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7-6-12 14:21 编辑
, X* a/ v2 m( c" Z7 O9 P6 f4 h/ u' K2 K* I, s- `' g% e. `/ ~" r
* ~; I" N* x2 g) @( M
( p' a& i8 U! f4 z! X' i今天被誉为“中国麦加”的甘肃临夏,古称河州,民国时称霸中国西北甘、青、宁数省的甘马、宁马军阀集团,最初都是从这里崛起。
% y c# j; j9 M1 t( a. S3 u% Y. Z) k+ y3 m$ y+ d" B
时间回到公元1862年,小皇帝同治刚刚登基,东南的太平天国正如火如荼,西北又爆发了以回民为主的反清暴动,很快演变为大规模战争,史称“同治回乱”,它使中国西部陷入尸山血海,面对着太平军和穆斯林民兵的夹击,大清朝的统治几度摇摇欲坠。& m) v% A# R) A& T6 D* z. ~
1 S4 ?: i4 }( r1 B关于“同治回乱”的性质,后人或云反清起义,或说民族仇杀,或曰宗教战争,这里不做评价。但这场浩劫导致极其惨重的损失却是公认的,例如按葛剑雄《中国人口史》的说法,“回乱”前甘肃人口近两千万,战后还不足五百万。其中大部分死者肯定是汉人,回民由于人口基数小,内部损失率也是极高。(P.S.清朝甘肃省包括今天的甘肃、宁夏、青海三省,上述数据应是按照现代行政区划来算的。)' j( ]/ F* X; Y% W9 l' V
8 A+ |' z2 K; W3 `# N( S0 z河州当时是甘肃回变的核心。面对清军的围剿,先前多有争端的穆斯林各宗派,如被称为“老教”的格底木及华寺、哲和林耶、毕家场等新教门阀罕见地团结起来,推举河州华寺门阀的大阿訇马占鳌为首领,于1864年攻陷河州,随后向周边地区扩展,并曾在1866年围困省会兰州,“有回众十余万人,并驻扎陕回二万余”。( M) X$ C! g A- s9 @5 o
, t# u& k- T4 r5 R陕甘总督杨岳斌是湘军水师名将,却不擅陆战,他左支右绌心力交瘁,最后不得不上书请辞,要朝廷另选高明。继任总督、晚清重臣左宗棠前往平乱。1871年夏,左宗棠准备停当,大军杀向河州,没想到在太子寺遭到马占鳌当头一棒,两名提督衔总兵——傅先宗和徐文秀及数千官兵阵亡,这是自诩“今世诸葛亮”的左宗棠平生最惨败仗之一。
7 y7 T5 D& U8 G1 v; {/ [1 }, {& T: z" U0 }5 ~6 i+ c) K, V% N
清军被迫退兵百里,士气大挫,但就在这时,左宗棠突然接到部下一个天方夜谭般的报告——马占鳌派人请降!
; t6 p7 C6 G1 k; K
5 y8 E1 ~" Z( {% V0 T' _% p原来,马占鳌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认为河州与清廷众寡悬殊,即使侥幸击败甚至杀死左宗棠,也不会改变结局:“去一左宗棠,将有无数左宗棠在其后。河州弹丸,何能与天下抗?”只有剑走偏锋,趁着大胜的机会求降,给没法向上面交差的左宗棠一个巨大惊喜,方能向死而生,即“今日之事,舍降别无生机”。最后,他说服了大多数首领,对执意不从的,则以强力压制,河州回军遂决定全体投降。
