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8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 再读《文心雕龙》(3)宗经第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3-23 00:29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8 11:0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3-4-10 16:33 编辑
    ) B$ a  l* u5 ]9 Y$ ~% |& |1 ~2 |  b: W* G
    本来不是很想再读《宗经第三》《正纬第四》这两篇,我想直接跳到《辨骚第五》的,今天在日志里被 @雪个 哼哼教导不能老是搞一见钟情,要脚踏实地,也对,宗经和前面的征圣关联还是非常紧密的。还是一步一个脚印读下去吧。7 n3 q2 J" o$ [2 W0 s

    8 p! @( T/ D/ h( Q( i5 t; G上一篇 再读《文心雕龙》征圣第二
    / L. N  s! W$ m$ w6 w

    & r- v: A6 {! w3 E! W. I. F
    1 q! y2 _# x. M. l宗经第三
    ! V) }/ n% R6 n4 n+ J( z# @) b
    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8 ^1 |1 n/ T; ?  v. w
    皇世《三坟》,帝代《五黄》,重以《八索》,申以《九丘》,岁历绵暖,条流纷糅。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 r, g# n% M5 T: f/ i: Q& D3 W3 i1 w
    义既极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照明有融。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k: p7 m, e% {# Z
    ! ^( u* E0 v/ S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礼》以立体,据事剬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生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鹢,以详略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谅以邃矣。《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此圣人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1 }' L; Q* \9 z
    至根柢槃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Y, y& y" P1 h+ {7 S/ |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 x' p# ]4 [: B: f8 I4 t2 h
    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1 [1 g7 u' _$ Z3 Y
    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 赞曰:三极彝道,训深稽古。致化归一,分教斯五。性灵熔匠,文章奥 府。渊哉铄乎,群言之祖。

    ! ^- j, Q. Q0 U  c9 {' b; S" T2 {7 W: ?; u7 h
    4.9更新读参考译文及有感 9 g! R6 Z: h3 V1 l' T
    + {9 N0 v$ N9 {: \: Z7 e
    4.10更新 总有一些新的收获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4-30 09:21
  • 签到天数: 327 天

    [LV.8]合体

    沙发
    发表于 2013-4-8 12:42:46 | 只看该作者
    等分割线下部分的叶子释义。

    点评

    今晚看帖子看日志就过去了~~  发表于 2013-4-9 11:08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9-6-16 23:34
  • 签到天数: 1277 天

    [LV.10]大乘

    板凳
    发表于 2013-4-8 13:01:28 | 只看该作者
    之乎者也的叶子。

    点评

    今天忙着八卦闲聊,没空之乎者也了。  发表于 2013-4-9 11:07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4-30 09:21
  • 签到天数: 327 天

    [LV.8]合体

    地板
    发表于 2013-4-9 11:13:41 | 只看该作者
    做学问嘛,也是要细水长流。。。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4-30 09:21
  • 签到天数: 327 天

    [LV.8]合体

    5#
    发表于 2013-4-9 11:14:43 | 只看该作者
    做学问和八卦闲聊,都让人觉得生活美好,所以两手都要抓。

    点评

    又美好了一小段~  发表于 2013-4-10 11:08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3-23 00:29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6#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10:38: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3-4-10 16:13 编辑 ) b+ K4 F* a/ k3 R! I

    1 \+ |" T) J* C( [9 d" B--------读读参考译文-----------
    & v; ?1 G. |& A( D# U3 X[原文]
    2 ~3 U) k8 C, Y2 T0 V& L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4 ?" x( m4 r$ \7 a( A9 i
    皇世《三坟》,帝代《五黄》,重以《八索》,申以《九丘》,岁历绵暖,条流纷糅。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
    ) U4 ?4 Q9 i, B/ o, [% t义既极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照明有融。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 }) E* n# B- C$ j) I( ~
    $ h* A! i9 p% O* P  l, y〔参考译文〕
    , f' s" M4 P1 v) Y9 z* E5 }& g( T9 \) Z/ B; @8 [* d3 [9 Z
    说明天、地、人的经常的道理的,这种书叫做“经”。所谓“经”,就是永恒的道理,不可改易的伟大教训。
    + R8 R: D2 Y; L" }  ^: o2 o! r9 z8 R经书取法于天地,征验于鬼神,深究事物的秩序,从而制订出人类的纲纪;它们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并掌握了文章最根本的东西。
    # u2 I0 r& r0 G* v三皇时产生了《三坟》,五帝时出现了《五典》,又加上《八索》、《九邱》等古书;它们经过长期的流传而不清楚了,后来的著作越来越错综复杂。9 x$ N: S: X# A8 Q8 K7 }
    自从经过孔子对古书的整理,它们的精华都放射出光芒。于是,《易》的意义有《十翼》来发挥,《书》中指出了“七观”,《诗》里分列出四部分作品,《礼》明确了五种主要的礼仪,《春秋》中提出五种记事条例。所有这些,在义理上既有陶冶性情的作用,在文辞上也可称为写作的典范;因此能够启发学习,培养正道,这些作用永远历历分明。但是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十分微妙,由于圣人的见解非常高深,加之他们的道德学问也很高超,因此他们的著作就能深刻地体现自然之道。这就像千万斤重的大钟,决不会发出细小的声音来。

