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code_abc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276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应试教育中的极品老师(旧帖重发)#教师节

热度 27已有 2127 次阅读2015-9-10 09:49 |个人分类:随笔

高考已经离我很远了,我们当时的高考是安排在每年最热的三天7月7、8、9。由于我是理科所以一共要考7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和生物。按说高三大家都很紧张,但谁能做到一年时间都紧张而又不崩溃呢。我不知道现在的学生如何,反正我们那个时候除了作业多一点,心里有点阴影之外。该玩的还是照玩,该乐得还是照乐。反正不管高考怎么样,高考之后总有一个没有作业的暑假。
      我属于那种成绩很好的学生,对于高考更多的是期盼快点到来好早早解脱,反正再怎么掉链子,本科重点线还是有的。不过我之所以这么轻松得益于初中几个很极品的老师。他(她)们让我不惧怕任何一种考试。其中排第一位就是我初二的政治老师。
       在应试教育中,政治科是首当其冲的典型。我想绝大部分人都是考前背题考后就忘,这个分数占高考七分之一的学科还真没什么值得留下的。不过当应试到达极致的时候事情总能出人意料。
       我们这位老师非常坦率,他一上来就告诉我们他就是要教我们如何应付政治考试,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也许大家会猜接下来他就会让我们背诵一大堆习题。嘿嘿,如果是这样这个老师也就不能称为极品了。
       这位老师是教我们背书的方法(注意是“教”而不是“叫”),其方法也很绝。首先他告诉我们政治课本里面大部分是废话(废话这个词是他的原话,而且他前后重复过很多次),然而我们需要在一大堆“废话”中找出关键点,这些点不但是论述题的得分点,也是帮助记忆的关键点。怎么找这些关键点呢?
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学生是否记住了课本的内容,应试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记住课本的内容。
    我们的那位政治老师教会我们如何高效率地记下一堆废话。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课本上划线。当然这些划线是有技巧的,我们几乎不会用一条长长的线段花下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在能够提供记忆的几个关键字上标记。按他的说法,背下几个关键字的难度要远远小于一个完整的句子。只要我们记得这些关键字,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联想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再由此联想出整个段落。
一开始的时候,他在自己的课本上画好线,把课本交给科代表,让科代表复制下来,再传给各小组长,最后全班同学都画好了。接下来他讲解这些线段的画法的意义(有好几种不同的线型,各自代表不同的含义),然后再教我们如果自己画线,最后的课堂内容主要就是教我们在课本上画画。
在这之前,由于我父亲的教育,我从来不在书本上画画、做记号,所以不太喜欢这种做法,不过既然是没什么作用的政治课本也就将就了。当我们习惯了画画之后,老师告诉我们这实际上是一种快速阅读和记忆的方法。他要求我们在阅读这些画过得课本是不要逐字逐句地默读,而是要训练自己快速扫描关键词,利用余光辅助把关键词串联起来。通过这样的训练来提升我们的阅读速度和记忆力。同时他告诉我训练到一定程度后,画书的过程可以省略,我们将能够获得自动寻找关键词的能力。
的确经过他的训练之后我看任何书都可以做到一目十行。以至于我可以在一个晚上在被窝里把梁羽生的《萍踪侠影》看完,不过只记住了一个故事梗概。
   在这位老师教我们政治课的时候,政治课是我们最喜欢上的一节课。因为他从来都只用15-20分钟讲解怎么划书,和几个基本的知识点,甚至讲上一个故事,剩下的时间他就会消失,我们可以做其他科的作业,甚至看小说,睡觉。只要保持课堂安静就可以了。他会在临下课前回来和我们一起等待下课铃,宣布下课。
   一个和学生一起等待下课铃的老师…….
既然是应试教育,没有悬念的老师总会在考试复习阶段给我们一些习题。这位政治老师也不例外。他花了一节课讲解了这些习题对应着课本上哪些内容,然后就是让我们记下这些内容。当然方法就是前面提到的“关键字记忆法”。于是我们的习题卷上就是一些外人很难看懂的零星词语。记下这些词语,然后把对应的段落看一遍政治课的考前复习旧基本完成了。一般来说这样的复习不会占用超过一天的时间,于是大家也就有更多的时间去复习其他科目。
      成绩嘛,感觉还不错,至少我们的成绩和以前的政治考试相比没有下降。由于我在初中就开始玩计算机,因此班主任(另一个极品老师)在每次期中和期末考试总让我为她统计成绩,排名次。所以我很清楚整个班的情况。
      应该说这个政治老师的方法很成功,要知道他上课的时间不多,只相当于正常政治老师的一半,而我们的复习时间也比其他班的同学要少。能取得相同的成绩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过也有意外:某次考试一个很极品同学可能脑袋卡住了,怎么也没办法从那些“关键字”联想出整个段落,结果只好每道论述题都填上那些“关键字”,而且仅仅就是“关键字”,被我们当成笑话。
       这个老师之所以被我认为是极品,不是因为我们的政治成绩,也不是那些安逸的政治课,而是他影响了我整个学习过程。他教的课程我都忘了,但是他教下的方法却被我用在了所有的学习中,甚至后来的工作中。这么说吧,这位老师大大提升了我们接收知识的带宽。让我们能够自如地对付当前海量的信息。其实我们现在接触的东西也和政治课本差不多,大多废话连篇,比如:标书、某某报告等。我可以在很短的时间把这类文档浏览一遍,而且不会漏掉其中的关键内容,这就得得益于初中的那段训练。唯一的缺陷是我很难再体会那些精致的文笔,同时我的书面表达也变得干巴巴的,没什么味道。
     在应试教育中还能为学生留下有用的东西,这种老师怎么能不是极品呢?
我这里说的“应试教育”和“极品”老师都不是贬义。在16年的学习生涯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老师。而这里要介绍的老师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我不知道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怎么个样子,比我们以前有多少改变。无论如何,谁也不能否认即使是以前的应试教育也出过许多优秀人才,而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也会教出许多碌碌之人。所以教育是什么性质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老师。老师是否能给学生带来好的影响。
  前面我介绍的那位政治老师,严格来说并不是应试老师,相反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应试教育的轻蔑(这是我的想法,不代表一定就是那位老师的想法)。而下面我要介绍的老师则是另一种极品。她是我初一、初二的班主任,教数学的。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不是教语文的班主任。
  在初中入校第一天,碰到的第一个老师就是她。她当时正在指挥到班级报道的同学打扫教室。她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一双严肃的眼睛。由于很瘦看起来很高。第二印象就是她沙哑的声音。不知为何,当时我就有点怕她。看来我的直觉还是非常正确的。
  她的特点是对所有学生的成绩非常敏感,对我们漫不经心地丢分异常痛惜,仿佛参加考试的不是我们而是她。一开始我还不以为意,按我的理解在考试的时候我总有那么几分,搞不好十几分是这么丢的。我总会安慰自己——其实我都会,要不怎么最后那些难题没错呢?结果因为这些想法,我在她手下度过了一段毕生难忘的时光。