: _5 |- R8 }" _" W/ d( s. A$ T3 _, t8 `! j1 y- V, [9 \9 R4 |. i
左宗棠先是将信将疑,继而大喜过望,再三确认并未使诈后,接受了对方缴械,并接见马占鳌。据说左宗棠一见此人,便如王熙凤初遇小红,大感投机,彻夜长谈后,左对马评价极高,认为他“能明大义,才堪选用”,遂起惜才之意。很快,河州降兵被编为三营马队加入清军,随后马占鳌们调转屠刀,砍向之前并肩作战的同族,一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 @- V" w+ M9 w+ J2 d/ _: Y S W/ N8 b
西宁回民暴动的首领马桂源,就是被马占鳌等人诱捕后于兰州凌迟处死的,而此人不仅是华寺门阀的教长,更曾做过马占鳌的老师。据说学生为了掩饰以往那些不足为外人道之事,特地将老师的嗓子熏哑,以免他到处乱说。即使曾为同袍,一旦背叛朝廷,马占鳌也毫不手软,比如河州武装首领之一的闵殿臣当初曾反对降清,后来又举兵造反,很快被马占鳌坚决镇压。
8 P3 k; r \! U4 j8 I0 W
# D+ _3 e9 s) C这些重量级的投名状,显然让清廷十分满意,同时也可以想像,马占鳌等人将如何遭本族痛恨,怎样被视为“回奸”。他的主要助手之一马悟真,实在过不了这种无间道般的两面人生,降清没多久便抑郁而终,但马占鳌本人却似乎过得泰然自若。
, a! x' I4 ^+ i4 y! h
# ?. D+ A) t1 p0 M7 r% {不过,他们也没理由抱怨什么。左宗棠的原则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对民族或宗教争端并无多大兴趣,如其偶像林则徐所谓“但分良莠,不分汉回,良则虽回必保,莠则虽汉必诛”。他也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无分别屠杀,曾感叹:“秦中士大夫恨回至深,每言及回事,必允尽杀乃止,并为一谈,牢不可破,诚不知其何谓!”
- X% G L3 K/ Q# r) j# J9 A0 H9 ?- d* B9 I+ t
左宗棠早就看透了清朝官员腐化堕落的本质,他们无力保民只知扰民,不知平乱却能添乱,靠这帮家伙治理好地方,无异痴人说梦。对于稳定西北,左的策略是“以回攻回”和“甘人治甘”,而“马占鳌固回中之杰,乃其子者亦非凡品。将来弹压河州,其在马氏父子乎?”+ R3 i0 G3 @7 [' d$ y
. P9 Q; r: n/ _! X2 H0 ~/ U因此,河州首领们投降后,经过一段时间考验,很快便获得左宗棠信任,不仅没有秋后算帐,并且步步高升,如马占鳌官至提督衔总兵,死后还追封建威将军。回军之前对汉人杀戮酷烈,为了报复并震慑反叛者,清军每攻占一地,都要进行极其残酷的”善后”,而因为马占鳌等人缘故,甘肃回变的中心河州被左宗棠刻意保全,仅仅罚款赔偿了事。
1 G8 Z" W9 [. j# f- t( `6 H+ \( m
随着同治回乱彻底平定,陕甘宁青各大回族武装几乎都被摧毁,只有河州马家全须全尾,从此在西北一家独大,再也没有同族竞争者。对左宗棠这位大贵人,马家感恩戴德,史载左军撤离之时,“马占鳌、马尕大、马永瑞及各回目、阿訇等咸跪道旁膜拜感泣”,想必不是完全演戏。6 C; q8 F5 E' O; J
9 p4 d6 _6 g- V% w0 ?+ ?
