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15-5-20 21:30 编辑 , _1 g. `/ s, k: P
3 M9 L7 O1 f0 b+ p, G在解放战争中,缺乏重武器的解放军发明了一种土制武器:没良心炮,也称飞雷炮。这是用汽油桶作为发射装置,将大威力炸药包投送到敌人阵地上。这个装置很简单,甚至有点粗劣,在桶底放一定数量的发射药,然后把炸药包扎成圆盘形,放入捅中。点火发射后,炸药包可以抛射到150-300米远,爆炸威力巨大,常常把坚固工事炸飞,甚至把隐蔽的敌人震得七窍流血而死。4 j" f. d, ]0 M. e' N
" J& u3 h2 m# m9 {![]()
' L& \: }# z9 {- ~4 u没良心炮,这是电影《集结号》里的场景,但战场实际和这差不多# i6 n8 l& K3 P' x; D( y6 N5 d- O6 s% U
6 t# a5 i3 ~4 |! b& \: l! H" G
没良心炮是土法上马的,射程近,威力有限,药包重量不超过十几公斤,精度不高,再装填很慢,而且无法机动。但这其实不是解放军的首创,而是在概念上与攻城炮不谋而合。欧洲战争在很长时间里围绕成攻城和守城,口径特别大但射程不远的攻城炮很早就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更是广泛应用。攻城炮的弹道弯曲,有利于击中反斜面目标,或者落进战壕后爆炸。$ B4 H. d) B5 K
& n; m4 w( j3 ~( s: H5 B, t/ o
![]()
2 O& b7 z6 t! f$ p5 X# J丹麦-普鲁士战争(19世纪中期)时代的攻城炮6 d& `0 i6 q# _7 F1 N
9 r9 w# c9 ]5 T; k/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依然大量使用攻城炮,用于支援对坚固设防的城市和要塞的攻击。不过这已经是机动作战的时代了,攻城炮也开始具有一点机动能力,从传统的牵引式,到“突击虎”的履带式,到变态的“大多拉”的铁道炮。 t+ N9 c& N9 k; G5 D/ K4 B" b% o d
D, Z# ]" s2 F! \: x
![]()
1 u+ c; _: m* [! s8 B; j4 `被苏军在列宁格勒(现圣彼得堡)城外缴获的德军攻城炮9 E+ E- O2 v/ L! Q6 R
6 D! f2 i9 k" w7 ~+ y + A4 Y0 D. g9 J b f
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的“卡尔”大炮$ }; ^$ b# E+ ~* k- A- s0 k
& G6 h9 Z' J8 ]8 Q) n' [![]()
6 @* }8 `* D+ U- q& S5 u D- T还是600毫米口径的“卡尔”大炮,弹头重量视不同用途为1.2-2.2吨
( ]8 j- h6 L+ j4 ~
, T; G( d8 a! `+ y5 A 4 I1 @( u; F& B+ B8 A. h
“突击虎”以有名的“虎”式坦克作为底盘,机动性和突击力更强
3 H5 \1 D* M" c4 S& Z2 D+ A0 `) \4 n# b _9 [- P/ ~
/ }/ q$ p, e3 ~: \
“大多拉”也称“重型古斯塔夫”,这门800毫米口径的巨炮需要两条环形铁轨作为发射平台,需要一支1000多人的队伍伺候,由一名少将指挥
z: a" I1 T# k. |4 N- N
( c! b5 h. j5 N& ? ( D# N8 E8 F9 {0 ], _7 @
炮弹重量4.8-7.1吨,这是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里“大多拉”的炮弹与T-35坦克在一起2 s6 u3 ]: l1 R% U# r- s
6 p$ m7 ]' Y- d: Z: R/ I4 n6 q' x" I3 ~ M战后,空中力量获得大发展,重磅炸弹的威力可以轻易超过最大的火炮,飞机的航程也非火炮可比。在战术上,反坦克用的平射炮以坦克炮为主,一般轰击用的曲射炮以大口径加榴炮为主,而且加榴炮还有一定的平射能力,弹道特别弯曲的迫击炮成为步兵支援火炮,除了硕果仅存苏联240毫米自行迫击炮,攻城炮(实际上就是超大口径迫击炮)逐渐淡出。其实苏联240毫米迫击炮也不是用于攻城的,而是用于投射战场核武器的。+ A& j4 a% K( ~. ?" E# u
