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懂呢?
星海劍長
不要着急:
裝備方隊是按照實戰化聯合編組,包括陸上作戰、海上作戰、防空反導、信息作戰、無人作戰、後裝保障和戰略打擊進行“作戰群”編組的。
那麼對應的閱兵車輛編號,就是LZ、HZ、FK、XZ、WR、HF/ZB以及ZL。所以,我們只需要看車身側面的編號,就知道這個方隊是幹嘛的了。
我們來一個一個梳理一下:
第一個作戰群編號是LZ,那就是陸上作戰群。其中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99B坦克以及輪式突擊炮、空降戰車/迫榴炮以及遠火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軍迷圈子裡傳說的“雙離譜”100式坦克了。
關於100式坦克為什麼叫“雙離譜”?網上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設計指標離譜、成品也離譜。有人說是強得離譜、貴得離譜。還有人說是這也離譜、那也離譜。
反正不管怎麼樣,這款坦克都顛覆了傳統坦克的發展模式,被視為陸戰裝備的革命性突破。
為啥?
這麼說吧,假設一款武器,上面有油電混合技術、相控陣雷達、防空導彈、無人機、無人遙控近防系統等等,你猜它是啥?
你說是軍艦?不,它是坦克。
你能想象,中國人居然喪心病狂地把這些林林總總的東西塞到了一輛坦克上?
顯然,這款“雙離譜”坦克對比傳統坦克的發展路線,走出了一種新的坦克發展路徑:
——拋棄“甲彈對抗”
從坦克在100多年前出現到現在,升級路線一直是堆疊裝甲、增大口徑,堆疊裝甲是為了讓敵人打不穿,而增大口徑是為了發射膛壓更大的穿甲彈好打穿敵人。
可現在呢?“雙離譜”坦克的主炮從125mm縮減到了105mm,也不再增加裝甲,轉而通過增強主動防禦系統來提升生存率。至於打穿敵人的任務嘛,用無人機不香嗎?
——擁抱“信火一體”
看看“雙離譜”身上密密麻麻的相控陣雷達、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以及攝像頭,以及車組成員頭上頗具科幻感的AR眼鏡等等,就會發現,它已經不是一輛坦克,而是一個由“智能化透明座艙”構成的信息感知節點,不僅能讓車內成員眼觀六路,還能在火力信息網絡中利用信息感知能力,來驅動火力精準投放。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輛坦克顯然針對俄烏戰場上滿天飛的無人機帶來的作戰革命進行了特別優化,安裝了主動防禦系統,包括硬殺傷攔截彈+電子干擾+激光反制,可以應對反坦克導彈甚至無人機集群攻擊。
那麼問題來了,新增了這麼多電子設備,用電量肯定劇增,那麼電力供應怎麼解決呢?
不用擔心,“雙離譜”坦克把原來的柴油動力系統,改成了柴油-電動機混合動力系統。
不得不說,中國真是在汽車上把混動給玩明白了,現在連坦克都裝混動系統了,雖然不知道是插電式還是增程式,但給全車供電肯定是沒問題。而且混動坦克還有個好處,那就是減小噪音和紅外信號,提升隱蔽能力。
有意思的是,除了“雙離譜”坦克,還有一款同樣底盤的“雙離譜”步兵戰車,顯然在新一代裝甲車輛上,中國已經實現了車族化,一款車根據任務需要可以加裝不同作戰單元,提高裝備使用效率。
第二個作戰群編號是HZ,也就是海上作戰群,展出了艦載防空導彈、魚雷等等系列武器,但真正引人注目的不是這些,而是高達5種的高超聲速反艦導彈!
說到高超聲速武器,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2019年閱兵時亮相的東風-17。
但這次呢?好傢伙,一口氣亮相了8款高超聲速武器,其中反艦類的就有5種:
鷹擊-15、鷹擊-17、鷹擊-19、鷹擊-20、鷹擊-21!