马家很快又遇到另一个贵人——董福祥。董虽生于宁夏,但却是汉人,这位清末赫赫有名的大将其实也曾做过反贼——趁同治回乱,出身哥老会的他打起保家为民旗号,纠集帮会揭竿而起,既反官府也抗回军,极盛时地盘跨越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十多个州县,自封大元帅,号称三十万之众。
% v: T' o0 z I7 m* S. f1 V& B4 V t& m+ X2 ]% q/ {& \1 ~% B% l
1869年,董福祥败于湘军名将刘松山并接受招安,后者对他极其赏识着力提拔。一年后刘松山在宁夏被马化龙(哲和林耶派第五代教主)回军射杀,临死前将侄儿刘锦堂托孤于董。1871年,刘、董终于平定宁夏,找茬将已投降的马化龙父子凌迟处死雪恨。8 O1 a" W% {3 |1 g8 A- ]: F4 @' b
, J' r# k+ N' T9 S$ G
刘锦堂部继续围剿马占鳌,因强敌突然投降而皆大欢喜,董也升任参将。此后,左宗棠进军新疆平定阿古柏之乱,刘部正是先锋。经过近一年苦战,清军于1878年收复除伊犁外的全疆,董福祥以军功第一升任阿克苏总兵,并获得“阿尔杭阿巴图鲁”荣誉称号。
1 _) I1 Y+ \5 z% @
* n9 w! j( ]6 n4 ~/ F3 ? F1 n因兴起于清代的甘肃省,董福祥麾下以回民为主体的部队被称为“甘军”,他们先在新疆驻防,甲午战争后又入卫京师。1895年,河湟再次爆发回变,已是甘肃提督的董福祥奉命镇压,期间甘军又吸收了大批河州人马。
3 H( t# D1 i, e) N
8 \0 V) T- V9 H9 R8 X& Y& y9 g6 c- J当时,声名狼藉的马占鳌早在1886年病死,其长子马安良继位,他本名马七五,是左宗棠特意为他改名,取“安顺良民”之意。董福祥平定河湟回变时,河州武装的新一代首脑带领队伍加入甘军出力颇多,不仅到处屠戮同族,还多次利用回民身份诱降乱军首领,而这些人投降后大都被杀。因此功劳,马安良升至总兵,并赏穿黄马褂。
6 K& O# p# K0 `( c
X' i- h, M) Y4 K d7 I5 H八国联军侵华的庚子之乱中,河州回军精锐被编成简练军,随董福祥甘军大部队进京勤王,马安良本人则不得不奉命留守。得知慈禧光绪西逃的消息,他马上前去护驾,据说还曾亲自在著名的黄河渡口——风陵渡为帝后掌船过河,得到高层赏识,升为喀什提督。$ r7 z( I j Z7 N! n3 W
% M7 o6 v: g) y. G清朝灭亡后,马安良建立了以回民为主的“精锐军”(也叫西军),在甘肃拥兵自重,成为北洋政府的甘肃提督、陆军上将,后来他被袁世凯亲信、甘肃都督张广建排挤走,马麒等部下也趁机自立门户。马安良几次试图翻盘都未成功,1918年于河州抑郁而亡。# P$ p% R1 _( `1 L& H
" \" _, [& c6 f6 o. q1 \
他死后,河州武装的本支江河日下,马安良的三子和继承人马廷勷多次率西军参加军阀混战但屡战屡败,最后被冯玉祥的国民军(西北军前身)消灭。马廷勷本人在1930年被冯枪决,他的弟弟马廷贤甚至沦落为土匪,在解放后被当地政府处决,马占鳌家族可谓一蟹不如一蟹。" O+ z- v; d3 S4 Z
" p' o% L7 R7 a! b( Z7 l
相比本支,河州的两个分支却繁荣昌盛,他们发展为民国不可小视的两个军阀集团,青马和宁马。. p6 x7 \1 b- k+ I4 `9 F
! ?' f2 Y" S+ m7 L“青马”的始祖马海晏,教士出身,为马占鳌阿訇的得意弟子,他常年习武,是同治回乱时河州回军的第一悍将。招安后,马海晏被封为马队管带,跟着马占鳌、马安良父子东征西讨,到处镇压回民暴动。庚子国变时, 马海晏和长子马麒被董福祥调拨出来,加入马福禄指挥的简练军,奔赴京津抗击八国联军,战争期间病亡于宣化,死后追封总兵。
% t, K% S$ ?2 f* C, d6 T7 l
