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行青海夜带刀——开天盛世最后的名将
本帖最后由 京华烟云AMIP 于 2014-6-4 11:14 编辑 / t' ~# v6 _. z- l1 a
; {8 U* m# X: s
《七、晚节》 2 P$ ~5 ^' m( r7 B, [) D7 U$ S, t
: L; r# s& t( H* P7 C
( c. s2 U4 n5 K" d5 V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更加深了杨国忠内心的不愉快。我们知道,哥舒翰与安思顺的关系极差,前者当上远征军统帅后,无论提出什么请求,玄宗都统统答应,时间一长,重兵在手的哥舒翰便趁机打起了老对头的主意。
! l1 X/ P8 P& E L* Q# U) a# t7 r- \9 U( T
很快,皇帝收到了一份潼关发来的奏报,哥舒翰在里面写道,自己最近抓了一个奸细,仔细搜查后发现这家伙身上带着一封信,原来竟然是安禄山写给安思顺的,叛军首领请自己的这位族兄里应外合,共同颠覆大唐王朝。事实上,这封信是哥舒翰伪造的,目的就是为了搞垮老冤家。
) o$ r6 M9 c- X( p7 P
$ f7 s' u- a; C: H7 q1 G; R) Z其实,虽然与安禄山从小一起长大,但安思顺却对大唐忠心耿耿,他曾多次向玄宗进言说自己的族弟“必反”,因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安思顺并没有受到惩罚,只是皇帝为了避嫌,下令让郭子仪接替了他的朔方节度使之职,安思顺则调到中央,改任户部尚书,他的亲弟弟安元贞也由武职调为文职,改任太仆卿。' m1 g* @8 u; R C
. o8 T: G* F% T4 }
凭借一封伪造的书信,哥舒翰上书弹劾安思顺有七条大罪,强烈要求皇帝宰了这厮。在这个时候,两人之间孰轻孰重,李隆基显然十分清楚,因此诏书很快下来,安思顺、安元贞兄弟都被赐死,他们的家属则统统流放。2 ~: }- V% Y$ G/ S/ O
2 J5 M4 X( B) }8 j+ i5 Q: s
公平地说,安思顺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当初与吐蕃的洮河大战,正是安思顺等几名唐将嫉贤妒能拒绝援手,导致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在孤立无援地情况下血战殒身。不过,在成为安的顶头上司后,王忠嗣并没有公报私仇,反而实事求是地根据战功,逐渐提拔了这位对自己父亲之死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部下,其晋升速度丝毫不亚于嫡系哥舒翰。相比自己的老上级,哥舒翰显然小肚鸡肠了许多,倒霉的安思顺也是死非其所,史载“天下冤之”。
/ i1 D! h4 J! R+ k3 j) g
0 ?" C" _# f$ @- \2 G: Y新任尚书左仆射终于出了一口恶气,但他却不知道,这一冤案不仅在朝野上下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使得自己的名声极速下滑。更为严重的是,它还引起了杨国忠的极大恐慌:现在哥舒翰要安思顺的脑袋,皇帝毫不犹豫就给了,如果哪一天他要我的脑袋,莫非皇帝会照样答应?!
( k; D# p! q3 t/ D* s
, _* i+ A- h3 c. ^不久之后,又一条消息传到朝廷,让杨国忠越发坐卧不安——有人建议哥舒翰,安禄山起兵的理由就是要诛杀杨国忠,如果咱们留下三万人马守潼关,余下的大军直扑长安“清君侧”抢先宰了杨国忠,那么安禄山就再也没有借口了,您也立下了盖世奇功。听说哥舒翰对这一建议颇感兴趣,“国忠大骇”,他立即觐见皇帝,以防卫长安的名义请求再招募一支军队,而指挥官则从自己担任节度使的剑南军区抽调。
' _/ V1 Z: S7 M: H) [7 h) w! M
5 N- b. N) z2 X麻杆打狼两头怕,哥舒翰的第一反应,就是宰相在打自己的主意。很快,突厥大帅便找了个借口,将这支部队的首脑、杨国忠的一个心腹骗到自己的军营,二话不说就“斩首枭牙门”,随即吞并了他的全部人马。杨宰相闻报吓得魂不附体,他对儿子哀叹道:“你爹要死无葬身之地了!”至此,大唐将相终于彻底决裂。
1 D7 `, A: q- ^: v' i' Z
c5 c4 X# @/ U2 b! x不过,战场上杀伐决断毫无压力的哥舒翰,在政治上却颇为优柔寡断,尽管已经和杨国忠撕破了脸皮,但他“谋久不决”,仍没有下定干掉对方的决心。而扳倒了老宰相李林甫的杨国忠自然不是善类,他敏感地利用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时间窗口——既然死在谁手里都是死,那还不如绝处求生,死了也要拉上哥舒翰陪葬。
, k. a G0 A. U0 @3 y: Z& g7 E" C# B1 j
于是,杨国忠频频向玄宗进言,强烈要求派哥舒翰出关迎战,仿佛为了与宰相的呼吁相配合,玄宗派出的侦察员回来也说:“贼无备,可图也。”原来,鉴于围攻潼关一筹莫展,叛军主将崔乾祐迫不得已使了茅招,他让手下故意装作虚弱不堪战斗力低下,“仆旗鼓,羸师以诱战”,果然被唐军侦察员看在眼中并报告皇帝。
