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老平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324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大学》修身讲座1:根于古典,立足现代

热度 6已有 665 次阅读2012-7-31 09:08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 儒家, 大学, 整体观, 修身


在正式讲述《大学》的具体内容之前,先谈几个基本观点。

第一,《大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这个体系既包括古人和现代人对《大学》的各种注解、研究甚至批判,也包括人们以《大学》为理论指导进行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生命实践。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学》,不是仅仅指《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而是涉及到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大学》的认识和实践,而这些认识和实践又打上了时代背景和个体生命的印记。

例如,我们随便翻开一本以《大学》为题材的书籍,就会发现对《大学》的注解基本源自三家:东汉郑玄、南宋朱熹和明代王阳明,而与之相应的是两汉经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我们与其说是在看与曾子有关的《大学》,还不如说是在看郑玄、朱熹、王阳明心中的《大学》,或者说是在看经学、理学、心学视角下的《大学》。

因此,现代人学习和研究《大学》,不宜强调对《大学》的所谓正统理解,而应该兼容并蓄,从中找到对现代有用的东西,并有所发现,有所前进。从而丰富《大学》这个知识体系,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努力。

第二,学习《大学》可以从修身入手。《大学》的内容丰富,它涉及到修身、教育、伦理、经济、治国等方面,因此学习《大学》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而修身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从修身的角度研究《大学》,有助于理解历史上各家对《大学》的解读,也适应了现代人想提高心身修养水平的需要。

《大学》修身有三重门可入:文字门、行事门和心意门,对应的方法分别为文法、行法和心法。过文字门既需要参看各种有代表性的注解,又要从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大学》的核心内容。过行事门和心意门是使《大学》修身的原理落实到行为中,内化到大脑里。

《大学》修身的三重门和三种法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融通,使《大学》修身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文法是依据,行法是重心,心法是精髓。没有文法,行法和心法就缺乏立足之地;没有行法,文法和心法就成为文字游戏和空想;没有心法,文法和行法就会僵化为条条框框,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命活动。这个讲座主要讲述《大学》的文法,并从中带出行法和心法,以便对《大学》修身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第三,用整体观来看待《大学》。整体观是一门关于认识和运用事物整体特性的学问,它包含了古典整体观和现代整体观两部分。整体观根植于中华古典文化,它体现在道、儒、释、医、武等经典著作之中,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整体观认为,整体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整体可以互相转化。其中人的意识活动是一个整体,人的心身也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又是一个整体,它们分属不同的层次,但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而转化的关键在人的意识活动,也就是古人说的心意。

《大学》是中华古典整体观的一个典范,它给出了转变整体层次的一个模型,即通过诚意和正心,使人进入意识整体,进而上升为心身整体,再扩展为人天(这个“天”指社会)整体。这就是整体观对《大学》核心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解读。

最后要说明的是,不管是从修身的角度来解读《大学》,还是从整体观的立场来解读《大学》,都不能改变《大学》是儒家经典这一属性,也否定不了前人对《大学》的研究和实践。这些解读只能算是丰富《大学》知识体系的一种尝试,也是对目前国学热的一种补充。(老平 2012-3-14

膜拜

鸡蛋
6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河蚌 2012-7-31 12:52
一下子激起了我对四书五经的兴趣。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4 02:39 , Processed in 0.02947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