 极品老师都有极品的教学方法。
         卢老师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重做!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卢老师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严格的老师。其最好的例子就是对我们平时作业的要求:
         1、卢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都要求抄题,也就是要把题目一字不漏地抄到作业本上。
         2、平时作业评分标准只有两个,对或错。哪怕你只是抄题抄错一个字,哪怕你仅仅是忘记在单位上加一个括号,甚至你因为发现错误涂改了一个字,都是全错!
          3、所有做错的作业必须重做,重做还错的继续重做,直到做对为止。
          4、如果做完题目发现错误,有两种方法,第一是重做。第二是用涂改液(高级方法)或者剪好的小字条贴住错误的地方修改。
          5、推理过程(尤其是证明题)不允许“跳步”(即把几个推理过程合并为一个步骤)必须规规矩矩地,每步都指出基于什么定理或公理。“跳步”的结果也是重做。
          这些标准我告诉别人的时候,大多数的反应就是——变态,还有不少人对我的初中学习生活表示同情。的确一开始是很痛苦的,我记得有一道题目我重做了差不多一个星期!然而我们只用了半个学期就适应了卢老师,并且将这些标准部分地扩展到其他科目的作业中(当然了,其他科目的老师都不会要求我们重做的,我们自然就省了)。因为这些严格要求实实在在地给我们带来好处。
         以前我的数学考试总是不能满分,不是我不会,就是粗心大意,哪怕我检查10遍还是不能确保没有错误。我想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这个问题,而且没有什么好方法来改正。按卢老师的口头禅就是:“这些学生都很聪明,一说就会,但是一做就错”。经过卢老师半个学期我的这种毛病彻底不见了。卢老师的这种要求就是让你一次就做对,不给粗心大意留下任何机会。所以后来我的所有考试都可以不经检查就交卷。基本上不是满分就是98。而且卷面非常整洁,没有涂改痕迹。以至于后来其他老师看我交卷之后就立刻批改,然后把我的卷子作为标准去对比其他卷子。
           其他同学也差不多,我们班的数学平均分要比其他班的高10分!其他老师都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因为我们只有不会做的题目,没有做错的题目。很多同学在后来都说卢老师的教学非常厉害。自己的孩子还希望能交给她教。她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
          后来卢老师去接一个问题班。我当时还为她做成绩统计,那个班的成绩在她接手前非常烂。卢老师交给我的那个班期中考所有科目的成绩单把我吓了一跳。不及格的比比皆是,大部分的数字是7打头,偶尔几个9打头的点缀。然而期末的时候情况就反过来了,8,9打头的成绩比比皆是,不及格只是偶尔点缀而已。到后来我知道他们班成为整个年级成绩最好的班,并且出了好几个尖子。高中报送上清华的就有卢老师当时的学生。
         后来我发现卢老师最大的影响并不是我那些成绩,而是一种认真的习惯和一种对错误的敏感。其实卢老师还有一个口头禅----“你会?会为什么会做错”,按照她教我的逆否命题的定理,她在暗示我们做错就意味着不会!想真正学会就必须依靠刻苦的练习,按捺下浮躁的情绪在题海中一遍遍的磨练。她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一句话,做错就表示不会!
    进入大学后,我认为考试、作业、习题什么的已经不再重要。我可以比较自由地分配时间,要怎么学习都可以。不过有一个老师,我们的系主任——李于凡教授告诉我(们)另一种学习思路。
    李教授是教我们《电路分析基础》的。这是我们无线电系学生最早的专业课之一。那时候我们正逐渐摆脱从公共基础课的纠缠,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等。大多数同学都被这些枯燥的科目搞得身心疲累,昏昏欲睡。满怀希望专业课有点带劲的东西来提一下神。毕竟初略地翻了一下课本,我们发现了电路图——这可是我们千辛万苦考这个系要学的一样东西啊。
    