/ L8 P1 O+ a: l3 ~. f1 d+ V& i' z
4 [+ b1 d/ v: L) o5 k随后发生的故事,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了,老皇帝听信杨国忠的话,不停地派出使者催促哥舒翰出潼关迎敌,其密集程度如过江之鲫——“帝入国忠之言,使使者趣战,项背相望也”。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农历六月,在皇帝的严令下,实在无法承受压力的哥舒翰被迫“恸哭出关”,率军与崔乾祐展开决战。
- ]* n3 z' i- r+ Y' [ ]5 }/ ^6 ]7 K/ p9 N
公平地说,尽管事出无奈,但哥舒翰的唐军仍拥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光第三支远征军的人数便高达二十万之多,加上封常清、高仙芝留下的前两支支远征军残部,很可能组成了大唐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一支大军。而从各种史料来看,叛将崔乾祐最多只有几万人马,有人甚至认为叛军只有一万,可谓众寡悬殊。由此可见,兵力对比占优的哥舒翰并非没有取胜的机会,这大概也正是玄宗皇帝寻求主动决战的底气所在。; D4 g5 w1 Q* B
& N; K( }' x+ E' f可惜的是,双方的处境却大相径庭,叛军战败了可以退回河北老巢,而唐军却只能取胜,就如大唐两位名将郭子仪、李光弼在战前所议论的那样:“若师出潼关,变生京师,天下怠矣。”如果唐军一旦战败,那么长安肯定就保不住了,大唐的天下也危在旦夕。
3 W5 B6 L9 j" g( S: W% {4 p$ q) a/ G4 D/ K5 x
此时,唐军在其他战场已经赢得了主动,在颜真卿兄弟等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大规模反攻进行得如火如荼,接连收复了被叛军占领的十多个州郡。就连安禄山本人也已经后悔造反,做好了退回幽州老巢的打算,“禄山始悔反矣,将还幽州以自固”。因此只要潼关方面能坚持住,叛军被迫撤退应该是迟早的事。
% M8 v6 W$ W+ Q8 X" |
- _8 p7 U; w2 u' ?! |4 [ x可是,唐军在战场上捷报越多,身为这场大乱的祸首之一,杨宰相的处境就越发艰难,如果哥舒翰最终胜利,那自己可就真地“无死所矣”!“计迫”的他不得不反复游说皇帝,以敌军疲惫,官军正好趁机收复陕洛失地的借口,催促哥舒翰赶紧出战。在其内心,杨国忠恐怕完全清楚这么做的恶劣后果,至于什么江山社稷,哪有自己的性命要紧。
" m* l& C+ R$ Z1 o Q: `' U' b& w
事实上,正如杨国忠所期盼的那样,出潼关之后,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老迈年高的哥舒翰发挥彻底失常,他的对手,叛将崔乾祐则表现出了卓越的指挥艺术,一步步引诱唐军进入事先布置好的陷阱,并使得后者的数量优势无从发挥。史载,一片“尸血狼籍”里,中伏的唐军完全崩溃,哥舒翰带着数百名骑兵拼死杀出重围,而二十万人最后逃回来的,只有区区八千。
9 r; q- q2 ?' a* I( v
. i! w# s+ g% X3 D& Z4 C4 D尽管后世多将这场大败归咎于李隆基和杨国忠的瞎指挥,但我们不得不说,唐军主帅哥舒翰也负有极大的责任。他的兵力高达敌人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而且从接手到出战,他与队伍拥有长达半年的磨合时间,可事实上,二十万唐军在战场上进退无序一片混乱,大部分伤亡或者源自“士不复相辨,自相斗杀”,或者源自“弃甲奔山谷及陷河死”,或者源自逃跑中的“奔溃略尽”。+ M5 _- V7 `+ v" Z% p6 D u
, l* w+ N6 {1 e* Y当时唐军之狼狈可谓无以复加,他们逃跑的路上横亘着三条深渠,都是又宽又深,“广二丈,深一丈”,而溃兵们的尸体最后竟然将这“三堑”统统填平——“士马奔籥相压迮,少选堑平,后至者践之以入”。结合史书上的零星记载,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潼关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意志消沉的哥舒翰在人马训练和指挥协同方面很可能什么也没做,“军中之务,不复躬亲”的他,早已不是当年王忠嗣麾下勇往直前的一线猛将,就如同动画片里那个《骄傲的将军》。9 D3 G; A# v0 I1 w2 H, [5 P
5 O" E% f# Z* D* Z' u7 \9 n) a
但哥舒翰的霉运并没有结束,刚刚逃回潼关,部将火拔归仁等人就把半残废的主帅又抬出了关,哥舒翰费了好大劲才终于明白,原来败兵全都叛变了!他们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不想让哥舒翰遭受高仙芝那样的下场:“公以二十万众,一日覆没,持是安归?公不见高仙芝等事乎?”