d9 S8 X) z: F5 l马安良西北勤王后,马麒重新归入其麾下,据说还曾在风陵渡协助马安良为帝后掌船渡河。民国初期,在马安良支持下,马麒率兵向青海拓展,先后担任西宁镇总兵、青海蒙番宣慰使、玉树驻防司令、甘边宁海镇守使。在青海,他组建了一支名为“宁海军”的武装,大量任用自己家庭成员,奠定了日后“青马”集团的基础,并逐渐脱离了马安良控制。北伐成功后,马麒名义上归附冯玉祥集团,中原大战时又改换门庭依附老蒋,终于在1930年初当上青海省政府主席,一年后去世。
6 v1 i- j0 E2 t, O
5 R# R: X. s/ d- m马麒死后,马海晏次子马麟继位,成为青马新首脑。但他能力平平,侄子马步芳讽刺其“连家都管不了,怎么管省政府”,不到五年便被排挤去职,前往麦加朝圣,由马步芳代理省主席。1937年他朝觐归来,当时西路军已覆灭河西,周恩来亲自找他疏通,请其帮忙援救西路军被俘人员。不过没多久,马麟就被正式免职,仅给了个国府委员的虚位,他倒也看得开,回老家河州大建宅院安度晚年,年过花甲方于1945年寿终正寝。
! P3 e3 M4 q5 I$ `9 ?( a, |& R3 z" `, _7 H
马麒有三个儿子,长子、次子就是后来青马两个首脑马步青和马步芳。马步芳虽是弟弟但强势得多,据说他有句名言“我们不怕敌人,也不轻视敌人”,即使叔父兄长,只要挡了自己的路,就会翻脸不认人。无论军阀部队、中央军还是红军,都没从他手里讨到多少便宜,哥哥马步青也不得不迁到甘肃西部也就是河西走廊。/ I9 c% `/ C5 v( l
* k* j5 y$ x5 Q5 e" j青马集团内部实行家长制,任人唯“甘河回马”(甘肃、河州、回族、马姓)标准。这支以骑兵为主力、尚未脱离中世纪理念的半封建部队多为文盲和半文盲,作战提倡肉搏,战后极其残暴,酷爱虐杀俘虏,直至马步芳之子马继援,方才引入一些新思想。
, K" a+ D. I# B7 w3 e; Q9 Q& `- k' R V1 E& W" g
河州马家军的另一支系“宁马”,始祖马千龄,早年曾做过马占鳌的谋士,后者还是他的远房侄女婿。当年太子寺大胜后,正是马千龄建议见好就收,趁着有资本赶紧谈判招安,因而左宗棠对他赞赏有加,称之“良回”,封为都司。不过,马千龄并不属河州回军核心领导层,他在教派上也与马占鳌等人不同。9 W; ~5 |: R t& Y& D' i* R( Q
5 v( h" I2 v' U! g
按照当时标准,虽然都算虎非耶门阀,但马占鳌与马海晏是华寺门阀分支,而马千龄则属于毕家场门阀分支,后者是西北穆斯林最温和的流派之一,讲究与世无争以和为贵,甚至允许与其他宗派共享清真寺。马千龄之前在回军中少有杀戮的记载,招安不久,他就急流勇退辞职回家,很早就脱离了河州武装,直至老死也没再出仕。7 ]! t6 ]" Q k Z. i
. X1 \8 r, K( o7 m( ^8 F马千龄之子马福禄武艺高强,1876年中武举人,1880年更中了武进士,人称“马进士”,还当了一段时间大内侍卫,后来辞官回家赡养父母。据说为了生活,他本想找河州武装的二代核心马安良谋个职位,却遭到拒绝,两人从此结下梁子。最后,还是汉人将领、河州总兵汤彦和接纳了他,马福禄从此知恩图报,死心塌地为清军服务。
! i( x6 @5 _: [# f2 G
6 F% J6 ?# P( F- D( g7 q3 E1895年,马福禄与弟弟马福祥组织民团镇压河湟回乱,被编入董福祥的甘军,因功授记名总兵。他作战极其勇猛,颇对董福祥胃口,后者称赞其“真良将也”。战后,董福祥委任自己非常欣赏的这名回将处理“河湟善后”,马福禄心领神会大开杀戒,据说一口气连砍了三万来颗脑袋。由于这些事儿,马家遭到回民激烈报复,一片火海中,“阳洼山住宅以及亲族庐舍荡然无存”。
. r9 i; e6 c9 j3 W# v/ C0 \+ F& w3 j5 N