j6 W: B2 \9 }* e' P
但攻城炮还是有其独特的作用。
* r. c3 L8 P' T) |9 P
& f [, X) t% z" ? c( g在遇到坚固障碍物时,尤其是周边还有敌人威胁的话,工兵破障用炸药包不安全,需要破障炮。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攻城炮了,而是火箭助推炸弹。一般威力很大,但射程不远。进攻路上,行军途中,都用得着。召唤空军当然可以,但需要时间,还需要空地协调。另外,对于这样的坚固但是低价值的目标,动用制导炸弹小题大做,普通重力炸弹还不一定能精确民众,容易误伤。2 o* F0 |7 B5 I# u$ B
; W6 H. x8 R7 h' _% f1 `7 f* d
" u$ E3 j7 F* n' M
中国陆军的破障炮/ O# c' Y( O" D t9 E
; S# Q0 D. n; l8 b( C: S- ?破障炮使用简便,效果良好,但毕竟用途单一。在各种武器平台都强调多用化的现在,有点不合时宜。但天无绝人之路。现在战争的一大难题是攻城。这与一战时代的攻城有所不同,大威力破障不是问题,但避免不必要杀伤是一个大问题。同时,在有些场合,对建筑结构的彻底摧毁超过一般火炮甚至炸弹的能力,但总是动用空军也不方便。空军大量使用制导炸弹,为制导炸弹加装简易火箭助推装置,这就成为新时代的攻城炮。美国SDB意为小直径炸弹,这是一种减威力(弹重129公斤)但具有击穿坚硬防护能力(在演示中穿透1米厚钢筋混凝土机库顶盖)的制导炸弹,而且具有滑翔能力,在高空投放时可以达到100公里以上的滑翔射程。波音正在将SDB与M270火箭炮(也称MLRS)相结合,通过适配装置将SDB与受到条约限制而废置的集束弹头火箭弹的发动机整合,由M270将SDB发射到高空,然后滑翔至目标,像通常的空投制导炸弹一样进行攻击。地面发射SDB(简称GLSDB)计划已经试射三次,获得成功。由于滑翔增程,GLSDB的射程达到150公里,也可以绕回到发射方向的背后,后向射程达到70公里。与之具有有限末端制导能力的GMLRS火箭弹不同,GLSDB的弹道灵活得多,可以高角度进入、低角度进入或者从目标背后进入,SDB的穿甲能力和精确制导能力也大大增强了实际威力,而避免不必要的附带杀伤。8 F$ @2 z: B I# l2 J1 F
7 z- V+ j. ^/ s3 \9 V: y
![]()
3 K; U' s) |# p# P( }* g " T* |* F# M5 z* V
波音和萨博合作研制的GLSDB
6 }& K& U0 [6 x+ E @7 r2 r4 Y0 q7 o7 s: w
波音的GLSDB是重要的提示,把思路变一变,同样可以在1000公斤制导炸弹上配装火箭助推装置,配合简易滑轨,就可以构成有效的现代精确攻击攻城炮。在不久前土耳其叙利亚边境上科巴尼战斗中,由于平民已经撤出,美国空军大量使用1000公斤制导炸弹,在地面库尔德人武装的指引下,用毁灭性的威力直接拆楼,而不是像斯大林格勒、格罗兹尼到阿勒颇那样留下大量残破不堪但挺立不倒的建筑废墟。这些废墟是狙击手和反坦克伏击小组的天然工事,便于隐蔽和机动。但用特大威力炸弹把建筑变为一堆灰渣,不仅直接埋葬里面的敌人,而且使得敌人难以隐蔽、难以机动。1000公斤的炸弹已经威力巨大,但要是还不够用的话,更大的炸弹在技术上没有问题。普通高爆炸弹不够威力的话,还有燃料空气炸弹(也称云爆弹)和其他弹种。
4 |0 ^" Q _0 H1 ]5 g8 ]9 {- {2 A+ ?+ Y; q! F1 {' u' ~" }
火箭助推制导炸弹在技术上可以用现有技术组合而成。可以像GLSDB那样,作为超远程火箭炮的补充,也可以不追求射程,而作为射程要求低得多的攻城炮或者破障炮。在技术上,应该采用模块化技术,用标准托架把炸弹在轮式或者履带式底盘上的简易滑轨上托起来,配用不同推力的火箭助推装置。这样的火箭助推制导炸弹可以发射不同口径、不同性质、不同射程的弹药。射程不必很远,几十公里就够用了。这样的现代攻城炮将成为工兵利器。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