识活动的状态而言的,让人做到平心静气;修身是针对意识活动的参照标准而言的,让人做到无固无我。由此推出“明德”是指人意识活动的自然状态,“明明德”是指了解并保持意识活动的自然状态。
3.亲民
“亲民”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亲爱民众,另一种认为“亲”通“新”,解释为使民众弃旧图新。从《大学》修身的原理来看, “亲民”与“新民” 是相互依存的,“亲民”是基础,“新民”是目的。没有“亲民”,“新民”就会因脱离民众而变为一厢情愿甚至扰民;没有“新民”,“亲民”就会变为四方讨好、媚俗趋时而成为“乡愿”,不能化民易俗。就过程来看,应该是先“亲民”后“新民”。
4.止于至善
综合朱熹和王阳明的观点,“止于至善”不仅是对“明明德”、“亲民”的提升。也是实现“明明德”、“亲民”的内在依据和方法。其中的“止”不是静态的停住,而是动态的“随住”。而“至善”的境界是内为中庸外为大同。简而言之,“止于至善”可以理解为念念皆善,时时行善,内外融通,豁然大公。
综上所述, “大学三纲”的要义是:“大学之道”是修身成圣的学问,其纲要在于先知内,后达外,再融通内外达于中。(老平 2013-4-2)
GMT+8, 2025-2-17 06:14 , Processed in 0.03072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