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楼主 |
发表于 2014-5-19 16:17:32
|
只看该作者
横行青海夜带刀——开天盛世最后的名将
v- j8 v7 F, i6 e; L【二、发愤】
" g( e" W3 H. _& P: Q6 q& A& d3 ?( E9 b) Y4 B
+ b2 t9 {, e, y3 c/ P( O
从家族背景来看,哥舒翰无疑是个官二代。而如同许多官二代一样,年青时的哥舒翰是个酒色财气俱全的花花公子,他“家富于财,倜傥任侠,好然诺,纵蒲酒”。凭借家族关系,哥舒翰混到一个“果毅”的闲职,这本是隋唐时府兵制度下的下级军官名称,但由于府兵制此时已名存实亡,因而它仅仅只是个头衔而已,并没有实际权力。
& R" j) ^0 g8 v. l0 W; K& @8 T5 Z4 G/ E
就这样玩到了四十岁时,一直罩着他的老爸哥舒道元去世,无所事事的哥舒翰便来到京师长安厮混,这一混就是三年。直到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他被长安地方治安长官也就是长安尉羞辱了一翻,受到强烈刺激的哥舒翰才“慨然发愤”,于是他毅然离开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拿着宝剑孤身一人,跑到大漠长河的河西节度使辖区投军。" D% n( j* }# X
+ S- n8 r; | L( ~/ Q: `$ |当时,河西节度使王倕正打算进攻吐蕃的新城——这个地方在今天青海门源县,大家也许还有印象,当年王忠嗣复出后参加的第一仗,正是夺取了这座城市,很显然在那之后,新城再次被吐蕃夺回。这次战斗,王倕让哥舒翰做统筹规划,据说最后做出的计划牛得把所有人都震住了,“三军无不震慑”,亦有说是打下新城后,王倕让哥舒翰主持治理,而这个家伙心狠手辣执法森严,搞得大家怕怕的。总之,哥舒翰因而“稍知名”,也就是渐渐有了些名气。
# `0 s$ f' F( D1 Y1 N8 o. b( Z: c/ m8 _( ~3 y
王倕之后,哥舒翰又经历了夫蒙灵詧与皇甫惟明两任河西节度使,但年龄早过四十的他混得一直不是很如意,始终只是个低级军官,直到公元746年,战功赫赫的御儿干殿下王忠嗣来到河西。到任以后,王忠嗣听说军中有个古怪的中年军官,没事爱读《左氏春秋》、《汉书》,而尤为奇特的是,这军官竟然是个胡人,不禁起了好奇心。4 t, q; G6 S9 T1 q. a
7 ^, e* F( V, G% i' p5 D5 Q9 g( X此人正是哥舒翰,相比许多只知打打杀杀的大老粗,出身官员世家的他显然有着不错的教育素养,因而很容易与有着类似背景的王忠嗣产生共鸣,尽管两人有着六七岁的年龄差距,上级反而比下级小不少。见面谈话之后,王忠嗣果然对哥舒翰相当欣赏,很快安排他当了衙将,这仍然是一个低级军职,不过由于在主帅身边做事,与普通军官相比,获得提拔的机会要大得多。
0 u7 K+ ?0 q7 z1 u% }# b2 E7 H# ^$ T$ h* F3 a
很可能因为自幼读史书的缘故,哥舒翰不自觉地以历史上那些英雄人物的标准要求自己,他像关二爷那样“疏财重气”,因而“士多归之”,在军中反响很好。不久后,哥舒翰被王忠嗣提拔为大斗军副使,前面说过,唐朝边疆的“军”级别相当于内地的州郡,大斗军位于“凉州西二百里”,具体在今天甘肃张掖市民乐县的永固城。大斗军副使相当于当地军管会副主任,也就是说,哥舒翰终于混出了头,当上了副市级干部。/ @8 c/ f5 s" a+ U
, c* i, q0 T3 _1 [( i, C3 F/ A
当时的大斗军正使,是洮河之战功臣之一的安思顺,虽然都有着突厥血统,但这对一二把手仿佛天生是冤家,一见面就吵得不可开交,史载他们互相“不相下”,也就是凡事都要争个高低。王忠嗣没办法,只好把哥舒翰调离地方,让他回到军队,继续担任战场指挥官。事实证明,沙场才是此人发挥才能的最好舞台。
% ]4 ^ W/ U) [7 \( r3 [! A
% y" u$ t h9 {. t3 ~刚刚到任,这位突厥老将就给了部下一个下马威,当时其副手也许瞧不起这个年过不惑却一事无成的主官,对他很不尊重,甚至拒绝服从命令,哥舒翰大怒,竟然不请示不汇报,立即下令将这家伙乱棍打死即“挝杀之”,于是“军中股怵”吓得腿都哆嗦,再也没人敢不听话了。
