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_6 M, \$ J& T- d. D# U3. 炮舰时代. U p+ H2 l4 i. y7 }
, \! K; ] p2 R, O0 z' ]( G
当德雷克在海上神出鬼没地劫掠西班牙商船之时,他的表兄霍金斯正以另外一种方式向西班牙复仇。1571年,霍金斯盗而优则仕,跻身下议院,开始暗中影响英国海军的发展方向。1577年,霍金斯正式从幕后走到台前,进入海军理事会,次年出任司库。# Q9 d: S& w3 w6 n3 o$ ]
. |5 r. V5 X8 t3 Q, }4 P9 R
海军理事会(Navy Board)是亨利八世1546年创建的行政机构,主持海军战舰船坞港口的日常管理。这是十六世纪英国海事领域最伟大的成就,是亨利八世留给英格兰最宝贵的遗产。欧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强大的海军,但都因人成事,人亡政息,摆脱不了衰败的宿命。政策的连续性以及长期规划和投资是海军成功的关键。倘若没有一套常设行政机构,英国也就不可能拥有一支常备海军,更不可能在一百年后发展成为职业化、正规化的皇家海军,夺得海上霸权。
6 k, O, t' ] i) D- X" k
+ @2 q9 p, ~# h; [7 H1 O伊丽莎白时代的海军理事会有五名官员,名义上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海军大臣负责;实际上司库是主持全局的核心人物。霍金斯加盟之前的理事会由资深将领温特(William Winter)把持 - 温特兄弟担任五大员中的三个职位。温特损公肥私,劣迹斑斑,但战功卓著,人脉广博。霍金斯的岳丈是前任海军司库,离职前曾经告诫说:“我终于拔掉了脚上这根棘刺,现在却要扎进你的脚底。” 霍金斯不信这个邪,拿着材料面见财政大臣塞西尔,状告温特贪污舞弊。塞西尔征求女王意见之后,接受了霍金斯的诉状,并任命他为海军司库。
' `: p1 ?. W. `$ w, e F
3 n, q. J' W2 S% T8 h3 G然而伊丽莎白女王并没有解除温特兄弟的职务,迫使霍金斯和政敌共事。温特兄弟睚眦必报,到处制肘,甚至故意制造质量问题以构陷霍金斯。他们还让亲信散布谣言,说霍金斯进海军理事会以后损公肥私,大发其财,坐视皇家战舰泡在水里腐烂。正所谓众口铄金,用人不疑的塞西尔也顶不住舆论压力,下令彻查。1583年,由国务大臣、海军大臣、国库大臣领衔、包括德雷克、拉利、弗洛毕舍在内的十一位资深海军将领的委员会正式立案调查。调查结果完全洗雪了霍金斯的名声。伊丽莎白依然没有追究温特兄弟造谣诽谤的责任。温特五年以后在阻击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中有卓越表现,并光荣负伤。
( D7 J, G) H- G( o7 `* p$ n( `6 T
& L+ P$ _7 C) O) Y) t这是伊丽莎白王朝的奇观 - 政府官员丢掉乌纱帽的事情非常罕见。伊丽莎白明察秋毫,但宽宏大量,可以原谅叛逆的贵族、不忠的大臣、欺诈的官僚,只要他们愿意悔改,认真办事。伊丽莎白可以容忍无赖却无法容忍傻瓜,她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原因,还是身边像霍金斯这样正直而强干的人才实在太少了。霍金斯主持海军行政管理十年,努力提高后勤补给的组织效率,大力倡导建造新型战舰,以挑战西班牙的海上霸权。& A' s, X7 E1 k( c( [; o% g
! A) |3 G* q. Z7 m