    不过很快我们发现,电路分析基础这门课和电相关的知识只有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律,以及我们在中学早就搞得滚瓜烂熟的欧姆定律。剩下的都是我们刚刚考完,好不容易挣到学分的高等数学!更加令人郁闷的是李教授的课几乎就是高等数学的复习课,我同宿舍的一位无线电大侠对着黑板上一个个积分符号,托着下巴,努力瞪着眼睛,脖子和肩膀则不听话地总想趴下来。也难怪,这位大侠在中学就会自己焊无线对讲机,凭着万用表就可以修彩电和录像机,但是凡是和数学沾边的科目总是过得异常辛苦。
    应该说,李教授的课讲得还是很好的。他总是能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电路分析的各种计算方法。听听他是怎么介绍复数在工程计算上的用处的。“当我们要挑一头猪去市场卖的时候,聪明的就会同时在扁担的另一边绑上一块石头,这样扁担平衡挑起来好挑,等他从市场回来的时候,猪已经卖出去了,自然那块石头也就扔了。就像我们在计算中用到的复数那样,我们实际上要的是复数的实部,虚部就是那块石头。由于复数在计算上的方便性,所以我们加上了那块石头,当然计算完之后我们就不再需要那块石头了(虚部)”(中学的复数知识忘记的,就当我没说,跳过),以后他在讲课的时候就不时用“石头”和“猪”这样的词来代替复数实部和虚部的概念,非常幽默。
    李教授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每天做一道高等数学的习题,一年后你看任何专业书都象看小说一样简单。”,这是我在大学中碰到的唯一强调习题的老师。
    习题,当时可真是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我们和它一起度过了12年的时光,大半的人生。陌生是因为我们已经有1年多没再和它亲热了。大学还要做习题?
 
    李教授不止一次重复过这句话,经常地对我们这些曾经的尖子学生发出感慨。“你们做题的能力很强,为什么不去做点高数题呢?如果你们每天做一道........”,在他的疲劳轰炸下我开始复习高等数学,虽然我没有象他所说的每天做一道,但是翻翻箱底的高等数学课本的确让我觉得这门课并不困难,而且慢慢感到课本上的公式有点亲切。更重要的是后来看其他专业书,不管是不是我的本专业,只要有积分符号的都不太困难。虽然做不到李教授所说的象看小说,但至少不会比看英文小说更吃力。
    大学教育不是应试教育,至少不强调应试。李教授的考试也很轻松,按我们师兄的说法,李教授不是“杀手”。但是他提倡的学习方法却有点以前我们“应试”的味道,并不时拿我们这群曾经的“应试”高手调侃。最重要的是他所提倡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有效!从我的经验来看,他说的那句话是正确的,而且他说他自己以前就是这样学习的。
     
    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要掌握一门知识不花时间和精力是不行的,一天做一道高等数学的题目其实已经是一件很轻松的任务了。当社会上大多数人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减轻学生负担,减少考试,呐喊着取消高考得时候,有没有人记得古人说过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严师出高徒”。大概大家都认为这些东西已经过时了吧?

5

膜拜

鸡蛋
19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2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回复 老兵帅客 2015-9-10 19:26
真够长的。
回复 flyrathabu 2015-9-11 01:30
有点标题党,但是帖子内容是好帖子
回复 radioradio 2015-9-11 03:54
恩,学习其实也是要讲技术的
回复 喜欢 2015-9-11 05:47
难得见到好学生写的文章。感动!
回复 穿着裤衩裸奔 2015-9-12 02:04
对第二位老师的做法有点异议。
回复 万水千山山山山 2015-9-12 10:57
写得挺好呀
回复 西楼客 2015-12-23 09:36
素质教育,中国多少人被忽悠瘸了
回复 MacArthur 2015-12-25 02:28
刚看到这个 -- 虽然没有遇上这么好的政治老师,不过这个路数跟我自己琢磨出来的不谋而合 -- 绝对不要死背课本,否则会死得很惨。。。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22 19:09 , Processed in 0.03181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