5 w2 R) |1 P+ Z- }$ o. x0 X+ b2 ?* [, E1 q
不久之后,哥舒翰率领的部队与吐蕃在苦拔海附近爆发战争,这个地方据考证在今天的青海共和县,《新唐书》有“自振武经尉迟川、苦拔海、王孝杰米栅九十里至莫离驿”。此战,哥舒翰表现得及其拉风,史载:
5 G$ P$ P% L: n: \% C% D& a
0 V+ `8 T9 N$ _! Q8 {0 \1 I/ h“吐蕃枝其军为三行,从山差池下,翰持半段枪迎击,所向辄披靡,名盖军中。”. M9 A: K9 ]5 l7 A. t7 c
/ [3 G/ p' I, S& ?3 ~: E
也就是说,吐蕃军分成三路,从山上依次冲杀下来。哥舒翰手持“半段枪”——不晓得是什么独门兵器,也可能是长矛在战斗中折断只剩下一半吧——迎头而上,三队人马都没法冲过去,最后统统倒在了这位突厥勇将的脚下,哥舒翰从此名声大震。
6 @7 | t. X6 e' h
3 r, o! t# ~5 j% l' \- y' ?& q当时,吐蕃人经常趁着秋收,跑到积石军(在今天的青海贵德县)抢粮食,唐军无可奈何,“前后无敢拒之者”,敌人得寸进尺之下,甚至给这块地方取了个“吐蕃麦庄”的绰号。哥舒翰到任后,制定了新的战术,他事先设下伏兵,当吐蕃人再次到来时,唐军先是躲在城中按兵不动,等到麻痹大意的对方已经人解甲马下鞍,就准备动手收割庄稼时,哥舒翰突然率部飞马从城中杀出,直扑毫无戒备的敌军。
, j: m% u ^8 ~6 d" ^
2 m8 v# x+ _3 J: T) b猝不及防的吐蕃人大惊,大部分当场被杀,剩下的顾不得收拾行头,跳上马背就逃。可就在他们回家的路上,伏兵四起,最后这支吐蕃部队全部覆没,唐军“悉杀之,只马无还者”。
2 u2 U+ |+ w0 ]4 ?3 s" [' ^
- `' \2 T$ Q9 e& |) B7 b6 q8 k话说有一次,哥舒翰追杀败逃的敌人,过河的时候座骑不小心受了惊,一下子陷到了泥里。三名正在逃跑的吐蕃将军见到天上掉下大馅饼,赶忙调转马头“欲刺翰”,哥舒翰一声大吼,吓得三个人竟然“皆拥矛不敢动”。就在这时候救兵到来,哥舒翰终于被弄出了淤泥,他丝毫不感激人家手下留情,二话不说继续“追杀之”。
V' _# \+ I1 I) \
. ~1 r X, z. i1 {又话说哥舒翰家里有一个名叫左车(也有说为‘左军’)的奴仆,他虽然只有十六岁,但臂力极强。前面写过,哥舒翰的枪法很厉害,曾以“半段枪”连破吐蕃三路人马,据说他每次追杀敌人,将要近身时都把枪搭在对手肩部的位置,然后一声大喝,趁着敌人惊吓回头的机会,一枪刺入他的颈嗓咽喉。
' K# z1 {0 }+ H$ W6 n9 ]- ?5 y9 i2 n( ~ F
随后,主仆二人共同上演了一场关于死亡的行为艺术,借着长枪的弹力,哥舒翰潇洒地将敌人尸体腾空甩出,劲道拿捏得恰到好处,死人要精确地再飞五尺高才会开始下坠,与此同时,走车翻身下马,就在尸体将接触地面的瞬间,干净利落地一刀斩下首级。久而久之,这场死亡游戏,已经成了两人乐此不疲的娱乐项目。2 g1 {, _3 L P: k& j% R
8 |, R& i1 x5 C# C: A# F# \1 P尽管看上去相当骇人,但这些记载确实是出自官方正史,想必不是空穴来风:
+ v+ L, a; n% C$ A+ ]: M& Y7 U9 ^6 w f
2 l7 }- H& r5 r) o+ A“翰有奴曰左车,年十六,以膂力闻。翰工用枪,追及贼,拟枪于肩,叱之,贼反顾,翰刺其喉,剔而腾之,高五尺许,乃堕,左车即下马斩其首,以为常。”0 }7 h- p7 ~, F8 J+ z3 R
/ h* U6 e+ m1 X7 m/ Y$ e
来到陇右军区短短五年时间,凭借着超群的强大武力和过人的战场感觉,加之王忠嗣的大力提拔,到天宝六年也就是公元647年,年近五十的哥舒翰已经拥有右武卫员外将军、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源军使等一长串官衔,不仅成功加入了帝国高级将领的行列,而且还担任了陇右军区副总司令即陇右节度副使,成为节度使王忠嗣之下的第一人。
* {9 T" {( l7 H4 K3 y
9 ?8 Y I2 x6 o可就在这时候,他的恩主王忠嗣出事了。
8 P. a3 z8 i$ k" x" O: g- s8 ~, ~6 O5 v; V& j/ q
【待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