十六世纪的西班牙,享有无可争议的海上霸权。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西班牙拥有幅员辽阔的环球帝国,却没有专门用于海战的风帆动力舰船。绝大多数西班牙战舰实质是武装商船,为远洋运输而设计,携带火炮目的是自卫。因此西班牙战舰大多是千吨级的巨舰,船身宽阔,吃水很深,线条臃肿,船艏和船艉建有高大的船楼。这种设计的优点是航行平稳,抗风浪能力很强,可以携带数月的给养,搭载几百士兵;缺点是重心高,航速慢,灵活性差,只适合护航防御,基本没有攻击能力。西班牙的海战战术仍然是中世纪的接舷战,先用火炮破坏敌舰的风帆和缆绳,使敌舰失去行动能力,然后靠拢上去,由士兵登上敌舰实施攻击。这体现出西班牙的海战理念,仍然摆脱不了陆战的思维模式。
- m7 N# o y- M) o/ J% S( [8 S/ @
; L$ a- a7 F" E) y; |+ P# Q霍金斯倡导的新型战舰又称“减低造型”(Race-built),完全砍掉前船楼,大大缩小后船楼,船舷低矮,船体线条流畅,重心大大降低,可以装备大口径重炮而不至於影响船身的稳定性。这种战舰操纵方便,快速灵活,其海战战术建立在机动和炮火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特点和敌舰保持距离,尽量发挥火力优势,不给敌舰接舷的机会。其缺点就是承载不足,续航能力有限,不得不频繁靠岸补给。不明就里的西班牙人因此嘲笑英国佬吃得太多。英国著名海军史学家罗杰(Nicolas Rodger)的评论非常精辟:“伊丽莎白女王的舰队实质上是一支近海防御力量,并非为远洋巡航而设计改装。她的臣民用来袭击西班牙商船的战舰也大同小异,更适合掠夺性战争,而非和平贸易;其目的是为了抢夺别人殖民帝国的成果,而不是为了建设他们自己的帝国。”
- h3 Q4 \# v2 {2 ^. u8 E H2 O8 N! T" U. p# D2 P; ^. M, t. J; Y3 k
既然谈到新型战舰,就不能不说说英国的铁炮。铁在很多方面都不适合作为铸炮材料。首先铁的熔点远远高过青铜,铸造过程很难避免产生瑕疵;铁的质地比青铜脆弱,青铜炮如果装药过多只会鼓胀开裂,如果换了铁炮则会炸膛,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本来铁的比重就超过青铜五分之一,工匠为了保险起见又将铁炮铸造得异常厚实,这样铁炮往往比同样口径的青铜炮重一半以上。一艘装载三十门青铜炮的战舰,最多只能装载二十门铁炮。然而铁也有青铜无法相比的优势,那就是矿藏丰富而且价格便宜。十六世纪的英国,铁的价格仅相当于青铜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Z- w+ ~* l9 S# A& x* n% e
/ ~3 t! o( p: j& _0 G% A% b有鉴于此,亨利八世执政末期大力支持英国冶铁业尝试铸造铁炮。1543年,皇家铸炮师威廉•利维特(William Levett)成功铸成一尊铁炮,迈出历史性的一步。此后三十多年,在海军军理事会悉心培育下,英国铸炮工业迅速发展壮大。1548年英国有53座冶炼炉和锻造作坊,1573年猛增至110座,年产铁炮和炮弹数千吨。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到伊丽莎白王朝中期英国从一个火炮的纯进口国发展为主要出口国,成为整个欧洲唯一能够廉价批量生产中小口径铁炮的国家。从此火炮不再是君主强权的象征,而成为英国私掠船主可以轻易置办的“生产资料”。: i; z& A- \2 ?2 C, x
& m3 D' | J1 y1 K* `/ w
' K+ g! {7 X$ P! ]- F3 w2 g9 B
十六世纪英国威尔顿地区的铸炮作坊示意图
- ^# u. T; [! A$ i: s- a
, N+ s7 h! W: T# D E, J7 T
0 q% K3 u3 t- N% V4 L/ A& O
英国铁炮6 X3 j% i+ x4 g F2 ~