    8 S( o( J# Z' m+ w6 g2 d4 J8 L$ H) K2 i1 g8 z! X3 z4 R
    读到这里,我忍不住要说几句看法。
    ! a$ e  q3 y: h+ X" J/ Y0 ^) n5 l
    - f5 ~8 R0 P" B/ J/ k, f7 l7 S% k之所以不喜欢这章。看看这句话:所谓“经”,就是永恒的道理,不可改易的伟大教条!8 i! S1 ?# |1 n1 r0 R' A* n; L5 i, y

    + I1 D2 R/ e$ `& o. B什么东西一旦变成伟大的教条,就让人逆反。
    * i  N6 ?) u4 R7 l" X% F* ^' E0 _! {  W1 T
    其实古书古人是很有借鉴参考的价值的,只要克服这个逆反心理,抱着平常心再看,也许反而有所领悟。。。* Q+ Z8 n. o$ m, {0 J7 [/ b
    , Q+ H% E/ H& b, S0 B# }9 q9 i/ Q7 G
    不知道有谁见过千万斤的大钟,是否真的声音洪亮呢?8 s5 A  a* A% @; V5 X

    % p, M! \# R2 t$ C* t-----------继续参考译文-------------
    & Z. E  O( |; ~: o[原文]! D' q' i1 b* ]: R. K) ^+ s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礼》以立体,据事剬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生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鹢,以详略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谅以邃矣。《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此圣人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7 A& [( x  B9 S, S5 x+ S( ]$ |) x7 K至根柢槃深,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可谓太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 i# m2 _7 Q$ z0 H

    0 v/ A* m; X- r- a7 _7 u, w( A〔参考译文〕
      q7 B# W3 j# X2 B; E4 b《易经》是专门研究自然的道理的,讲得精深微妙,可以在实际中运用;所以《系辞》中说:《易经》的意旨深远,辞句有文采,说的话符合实际,讲的事理却比较难懂。孔子读这部书时,三次翻断了系竹简的皮绳,可见这部书是圣人深奥哲理的宝库。; x5 A7 ?3 u. B" A, Z

    5 X, i- X9 \* Y% z《尚书》主要是记言的,只是文字不易理解;但如懂得古代语言,它的意义也就很明白了。所以子夏赞叹《尚书》说:“它像日月那样明亮,像星辰那样清晰。” 这无非是说,《尚书》记的很清楚明白。
    ; ^2 m/ _- G7 V) F3 ~( a& I
    + A% `) @. i! o' Z/ E1 \# G+ I《诗经》主要是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它的文字和《尚书》一样不易理解;里边有《风》、《雅》等不同类型的诗篇,又有“比”、“兴”等不同的表现方法,文辞华美,比喻曲折;讽诵起来,可以体会到它温柔敦厚的特点,所以它最能切合读者的心情。8 {8 b* T# v. j. ~/ c  o

    4 {0 M. U! _5 M. u《礼经》可以树立体制,它根据各种事务来制订法度,其中的条款非常详细周密;执行起来,有明显的效果;任意从中取出一词一句,没有不是十分可贵的。
    9 K$ z& [- h0 l$ y9 ]( g
    : x4 p- R# ]* ]《春秋》这部书在辨明道理上,一个字就能显示出赞美或批评来。例如关于“石头从天上落到宋国的有五块”、“六只鷁鸟退着飞过宋国都城”等记载,是以文字的详尽来显示写作的技巧;又如关于“雉门和两观发生火灾”的记载,是以排列先后的不同来表示主次的意思。其中有些记载,用婉转曲折、含蓄隐蔽的方法写成,那的确是相当深刻的。
    9 |  n/ a/ L- ^  V9 Q6 n2 z% K4 t% u
    : r* e2 C" z* r: G总起来看,《尚书》的文字看起来似乎古奥一些,只要寻找出所讲的道理,还是易于领会的;《春秋》的文字很容易明白,但要探索它的含义,却又深奥难懂。由此可见,圣人的文章丰富多采,文辞和内容各有特色。经书和树木一样,根深抵固,枝大叶茂;文辞简练而意义丰富,所举事例很平凡而所暗示者却很远大。所以,过去的经书历时虽已久远,但它们遗留下来的意义却永远新颖。后世的人向它们学习,一点不嫌太晚;前代学者用了很久,也并不嫌过早。经书的伟大作用,可以说像泰山上的云彩能使普天之下都下到雨,像黄河的大水可以使周围千里都得到灌溉。
    5 ]$ z! M  V; s: ~8 G& G