先看看鷹擊-15,從外觀上來看,它其實是鷹擊-12的升級版,射程500公里左右,雖然可能達不到5馬赫的標準,但應該也差不多,勉強算是一種準高超。
從體積來看,應該是為中國的航母艦載機提供的一種遠程、難以攔截的空射型反艦導彈,增強中國航母的遠程反艦能力。
再看看鷹擊-20和鷹擊-21,很明顯,這兩款走的是雙錐體高超音速滑翔體路線,可以視為當年火箭軍打航母用的東風-21D的移植版本,縮小後分出的兩個亞型。
那麼,鷹擊-20和鷹擊-21有什麼區別呢?
你可以簡單理解為鷹擊-20是艦載型,需要塞進中國軍艦大口徑垂直發射系統中的,所以有一個巨大的助推段。而鷹擊-21是空射型,由轟-6機腹掛載,就不用助推段了。
不過呢?因為鷹擊-20和鷹擊-21此前已經在各路小道消息中亮過相了,所以大家對這兩款彈並不怎麼驚訝。真正讓大家驚訝的,還是鷹擊-17和鷹擊-19。
我們介紹過,高超聲速武器有三種路線,雙錐體、乘波體、吸氣式自主動力飛行器。
這次,中國一口氣把三種路線都展示出來了。
雙錐體就是咱們剛才介紹過的鷹擊-20和鷹擊-21,而乘波體呢?就是這次亮相的鷹擊-17。
鷹擊-17可以簡單視為東風-17縮小上艦版本,它採用錢學森彈道,在導彈使用一級助推達到大氣層外後,再進入下降,將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不僅射程翻倍,而且還具備側向大幅機動能力,而且因為末段俯沖突防速度快,能達到5馬赫以上,所以基本是無法攔截的。
為啥中國有了東風-17,還要搞鷹擊-17呢?
答案很簡單,東風-17再厲害,也還是要在陸上發射,那麼中國海軍如果遠洋作戰,如何執行高超聲速武器反艦作戰呢?光有鷹擊-20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個彈道更加飄忽不定的乘波體高超彈。
鷹擊-20和鷹擊-17都已經很厲害了,不過,這都不是中國海軍滿意的“目標彈”。
為啥?因為高超聲速導彈還有一個最難搞的路線——吸氣式自主動力飛行器,也就是這次亮相的鷹擊-19。
鷹擊-19區別於鷹擊-17最大的地方在於,它可以依靠吸氣發動機,在大氣層內進行全程可操控的飛行,就像巡航導彈一樣,不僅飛行軌跡更難捉摸,而且可以更有效打擊運動中的目標,甚至“繞過”障礙物來打擊最終目標。
由於吸氣式高超不用攜帶氧化劑,而是從大氣裡獲取氧氣,這就意味着可以大量節省氧化劑重量,在消耗相同質量推進劑的條件下,能夠達到2倍以上的射程。
這樣一來,導彈體積就可以做得很小,可以由軍艦甚至潛艇攜帶,成為改變戰爭邏輯的大國重器。
鷹擊-19的問世,意味着中國在超燃沖壓發動機上獲得了巨大突破。
超燃沖壓發動機難在哪裡?難在點火。
導彈達到5倍音速,進氣口吸入的空氣哪怕經過減速,也仍然是超音速的,從空氣進入吸氣口,燃燒再排出去,也就幾毫秒時間,那麼在這幾毫秒中,怎麼實現空氣與燃料的充分混合、穩定燃燒?
所以有個形象的比喻,就是要想讓超燃沖壓發動機正常工作,好比在12級颱風中點燃一根火柴。
哪怕強如美國,其吸氣式高超X-51A也只工作了3.5分鐘就熄火了,到現在還一直停留在試驗樣機階段。
誰能想到,這麼難的事情,竟然被中國搞定了!而且已經量產了!
更關鍵的在於,超燃沖壓發動機搞定之後,可不僅僅能用在反艦導彈上啊!巡航導彈、戰略導彈都能用啊!這次閱兵中亮相的CJ-1000型陸基高超聲速巡航導彈,顯然也用的是巡航導彈。
你要是美國人,想一下中國各種吸氣式高超導彈以各種詭異的彈道撲來的時候,你能不能睡得着覺?
