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41
前两天,一篇名为《奥数天才“坠落”之后——在脚踏实地处 付云皓自白书》的文章成了热点(http://news.ifeng.com/a/20180504/58096623_0.shtml),同时,始作俑者的《奥数天才坠落之后》(http://news.ifeng.com/a/20180504/58096549_0.shtml)也上了热搜。
我中学就读的是省里最好的中学,全年级12个班,每个班40多个学生,在我印象里,“学霸”有那么几个,那时好像没有奥数,但什么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竞赛的获奖者时有耳闻。
印象最深的是同班的一位高个子男生得过计算机的一等奖,在我们热衷于利用上机课的时间,输入书上的几十行代码玩“高炮打飞机”的游戏时,这家伙已经抱着“半砖头”录音机调试自己写的几百条语句的程序了。后来这家伙保送清华,去MIT读了研究生,毕业去了谷歌,现在在BAT企业里担任专家。
那个年代大学录取率低,在一般人的眼里,考上大学就算是“人才”,能考上北大清华,大概就可以称得上是“天才”了。我同班同学考入清华,假期回来问他感受,他郁闷的说:上中学不怎么学都是前几名,到了清华拼命学,是为了不当倒数的几名。还感慨:南方的同学简直就是学习天才,太厉害了,怎么学也比不过他们。
我们这一代上了大学的人,十几年后看,整体上的状态相差不大,绝大多数都是所谓“中产阶级”——国家机关、公司企业里的业务骨干、基层管理者。只有极个别的当了大官、发了大财,比如40多个同班同学里,可能有那么一两个企业老板、上市公司的高层或厅级干部,但他们大多都并非北大清华的。
当然也有个别看起来不那么“理想”的。我考上清华的那位同学在清华研究生毕业后自己创业,屡败屡战,现在是名自由职业的程序员,以接些小项目的开发为生,收入一般(与互联网公司相比)。我曾建议他去IT公司里的求职,他说已习惯了自由的状态,受不了公司纪律的约束,婉拒了。
我一朋友的表弟与付云皓有些类似之处,他高考上了清华的计算机系,学了两年觉得不喜欢,退学重新高考,上了北大的法律系,2年后因为沉溺与游戏,多科考试挂科,再次退学了。此后在几家公司里打工,现在收入一般,但每天花心思在美食的烹饪上,做的一手好菜,自得其乐。
回到这两篇文章,我从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付云皓认真反思了自己当年的,现在在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这是我对他极为赞赏的地方。
我曾有一段时间和一帮清华北大的学生们天天混在一起,刚开始的时候压力很大,因为他们确实极为聪明,面对一帮比你小好几岁但能力比你强出几个数量级的人,我是真实的体会到了什么叫“怀疑人生”。
直到几个月后,一天,我和他们一起突击一个项目,他们负责写程序,我负责内容检查,他们改完一部分我检查一部分,改完一遍我检查一遍,反复拉锯,直至深夜。当最终彻底确认所有结果无误后,其中一位“大牛”如释重负的对我说:你是我做过的项目里最认真的人,没想到你能找出这么多错来,和你一起干活好有压力。
他的这句话帮我找回了自信,也许我不够聪明,但只要我足够认真,一样可以和优秀的人比肩。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但我想,只要有了这点认真的精神,我们的人生就不会“坠落”,因为生活毕竟“在脚踏实地处”。
GMT+8, 2025-1-27 21:57 , Processed in 0.03276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