    ) U* H3 L, t$ U. q6 E+ q6 \# l/ Z' M4 t; Z
    ------------停顿一下的分割线---------9 ~  V6 l9 z3 W5 E5 |$ a- b

    2 H$ F$ J5 ]# n! Y: ?+ t4 o! q  C这一段是具体讲讲这五本经
    1 a* G- L" h, D5 @4 I8 o# P
    ( D7 ?9 u$ Q5 @- v5 A. w0 T《易》是一部最难的书。韦编三绝这个词语就是这么来的,就是说这部古书,孔老先生都看烂了三套绳子!' [" ~) J# h2 p% u
    《书》是《尚书》只要懂得古文,讲的东西还是非常明白清晰的。幸好有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相传,否则这上古的文字谁能明白?
    0 z# `# P# V' p) d$ b) X3 e《诗》诗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分成《风》《雅》《颂》,主要是它是用来抒情的,古往今来人的感情是相通的,这本经反而让现代人感觉更亲近。
    ' C; q- i' X; h: a% n《礼》《春秋》我个人不看,不过应该也是有深刻的道理可以读出来的,尤其是鼎鼎大名的《春秋》。
    5 a9 z, E8 _- l" t# E3 T% {# G# v2 S1 @
    我觉得最后两句感慨很有意思,“太山遍雨,河润千里”。古人的眼光毕竟还是狭窄的一点,泰山和黄河就涵盖了他们的天下概念。2 E8 k, |, @9 k( L

    # z) T1 }$ M/ ?- U泰山上的云彩就可以使普天下都下雨了。$ H; f5 Y$ s3 _: }2 C1 b* {3 `/ G

    ( n, m" }% t+ U% D今天就读到这里吧,休息一下。
    ( x- s) l8 p! k7 ^  z1 c' y0 S6 ^
    4 s0 M8 N& d7 \# f2013.4.9
    , x5 E2 ]0 S, p- e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2-2-1 03:47
  • 签到天数: 1084 天

    [LV.10]大乘

    7#
    发表于 2013-4-10 11:25:25 | 只看该作者
    膜拜一下!从小到大文心雕龙都只是语文课本上的简介…

    点评

    我是中学的时候被语文老师各种文章大意中心思想弄得有点恶心了…其实完全依兴趣的读还好啦  发表于 2013-4-10 22:43
    不用膜拜,你完全也可以读一下试试。古文难解,可以参考译文来读,内容其实不难理解,就是需要你沉下心来慢慢念。  发表于 2013-4-10 20:39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3-23 00:29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8#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23:16:47 | 只看该作者
    groovy26 发表于 2013-4-9 22:25
    - H; g  f5 N7 P4 S膜拜一下!从小到大文心雕龙都只是语文课本上的简介…
    我是中学的时候被语文老师各种文章大意中心思想弄得有点恶心了…其实完全依兴趣的读还好啦
      I$ K+ R9 l& E% T  A

    * X$ h) G3 d2 ?  V  N+ e) j严重同意! 尤其是有标准答案的中心思想~~~8 A/ o& ^+ g: m5 Z6 A7 v
    9 H. m& H. |/ \1 ]5 K) |
    中学时遇到好的语文老师很重要。
    , ]' _, `9 e2 L1 F) X- ]; g7 H
    % m1 w# t$ W( d/ H+ }/ j不过,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随心所欲,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读书了。唯一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惰性。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2-2-1 03:47
  • 签到天数: 1084 天

    [LV.10]大乘

    9#
    发表于 2013-4-10 23:28:57 | 只看该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发表于 2013-4-10 23:16
    $ H: k4 {) R9 N# O严重同意! 尤其是有标准答案的中心思想~~~
      o  ?! f% ~% n- w9 _( T) M# r4 Y; a8 a2 E
    中学时遇到好的语文老师很重要。
      G0 X6 v, I* p/ j! h$ a7 z7 t: S
    是啊。。。小学刚上初中那会儿拿着文白对照的资治通鉴还读的很高兴,都是先看古文然后再看译文。。一学古文之后。。嗯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0-3-23 00:29
  • 签到天数: 134 天