那麼,為什麼我們有了鷹擊-17、鷹擊-20、鷹擊-21之後,還要搞個鷹擊-19呢?這算不算重復建設?浪費資金?
並不算。
鷹擊-17、鷹擊-20很好,但有一個問題——射界。
無論是雙錐體還是乘波體,都需要經大氣層再入,這一下子幾百公里就出去了,難以打擊近處目標。
比如一艘潛艇,發現敵人的距離可能也就二三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那就會面臨一種尷尬局面。用魚雷吧?射程不足。普通潛射反艦導彈吧?突防能力差。用鷹擊-20吧,打不了這麼近的目標。那撤遠點再打吧?戰機又稍縱即逝了。
那咋辦?這就需要一種不需要再入、大氣層內飛行、射界更近、機動更為靈活的吸氣式高超了,可以打遠的,也可以打近的。
而鷹擊-19,就是一款“可遠可近”的高超導彈。
說到這裡,我們不由發出兩個感嘆:
——這次閱兵,我們居然一口氣亮相了5種不同原理、不同構型、不同彈道的高超反艦彈!再加上這次亮相的若干種魚雷、大型潛航器、鷹擊-18C隱身亞音速反艦導彈,以及可以客串反艦導彈的東風-21D、東風-26,中國林林總總搞出了十幾種反艦武器,放到全世界上,也真是獨一份了。
考慮到未來的中美決戰大概率是在海上,顯然,中國是在認認真真做決戰準備的。
——中國真的進入了高超聲速王國。在中國推進劑技術、材料技術、風洞技術、發動機技術、傳感器技術等等都已經過關的情況下,中國搞一款高超聲速武器,真的不難,設計個外形,風洞吹一下驗證成功,把成熟子系統塞進去就行了。
不知道高超仍然處於空白的美國,看了這些,會作何感想?
第三個作戰群編號是FK,也就是防空作戰群,除了展示了一系列戰術防空導彈、野戰防空車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有兩點:
第一是激光和微波武器。
俄烏戰爭告訴世界,反無人機作戰已經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當俄國人在坦克上焊鐵籠子,歐洲國家則把漁網捐給烏克蘭的時候,中國則交出了一份全新答卷。
激光武器+微波武器。
激光武器擁有一個龐大的車體,顯然是為高能激光供電用的,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攔截無人機,理論上,只要有油,就能源源不斷將一個作戰區域內的無人機消滅乾淨。
用激光,可比用速射炮和防空導彈要省錢多了。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無人機以蜂群的方式來犯,激光攔截器忙不過來咋辦?
沒事,咱們還有微波武器。
微波防空車上裝載的巨大“板子”,其實是超大型相控陣天線,通過發射發射高功率微波,進行“面殺傷”,最適合摧毀蜂群無人機。
顯然,中國不僅有全世界最先進的無人機,在反無人機領域,也是頂尖的。
我們有尖利的矛,也有最堅固的盾!
第二是中國戰略防空反導系統的亮相——
紅旗19和紅旗29。
這兩款導彈,都是中國CTMD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中堅。
紅旗19,主要用於對彈道導彈目標實施再入段攔截,說白了就是中國版薩德。
紅旗19很厲害,不過也在珠海航展亮相過了,大家更關注的,還是這次亮相“神秘雙筒”-紅旗29。
紅旗29是啥?你可以簡單理解為中國版的星球大戰計劃!
想當年,美國為了讓蘇聯相信自己的星球大戰計劃同時也是真的為了導彈防禦,搞出了“戰略防禦計劃”(SDI),其核心就是以動能殺傷飛行器(KKV)為主要攻擊手段的地基中段防禦系統的地基攔截彈(GBI)。
GBI的試驗一度獲得了突破,不過呢?美國人覺得,固定部署的GBI在攔截時總有空檔,萬一蘇聯核潛艇從美國沒有部署GBI的地方射過來一發怎麼辦?於是就提出,把GBI減重,搞一款公路機動版GBI,也就是動能增強攔截器(KEI)。
不過呢?最終因為冷戰結束和技術不成熟,KEI計劃被放棄了,只留了一堆PPT。
而這次中國亮相的紅旗29,完美符合了美國人關於KEI的想象!