. N+ L. {: I, K; U6 _! \7 e庚子国变时,董福祥以维护治安名义将河州回军首脑马安良留在甘肃,而把马海晏及其子马麟等精兵悍将调拨出来,另编一支新武装,番号“简练军”,由董更信任的马福禄统领,随甘军大部队进京勤王。
; l6 M9 v3 ]% ^2 O
" @; c( d1 Q0 G从史料来看,简练军在甘军中表现最为英勇,他们于廊坊和其他清军及义和团阻击八国联军,激战中共打死联军62人,伤332人,史称“廊坊大捷”。随后的北京保卫战中,马福禄死卫正阳门,城门失陷后试图夜袭夺回,在翻越敌军障碍时不幸一弹从口中贯脑,当场殉国(一说他死于围攻东交民巷之役),朝廷追封振威将军,谥号忠烈。8 S% Z2 ]* U! |: D: J
m7 o# _( B" @; d3 A( J& u马福禄战死后,马福祥接过简练军指挥权,护卫慈禧光绪西逃,据说他和大太监小德张关系密切,还拜了把子。两宫回銮后,迫于列强压力,董福祥黯然革职抑郁而终,甘军随之瓦解。不过已有根基的马福禄仍官运亨通,由副将而总兵又代青海办事大臣,他对哥哥的遗孤马鸿宾极为爱护视如己出,专门聘请名师教侄子与儿子马鸿逵读书。
% \& b+ a) L# T2 v& ] \8 v- D' v X, i' A; ]' m( H
出身武举的马福祥本人也深受汉文化熏陶,自称“戎马书生”,平日里酷爱书法,字写得相当不错。兄弟二人皆科甲正途,哥哥又精忠报国死于王事,一家人满门忠烈,就连家产都被乱民烧光了,因此马福祥对叛军头子的后代马安良极为鄙视,双方睚眦不断。* c. q4 B. `( G; Y9 \ t3 O
5 {3 S% f, w6 h( x8 f2 B% R辛亥革命后,马福祥被马安良排挤,不得不离开甘肃出任宁夏护军使,反而因祸得福,由此创建了宁马集团。刚到宁夏,他就大力镇压河套地区的蒙古独立活动,受到北洋政府嘉奖。与马麒的宁海军类似,马福祥组建的部队称为昭武军,后来又收编了甘肃新军,将手下扩为两个旅,但总共也就六七千人马,他后来又任绥远都统,将军队进一步扩编。5 Q( G" e$ t' N- B# A7 d! l1 d
! K9 B9 i _0 _) [. l
这人很有意思,一生维护忠君保国的传统道德,后来他与自己上司——甘肃都督、皖系军阀张广建争斗,决定起兵驱张,战前问副官民间舆论有什么反映,答复道“知情的认为您为民除害,不知情的说回回又要造反了”,最忌“造反”二字的马福祥竟然放弃了战争。
. v+ M. s2 q* g! x8 o3 ]2 p" O0 Q5 E: c/ }0 e% a
由于势力薄弱,马福祥不得不周旋于各路大军阀之间以求自保,他不但是阎锡山的换贴兄弟,还成了冯玉祥名义上的部将,与各方关系都不错,因此中原大战后,他奉蒋介石所托,到处游说冯阎旧部接受中央改编,倒也成果斐然。晚年的马福祥一直在外,担任过青岛市长、安徽省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后来常驻国民党中央,做了国府委员、候补中执委和军委委员等一系列闲差,将地方事务交给儿子马鸿逵和侄子马鸿宾打理。
# {% ?" j; v% m8 v9 ~) N
k) ^0 W1 A- J4 F) T与多数家长厚此薄彼不同,马福祥对儿子马鸿逵和侄子马鸿宾一视同仁,自己的两支基本盘,昭武军给了儿子,而甘肃新军则归了侄子。这对深受传统文化渲染的堂兄弟也维持了起码是表面的和气,为避免可能的冲突,后来马鸿逵驻银川,为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兼十一军军长,马鸿宾则驻中卫,为八十一军军长。
3 ?! e; v9 n8 o9 v% `' C x
