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考古# 中国人回忆过去,美国人仰望未来(节选:
网页链接)
2010-06-29 22:34:14 颜昌海
有读者指出,按照现在的情形,中国永远也拍不出“阿凡达”之类的电影。主要原因有信仰缺失;“阿凡达”中,很多镜头其实是宗教场景,如女博士牺牲前族人为她祈祷的那一幕,如同盛大的宗教仪式。没有虔诚的信仰,特别是宗教信仰,拍不出这一幕。而中国人没有信仰已经很多年了。心灵堕落;能拍出阿凡达的天与地,必定有一帮心灵纯洁的人,只有内心深处还有好奇心、还有童真、还有想象力的人,才能描绘出这样的片子。这样的人在中国已经基本上绝迹。腐败成本;中国的房子车子都比美国贵,原因其实是腐败成本打入了生产成本,而阿凡达耗资5亿美元,中国来拍至少10亿美金,责任更大,周期更长,没人拍。软实力;阿凡达表现的是美国的软实力,但中国的GDP虽然很高,软实力却没人理,拍出来的片子哄自己人看都不灵了,更别说哄外国人看。……
不过,笔者以为中国拍不出这样的影片,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据美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阿凡达》的制片人表示,这部电影不是科幻片,而是科学事实。从潘多拉星球上的活动躺椅,我们似乎看到了科学的影子。飘浮在半空中的哈利路亚山脉和闪闪发光的植物体,似乎没有任何的现实依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一奇特现象同超导体有关,因为超导体一旦在磁场出现,就能飘浮,而影片中的外星世界潘多拉,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超导体。从一开始影片就告诉观众,人类要去潘多拉星球去寻找稀有矿藏Unobtanium。在影片中,Unobtanium在室温下能够导电,而当前最好的超导体只能在室温低于零下200华氏度的条件下工作。Unobtanium仅存在于潘多拉星球上,这种稀有矿藏的发现给地球上的技术带来彻底变革,而人类未来的经济发展则完全依赖于它。不过,在潘多拉星球上,满载Unobtanium的整座山飘浮于这个奇幻世界的巨大磁场内。这些山川之所以一直向上飘荡,是因为潘多拉星球不是行星,而是一个虚构的土星大小的气态巨行星“波吕斐摩斯”的卫星。气态巨行星的卫星不断受到引力的压力而变形。例如,木星的卫星木卫一受到木星及其他大卫星引力的剧烈影响,以致于具有“地面潮汐”,地面就像地球上的海潮一样起伏。据科学家分析,在木星的第二颗卫星木卫二上,这些潮汐力不断加热卫星内部,最终令其外壳部分融化,在冰层下产生液态水海洋。在《阿凡达》的潘多拉星球上,潮汐压力令地面裂开,使哈利路亚山脉这样的群山在空中飘荡。随《阿凡达》同时推出的一本书《阿凡达:潘多拉生物与社会历史秘密报告》解释了更大的地理进程:“这种能量驱动大陆以快于地球上的速度漂移,鉴于压力增加,构造板块大面积裂开。”
生物具有谜一般的特征,即生物体可以自己造光;萤火虫或许是最明显的例证。但深海生物发光鱼则告诉人们:大自然的光一旦被夺去,它亦能自己发光。《阿凡达》中的树木可以自己发光,卡梅隆以此表明一种态度,即完整的生物发光生态系统或能存在。包括地球在内的卫星往往会“锁定”它们的行星,一面永远朝向行星,另一面则永远朝向浩瀚的太空。也就是说,卫星上的一天,相当于其绕行星轨道一圈的时间。通过观察月球所处的不同阶段,其实可以实时了解月球的时间。如果在地球上看到满月,那么说明面的月球一侧恰逢正午。看到新月,则说明朝向地球的月球一侧恰逢午夜。也就是说,月球上的一天大约相当于地球的27天,这意味着月球的夜晚比地球更漫长。正是基于这一点,卡梅隆决定让潘多拉星球成为卫星而非行星;在潘多拉星球,夜晚时长是地球白天时长的数倍。
由此可见,美国的电影人也具有广泛的科学底蕴,甚至可以在中国电影人面前以科学家自居。中国电影几乎没有任何科学成分。民主成为了幌子,科学不再是追求,中国还剩下些什么呢?当然还有历史,唯一剩下的就是历史。
笔者在网络上搜索,全世界最多的科幻影视作品生产国是美国,而中国几乎就搜索不到科幻作品。中国引以为傲的无非就是《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之类。中国人总是在回忆过去,而美国人却总是仰望未来;他们的目光不仅看着现在,还从史前1万年,看到今后的1万年。而中国电影要么把一部作品的主题搞得神神叨叨,要么搞得政治正确,总是在历史中回旋,而历史也还要为当代政治服务。
即使反映现实,如果不政治正确,那么就不可能问世,比如在香港第三届华语纪录片节获奖的大陆纪录片,就不能面对内地公众。因此,中国电影人大部分变成了太监,中国电影就是太监电影。这时候,电影就不是电影,而是有关部门和有关精神的皮影。
中国政治制度的束缚和中国电影人缺乏担当人类未来责任的勇气,成为中国电影文化的桎梏。和美国相比,中国电影在技术上落后50年,在科学上落后500年,在人性上则落后5千年。这种局面涵盖了中国的各个领域。如不改变,中国永远都摆脱不了被动挨打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