紅旗29採用了機動運載、單車兩聯裝發射,其DN2彈頭能夠在大氣層外對洲際彈道導彈的中段實施攔截,其碰撞殺傷機制不僅可以有效在分導彈頭分離前進行攔截,避免核污染,甚至連高超聲速武器甚至衛星也可以攔截!
還想利用星鏈學烏克蘭對大陸發起“不對稱攻擊”呢,現在用紅旗29把網給他掐了,看他怎麼玩!
毫無疑問,紅旗29就是地球上最厲害的反導武器,沒有之一!擁有了它,中國就具備了“我能打到你,你卻打不到我”的不對稱優勢。
甚至,不排除在未來,055進行改裝後也可以攜帶紅旗29實現海基反導,把中國戰略核防禦圈一直前推到日期變更線甚至東太平洋,到時候,沒準美國洲際導彈還在上升段的時候,就會迎來一次來自遙遠東方的撞擊!
有了它們,我們已經不用再擔心核威脅!
第四個作戰群編號是XZ,第六個是HF/ZB,也就是信息作戰群和後勤保障群,因為亮相的裝備非常少,也沒有什麼看起來“不明覺厲”的武器,這裡就不展開講了。
第五個作戰群編號是WR,也就是無人作戰群,亮相了一堆機器狗、無人戰鬥車、無人艇等裝備。
這裡面,最引人注目的有兩類。
第一類是高達4種CCA。
CCA是個美軍概念,全稱是“協同作戰飛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忠誠僚機”。
CCA的誕生背景,是在五代機技術擴散後,美國為了繼續保持空中優勢而提出的,其作戰特點就是危險的任務都派CCA去,從而提高高價值作戰人員的安全性。
本來吧,CCA是美國先提出的,結果呢?美國CCA計劃還沒搞出名堂呢,中國這邊一口氣就推出了四款CCA!
更讓美國方面接受不了的是,美國兩個競標型號YFQ-42和YFQ-44兩個型號還都是有垂尾的型號,算是CCA界的五代機。萬萬沒想到,中國的CCA,已經有兩款是無垂尾的了!顯然是給中國的六代機做的僚機!
考慮到中國兩款六代機都是雙人座艙,那麼其中一個人必然是使用CCA的操作員。
今年5月,巴基斯坦空軍用交流學來的中國空軍戰術,打了印度空軍一個6:0。
各國在驚嘆巴基斯坦戰績的同時,也在好奇,徒弟都這麼厲害了,那師父還不要起飛嘍?中國空軍會怎麼打空戰呢?
這次閱兵,中國給出了答案:
一架五代或六代機帶2-4架CCA出擊,如果發現非隱身戰機,那就發射導彈讓後方預警機進行引導,像5.7空戰那樣遠程狙殺。如果發現隱身五戰機,自己前出可能有危險,就讓CCA出擊,畢竟CCA上也有雷達而且飛行更為靈活,空戰能力更強,在AI的加持下,擊落對方五代機根本不在話下。
退一萬步說,就算前出的CCA有損失,也完全能夠承受,不就是一架無人機嗎?中國還真不缺這點產能。
總之,中國空軍未來的空戰戰術就是,跨代機就用代差碾壓,同代機就用CCA把對方堆死,反正就是絕不接觸,反正我有射程200公里的空空導彈,幹嘛跟你打格鬥?
你說說,那以後美國這空戰還怎麼打?
第二類是兩款神秘的無人潛航器。
無人潛航器其實不算新鮮玩意,2019年中國閱兵就亮相了一款HSU-001無人潛航器,但像此次亮相的AJX002無人潛航器這麼大的,絕無僅有,足足有20米長!