H+ ?, }/ c! B* ^* P/ C英国新型战舰的代表作当属“复仇号”(HMS Revenge)。复仇号是德雷克在抗击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中乘坐的旗舰,因此一战成名。复仇号排水量440吨,长36米,宽9.6米,是一艘四桅帆船。复仇号有两层甲板,最底层甲板装备10门18磅重炮(意指炮弹重18磅,口径约15公分),通过船身的射窗发射实心炮弹;上一层甲板装备10门9磅火炮(口径约为11公分),另外在艏艉和船舷还有数量不详的小口径火炮和180支火枪。复仇号定员250人,包括军官和水手140人,以及炮手110人。和西班牙战舰上乘员分工严谨细致不同,英国战舰上的士兵一般都可以当作水手使用,而水手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操炮和射击,这样英国战舰在海战中能够承受相当严重的战损而依然战力不减。" @7 \/ [; K. g8 A( ?, v
# [/ I! V- U2 N% _5 ^
) u& e h$ H0 J/ G
复仇号模型
# A+ k' X; Q) n3 I8 M$ v4 n& @/ p9 T. E5 W8 K0 U7 ]
伊丽莎白继承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和囊空如洗的财政,不可能效仿亨利八世当年的庞大造舰计划。她执政的前二十年,用于海军的开销平均每年不足两万英镑,大致相当于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这期间英国海军添置了六艘600吨以上的传统巨舰,六艘200吨级的新型战舰,刚够替换陈旧淘汰的旧舰,总吨位并未增长。霍金斯无时无刻不面临捉襟见肘的财政窘境。他主持海军建设的前六年,只添置了一艘200吨以上的战舰。此后因为国际局势渐趋紧张,伊丽莎白女王向议会申请特别拨款,才相继建造了四艘新型战舰。霍金斯因陋就简,另辟蹊径,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改造旧舰。只要旧舰开进干船坞修缮,便会遭到霍金斯大刀阔斧的修改,削减船楼,压低船舷,拉长船身,更新船帆和锁具。待到战舰翻修完工开出船坞,往往面目全非,与新舰无异。英国海军就这样让霍金斯一艘一艘地升级换代,实现了战斗力质的飞跃。
2 W+ E3 d" H/ U0 Y+ W4 {7 j ^# m, t
4 V/ S6 l; ]' M如果说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海军从此可以扬名立万,跟海上霸权一较长短,这个结论可下早了一百年。无论铸炮技术还是造舰技术,此时的英国都没有竞争优势。1571年神圣同盟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勒般托海战中,西班牙桨船已经普遍装备50磅重炮,而英国战舰的火炮极少超过30磅。机动灵活也并非英国战舰的专属特征,西班牙和葡萄牙建造的轻帆船依然拥有速度优势。1597年拉利在葡萄牙海外便遭遇这样的对手,他事后回忆:“里斯本的轻帆船每天都蜂拥而来,在我们四周绕行,距离之近似乎投石可中,但我们根本无法追上其中的任何一只船 - 实在太灵巧快捷了。” 7 z2 W i8 N! ^( p* L+ F
/ v1 e5 U- R2 M% Y6 w
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贫穷、孱弱,在欧陆强权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只有依靠强有力的海防才能生存下去。无论是海上战争、远洋航行,还是铸炮技术、炮舰结合,英国人都是后学晚辈,他们虚心学习西班牙、葡萄牙、热那亚、丹麦、苏格兰、法国等海上先驱者的经验教训,发展出适合自身条件和环境、切实有效的一套办法。伊丽莎白的海军因群英荟萃而逞一时之强,取得惊世骇俗的成就,但明显后劲不足,片刻辉煌之后便归于沉寂。+ B1 m# R/ x- I9 O: X! `. y9 Z
1 ?# L4 E9 b8 ?6 q
! C1 ]' E" I% s* d
2 ?% O) c$ S9 \: s*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