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婴、公孙杵臼、屠岸贾等大概率是查无此人。
惭愧我是直到今年看过一个视频后才捋清了这件事,实在是打小的思想钢印,不由得大吃一惊。
【《春秋)22-巫臣为爱叛国,赵氏覆灭独留一子】 赵氏自赵衰追随晋文公始,赵盾辅佐晋襄公,定立晋灵公,迎立晋成公,历经三朝,是当之无愧的伊尹周公。到成公之子晋景公时,赵朔继承了父亲赵盾的卿士地位,然而不幸死的太早。此时,赵氏的权力地位实际由赵盾的异母弟赵同、赵括、赵婴继承。也可以加上当初弑杀晋灵公的赵穿的儿子赵旃。《左传》载赵婴和赵庄姬通奸,被赵同和赵括驱逐。后来,赵庄姬向晋景公告发赵括赵同谋反,同时赵氏政敌郤氏和栾氏也同时发难,赵同赵括被杀,赵氏一族的势力惨遭打压。晋景公在韩厥的建议下,令赵武继承了赵氏势力。这个版本的赵氏孤儿案恐怕才是严酷真实但又逻辑上完全严丝合缝的故事。曲沃代翼后,晋国公族势力被一扫而空。文公可以说是因之以成霸业,但也同时成就了晋国士族。文公在时,卿士们可以说是一心一意为晋国霸业。文公之后,襄公开始就已经不得不与这些功勋后人们妥协了。襄公之后的灵公则干脆死在了和赵氏斗争的权力场上,六卿们又重新拥立了文公的儿子晋成公。晋国国君和晋国卿士间的斗争,晋国卿士之间的斗争,卿士内部不同派系的斗争同时交织在了赵氏孤儿这场大戏里。赵庄姬或许本性淫荡,但更大的可能是,她不甘心原本属于自己儿子赵武的权力(某种意义上也是她自己的权力),因丈夫的突然去世,就此被赵同赵括瓜分。于是她尝试同三赵中的赵婴联盟,然而权力的斗争是不讲一点温情的,这种企图一旦被察觉到,赵同赵括立刻毫不犹豫地将弟弟赵婴驱逐。卿士间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更是你死我活,早在赵盾的时候,在拥立国君的问题上,赵氏和狐氏这两个原本在文公流亡路上的战友,就已到了不惜将对方全族置于死地的地步;到了荀林父的时候,先毂更是拼着引夷狄入侵也要争个高下;此时,赵氏和栾氏间的火药味儿也不可谓不浓。毕竟,上中下三军,军将、军佐的位置只有六个,而晋国的能人实在是太多了。《左传》载,赵婴放逐前,求告两位哥哥:婴曰:“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弗听。晋景公大概也乐见六卿间的争斗,当赵盾如日中天的时候,灵公死了。几年之后,栾书如日中天的时候,厉公也死了。随着晋国的争霸大业的高歌猛进,晋侯已经不得不在三军之外,另立新三军,以安置那些在晋楚争霸、晋齐争霸中战功赫赫的执政卿士和他们的亲族。
晋国的朝堂已经拥挤逼仄的过分了。
赵婴的感觉是正确的。三年后,赵庄姬向景公告发赵同、赵括谋反;晋侯立刻抓住机会、赵氏的政敌栾氏、郤氏也毫不犹豫地跟上,三方势力同时发难,将赵氏大宗屠戮一空。
赵氏被清除,晋景公在和六卿的斗争中终于替晋国公室扳回一局(大概也是真正唯一的一次,晋悼公死的太早了),在韩厥的规劝下,他留下了赵武继承赵氏剩余的势力,一方面赵氏的权力毕竟是集中到了自己侄子手中,一方面也是有为将来的平衡做打算。执政卿士栾武子如芒在背的感觉没有了,从冬日到夏日,那个普照晋国朝堂数十年的赵氏没有了。权力台终于有了缺额,郤氏一口气往晋国的三军六卿里塞了三个郤氏子弟,三赵死了,三郤来了,这也为多年后的晋厉公之死埋下了伏笔。诡异的是,原本赵氏的盟友,韩厥从下宫之难开始,终于成功地踏入到三军六卿士的序列里来了,而当年那个弑杀灵公的赵穿的后人,赵旃一族却又安然无恙,甚至似乎成为了执掌三军之外的新军的新军将。
这和我小时候熟知的故事背离太多,偏偏又如此富有说服力。
太史公也许是秉持着疑传疑信传信的理念,按照左传的记载、还有流传于世的某些史料,记下了两个不同版本的故事。《赵世家》中记载下的,平时为我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极有可能是脱胎于赵国后来为先人找补,弄出的类似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类的东西。
赵人写下的故事是成功的,太史公的文笔也是不必言说的,成功到即便过了一千多年,一族八竿子打不着的赵姓人当上了皇帝后,也实在忍不住想要以此来为自己的神位裱糊一番。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五月,于绛州太平县赵村立祚德庙,封公孙杵臼为忠智侯,程婴为成信侯。
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于临安府修建祚德庙,六月,进封公孙杵臼为通勇忠智侯,程婴为忠节成信侯。
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七月,进封公孙杵臼为英略公,程婴为强济公。
宋理宗淳佑二年(1242年),进封公孙杵臼为忠佑王,程婴为忠济王。
但赵氏孤儿案真正为大众所熟知,则只能从那部著名的元杂剧说起,只能是从陆秀夫背负赵昺从崖山一跃而下后的数十年开始说起。
故事确是虚构的,二十四史也难免为帝王将相做家谱,但他们的生命力,也确实还是要自己向地下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