雖然西方媒體一看到它,就驚呼它是中國版波塞冬(核魚雷),但大概率不是,答案很簡單,如果是核魚雷的話,那麼肯定會編入ZL(戰略)作戰群,而不是HZ作戰群。
而從外觀上看,這款潛航器採用了泵噴推進器+十字形尾舵,長寬比相當大,那麼顯然是為高速靜音推進而設計的,所以這款潛航器毫無疑問是一款攻擊型潛航器,不排除是一款用於前出偵察、打擊的“水下忠誠僚機”。
至於更多細節,連美國海軍現在都分析不出來,恐怕只能等中國官宣了。
第七個編隊,就是編號ZL的戰略打擊作戰群了,也是大家最期待的。
這次閱兵,戰略打擊作戰群亮相了長劍系列、鷹擊系列、東風系列的一系列戰略打擊武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四種戰略核導彈——
東風-5C、東風-61、驚雷-1、巨浪3。
相比上次閱兵亮相的東風-5B,這次亮相的東風-5C,顯然是新一代的升級版本。
為啥還叫東風-5?
大概率是因為其種類並沒有變,東風-5C仍然是液體燃料火箭,採取發射井部署並且保持在戰略值班狀態,射程超過1萬公里,是中國戰略核打擊的中堅力量。
那麼,東風-5C到底改了哪裡呢?
除了材料和電子設備之外,大概率是提高了可攜帶核彈頭的數量。
根據美媒猜測,東風-5A、東風-5B可搭載3-5枚分彈頭,而東風-5C則躍升到10枚。
這意味着什麼?
一方面,意味着戰力已經倍增,過去用兩枚彈完成的核打擊,現在只需要一枚就夠了。
另一方面,意味着突防能力的增強。我10枚彈頭裡面,可以塞幾枚假彈頭進去,這樣彈頭投放之後,你知道哪個彈頭是真,哪個彈頭是假?你是選擇攔截哪個呢?再加上彈頭上可能已經具備的分導技術(MIRV),每一個彈頭可能都具備機動能力,攔截就更難了。
而東風-61則是中國新一代固體洲際彈道導彈,射程應該在12000公里以上。
為啥中國有了東風-5C、東風-41,還要搞東風-61?
原因很簡單,東風-5C是液體導彈,一般來說只能固守發射井,很容易被先發制人打擊。
所以,一款平時就做好戰鬥準備的固體發射藥,而且投射重量超過東風41的彈道導彈,就很必要了。
東風-61,就是適應這種需求的洲際導彈。一聲令下,從核掩體裡面開出來,豎起發射筒就能馬上發射。
第三種是空射洲際彈道導彈驚雷-1。
說實話,這款驚雷-1完全超出了全國人民的預料,哪怕最頂級的軍迷,也猜不到閱兵會把這玩意亮出來。
中國為什麼需要空射洲際彈道導彈?
就是因為,中國三位一體核體系是瘸腿的。
海基、陸基、空基,是一個國家核力量中堅。但問題在於,中國的空基核武器,過去一直是核航彈,由轟6或者強5飛到敵人頭上去投擲。
但問題在於,在防空體系已經非常健全的今天,誰還會讓你飛到頭上去?
而這次的驚雷-1,就是一款掛於轟6N機腹的空射型洲際彈道導彈,空中投放點火,利用高度優勢,獲得更遠的射程。
它可不是早就功成身退的老前輩巨浪-1型,這是完全不同的拼音縮寫,代表着一種完全不同的導彈序列——驚雷。
以前軍迷中一直流傳“不怕六爺掛的多,就怕六爺掛一顆”,所謂“六爺掛一顆”,說的就是驚雷-1。
第四種就是巨浪3潛射洲際彈道導彈了。
一直以來,巨浪系列作為中國唯一的二次核反擊導彈,其神秘程度遠超東風系列。
不過呢?因為水下發射、水面點火技術實在太難了,所以中國的潛射洲際導彈技術一直困於瓶頸,第一代巨浪1導彈射程只有2000公里,勉強解決了有無問題。而真正取得突破,要在2000年之後了,一直到2014年,裝載巨浪-2導彈的戰略核潛艇才開始戰備值班。
不過巨浪2的射程仍然有限,外界普遍猜測只有8000公里,從中國南海、堡壘區發射時,只能夠到美國西海岸,覆蓋不了美國本土。
所以,中國迫切需要一款可在水下發射,能覆蓋美國全部國土的潛射洲際導彈,與三叉戟D5、俄羅斯的布拉瓦達到同一水平。
從這次亮相巨浪3來看,大概率這就是了。
相比中國不斷推陳出新的東風和巨浪,美國的壓力想必是很大的,民兵-3的換代者在哪裡?海基核力量的優勢還能維持多久?