, P' ~9 L9 c1 b( T前面说过,马占鳌是马千龄的远房侄女婿,而马海晏是马占鳌的徒弟,因此宁马第一代(马千龄)是青马第一代(马海晏)的长辈,“青马”三代马步青、马步芳兄弟,也比“宁马”三代马鸿宾、马鸿逵兄弟辈分要低。相比青马,宁马的文化水平无疑要高出许多。两位首脑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官兵的识字率也非常好,马鸿逵曾自诩军中没一个文盲。
2 s3 s% O# W4 O' E* Q! d: K- V' Z# l, `! V
青宁马家军虽屡有冲突,但多数情况下井水不犯河水,有时还会一致对外,这大概并非出于友爱,更可能因为各家都太弱小,为了生存只能抱团。( s1 B9 a5 k% c3 V/ _9 E
! H: ?0 ^5 V2 r6 ~1933年,孙殿英被蒋介石任命为青海屯垦督办,与此同时,老蒋又密令甘肃省主席朱绍良,授意马家军抗拒孙部。面对严峻形势,宁夏马鸿宾、马鸿逵与青海马步青、马步芳决定联手抗敌,史称“四马拒孙”。马家军劣势明显,兵力合起来大约四万,而孙殿英起码有七万,对外诈称十万大军。但四马同仇敌忾颇为齐心,孙军久攻不下,加上国府在背后不断搞鬼,派出飞机轰炸孙军,还让阎锡山抄孙的后路,最后马家军大举反攻收复失地,东陵大盗不得不承认失败下野而去。+ Z) `7 t. {) L/ v0 e# Z
0 R/ t8 V+ A7 ~1 E& p- X
1936年,结束长征的红军组建西路军,渡过黄河进入武威境内。这里本是马步青地盘,但马家大少爷打仗实在稀松平常,屡战屡败之下,不得不向弟弟求救。此后河西走廊爆发的那些残酷血战,主力多是马步芳的人马,哥哥基本打酱油。不仅如此,马大少还小富即安,只要敌人出了武威便谢天谢地,为此不惜与红军偷偷达成协议,对方承诺绕道而行,而马步青则答应不会追击。
- [) o7 K! o" S, f' M6 A' I9 [5 e9 m9 s2 m& y4 W
不过要论暗战,还是老蒋棋高一着,1942年,他任命马步青为柴达木屯垦督办,要其部队移防青海,趁机派中央军进驻,接管了马家经营多年的河西走廊。丢掉地盘后,马步青频遭弟弟白眼,军队被马步芳吞并,督办也干不下去了,最后不得不像叔叔那样返回河州老家,建宅置地,做了个郁闷的富家翁,直到解放时逃往台湾。4 D* G6 o# l* L* \& P# a# d
8 c8 ?$ C3 c: A* ^- m8 T
+ K" H' m$ C/ n附:河州马家军首脑略表9 {; _4 s* {5 n' b+ _9 }
. R( y' i" Z1 r" t
0 Z3 K8 l' y% z* `9 ~; {类别 | 传承 | 姓名 | 身份 | 结局 | 甘马本支 | | | | 病死河州 | 第二代 | | 马占鳌长子,西军首脑,陆军上将,甘肃提督 | | 第三代 | | 马安良三子 | | 青马分支 | | | | | 第二代 | | 马海晏长子,青海省主席,青马实际创建者 | 病死西宁
5 G/ B1 o1 o* z+ g0 j | 马麟 | | | 第三代 | | 马麒长子,曾割据河西 | 病死台北 | 马步芳 | 马麒次子,青海省主席 | 病死沙特 | 宁马分支 | | | | 老死河州 | 第二代 | | 马千龄次子,简练军首领 | 抗击八国联军时战死于北京" ]9 i* V( \1 U- q1 z0 `
| 马福祥 | 马千龄三子,曾任绥远都统、青岛市长、安徽省主席,宁马实际创建者 | 病死于北京房山琉璃河 | 第三代 | | | | 马鸿逵 | 马福祥长子,宁夏省主席 | 病死沙特
% \' @; t: }7 O H
' e3 y2 O) c7 g3 O y$ U1 I& ] |
4 s% J1 G/ R7 [$ @0 k/ C
5 d4 M) H& m- O. p- h
5 {# n& Q+ U0 M, z6 Z5 ~2 k( L6 ^$ Y( b4 S" Q; P, |
6 D# B( d$ q8 \$ c8 x2 s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