4 B: |7 I- T) z3 H9 m# e( j" S
K& T l- R* C0 P! e4 {要知道,火拔归仁可是在陇右军区里跟随哥舒翰多年的老部下,哥舒翰对他绝对不薄——就在两年前,在哥舒翰的大力推荐下,火拔归仁被玄宗加封为骠骑大将军,这已是唐朝武官的最高头衔。很显然,一个被几乎所有部下——甚至自己最信任的部下——都出卖的统帅,是不配拥有更好结局的。" ^' A% u. l; j6 t* o& `
% b( v& F1 C3 u7 o- F1 b& _+ I1 b5 M
哥舒翰本人倒是颇想追随前任高仙芝于地下,但身不由己的他被火拔归仁绑在马上,“械送”到了洛阳的安禄山处,成为令这位叛军最高首脑惊喜万分的大礼。两个老冤家的见面,看上去颇像一出喜剧,史载:6 C8 N) j0 D6 p; _7 Q% Z* w
* ~7 F+ g/ \5 ~6 l* z禄山见翰责曰:“汝常易我,今何如?”4 k. ]4 a# z' y1 F8 B3 O/ q
" j- N8 c2 ]: P* E+ ^$ E% j你这厮从前老和我不对付,到现在还有什么话说?
9 {2 ~5 r# A, h/ h5 r& u y& u1 ~
P* }9 v4 D& X5 j3 ~; Z翰俯伏谢罪曰:“陛下拨乱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臣为陛下以尺书招之,三面可平。”
- P4 r2 v# Q* a+ m# c- s% m1 V9 R; _0 ^9 t
突厥老将此时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尊,为了保命,他低三下四地称呼自己曾十分不耻的老对头为“陛下”,除了送上“拨乱主”的高帽,还卑躬屈膝地承诺,愿意为新主子说降李光弼、来瑱和鲁炅这三员令安禄山相当头疼的唐朝将军。
6 Z: i- W& k9 T! X' M8 O! N$ [ a8 c% j7 Y( B1 f3 E
与哥舒翰一样,名将李光弼也是王忠嗣的老部下,两人交情很深,哥舒翰还曾向玄宗举荐过他。鲁炅则长期在哥舒翰麾下,破石堡、收河曲等战斗他都参加了,哥舒翰对鲁炅非常器重,有一次指着他对来访的颜真卿说:“此人后当为节度使矣。”至于来瑱,此人出身于高仙芝、封常清系统,也就是来自安西、北庭的西域唐军,和哥舒翰打过的交道有限,估计两人也不太熟。很可能在哥舒翰看来,老朋友李光弼和老部下鲁炅,听自己话的可能性很大,至于交情泛泛的来瑱,虽然不一定能听自己的,但也可以试着争取一下。" G. K8 C# C2 m; [ p7 M6 \
) u2 N6 f( P0 _( o) H1 }" v0 d/ G
安禄山果然大喜,为表诚意,他下令以“背主忘义,吾不尔容”的名义,将火拔归仁宰了给哥舒翰解恨,随后又加封突厥老头“署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最高官位,哥舒翰就此摇身一变,从唐朝首相成了叛军宰相。3 g/ v6 }6 X' q( S3 u
" `8 E, I/ U4 R4 M
但令安禄山没想到的是,无论李光弼、来瑱还是鲁炅,都对哥舒翰的劝降书嗤之以鼻。对于这位苟且偷生的前首相,三人的回信一致充满了责备,“皆让翰不死节”。安禄山终于明白,自己的老对头原来外强中干,在唐军中竟然毫无影响力,既然这样,也就没必要再让他充门面了,于是便将哥舒翰关了起来。
' [* G" C6 L) M: ?+ I$ w6 ~, f1 x, o* t$ {+ _% X
这位前唐朝名将大概死于公元756年到公元757年,只比潼关下的那些冤魂多活了一年不到,其死因有两种说法:《旧唐书》记载,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的他被安禄山“潜杀”也就是偷偷处死;而《新唐书》则写道,公元757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弑父自立,他在连战连败之后,不得不放弃洛阳,临行前将哥舒翰杀死。; U P/ R2 n7 G* b3 J2 {0 G( v3 G