當然,作為閱兵式的壓軸戲,空中梯隊的亮相,將整個閱兵推向了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閱兵的空中梯隊,不再像此前那樣以機型為類別進行組隊,而是以體系化作戰單元為單位進行混合編組。
比如空中打擊梯隊,由殲16D作為領隊機,率領殲20和殲35接受檢閱。
恐怕很多人不明白,殲16D作為一款四代機,何德何能給四架兩型五代機當領隊機?
其實吧,這就是體現了殲16D作為電子戰飛機在現代空戰中的重要性,美國那邊已經有“無電戰不升空”的說法了,中國這邊應該也差不多。
還有遠程打擊梯隊,由一架運油-20帶兩架可空中加油的轟-6N轟炸機組成,有了加油機的保障,轟-6N可以前出4000公里執行對地對海打擊任務,成為西太平洋美軍的噩夢。
還有戰略投送梯隊,由換裝了國產渦扇-20發動機的運-20B型運輸機三機編隊組成,代表中國遠程戰略投送力量,這一力量在遠航塞爾維亞和埃及的行動中,已經被檢驗過了。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大部分都是“牛夫人”的空軍航空兵梯隊,海軍航空兵的這次亮相可以說是下了血本,畢竟海軍的軍艦開不到廣場上,所以海軍把精力幾乎都放這些機群上了。
海軍什麼最引人注目?當然就是航母,所以專門為福建艦打造的空警600預警機,也率領殲15戰鬥機、殲35戰鬥機組成編隊通過了廣場,而且排序非常靠前。
空中梯隊的最後,是7架八一飛行表演隊的殲-10C組成,這個梯隊的作用主要是拉彩煙,也是可憐的殲10在閱兵中唯一一次飛過天安門廣場的機會。
雖然殲-10C在巴基斯坦打了勝仗,但顯然,回到家裡還是老幺啊。
當鋼鐵洪流源源不斷通過觀禮台時,恐怕很多人都有點恍如隔世。
此刻,距離日本投降,已經80年了。
距離七七事變,已經88年了。
距離九一八事變,已經94年了。
距離日本隨八國聯軍侵華,已經125年了。
距離中日甲午戰爭,已經131年了。
距離日本第一次侵略台灣,已經151年了。
曆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給中國人民制造如此巨大且慘痛的災難。
什麼是百年國恥?這就是百年國恥。
血色山河,永志不忘。國恥是我們的夢魘,更是我們發憤圖強的動力。
曾經的我們,用小米加步槍,用意志對抗鋼鐵。
而今的我們,不僅已經擁有了五代機群、十幾種反艦導彈、射程覆蓋全世界的洲際導彈、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無人機、無人車、激光炮、機器狗等等,就連我們的鋼鐵,在AI的加持下也已經有了意志了。
把這些中國厚積薄發的先進武器都拉出來,意義是巨大的。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而閱兵,把中國已經對美軍全面趕超的武器都拉出來遛一圈,就是最高形式的伐謀。
正如參加閱兵的一名老士官所說的:我們這些裝備,不是為了閱兵而造的裝備,這是打仗的裝備,我們可以從演訓場開到現在的閱兵場,我們也可以隨時一聲令下,從閱兵場開向戰場!
什麼是威懾?這就是威懾。
當東風-5C那粗壯的筒子駛過長安街,那就是威懾的具象化,頂得上一萬句“我們強烈反對”。
所以,閱兵不僅是閱給我們自己看,還是閱給全世界看,以武止戈,以威懾換和平。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