    [LV.7]分神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05:14: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到处停留的叶子 于 2013-4-10 21:52 编辑 ( b( v4 d5 A8 [; l; Y
    & J9 Z) h* D3 [) P% G6 ~5 o$ O4 V
    ------------日复一日-----------------
    ( w8 ^4 Q: A: s. q3 W1 _9 {[原文]$ w3 U" k2 `7 R+ u. w$ c' m! L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
    4 X; z* H! U/ H" A, C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
    ' v) v: G; [/ s6 E4 C  a( I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 i7 F, ^* u3 @, N  w
    # }" B! M. g2 J* L7 c9 F
    8 \2 q8 j5 [) i- p# X
    〔参考译文〕
    % l  O* z- N0 j4 x所以论、说、辞、序等体裁,都从《周易》开始;诏、策、章、奏等体裁,都发源于《尚书》;赋、颂、歌、赞等体裁,都以《诗经》为本源;铭、诔、箴、祝等体裁,都从《礼经》开端;纪、传、盟、檄等体裁,都以《春秋》为根本。这些经书都为后世树立了最好的榜样,替文章的发展开辟了极为广阔的领域。因此,在创作上任凭诸子百家怎样驰骋活跃,归根到底总是超不出经书的范围。如果能根据经书来制定文章的格式,学习经书中的词汇来丰富语言,这就如同靠近矿山来炼铜,煎熬海水来制盐。
    + E" V" C% r1 J% k7 C  f
    " [0 ?& s! W' e, J所以如果能够学习圣人经典来写文章,这种文章就能基本上具备六种特点:第一是感情深挚而不欺诈,第二是教训纯正而不杂乱,第三是所写事物真实而不虚妄,第四是意义正确而不歪曲,第五是风格简练而不繁杂,第六是文辞华丽而不过分。扬雄用玉必雕琢然后才能成器作比喻,说明五经里面也必须有文采。人的德行决定着文章的好坏,而德行又是通过文辞表现出来的。孔子用“文、行、忠、信”四项来教育学生,而把“文”放在首要地位;正如美玉必须有精致的花纹一样,“文”是和其他三项相配合的。后世的人在勉励德行、建树功名上,都知道要向圣人学习,只有在文章的写作上,很少学习圣人的经典。因此,楚国宋玉等人的作品就比较艳丽,汉代更出现了许多过分铺排的辞赋。这种偏向越发展越严重。纠正这种错误,使之回到经书的正路上来,不就好了吗?
    ' t1 R5 e+ @+ i9 ]' V5 y8 _1 ^

    - U  L! D2 a. x6 {; g$ l% O用论坛的语言,我必须花这句话:6 v1 i4 D* a- C! D- V0 i
    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6 y! U# a9 K4 l: J5 H
    2 `5 X" O9 }  v6 K情深而不诡,是诚' G' F* M7 w: E: E* I
    5 D. R8 g, m$ z" d7 c& Q
    风清而不杂,是纯. @1 \- Z7 v. z0 B: N, V- ~

    # V5 [. l* s) S- {事信而不诞,是真! F. N- N; Q+ S3 R% {9 G

    ' [9 E9 k0 x/ `9 h% i; \" u' ~8 s义直而不回,是正% y+ j  w  @1 j) u

    8 v9 Z3 _, `$ R9 F体约而不芜,是简
    : P& A9 x+ Y% m+ F4 @1 r# n6 X4 g3 O' Z
    文丽而不淫,是美
    4 k) ~( b5 k2 h& W0 v" s4 |
    ! R! m0 y! h# g真诚纯正,简约惟美,文章要达到这个境界才是好的。. d# ?- K) H, g; u7 F8 k
    0 _: B0 O6 l; B: u9 k9 a0 y
    算是今天散步的领悟吧。
    $ ~. j/ p: O5 q, k  P) x2 H7 r4 H  c6 G9 E0 D  k3 w
    2013.4.1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天前
  • 签到天数: 2449 天

    [LV.Master]无

    11#
    发表于 2013-10-17 04:12:07 | 只看该作者
    到处停留的叶子 发表于 2013-4-10 16:14
    * i5 L1 y" C$ f5 ~1 n------------日复一日-----------------
    6 U3 l4 Y. R6 i[原文]
    + [" [3 C0 Q+ J& U  O- X! [4 E故论、说、辞、序,则《易 ...
    - V' M0 {5 @$ _- i
    古人太高深了,原来这些道理几千年前就总结出来了
      n) M9 j& ^/ w; {0 P0 A4 f
    8 w5 z2 l- E0 K% U& t

    点评

    啊呀,你提醒我了~~我的读后感又虎头蛇尾了。  发表于 2013-10-17 05:57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1-12-31 12:12
  • 签到天数: 925 天

    [LV.10]大乘

    12#
    发表于 2013-10-17 10:02:53 | 只看该作者
    文以行立,行以文传
    5 P. U; H: o( a- P$ U( m' D再对比六义/ I; N) R  }+ y& @9 i4 o3 l$ }
    冷汗淋淋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0-19 20:46 , Processed in 0.04328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