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郁闷 2016-2-4 15:19 |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
为什么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与开发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 I6 o# G; l& C/ w( v1 ]) k+ C7 }. O$ d; d; q. b
: x) _, W0 q( w
国家的政策制定时大力鼓励校企合作,目的无非是希望学术界的成果能够为企业所用,科技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为此,在一些重大项目,尤其是一些涉及到重大的技术攻关类项目的申报,有关部门甚至会明令要求必须是校企合作的形式。在某些项目申报,干脆要求必须以企业为主申报。如此大的力度,效果如何呢?
: S" x: l' q9 D3 v: g& s6 O: S F& C
( a) c; B! w8 H. A( ]% G笔者在学术界工作10年,后在企业工作。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开发工作中既扮演过乙方的角色,也做过甲方的工作。以笔者的观察,校企合作中的大部分都流于形式或者不欢而散。终成正果的比例不超过5%。) E$ @- V4 w( |" ^
; I% |2 |9 y7 \$ r
在很多的项目申报中,都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假大空和欺骗现象。在这类申报中,所谓的校企合作不过是一个骗钱和分赃的幌子。这种现象虽然恶劣,但是却没有多少讨论的价值。是非很分明,有什么可讨论的?
: M$ }9 A* s5 }% ~6 W8 t, q
1 ~( g3 A/ ?' M! u/ U7 d反倒是另一种情况,却很值得注意。在某些校企合作开发中,无论有无申报国家项目,都涉及到了企业的经费支出。也就是说,企业的确是真金白银的拿出来,希望高校帮助解决问题或者获得技术资源。而这类合作中,依然成功率很低,这就值得注意并加以分析了。& J& P% K" `+ Z; a3 F
% r1 Y. ^0 ?5 r; P8 m- V
按照笔者的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双方的定位出了偏差。更确切的说,是作为甲方的企业对作为乙方的高校(包括研究所)的定位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H2 `% M4 h7 q& s: I" ?# R7 J
在甲方眼中,乙方是接受了经费承担了开发责任的对象,那么就有义务完成甲方委托的项目达到预定的要求。但是,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忽略一个严重问题,即高校的整个运营模式和人才培养都不是按照企业的模式进行的。在这种运营模式下是不可能产生企业想要的那种成果的。
1 M3 M6 T) X/ k+ M6 T4 G$ o4 W" [+ B2 N5 m4 B; l* r6 s
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8 A' Y0 c/ k2 y+ S2 M7 Y
企业可以看作一个大兵团。大兵团在行进中必须有先锋队作为前端。先锋队解决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问题。这样可以保证大兵团无障碍的行进。如果大兵团选择的是一条从未走过的新路,那么仅仅有先锋队就不够了。原因在于,未知因素太多,很可能出现先锋队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道路中出现洪流,超过先锋队的施工能力导致无法架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只比先锋队还要精干的队伍,数量少,能力强,这种队伍就是侦察兵。他们可能只有几十人,行进速度要比先锋队还要快。但是侦察兵的任务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探明问题。
4 q( I, j3 [9 E/ w% W4 x( ]; e" e5 g
侦察兵快速通过计划道路并完成报告。这份报告应该包括
: U# V( i" J( D' q1:道路是否通畅
1 \' j: R7 J: \, L2:过程中都有哪些阻碍因素, u' {) a7 s! o) T7 w2 d+ F
3:阻碍因素的具体情况,是河流,那么河宽,水深,流速等数据必须提供。
0 c2 I7 Q1 W% Z; y+ Y* t, H$ X3 [
在校企合作中,先锋队的角色是由企业自己的技术部门承担,而侦察兵的角色就是由高校完成。但是,现实却是,企业在合作中会不自觉的把高校当作先锋队使用,不仅需要探明问题,还要解决问题。这个就明显超出了高校的能力范围。" H1 S2 Z& c R% O0 \/ d) B
于是乎,奇葩的结果就出现了。高校往往会用一种应付了事的态度来对待这类根本不可能完成的项目,。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将对方绕晕。这种情况在一些相对小型的民营企业和名牌高校之间特别多的出现。问题是企业家都不傻,他可能的确看不懂高校提交给他的厚厚的研究报告。但是企业自己的技术问题或者技术要求却没能解决或获得,这一点他是心知肚明的。4 b0 @! o0 L: V9 O
\4 X$ p& u) Y- s对于这样的企业家来说,评判一个项目是否成功很简单,那就是按照高校提交的报告中的参数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复制一遍,能够达到要求即为成功。当然,我们都知道工业开发在高校完成的阶段是很难通过生产测试的。按照行业规律,一个实验室的结果要达到生产稳定的状态,平均时间至少3年。这还是在中试阶段相对顺利,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足够强的前提下。很多实验室的结果历经10几年都无法投产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 t D6 f* @3 ?% i% s& ?' |: A* Q
要解决这个问题,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将更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和产品,需要在分工和定位方面重新确定。& s! S8 @3 o( N# X
, }2 {( v+ t1 _$ s' I首先,校企合作中高校的工作范围不应该超出实验室的范围,无论是数量,规模等都应该严格限定在实验室水平。 X' s% K3 m( d, c4 a$ F
! l: L% D) t l8 O
其次,高校在实验室的规模内必须能够完成项目要求的所有指标,并对其中放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量因素给出明确说明。
5 r. `8 g) v; ]# s
3 F3 \" u1 x3 X: n5 O$ h最后,企业必须在中试或者小规模生产中有明确投资,包括设备和人员。否则,再好的实验室结果也无法在企业内部得到再现。" N. n* t" e! ?4 h5 w! u
( m* K0 {+ Q& ]# g! s如果这类合作项目向国家申请经费支持,那么经费中给企业的那部分就应该勇于完成中试的投入,其他支出均不应该考虑。如果有,也是企业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
: y1 P5 e- |( ]* C4 D- i, x0 ~% ^0 }. U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重视。即沟通的效率问题。人类的语言是一种沟通效率很低的工具。在校企合作中,由于双方的背景知识,表达习惯等问题,经常会出现大量的错误信息,这些都会导致误解。即使落在纸面上成为文本,这个问题依然存在。应该有这样一类机构或者人才,既能够理解出身底层的企业家的语言,又能够明白象牙塔中的科研工作者的语言,并将之转换成双方都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表达风格。如果能够形成标准文本,那就更理想了。( `; x& L7 I% G; p
' O+ N n) U& L4 K' N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社会化分工方面,西方发达工业国比我们还是要完善的多。在他们的社会中大量存在的各色服务机构,都是为了解决沟通效率问题。而我们的服务机构,还大量停留在搞人事关系等低层次的状态。
7 [- n! i7 n3 Q4 J! y t' z& ^7 `$ g
$ n& M2 @- o/ I' a1 ~ @工业化社会中,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高度发达并且合理化的社会分工。这是更有效率的组织架构和形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现在还经常是逼着科学家经商,逼着商人伪装成科学家。真是一种社会倒退。, }# X0 r! u5 h8 L3 w- |1 B3 Q
- e: {& A6 V6 e& s7 F% o6 N4 ~.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