: z" I# e6 R* t与叛军相反,唐肃宗领导的临时政府并没有忘记这个曾为大唐帝国开疆拓土的将军,得知哥舒翰的死讯后,临时政府宣布为他“赠太尉,谥曰武愍”。“愍”即“悯”,主要意思是悲伤、痛心,《谥法》云:“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囏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哥舒翰的这个谥号,显然笼罩着浓浓的哀伤情绪。
n! w- d% v+ {* ~6 i. c- j# k n" j
在今天甘肃临洮县城的南街,坐北朝南矗立着一块唐代石碑,现在是省级文保单位,由于年代久远,碑文风化严重,原本十二行隶书现仅存六十七字,已不能成文。此碑正是为纪念哥舒翰所立,后人称之为《哥舒翰纪功碑》,对比唐代书法拓片,人们推测,碑文很可能是玄宗御笔亲书。据《陇右金石录》称,该碑立于天宝八年即公元749年,我们知道,就在那一年,哥舒翰为李隆基拿下了后者梦寐以求的石堡城。) u" [9 V3 P" X2 G; O
7 v% o4 s# [( l; }
后来到了清代,当地诗人吴镇为抒发怀古之幽情,专门为这块石碑写了一首诗,名为《题哥舒翰纪功碑》。诗的第一部分,回顾了哥舒翰开疆拓土的赫赫战功,以及他为大唐边境带来的和平:
1 J2 A- k4 d6 Y' y% c" Y" i4 x1 L8 C+ W4 p7 |. ]9 z+ }
李唐重防秋,哥舒节陇右。
' H+ y0 i# b" X$ ^ W& X# `$ }5 r
6 o% ^3 \, }8 o) Y$ v |& q浩气扶西倾,英名壮北斗。) p( P* `% m5 N5 G( a
9 R9 S* G' d9 {/ s. [2 ^7 K带刀夜夜行,牧马潜遁走。
, i5 W0 ^. a/ u; S; f% t# g+ F# f& y& P& B& E
至今西陲人,歌咏遍童叟。
- e) \+ Y( ^1 u7 K/ |1 w; i+ B# v3 {5 ]3 @2 m" n# q }9 w4 u
在第二部分,诗人痛惜地反思了潼关大败的原因,和哥舒翰投降后的丑态:
: w. _$ l* s% i6 q$ a4 x0 s. R! `, t' Z1 V- D' G
渔阳烽火来,关门竟不守。, W0 v# ?+ `# P' J( P s
) t5 i) s8 f% |$ K# h2 j- `
惜哉百战雄,奸相坐掣肘。+ K6 T: `8 s# `" }) T& m- b' l$ F
A! \* E6 }- k8 @平生视禄山,下值一鸡狗。
7 J/ ^ ?. n/ f1 M* M& E% d. b0 L
, M" {0 w) w+ j0 w$ O! X; h0 Q伏地呼圣人,兹颜一何厚。
5 b- I j6 G( ^% Q" a6 H5 K- _$ m- q
6 Z, U( ?5 y0 S, x5 m' l/ Y% B* t# `这样一位名将“奈何做贼”呢?诗人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于是他揣测,别不会是叛军的虚假宣传吧,或者,哥舒是想效仿李陵,打算日后再有图谋?
3 k% A* m8 {* ^4 A0 z( I( w. N9 |# Q! m4 l+ @+ e. F( P/ K
毋乃贼妄传,借以威其丑。1 F7 D V9 [" N! M& u& T
0 a# }. R& ]7 |7 S$ G& h不然效李陵,屈身为图后。
% S% h m0 _+ w1 W- s' h+ u6 O: \" _2 O3 s {8 k
英雄值老悖,天道遘阳九。
! G# n& E# T- G& \' J! C' F$ B& Q3 p% C& H/ ]: p: Q
终焉死偃师,曾作司空否?
3 _2 c& ]1 t8 z: c; r0 {
9 {, I" V7 ^# r% m+ v8 d5 m7 X/ v& |: s不管怎么样,历史的烟尘早已远去,功劳盖世也好晚节不保也罢,对于诗人,哥舒翰留下这个世上的所有痕迹,恐怕只剩下这块越来越模糊的石碑了:
- x" g8 h( k4 f4 U( q- p. ^3 J7 @
, ]) G1 o5 L3 }; p8 I: K0 q2 \轰轰大道碑,湛湛边城酒。& t& j+ f+ L0 z$ h; l7 T
1 `' }" t2 i; @
长剑倚崆峒,永与乾坤久!
/ |# L/ P3 X. g- g1 J! I
7 Y- {$ w( t! `4 ~6 |, y【全文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